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 揭秘
揭秘殲20 長空霹靂護國魂
來源: 廣州日報
解放軍「天狼突擊隊」魔鬼式訓練究竟有多苦?欲知詳情,請掃描左邊二維碼。 |
網友製作的殲20空中加油圖 |
我軍殲10、殲11高原訓練酷圖 |
美軍F-22空中加油圖 |
美軍F-35戰鬥機雙機編隊飛行 |
俄羅斯T-50戰鬥機 |
殲-20四代機線圖(左)、前略翼版殲-20線圖(中)與隱形噴口設計殲-20線圖(右) |
我軍殲10、殲11高原訓練酷圖 |
我軍殲10、殲11高原訓練酷圖 |
美軍-F35戰鬥機logo |
文章來源:北京晚報
2014年初,一組我軍殲20戰機2002號原型機在空中打開側彈艙的照片被曝光。這種「炫耀」式展示引發軍迷和網友的熱議。網友對於殲20戰機的關注點也從試飛的內容和次數,轉移到了殲20是否已經開始進行空戰格鬥測試。
作為2010年末就引發關注的我軍第五代戰鬥機,殲20一直是近幾年軍迷熱議的焦點。究竟殲20的戰鬥力如何,它具有哪些先進的性能?本期為您解讀。
整體性能:
超音速巡航的隱形戰機
殲20戰鬥機是成飛集團研製的我軍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F22和F35以及俄羅斯的T50同屬當今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殲20的整體架構特點是單人駕駛,雙發動機,全動雙垂尾,同時具有DSI鼓包式進氣道。整體則採取鴨式氣動布局。它的機頭和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機身以墨綠色塗裝,遠觀近似黑色。這種外形特徵在戰鬥機中較為少見,某些地方神似科幻小說中的太空戰機,也因此曾被網友戲稱為「殲星艦」。
作為尚未完全揭開神秘面紗的戰機,從目前推測,殲20全長約20米,翼展近13米,高4米多,飛機空重17噸,能搭載12噸燃油和11噸武器。預計它的最大巡航速度為1.83倍音速(時速約2240公里),而最高速度達2.5倍音速(時速3060公里)。最大高度為2萬米,航程60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為1800公里。在隱身性能方面,殲20的雷達反射面積小於百分之一平方米。20多噸的龐然大物,在雷達屏幕上的大小和一個金屬小風箏差不多。
超音速巡航和良好的隱身性能,是殲20作為五代機的殺手鐧,對於捍衛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海疆領空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我國南海的領海為例,其較遠處距離大陸達2000公里。這就給我軍維護主權帶來了挑戰。我軍十年前的主力戰機殲8,作戰半徑只有800公里,連這個遠端距離的一半都夠不到,而且殲8的巡航速度為亞音速,即時速約1000公里以內,就算採用空中加油等技術接力,從大陸機場飛到領海南端也要兩個多小時。這就使得一旦在南海的南部發生挑釁我國主權的行為,我軍戰機很難及時趕到增援。而以殲20的參數,首先它的作戰半徑基本可以涵蓋南海絕大部分的海域,而超音速巡航使得其能在一小時內趕到。再加上本身的隱身性能和高速度,使殲20能「神出鬼沒」地趕到事發地點。這既保證了我軍在衝突中佔據先機,同時也增強了對敵對勢力的威懾。此外,高機動性和隱形特點,也增強了殲20的空戰能力,對未來衝突中佔據制空權、擊退敵機侵犯增加了把握。
鴨式布局:
有利於超機動
在氣動布局方面,殲20採取的是不常見的「鴨式布局」(又叫鴨翼布局)。
我軍歷史上的戰鬥機,幾乎所有的任務都是保衛領空,假想敵主要是敵方戰機。在戰鬥方式上,我軍發揚傳統,往往敢於「空中拼刺刀」,與敵機展開近身纏鬥,因此非常重視機動性。比如我軍的四代機殲10,其機動性、敏捷性和大仰角能力就非常突出。而殲20在飛行控制方面顯然繼承並發展了殲10的特性。
所謂鴨式布局,是指將通常位於飛機尾部的一對水平尾翼,移動到飛機的頭部。這種布局的飛機起飛時形如鴨子,故稱鴨式布局。這種布局在需要做大角度上仰或小半徑盤旋這些「急轉」動作時,能夠獲得更多的空氣升力。另一方面,對於隱身戰機而言,翼展受到限制,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機翼的後緣不是平直,而是逐漸變窄。但這樣一來,通常在尾部的水平翼就和主機翼「搶位置」了。而採用鴨式布局,把「鴨翼」擺放在機翼前方,使得主機翼可以進一步往後延展,對於平衡機體更加方便。
