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貴,一定很會愛自己 | 原創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專業平台
預約情感 成長諮詢 學習心理課程
請添加微信13552393845
文 | 心之助簽約作者 馮雪嬌 盧悅 趙悅辰
主播 | Chloe
小編 | 心之助 云云
小林是我的大學室友,她的成績特別好,人又漂亮,被大家公認為「女神」級人物。我們因為在吃上口味相投,走得格外近些。
可就這樣一個女神級的人物,卻一直活在深深的自卑當中。
1怎麼做,都不夠好小林的整個童年都很快樂,直到一個叫婷婷的女孩子的出現。每到考試的時候,婷婷就出現了:
「這次婷婷考了雙百分呢。」
「你考了93分啊,婷婷這次考了97分。」
婷婷考了多少分,這是小林媽媽常念叨的事情。
「媽媽很少陪伴我,偶爾陪伴一下,都是聊一下關於成績方面的。」小林在聊起童年的時候,常常都看起來很失落。
「其實,我覺得自己也不差。但我很想做一個,媽媽喜歡的孩子。感覺媽媽喜歡婷婷那樣的孩子。我很想做,像婷婷那樣成績拔尖的孩子。」小林看起來,很委屈的樣子,
「可我怎麼考,都考不過婷婷。我心裡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我感覺自己很差勁,我感覺怎麼做都不夠好。」
小林本身,是滿足自己的狀況的,用小林的話來說「自己也不差」。
但渴望做乖女兒的小林,渴望成為媽媽期待的女兒的小林,在被動比較下,從「自己也不差」到「自己很差勁」的感受中,活在一種「怎麼做,都不夠好」的自卑中。
為了證明「自己並不差」的小林,在我們大學畢業以後,一個人去了省會城市。
「當我拿到第一個月工資3000元的時候,我非常開心,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掙到了錢。」畢業後的第二個春節,我們聚到了一起,小林和我聊起了她的近況。
「但媽媽似乎並不開心,她說3000元怎麼夠,至少要5、6千呀。」小林的神情看起來十分的難過。
「後來,我升到了主管,工資也漲到了6000元。媽媽卻開始,常常念叨,她身邊那些年薪十萬的孩子。」
「也許,你可以選擇不必受媽媽的話的影響呢?」我關切地問到。
「事實上,大學畢業以後的我,已經不想做媽媽的乖孩子了,想為自己活。」小林繼續說道。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也總有一種,『你很差,你應該去努力』的聲音。我不允許自己閑下來,我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否則我會有一種負罪感。我特別害怕自己不夠好,這種感覺,簡直太糟糕了。」 小林憋了很久的眼淚,終於下來了一顆。
「你覺得自己很差嗎,小林?」我關切地問道。
「我並不差啊!」小林看起來很激動,「畢業以後,我沒有靠過家裡的任何幫助,今天的一切收穫,都是自己的努力,我並不覺得自己差,我也並不認為收入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那『你很差,你應該去努力』的聲音,是誰的聲音呢?」我反問道。
「天啦!」小林看起來恍然大悟的樣子,「你是說,我雖然離開了媽媽,但我仍然活在媽媽的聲音中!」
雖然,小林離開了媽媽,也竭力「不想被媽媽影響」,但那個「怎麼做,都不夠好」的聲音,從似乎是媽媽對小林的聲音,變成了小林對自己的聲音。
2怎麼做,都挺好畢業第三年的小林,結婚了。嫁給了一個,從來「不苛責我」、「不要求我」的男人。
「結婚沒多久,因為公司關了我就職的分公司,於是,我開始失業在家。我的焦慮變得更嚴重了,我害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害怕老公會嫌棄我。」
「媽媽也不斷打電話,讓我快快找工作,不要閑賦在家裡,年輕就要好好努力之類的。媽媽的話,讓我的焦慮,有增無減。老公卻一如常態地,很支持我,他告訴我,慢慢來,不著急,找一個真正喜歡的。」
「你喜歡之前那份工作嗎?」我問道。
「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我之前的行政工作。我只是覺得,這份工作,比較穩定,也沒有太大壓力。至於我喜歡什麼,我也不知道,我不敢冒險,太難的工作,我怕我做不好,我沒有信心。」
為了緩解,沒有收入帶來的焦慮感,小林找了一份兼職。在小林先生的鼓勵下,小林用起了兼職以外的空閑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開始學習如何做甜點,我很喜歡甜點。雖然沒有全職、穩定工作,仍然讓我覺得,自己有點『不務正業』。但先生的表現,讓我覺得,自己其實無需證明什麼,自己原本就挺好。怎麼做,都挺好。」
跟先生在一起以後的小林,變得開心、自信、放鬆了許多。
3什麼也做不了然而,這種幸福、平靜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我常常會在深夜接到小林的電話。
「他又出差去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要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非常恐慌。我也不知道怕什麼,我現在什麼也做不了……」小林在電話里哭了起來。
小林必須要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才能睡著。這種恐慌感出現幾次後,在我的建議下,小林去找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鼓勵我去探討我與內在小孩的關係。」小林說道,「內在小孩,就是自己內心的,一個被隱藏起來的、沒有得到滿足和安慰的、一個脆弱的空間。就如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你覺察到與內在小孩是什麼關係了嗎?」我好奇地問到。
