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治亂心:星雲大師講故事兩則

佛經往往以譬喻為渡船,救人上岸;以譬喻為燈光,照破昏暗;以譬喻為井泉,賜人清涼。在繁忙緊湊的現代生活步調中,也許一則故事的引領,能破解你多年沉澱心頭的世情公案,一兩句法語可以激起你內在革新的力量,為身心加油,為生活助力。所以聚珍君今天特地為您分享星雲大師所講的故事兩則~佛陀有一位名叫彌醯的弟子,在一次化緣歸來的路上,經過一處美麗、舒適的果園。他當下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在這麼美麗幽靜的地方打坐,對我的禪定功課一定能夠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他就請求佛陀允許他,獨自在那一片果園裡打坐。佛陀對這個弟子的情況相當了解。他知道彌醯的心性還不穩定,光憑著一念的喜好,並不會為他的修行帶來幫助,因此要他過一段時間再說。然而彌醯的內心,早已被他的美夢沖昏了頭,經過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佛陀,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了他。彌醯滿心歡喜地前往他理想中的地方,並找到一棵大樹下坐了下來。奇怪的是,他坐了大半天,心中的意念卻紛飛不斷。他慢慢地意識到,這樣的禪修對他來說,果真是一點進展都沒有。到了傍晚,彌醯終於放棄了心中的執著,悄悄回到佛陀及弟子們所安住的精舍,並且向佛陀稟告他在禪坐時,受到的種種煩惱與困擾。佛陀看到彌醯已有悔意,於是告誡他:凡夫的心容易隨著外境的變化而飄忽不定。禪坐修行,還是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調伏心念,而不是一味地追逐舒適安穩的環境啊!彌醯聽到了,當下升起了慚愧心,並且用心思維佛陀告訴他的教誨,不久後便證得了初果。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萬物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把最重要的根本照顧好,縱然外在有再好的環境,終究還是不圓滿。在佛經上有提到,凡夫眾生,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罪,無非是業;只因心念微細,不容易察覺。因此心念的力量,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如何保護自己的念頭?以般若心攝伏貪慾,用慈悲心化解嗔恨,用清凈心修養我們的言語行為。如果能依此管理好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念頭,則事無不成!——選自星雲大師著:《星雲說喻·禪定治亂心》

禪定治亂心2提到「書聖」王羲之,大都知道「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他揮鼠須筆,用蠶繭紙為《蘭亭詩》書寫的一帖《蘭亭集序》;還有「東床坦腹」深受郗太傅欣賞,決定嫁女的故事。《世說新語》中,王羲之有一樁臨危不亂的事迹,也值得我們深思、琢磨。王羲之十歲的時候,很得從伯王敦的喜愛,常常讓他到營帳中睡覺。有一次,王敦起床未久,錢鳳來到營中商議軍事。王敦忘了王羲之還在營帳中,竟然毫不顧忌地商談叛變謀反的計劃。王羲之醒來聽到兩人逆節之謀,知道會招引殺機,於是把口水吐在枕頭、被褥上,佯裝熟睡的樣子。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在營帳中睡覺,為避免泄露風聲,打算把王羲之殺死,以絕後患。兩人急急拉開帷帳,只見王羲之睡得口沫縱橫,想他應該沒有聽到剛剛的言論,才放棄殺意,王羲之也因此保住性命。臨危不亂的智慧與處變不驚的勇氣,都不是天生而有,是後天的修養。東晉謝安在淝水之戰展現的膽量,就是來自他恢宏的氣度;諸葛亮用空城計誘開敵軍,免除一場殺戮,則在於他知人的智慧。所謂靜而後能定,定以生慧;他們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膽識智慧,常能使艱困的局面化險為夷。人的一生,不時都會遇到一些突髮狀況,必須靠勇敢機智、沉著冷靜,才能面對境界,將危難化為轉機,安然渡過。——選自星雲大師著:《星雲說喻·禪定治亂心》

《星雲說喻》(全十冊)

中華書局 2016年7月出版

開本:32開


推薦閱讀:

講故事15要領
今日頭條為何變成「全家桶」、微博如何講故事?巨頭背後的邏輯|界面·JMedia
路過的愛情

TAG:故事 | 講故事 | 禪定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