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影像專業教程
劍鋒 2008-5-14 14:09
1.數碼影像更接近真實再現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是,膠片拍的照片比數碼的要真實。真實的概念太大,我們僅從接近實景的概念——色彩平衡稍作分析,看一看數碼和膠片的曲線。 先看膠片。膠片的影像是模擬數據,判斷膠片影像的性能,最基本的一個辦法是利用光楔曝光,經密度計測量後,繪製特性曲線。[align=center][attach]1322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7[/align] 圖1-7的左邊是一條已經曝光並沖洗的膠片。採用標準曝光儀,對膠片進行若干級別的光楔式曝光,分為19級或21級,經標準沖洗後,用透射密度計測量每一個級別,得到YMC值並在曲線表上一一標示出來,再用曲線把這些點連接在一起,取得近似值的三條特性曲線。上邊的曲線是黃層,中間的曲線是品紅層,下邊的曲線是青層,它們分別生成紅、綠、藍染料影像。完美意義上的膠片的曲線,應該是3條線完全平行,可以形成純正的白場、灰場和黑場。在洗印放大時,使用濾色鏡使這3條線重和,曲線完全重合的是完美的膠片。完美的膠片拍攝出的照片不會偏任何的顏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優的色彩均衡。 圖1-7反映的是生產合格、正常銷售的某名牌膠片,曲線表現不錯。筆者繪製過世界很多品牌的膠片曲線,形狀大都類似,可以認為這已經是膠片的最佳曲線。分析圖上的曲線:黃色的曲線肩部角度明顯要大於趾部,整個的角度大於下面的兩條。這3條線如果要重合到一起,在高光能夠重合時,那麼在趾部會低於其他的兩條線,造成色彩不平衡,拍出的照片就會偏色。假如拍攝一個18級灰階,在高光白色平衡時,在暗部就會偏向高光的補色;高光正常時,暗部就會輕度偏藍。 了解膠片生產工藝的人知道,膠片做不到嚴格意義上的色彩平衡。由於生產乳劑製備的批號不同,同品牌、同感光度的膠捲,每一批膠捲都存在差異。此外,生產彩色膠捲要用到130多種工業原料,工業化生產的大批量原料的微量品質控制極其困難。每次投入標準配方生產,無法保證每批原料絕對一致。此外,還要受到塗布工藝的誤差、後期沖洗膠捲形成的曲線波動、掃描和電分的誤差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會影響到膠片的真實的還原。所以,「膠片的還原是最準確的」這句話本身就不準確。自然界真實場景中,太陽自身的亮度大約為1 000 000 000cd/m2。陽光照射下的景物的亮度可達100 000cd/m2,而星光的亮度大約在0.001 cd/m2以下,二者相差上億倍以上,動態範圍達到D8。現實世界的動態範圍如此巨大,人類肉眼在同一時間所能分辨的動態範圍大約只為10 000:1;一個窗外陽光照射下景色的室內場景所具有的動態範圍大約為100 000:1,換算成攝影界的D值相當於5。負片的最大密度為2.5D,正片的最大密度也只有3.5D。膠片並不能「真實還原」所見場景。另外,不同品牌的膠片由於生產工藝和原料配方不同,同樣是負片或反轉片,色彩還原也不盡相同,如圖1-7所示。[align=center] [attach]13087[/attach] [/align][align=center]圖1-8 [/align] 圖1-8所示為一個色彩平衡交叉的負片特性曲線,這是一個不合格膠片的曲線。形成這種曲線的原因有多種,生產、保存、沖洗不當都可能發生曲線扭曲或交叉。該曲線的品層和青層(即下面兩條線)已經有了彎曲,呈現小幅度的S形,黃線在肩部基本上還是直的,但是到了暗部,它出現了往下的塌陷彎曲,已經低於第二條品線。整體形成了一條線已經越過了另一條線的交叉關係。這樣的膠片拍攝,會形成嚴重的色彩不平衡。照片的高光部顏色是準確的,到了暗部的時候就會明顯偏向補色,實際上也就拍不出來黑色,畫面沒有黑色可言。這個曲線實例雖屬個別,但在正常銷售的膠捲中有時偶爾也能夠碰到。為了避免損失,在拍重要的題材之前,需要對膠片進行感光測定和期限測定,對這批膠捲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成批量地購買膠片進行拍攝。這在電影拍攝中已經成為標準工序。 這裡談及這些,絕不是否定已經有160年歷史的膠片,而恰恰相反,我們誰都不會忘記膠片給攝影帶來的巨大貢獻,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膠片的局限性。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影像採集才有可能在技術上進步和發展,改善和改變膠片存在的某些局限。 