中國職業體育路向何方(體壇聚焦)
08-06
本報記者 劉碩陽 李 碩《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9日 15 版)2014年初捧起的這座澳網女單冠軍獎盃,讓李娜的職業生涯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是她個人的第二個大滿貫冠軍,更使她衝擊世界排名第二成為可能。而對於中國偌大的體育系統,李娜此次奪冠同樣具有不小的積極意義和啟發性。剛剛起步的中國職業體育無疑是幸運的,李娜、丁俊暉等職業運動員的成功經歷揭示了職業體育的一些規律,對尚處在萌芽中的中國職業體育來說,這些成功經歷都是寶貴的案例。多重模式拓寬成才道路2005年4月,當18歲的丁俊暉在中國公開賽上奪得自己首個排名賽冠軍的時候,恐怕他很難忘掉自己兩年前為了職業生涯初登英倫時的感覺。2003年,剛到英國威靈堡的丁俊暉必須要學會面對孤獨,當時還不會英語的他甚至沒法看電視,「春節是讓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候,有時候我感覺這個世界已經把我遺忘了。」丁俊暉說。幸運的是,丁俊暉最後挺了過來,2005年轉為職業選手的他在當年就獲得兩個排名賽冠軍,並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就。丁俊暉是典型的由家庭培養成才的運動員,他的斯諾克啟蒙、訓練、參賽費用起初都由家庭負擔。在他12歲那年,為了支持他打球,他的父母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房子。直到在世界斯諾克大賽打出成績,他才通過賽事獎金和商業贊助實現了自給自足。在丁俊暉取得成功的帶動下,中國有不少家庭效法「丁俊暉模式」,將自己的孩子送至撞球桌前。其實又何止撞球一個項目,在網球、高爾夫球等高度職業化的體育項目中,「家庭培養」的小球員並不在少數。與丁俊暉相比,李娜的職業化道路卻並非那麼「徹底」。至少在2003年以前,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專業選手,而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娜、鄭潔等也只是以專業選手的身份參加職業比賽而已。轉變發生在2008年。那一年,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的「單飛政策」為網球選手打開了一扇嶄新的門,李娜、鄭潔、彭帥等「金花」走上了「自負盈虧」的職業網球之路,從而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對於丁俊暉、李娜等中國職業體育的「探路者」,外國媒體往往喜歡用「叛逆」等字眼來形容他們的成才之路與傳統體制之間的差異。客觀地說,「叛逆」一詞有些誇張,但他們確實走上了與傳統運動員有別的道路,而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運動員培養模式,拓寬了當下中國運動員的成才渠道。與傳統體制不同,以高度專業化為特徵的職業體育培養方式能夠細化到運動員的每個細節並加以強化,使得運動員得以免除傳統體制的羈絆或者受制於資源上的掣肘。在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看來,李娜的成功讓他看到職業化成為為國爭光途徑的可能。的確,當丁俊暉在多哈亞運會上勇奪三金的時候,當李娜、鄭潔在奧運賽場上拼搏的時候,這種可能已經成為現實。職業體育需要「中國特色」丁俊暉、李娜等例子提供了一條成功的道路,但在強調個體的職業體育中,這條道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走通。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認為,這種家庭培養運動員的模式,有不少家長都走入了誤區,家長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目的過於功利,他們看重的是孩子能帶來多少商業上的利益。「其實這是一種賭博,體育的成才率極低,這種讓孩子完全離開傳統教育模式的賭博式發展方式並不利於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任海說。在另一邊,「單飛」的網球選手也有自己的苦惱。除去不菲的花銷,純市場化的培養方式在我國其實並不成熟,對這些職業運動員來說,不論是傷病恢復還是團隊建設,以及商業價值的開發,都會遇到障礙。剛剛單飛的張帥便一直苦於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任海認為,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與西方不同,西方是「內生」,是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自發而生;中國是「外生」,是在西方的刺激下產生的。因此,中國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東西。李娜等「金花」的成功,便是靠著舉國體制的培養方式為她們的成長打下了基礎,而職業化的道路選擇為她們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今年在澳網闖入女單青少年組四強的孫子玥在由家庭培養出成績後被吸收入江蘇省網球隊,反而開始享受體制內打球的便利;而同樣進入女單八強的徐詩霖自費在美國訓練比賽多年,如今也回國謀求更多的商業贊助。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表示,中國體育職業化的探索遭到批評和詬病,一方面是因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另外也有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的體制性障礙。「面對這種情況,不顧中國國情生搬硬套國外的經驗或模式,蠻幹胡來是不行的,」肖天說,「這就需要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體育道路。」在中國體育職業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大潮中,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正在豐富,新一代的體育人用他們的實踐探尋著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在按照國際體育規則辦事的大背景下,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體育發展道路應該是題中之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頭條】2020決戰東京,中國軍團勝算幾何?||體育業內人士談東京奧運路在何方
※看伊朗如何演繹波斯王子復仇筆記?
※小人物誌 | 「垃圾狗」——P.J.-塔克
※【行業動態】有「中國味」的體育旅遊或成入境游新亮點
※姜竣豐北京體育大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