當然,殲20這樣的鴨式布局也有其缺點,如不利於產生渦升力,使得穩定盤旋方面的性能受到制約。同時前置的鴨翼也會部分阻擋飛行員側下方的視界。因此美國的F22和F35採用的依然還是常規布局。這是一個綜合權衡取捨的問題。
翼面全動:
藝高人膽大
殲20還有一個很驚艷的特點:它的鴨翼和垂直尾翼,都可以全面轉動成不同的角度。即所謂翼面全動。這樣使得殲20的飛行更加靈活。
傳統的戰鬥機,尾翼一般是固定的,獲得的平衡力只能依靠飛機本身速度帶來的氣流。而殲20採用的全動垂尾,尾翼可以接受駕駛艙的主動控制,根據飛行速度、方向、氣流情況和當前任務等,轉動不同的角度,從而獲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全動垂尾不但能靈活地發揮平衡和控制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用相對較小的垂尾就達到固定垂尾必須有較大塊頭才能達到的效能。這樣節省了垂尾重量,減少了空氣阻力,也有利於減少雷達反射面積。
不過,把原本固定的尾翼變成受控制的,這對於飛行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尾翼方向,不但不能發揮全動垂尾優勢,反而會弄巧成拙,造成平衡力急劇下降。殲20採取這種技術說明了其飛行控制方面技術先進。
除此之外,殲20的鴨翼和機翼之間的邊條,有一條清晰可見的縫線——可動邊條。邊條在控制下,既可以下垂,也可以平展,從而強化渦升力,並且可以控制渦流走向。這條可動邊條使得殲20在飛行的全程中進一步增強了機動性。當然,前提依然是強大的飛行控制系統。
現在國外的已知先進戰鬥機中,只有俄羅斯的T50的垂直尾翼是全動的,而美國F22和F35都是常規的固定垂直尾翼,加上可動的舵面。而殲20被網友拍到的翼面變動,形成了如同「外星戰艦」的視覺效果。
殲20的座艙操作系統,較之前的一至四代機也有很大改變。早在殲20英姿曝光之前,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就展出了國產第四代座艙模擬器。從展出情況來看,取代過去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儀錶盤,座艙內部裝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多功能大屏幕顯示器,每個屏幕的大小約為30厘米左右。兩個顯示器既可以分別顯示獨立圖像,也可以用來合併顯示較大的圖像。
而更大的差異在於操作方式。在傳統的機艙操作器中,有密密麻麻的各種操作按鈕、旋鈕,而在展出的多功能顯示器周圍,基本沒有按鈕,而是採用觸摸感應技術,就和現在的觸屏手機一樣,信息顯示與操作一體化,均在屏幕上體現。這種新一代座艙環境,已經優於大部分戰鬥機。甚至,當代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美製F22戰鬥機,因為它的航電系統設計較早,所以在多功能顯示器的周圍也是有多個按鈕。殲20的座艙操作,充分體現了「後發優勢」。
內置彈艙:
兩種發射方式並存
對於近來曝光的殲20戰機在空中打開側彈艙的照片,專業人士稱,對於五代機而言,隱身與高速是其核心屬性,而空對空導彈從隱身戰機的內置側彈艙進行發射,對這兩者都會造成影響,因而從軍機研發角度來說,發射導彈之前確實應進行空中開彈艙實驗,以此收集參試數據,為導彈發射測試進行先期準備。
從本次曝光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殲20彈艙艙蓋的外緣帶有明顯的鋸齒形構型。這種設計可以減少雷達波反射,從而有助於實現隱形。殲20搭載的空戰彈藥選擇會很豐富,一般推測配置為兩枚霹靂-10格鬥空空導彈。該款導彈長3米多,彈頭重33千克,發射速度4馬赫,是一款威力強勁的近距離格鬥武器。
殲20的側彈艙門為一片式結構,這個彈艙艙門向上開啟,彈艙內滑軌的前端向外探出,使導彈頭部伸出艙外,再直接點火發射。相對而言,美軍F22的側彈艙門為兩片式結構,兩片艙門分別向上向下打開。這是中美兩國五代戰鬥機側彈艙的一個顯著區別。