數碼影像從傳統攝影基礎肩膀上起步,在繼承中瞄準局限,力求突破,可以說,數碼的起步點很高。那麼,數碼到底在色彩的真實還原上與膠片存在什麼不同?它的進步在哪裡?[align=center] [attach]1308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9[/align] 圖1-9所示為數字色彩的色度圖,基本囊括了肉眼能夠看到的全部色彩。色度圖是色彩模型的平面展示。人們運用數學關係,把數學模型和色彩模型結合起來,建立數字色彩模型關係。有了數學的色彩模型後,就能夠把任何顏色精確地定位於色彩空間內。在這個圖上有紅、綠、藍、白4種顏色的表示。上面是綠色,它的數學形式定性x軸為0.2803,y軸為0.6035;紅色為x軸0.6231,y軸0.3379;藍色為x軸0.1527,y軸0.0741。白色為x軸0.2832,y軸0.2969。請注意,定位的精度為保留到小數點後4位數,也就是萬分之一,精度極高。以紅色為例,x軸0.6231,y軸0.3379,在這個交匯點上,這組數據即定為紅色。只要數據不變,這個紅色就永遠不會變。換句話說,落到這個點上的顏色就一定是紅色,具有唯一性。數碼數據不受生產工藝、乳劑製備、塗布、掃描、電分等因素的影響,數據非常準確和穩定。除了人為修改和計算機故障,人們很難找到改變數碼曲線的不可控因素。 用數字來描述顏色的精度大大高於傳統的模擬影像。在傳統攝影時代,我們描述顏色只能用「這是紅、這是綠」、「黃一點、藍一點,亮一點、暗一點」等模糊的語言來表示,數碼影像則可以用精確的數字概念和數字語言來表達色彩。 RGB三維立體色彩模型,從頂位、底位、側位4個方向來看它,每一種顏色在這個立方體裡面都佔有一個固定的位置,這個位置可以用數字來精確地表示。x軸、y軸和z軸(明度軸)三維的交匯點能夠準確地定位和表述顏色。圖1-10是顯示器的RGB立體色彩模型,和普通RGB描述文件立體色彩模型相同,兩種模型分別服務於顯示器和普通的RGB描述文件。我們可以用相同的色彩模型來統一拍攝和顯示顏色,在後期的顯示、製作、輸出中掌握和控制色彩數據,只要是模型不變色彩也不會變。 [align=center][attach]13089[/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10 [/align][align=left] 過去洗膠片時,我們很難做到用一張底片兩次或3次到同一個地方沖洗照片,沖洗出來的照片色彩一致;或者用同一個底片,到不同的店去洗照片,洗出來的照片色彩一樣,這就是因為它沒有統一的色彩控制。模擬信號是隨機的,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而數字影像就不一樣,如果用同一個文件到不同的數碼彩擴店去,只要這個店裡是按照統一色彩空間來控制色彩,工藝是標準的,那麼洗出的照片統一性優於傳統彩擴。在甲地拍的照片,遠隔千山萬水傳到乙地,乙地的色彩立體模型、ICC和你使用的一致時,照片還原就應該相當一致。數碼的優勢顯而易見。 我們再來看看計算機軟體生成的數碼影像近乎完美的標準感光曲線(如圖1-11所示)。可以進行數碼標準感光曲線與膠片標準感光曲線對比。這張圖分別把紅、綠、藍3條線單列在3張曲線表中。這3條線形態、坐標幾無二致,疊到一起3條線完全重合,不存在某一條線的角度和另外兩條線不同的情況。這是人們追求了160多年的完美曲線!如今在數碼上實現了。[/align][align=center][attach]1309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11[/align][align=left] 數碼曲線是通過計算機用數據編製出來的。這個曲線不受任何生產工藝的影響。平滑、連續、消除鋸齒,非常接近理想的要求,它從設計上根本性地杜絕了色彩交叉,所以平衡度極高。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盼望著有一種感光載體能夠拍攝出來色彩能夠完全平衡的照片,顏色的偏移可完全由人控制,如今數碼實現了這樣的理想。該圖告訴我們,數碼曲線是近乎完美的曲線,完美的曲線可以實現真正的色彩平衡。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人類影像創造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數碼影像可以在多種色彩模式中轉換,膠片沒有這種靈活性,在掃描誕生之前,負片只能放大,反轉只能觀看和投影製版,膠片數字化後,同樣可以享用數字技術色彩空間轉換的便捷了。我們運用蘋果色彩計算軟體演示一下數字轉換(如圖1-12所示)。