「我感覺它非常害怕,充滿了恐懼。我感覺,我的恐慌感,就是來源於我的內在小孩的恐懼。」小林神情哀傷地說道,「我的內在小孩,恐懼極了,根本無力去面對世界,我感覺,它什麼也做不了……」
最大的恐懼,就是一種「什麼也做不了」的無力感。是自卑的溫床。
我們自信的最初來源,源自養育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態度。簡單來說,如果感受到養育人的愛,我們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自信的基礎。反之,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這是自卑的基礎。
小林提到的母親——「很少陪伴自己」「媽媽喜歡婷婷那樣的孩子」,這讓小林,對自我,形成一種「自己很差勁」的感覺。
兒童時候的我們,邏輯很簡單:
自己一定很差勁,所以媽媽才不會陪伴我吧;
自己一定很差勁,所以媽媽才會喜歡婷婷吧。
小時候的我們,無法使用成年人的「善解人意」:
也許是媽媽工作太忙,才無法陪伴自己;
也許媽媽對婷婷,只是隨便說說,而我們卻當聖旨,聽進了心裡。
成年後的我們,如果依舊把自卑,歸罪到父母的教養方式,雖然,事實上,它確實如此。但這樣做,除了增加對父母的怨恨,毫無益處。
成年後的我們,如果依舊把錯誤,歸結於父母,希望父母能改變對自己的方式,這實際上,仍然是繼續扮演兒童,只有兒童,才可以不用承擔責任。
成年後的我們,如果把療愈內在小孩的責任,拱手交給別人,那是想要從外在找尋力量,而不是內在。
從外在找尋力量,得到再多,心,都是空的。就像,小林離開先生以後,就會回到自己真實的狀態——根本無力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一個脆弱的小孩。
小林的先生,一直扮演的,就是小林的理想父母。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理想的父母。那是一種,像母親般寬容、慈祥的愛;像父親般充滿指引性的愛。
真正的自信,一定是來自內在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自己扮演內在小孩的理想父母。
只有這樣的自信,才可以讓我們,在面對這個世界和他人的時候,是信任和合作,而不是憤怒和依賴。
4自由,就是解放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由,就是解放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自由,就是解放自己與內在小孩的關係。
我們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是什麼?常常是,敵意的、忽視的、苛責的,以及嫌棄的。
我們常常忽視自己的感受,認為感受並不重要,認為想法比感受更重要,雖然,想法,常常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我們常常忽視內在小孩;
我們一言不合,就把自己罵個半死,「我真是笨極了。」「我簡直太沒有用了。」我們像一個苛責的父母,對待著內在小孩;
簡單問一句,你喜歡自己嗎?還是討厭自己,更多一點?我們對內在小孩,有一種深深地、不易察覺的,厭惡感。
所有的痛苦,來自於,與內在小孩的對抗。
所有的痛苦,來自於,與內在小孩的分裂。
與內在小孩的對抗和分裂,那是一種自我耗竭。
「我以前很忽視內在小孩,我從來不覺得感受有多重要,我總認為別人是對的,自己是不對的,我常常責備自己。這一切一切都讓內在小孩,感受不到支持、感受不到愛,它孤獨極了,害怕極了。」小林深深地呼了一口氣。
「而現在,當我的恐慌感再次出現的時候,我知道,那只是我的內在小孩在害怕。」小林繼續描述道,「我會按照,我所期待的理想父母的姿態,去照顧它。」
「我告訴它,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了,然後內在小孩的恐懼感就會消失,我的恐慌感也消失了。」小林描述著,自己如何調整,與內在小孩的關係。
小林在自我調解下,恐慌感減輕了許多,我也幾乎沒有在深夜接到過小林的電話了。
僅僅是「我看見你了」,小林的恐慌感就減輕了。內在小孩有時候需要的,僅僅是被看見,就足夠了,它要得很少,卻可以給你很多。
內在小孩,是上天的孩子。我們通過它,與宇宙能量,連結在一起。那裡,是創造力、喜悅、信任、生命力的來源。
「我每次走心做的甜點,味道都特別好。對呀,走心,就是和內在小孩在一起呀!哈哈!」小林臉上充滿喜悅的表情。
小林現在已經開始承接,一些公司下午茶時的甜點供應了。更重要的是,小林擁有了安撫自己的能力。用小林的話來說,就是「我現在心裡特別踏實,有一種天塌下來,都不怕的感覺。」
當我們,與內在小孩的關係,不是敵意、忽視、苛責,以及嫌棄的對抗的時候;
當我們,能夠給予內在小孩,滿足和安慰的時候;
我們通向自由的阻礙就消失了。
當我們,和內在小孩連結在一起的時候;
當我們,可以忠於自己的時候;
我們便走向了自由之路。
實操訓練:
1、在生活中,你更多是用——敵意、忽視、苛責、嫌棄的態度對待自己,還是——充滿愛與支持的態度對待自己?您覺得,哪一種態度,更能讓你有生的動力?
2、仔細回顧你的選擇,有哪些,是出於頭腦的選擇;有哪些是出於感受(心)的選擇?
3、出於頭腦的選擇,出於感受(心)的選擇,哪一種,讓你做起事來,更走心一點呢?
4、您是否認同,持久、並高質量的成功,恰恰是因為走心,而不是外在呢?
5、您是否可以,扮演內在小孩的理想父母,並忠於自己呢?
6、當您與內在小孩相處,感到困難的時候,您是否願意尋求幫助——比如從書中找到答案、向讓你信服的人傾訴,或者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還是選擇逃避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