傳統噴氣式戰機的導彈,主要有兩種發射方式。一種是滑軌發射,就是導彈在滑軌上直接點火,之後依靠自身動力從滑軌上發射出去。這種方式相當於導彈「先點火再脫離」,優點是利用滑軌,能保證導彈任何狀況下都能向目標點發射。缺點一是需要滑軌,二是發射失敗的情況下,導彈可能直接在滑軌上爆炸,把飛機也「拉下水」。另一種則是將導彈先拋入空中,再點火飛行,也就是「先脫離再點火」。這種發射的好處,一是無須滑軌,二是安全性較高,但只能用於平穩飛行。在殲20機腹下方的內置彈艙里,這兩種發射方式都能支持。2枚用於近戰的格鬥空對空導彈掛載在艙門內側的發射滑軌上,而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弔掛在和炸彈共用的多用途掛架上。當需要發射空對空導彈時,首先打開艙門,格鬥空空導彈從滑軌上直接發射,而中程空空導彈則需要像投放航彈一樣拋出機艙後再點火發射。這樣,在不同場合下的導彈攻擊,均能選擇合適的發射方法,從而提高搶奪制空權的戰鬥力。
細數五代銀鷹
自二戰中誕生噴氣式戰鬥機以來,各國的軍事家們習慣把幾十年裡面出現的各種噴氣式戰鬥機,按照其性能和結構特點,劃分為若干「代」。在過去主要存在兩大體系,一是歐美傳統體系,一是俄國體系。近來歐美也採取類似俄羅斯的標準,因此兩套劃分方式基本統一。
第一代戰鬥機是從二戰末到朝鮮戰爭期間出現的跨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作戰方式以航炮為主,主要還是機械化戰鬥機。如美國的F-86和蘇聯的米格-15就是典型代表。1955年,瀋陽飛機公司開始試製我國首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1956年試飛成功,至1959年停產,共計製造767架。1964年殲6試飛成功,這是我國首架超音速戰鬥機,到1986年停產為止,共生產約4000架。殲5、殲6均為第一代戰鬥機,進入21世紀後相繼從我軍退役。
第二代戰鬥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可達二倍音速,相比第一代電子化程度大增,空對空導彈成為主要武器。如美國的F-104和蘇聯的米格-21等。1966年,我國產第二代戰鬥機殲7試飛成功,並衍生出多種型號。至2006年停產為止,僅成都飛機公司生產的殲7各型飛機即超過1500架,其中約500架出口巴基斯坦等國。
第三代戰鬥機出現於上世紀60年代,相比第二代,高速飛行控制效能大增,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飛機的體型更大,戰鬥力更強,並且從單一用途的殲擊機與轟炸機開始趨向多任務的路線。代表為美製F-4、蘇制米格25等。1969年,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殲8排除「文革」干擾,首飛成功。殲8為我軍上個世紀主力戰機,2011年開始退役。
第四代戰鬥機從越戰後開始研製,相比之前主要提升其作戰性能,低空機動能力,裝備了多普勒相控陣雷達,並繼續向對空、對海、對地全方位攻擊的「多用途」發展。典型代表如美國的F-15、F-16以及蘇聯的蘇-27、米格-29等,在全球範圍屬於先進的主力戰機。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第四代戰鬥機——殲10,1998年首飛,2003年開始陸續裝備。20世紀90年代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蘇-27戰鬥機生產線,改名為殲11,並於1998年首飛。而沈飛集團的殲15則作為中國航母的標準艦載機在21世紀亮相。這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邁入四代機時代。
第五代戰鬥機更強調隱身(反雷達),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以及超視距打擊能力,是當前最尖端的戰鬥力。現在投入現役的第五代戰鬥機,僅有美軍的F-22猛禽一款。此外尚在研發中的,包括美軍的F-35、俄羅斯的T-50以及中國的成飛殲20和沈飛殲31等。
推薦閱讀:
※中國贈送巴鐵一禮物非常貼心:殲20這次終於要出口了?
※中國殲20之後最重要戰機曝光:可在400公里外鎖定F22
※淺析我殲20戰機是否可做艦載機 對美F35B優勢大
※殲20交付後為何長期不再露面
※中國第三艘航母將用電磁彈射器 殲20或戰勝FC31上艦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