[/align][align=center][attach]1309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12[/align][align=left] 將綠色放到0.5000這個數值上,圖的下面出現一個與該數據對應的方塊。用彩色計算器來換算這個值,換成CMYK,也就是四色時,它在普通的CMYK描述文件裡面出現的數據是這樣的:黃0.7109、品紅0.0527、青0.9857、黑0.1758。綠色0.5000的RGB數據對應的即是上面的CMYK數據。在這組數據的下面也有一塊綠顏色,RGB和CMYK在顏色表現上稍有一些差距,原因後面再說。這兩塊綠顏色看上去非常接近。這是一組精確到萬分之一的數據轉換,如此精度的轉換為我們操控數碼和控制輸出提供了極大地便利。[/align][align=left] 圖1-13是一張轉換為四色、為印刷準備的照片。[/align][align=center][attach]1309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13[/align][align=left] 我們可以看到,上圖在CMYK讀取的這4個數字,也就是黃0.7109、品紅0.0527、青0.9857、黑0.1758,這些數字表示的綠顏色在照片能夠找到對應點,驗證了數字可以組成圖像。同樣,在Photoshop中用信息吸管點擊任何一個顏色都會顯示相應數據,任何一組數據都可以表示一種顏色,任何顏色都可以用數據來表示,數據組合形成彩色影像,數據影像可以完全地表達人類色彩經驗和知識。一位社會學者說:任何自然科學,如果不能用數學解釋,那麼它還不能構成完全意義上的科學。數碼影像被稱為現代科技,就是因為它用數學形式完整地表達人類的色彩經驗和所有的圖像知識。數碼影像具備了能夠快速準確地創建影像、優化色彩管理、無損地遠距離傳遞,可以不走形、不變樣、大量複製等諸多優勢,從而倍受青睞。 [font=宋體][color=#000000](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align]劍鋒 2008-5-14 14:18
2.數碼相機的寬容度[size=4] 截至目前,從筆者有限接觸到的書、報、刊物等眾多資料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數碼寬容度小於膠片,廣為流傳的結果是這好像已經成為無可置疑的定論,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冤假錯案。[/size][size=4][color=#ff6600] 寬容度[/color]在攝影中的意義非常重要。寬容度大能夠記錄更多的影像層次,有更好的信息捕捉和描寫能力,攝影人對寬容度非常苛求和關注。必須提及的是,寬容度雖然重要但很抽象,雖然時刻相伴,又很難窺其真面目,筆者有接近40年的攝影經歷,用過多種膠片和數碼相機,從來沒有見過哪家膠片廠商公布過其產品的寬容度,儘管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天天研究它、擴展它卻從不公布它,哪怕是一個建議或暗示。究其原因,大概與寬容度的測定和應用解釋相對困難有關。公布自己的寬容度大,要拿出證明,而此地的證明並不一定在彼地能夠驗證;公布自己的寬容度小,等於向攝影師承認落後。此外,寬容度的理解、測定、把握、運用往往取決於攝影師的個人能力。亞當斯一生都在控制寬容度,是公認的大師,同樣的膠片,在別人手裡,只有7級寬容度,在亞當斯的顯影盤裡,出現了10級寬容度。由於寬容度的這些只能意會不好言傳的特點,它始終罩著一層面紗,使人看不到真面目。 下面試試能不能把寬容度說清楚,並且證明數碼寬容度大大超過膠片。 圖1-21所示為與寬容度有關的信息綜合。我們先把與寬容度有關的信息攏在一起,便於對比和梳理概念,重點是膠片區域系統與數碼影像的對應數據。[/size][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0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1[/align][align=left] 亞當斯的區域系統,在實踐和學術上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因此,我們借鑒了一部分亞當斯的理念,來說明膠片和數碼的對應數據關係。這張圖一共有6項對比數據,以灰階為中心展開。第一行是EV值,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一個EV值相當於一級曝光量,照相的時候要麼變動一級光圈,要麼變動一級快門。第二行是區域,這個區域就是亞當斯的區域劃分,從0~Ⅸ。這個區域跟EV值有關係,一個EV值的變數形成一個區域的灰階明度。第三行是灰階,隨著EV值和區域的不同,產生的黑白灰的明度也不同。第四行是數碼影像使用的明度數字,黑色為0,白色為255,中灰為128。第五行是印刷黑色的百分比,白色為0%。黑色為100%。現在,灰階、區域和EV值是一一對應的,灰階的第五級50%黑色對應RGB的128及區域系統的V級。那麼從黑色到白色,它每增亮一級、每增加一個EV值或增加一個區域的時候,它的光比就會增加一倍。第六行是每級灰階的光比關係。第一級是1,第二級是2,一級一級往上加,4、8、16、32、64、128等,一直到256,每加一級,數據增加一倍,光比增加一級。我們習慣說光比為1∶64,就是指6級光圈,1∶32就是指5級光圈。熟悉了這張圖以後,往下的內容更好理解。 圖1-22為數碼影像曲線對應數據。膠片區域系統是攝影最重要的技術核心之一,反映了寬容度的本質,形象、嚴密,並得到普遍認可,幾乎成為金科玉律。數碼影像是建立在更為嚴密的數學基礎上的,是亞當斯預言過的「影像主流」。如果它們都是科學的,那麼,出自實踐和略帶神秘色彩的區域系統與飽含理性、以科技創新自詡的數碼,必定存在某種建立在事物本質上的暗合式聯繫,或者是某種支持,否則有一個就是假貨。出於此種興趣,筆者試圖把兩者放在一起對照一下,或許能夠有所斬獲,從而找到寬容度到底哪個大的答案。[/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2[/align][align=left] 這是我們在Photoshop中非常熟悉的曲線。曲線的10個格子有什麼意義?與我們熟悉的曝光、光圈有什麼關係?我們把亞當斯的10級灰階和曲線放在一起來看。用吸管點擊灰階,我們在色階曲線中看到了相應的位置和數據,數字清楚地顯示了灰階與數字每一個級別的對應關係,非常準確,一目了然,它告訴我們一個灰階在數據上是如何表現的,或者數據表現了哪些灰階。Photoshop以界面窗口形式,向我們展示那些熟悉但是不形象、不直觀的曝光、寬容度等概念,使之變得容易理解、便於操作,把抽象高深的區域曝光直觀地展現給普通攝影者。 圖1-23是數碼影像色階對應數據。[/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3[/align][align=left] 在色階圖上,同樣從0到255,每一個灰階都對應色階一個層次,和曲線的反映一樣。果然,亞當斯的區域系統理論和數碼有共通之處,可以互相驗證互相支持。這個比對的意義在於,習慣膠片攝影的各位專家,過去積累的經驗和傳統功底,完全可以為數碼所用,只是數碼對攝影的原理基礎和影像控制表達得更清楚、更具體、更量化、更精確。過去是含糊的模擬感覺,現在是精準的數字表述;過去是經驗式的手藝操作,現在可以定量和理性把握。數碼提升了我們的眼界並要求我們全方位地提高綜合素質,了解與數碼相關的多種知識,顯然,數碼知識圈大於攝影本身。 亞當斯把影像分10個區域,他有一句經典的原話:「細節一般只能從7個區域範圍內捕獲」。7個區域就是指7檔光圈,這7個區域也可以左移,從高光到中間暗部的7個區域;也可以右移,從暗部到不是高光最高部分的7個區域(圖1-24)。[/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4[/align][align=left] 這個區域條可以右左移動,但無論怎麼移動,它只能有7個區域,這個區域是定死的,這是膠片的特點。7個區域是指黑白膠片寬容度,黑白膠片的光比是1∶128,1∶128就正好是7個區域。現代膠片製造技術的進步,使寬容度有所擴展,彩色負片的寬容度接近黑白膠片,為6~7個區域,而彩色反轉片比彩色負片又少一級,只有5~6個區域。亞當斯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很多的技術技巧把黑白膠片的7個區域擴展到10個區域。但是亞當斯的絕技,多數人做不到,而數碼在尋找多數人會用並且簡單有效的方法,獲得更大寬容度。 彩色底片是不能夠像黑白照片那樣通過多曝光、少顯影、改變顯影配方等方法來改變寬容度?筆者曾經在80年代初嘗試過,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彩色照片如果改變顯影條件就會破壞它的色彩平衡,C41或E6都有嚴格的顯影時間限定。彩色底片不能通過改變顯影條件來控制層次和反差,細節就只能限定在6~7個區域範圍里了(圖1-25)。黑白底片因為沒有平衡的問題,它通過前期的拍攝和後期的沖洗,可以擴展影調。區域系統在彩色膠片中沒有辦法實現,如果想把類似區域系統或更大範圍控制技法應用於彩色影像,必須另闢蹊徑。[/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5[/align][align=left] 我們再來看數碼影像。數碼影像通過優良前期拍攝毋須後期調整就可以獲得10個區域範圍,但是有個前提,數碼拍攝時,必須要曝光正確,多項前期設定要做到最佳的組合。嚴格和優良的前期拍攝可以做到在Photoshop上直接打開照片,用吸管讀取各數據級別,確實能夠達到10級,雖然這樣的情況為數不多,但是只要有一次,就能說明數碼的實際能力。隨著數碼拍攝規律的逐步掌握,合格照片的比例就會大大增加。和膠片一樣,數碼影像的曝光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絕不可以隨便。以上的情況是指中常反差的正常拍攝,如果遇到高反差,可以使用合併HDR高動態影像合成(後面有詳細介紹)。通過軟體合成,可以極大地擴展寬容度,可以超過10級,甚至能達到15級以上,這種寬容度級差已經遠遠超過了膠片。 照片沒有10級灰度的另一個原因是景物的局限,景物中沒有10級的豐富層次,也就看不到數碼的寬容度表現。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留心尋找這種畫面,終於在鳳凰城遇到這樣的場景(圖1-26)。陰天,畫面影調豐富,這是沒有調整的原始畫面。與這個畫面在一起的是對照灰階,灰階包括了從第1級到第10級,亮度2~250,光比1024,10級光圈。這個灰階是通過拍攝獲得的:對一張白紙按每差一級曝光拍攝15張,選取中間2~250的10級,白色是250,黑色在2~4之間,每級都有層次。[/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6[/align][align=left] 圖1-27所示為鳳凰城與灰階對應。把畫面上與跟灰階相同的密度點找出來。灰階的10級在畫面的景物中都能找到一一對應點,證明這張照片確實記錄了10級影調。從這種平常影調的畫面上看,筆者原以為膠片也可以輕鬆達到,在多次對比驗證後,發現膠片在暗部的層次級少於數碼,只可惜拍這張照片時沒有帶膠片相機,不能對比,只能說明數碼有10級寬容度,我們可以再看看圖1-19和圖1-20,暗部的差異是明顯的。[/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09[/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7[/align][align=left] 圖1-28所示為膠片與數碼寬容度實拍灰階對比。景物實拍對照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雖然直觀但是不夠準確,拍攝同樣的灰階是最好的對比方法,但是,灰階的白、黑兩級非常難以製作,筆者曾經試過白階用背後打燈以提高亮度,黑階用挖洞裡面貼黑絲絨的辦法,都不太理想,局限在「一張」拍出來的思路中了,直到想出來一個辦法:分底拍攝,寫在這裡,供大家試用參考。[/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8[/align][align=left] 用Macbeth標準白板或白紙,放在穩定的白光下,分別用膠片(本例使用KODOK EKTAR25彩色負片,公認寬容度最大的彩色負片之一)和數碼相機(本例使用12位1Ds MarkⅡ相機)拍攝。確保相同光線條件:三腳架固定相機,固定焦距,對白紙充滿畫面測光,不作補償直接拍攝。然後每增加一級曝光量拍攝一張,拍7張,接著再每減少一級曝光量拍攝一張,也拍7張,一共是15張照片。之後對15張膠片拼在一起,作為一張底片整體掃描,從每張畫面的相同位置裁取大小相同的一條,共15條,依明暗順序拼成白-黑的15級灰階,數碼也同樣拼出15級面積、位置、大小同樣的灰階。圖1-28中上面的灰階是膠片拍攝的效果,下面的灰階使用12位1Ds MarkⅡ全畫幅數碼相機(採用JPEG格式)拍攝。在Photoshop中打開,用吸管點擊灰階,找出兩條灰階中高於255和低於0的截止位置。在0~255中間的是能夠記錄層次的有效寬容度,在0~255之外的,沒有記錄能力,處於有效寬容度之外。這樣各自拍攝15張的方法,排除了景物明暗度不同的多因素干擾,只評價其對固定光線下固定反射物的整級曝光記錄能力,條件相同,寬容度比較結果也一目了然。 以上實驗顯示,膠片(KODOK EKTAR25彩色負片)的寬容度為7級,與過去筆者在樂凱研究所工作時諸多專家的共識一致,與亞當斯的論述也一致。數碼拍攝的有數據的灰階顯示有11級,在高光多出一級,在暗部多出3級。兩者寬容度對比數據與實際拍攝的反映相同,請再次看看圖1-20,注意太陽光芒、山坡暗部兩者的差異,與灰階寬容度之差完全吻合。 試驗的結果與過去所了解的寬容度數據基本一致。試驗還證明了數碼的暗部記錄能力很強的說法,更有價值的是,可以通過按高光曝光、按暗部調整的思路,相當於把白色基點左移至第1條上,如果方法和技巧到位,你可以在右邊最後的第15條中,仍然能夠找到高於0的數據,換句話說,你能得到15級的寬容度。本書3.2.2節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太陽周邊的高光亮度和樹榦黑度相差15個EV值,數碼顯示黑區有層次,而膠片則達不到。 2007年2月,賓得公司發布賓得645D一體化中畫幅數碼相機,廠家首次公布其動態範圍達到12級光圈(摘自《中國攝影報》2007.4.10六版)。膠片和數碼的級差數據分別如下。膠片:0、2、26、71、129、209、238、255數碼:0、2、4、 6、 12、 26、 61、 104、 153、202、237、255 這兩組數據很有意思。數碼在100以下幾乎成倍數遞增,100以上約以50%遞增,200以上約以15%遞增,越往上,增加的數量越少,這就是非線性,拉開暗部,壓縮亮部。膠片的亮部也擁有與數碼一樣的非線性特性,但是膠片的暗部級差太大,且不均勻。暗部非線性與數碼差距之大,不容忽視。下面再通過膠片和數碼的拍攝實例,看看本圖示灰階在畫面上的反映。圖1-29是在灕江江邊拍攝的遠景和一對魚鷹,反轉片拍攝。這張照片色彩和整個層次與我們看到的基本一致,反轉片拍攝的好處就是一次拍攝就和原物相當接近,色彩鮮艷明快。[/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29[/align][align=left] 我們試試從圖1-28的灰階2~26之間所對應的暗部能找回多少層次。用色階提亮中間調,把中間調滑塊左移到與黑塊靠齊的程度時,魚鷹的身上只有大塊的顆粒黑斑,沒有羽毛層次,說明灰階2~26之間的過大級差不能記錄層次,丟失了寶貴的暗部細節(圖1-30)。事實上,反轉片在暗部也有影紋記錄,只是沒有顯影出來,但仍然存在的層次,經過定影,永遠消失,再也不會重現了。[/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30[/align][align=left] 圖1-31是我用數碼相機與宋春光同時拍攝的畫面。數碼原片色彩沒有反轉片鮮艷,清晰度不及反轉片。[/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31[/align][align=left] 同樣用色階提亮,還沒有把中間調滑塊左移到頭時,魚鷹羽毛和魚簍暗部的層次已經顯露出來(圖1-32)。[/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32[/align][align=left] 再看圖1-28的灰階2、4、6、12、26區段,正是魚鷹羽毛的層次密度所在,灰階和實拍畫面的層次對應一致,灰階的拍攝製作正確反映了實拍狀態。現在是否可以有結論了,數碼的寬容度大於膠片。如果您還有疑問,可以自己做一次實驗,您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因為它客觀存在。 圖1-33所示為Photoshop CS3 RAW轉換窗口,使用它可以使數碼影像有更好的表現。數碼照片的畫質,有一半得益於軟體的功能。最新的Photoshop CS3的RAW轉換,在色彩、層次、影調等方面,有了突破性進步,運用到位時,可以完成全部的色彩、反差、層次調整,毋須再多次使用色階、曲線等工具費力修正。特別是在曝光、填充高光等工具的配合下,能夠充分體現暗部層次,使畫面細膩平滑,影調潤澤,色彩厚重真切。僅僅使用一步Photoshop CS3的RAW轉換窗口,照片調整基本大功告成了。[/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33[/align][align=left] 數碼照片的真實畫質如圖1-34所示。最後完成的數碼照片展示出隱藏在灰暗表象下的真實畫質。魚鷹羽毛、蓑衣的影調豐富,魚鷹背部的紫藍的羽毛和翅膀的棕色拉開了層次,具有精細微妙的色彩關係,數碼寬容度和非線性的優勢在實拍畫面中再次得到驗證。[/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1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34[/align][align=left] [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font][/align][/size]劍鋒 2008-5-14 14:22
3.PC機的gamma顯示器視覺校準[font=Verdana][size=4] 在安裝了Photoshop以後,系統會自動安裝Adobe Gamma軟體,可以使用它來進行校正。 有一種說法是Adobe Gamma視覺校正不可靠,我認為此說法並不全面。事實上,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完全可以通過伽瑪校正使顯示器達到很好的狀態,使之能夠勝任大多數日常工作。 伽瑪的調整手段相對有限,它以改變RGB的增益和混色比例為主要手段,而這又恰恰是顯示器校準的核心。專用校準軟硬體也是同樣的工作原理,在這個關鍵點上兩者一致,不同的是用肉眼的觀察精度不及儀器,但是肉眼又是評價顯示器校準成功與否的裁判者,只要你理解了灰階對色彩平衡的意義,對黑白灰有足夠的敏感度和觀察力,能夠發現任何灰階中的偏色,並通過伽瑪糾正它,完全可以使用伽瑪校準屏幕。在多次實驗中,伽瑪校準的效果優於儀器(在使用儀器校準時某些細節不太到位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又往往難以避免)的情況並不少見。這兩種校準的真正差別在於,通過儀器對液晶顯示器校準後能夠獲得更多的飽和色,畢竟灰階平衡不能顯示飽和度,而對CRT顯示器來說兩種校準的差別很小,所以我推薦液晶顯示器仍然要用儀器來校準,CRT則通過伽瑪來校準。無論如何,使用儀器沒有壞處,是更精確的校準方法,但是這不能夠妨礙我們正確地認識伽瑪校準的實際功效。 打開控制面板,第一個圖標就是Adobe Gamma。 這個程序可以校準屏幕並建立起ICC,ICC可以與蘋果機的Colorsnync和Windows的ICM2.0兼容,也就是說所形成的ICC能夠被色彩管理模塊識別並且用它進行整個色彩管理,功能不小,選中「逐步」(精靈)並點擊「下一步」按鈕(圖5-76)。[/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19[/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5-76[/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align=left] 按照窗口說明,先把對比度調到最高,再調整亮度,以能夠隱約看到黑色塊中的小方塊為準(圖5-77)。[/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2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77[/align][align=left] 假如你做到了剛剛能夠看到,此時,你的屏幕就能夠區分黑部0~4~6(RGB數據)的級差,這雖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為0~2或0~3),但已經是很實用的黑場設置了。關於黑場檢驗可以做個實驗,方法是新建一個Photoshop文檔,按下「F」鍵滿屏顯示,為文檔填充黑色,在新文件的黑色中間做一個方塊選區,按Ctrl+H隱藏選區,再按Ctrl+M打開曲線對話框,在輸出數字框內鍵入1、2、3、4、5……每鍵入一個字,中間的選區亮度會提高一級。在剛剛能看到中間選區的邊界時,看看數字是不是4~6,假如是,說明黑場設置合適,如果要升到8~12才能夠看到方塊區邊界,說明黑場設置太暗了,這樣的設置會淹沒圖像暗部的層次。這步調整同時也是在監視白場,要看方塊外面的白框是否夠白,不能以犧牲白場為代價來獲取黑場。當黑和白都到位後就已經把Gamma的曲線的最亮點和最黑點——肩部和趾部設置好了,之後再適量地調整直線部分。 下一步取消「僅檢示單一伽瑪」(圖5-78),出現RGB三色塊與下面的滑塊,可以相對調整中間值(直線部)的平衡。選中伽瑪2.2和Windows默認。[/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2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78[/align][align=left] 很多人只是單純地使用伽瑪這3個色塊來校屏效果不好,原因是看這3個色塊的中間與旁邊條紋融合有一定的技巧,掌握不好則效果不佳。技巧是與屏幕拉開距離至60~70cm,把自己的手指伸到離屏幕15cm左右,眼睛對手指聚焦以後用眼睛的餘光看色塊,此時滑塊是虛焦的,還要半眯上眼睛,移動色塊下面的滑塊,使它們融為一體,你會清楚地看到它們的融合狀態。這還不夠,應該再打開一張可以用來校準屏幕的圖片來參考,比如IT8.7/2-1993KODAK反轉色卡,該圖中有24級灰階和色塊,可以在RGB色塊調整時同時觀察。最好的辦法是只觀察24級灰階,只要灰階中全部呈現黑白灰,色塊融合就會達到最佳狀態,假如不能,那就只看灰階,不管伽瑪色塊,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顯示器已經老化,或者存在缺陷。打開校屏參考圖像的另一個意義是滿屏使用RGB127的中灰做底色,屏幕中出現任何大面積的色彩都會影響視覺的準確性,只有中灰可以使眼睛不受干擾並保持最高的靈敏度,然後一路點擊「繼續」按鈕。最後另外命名並存儲ICC,不要覆蓋原來的顯示器ICC。[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font][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align][/size][/font]
劍鋒 2008-5-14 14:26
4.使用顯卡程序校正顯示器和投影儀[font=Verdana][size=4] 每台電腦的顯卡都附帶有調整程序,這些程序也可以用來校準屏幕。下面以Intel GMA顯卡附帶程序為例說明。 該程序能夠調整伽瑪、對比度、亮度(圖5-79)。如果外接投影儀還可以單獨為投影儀校準,並存儲校準的參數。比起Adobe Gamma調節RGB三色的中間值的平衡關係,這個程序的功能更全面。我們來看看它的能力。[/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22[/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5-79[/align] 在選擇「顏色校正」選項以後,可以對紅、綠、藍三原色分別進行伽瑪、亮度和對比度調整,有了這3項可以糾正任何偏色(圖5-80)。[align=center][attach]1312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0[/align] 伽瑪可以在黑白場不動的情況下,提升或降低曲線中間影調的拋物線。 亮度可以使任何顏色整體提高或降低,使偏色消除。 對比度使色反差加大或者降低,應對曲線交叉的缺陷,比如白色偏紅、黑色偏青伽瑪調整是無能為力的,而在這裡,只要把紅色的對比度降低,再整條線提高,或者是降低亮度少許,即可以消除色彩曲線交叉。結合背景的照片可以有效地解決24色階區域性色彩不平衡的問題,效果功能都優於Adobe Gamma 校準。滿意以後點擊「圖式選項」按鈕。 在圖5-81中為校準結果命名,並勾選「應用該圖式時自動啟動應用程序」選項。瀏覽至所需的軟體,比如Photoshop CS2,再勾選「退出此程序後恢復顯示設置」,然後保存。這個設置特別適合投影儀使用。[align=center][attach]1312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1[/align] 我在全國不同地區舉行講座時,往往使用各地提供的投影儀,每台投影儀都要進行校準,否則沒有辦法講色彩。做以上的設置,只是針對這一台投影儀,關閉程序以後,這個設置就會自動撤銷,顯示器又回到了原來的設置,互不干擾。校準顯示器時,只直接觀察投影儀的畫面,步驟和方法與校準顯示器一樣。某些低廉的投影儀,校準後效果也不會令人滿意,但是校準與不校準效果相差是很明顯的。 如果對校準不滿意,可以點擊「恢復默認值」按鈕還原。現在看看這個曲線示意,調整後的幅度很大。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使用這種方法來校投影儀,效果不錯,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最後一定要點擊右下角的「應用」按鈕,使校準生效,如圖5-82所示。[align=center][attach]1312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2 [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align][/size][/font]劍鋒 2008-5-14 15:06
5.使用蘋果顯示器校準程序助理校準屏幕 蘋果機自帶的顯示器校準程序比PC的Adobe Gamma功能要強大,校準的效果也比較好,這恐怕也是人們喜歡蘋果的原因之一。 打開「系統預置」,點擊顯示器圖標,顏色選擇「上千萬種」,保持正在使用的解析度,點擊「顏色」,再點擊「校準」按鈕,打開校準程序。與PC機一樣,該校準程序創建的ICC描述文件與色彩管理模塊 (Mac機為Colorsync)兼容,勾選「專家模式」,點擊「繼續」按鈕。 打開參考圖像,使用全屏查看方式,用中灰做底色(圖5-83)。[align=center][attach]1312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3[/align] 在窗口中,蘋果圖形以及兩邊的調節框與PC的Adobe Gamma有很大的不同,左邊調節明度,右邊調節色彩,當兩邊調節到位時中間的蘋果會融入到四周的條紋中。蘋果校準是把全色階分成5個區來調整,而不是PC機的只有中間影調段的調整,因此精度高了許多。第一步是從淺灰區開始的,觀察蘋果融入的方法與圖5-78的說明相似。還有一個妙方:戴上一個與視力不匹配的老花鏡,使眼睛找不到焦點,調整至看不清蘋果背景的條紋。[font=Verdana][size=4] 第二步,再調節白色的平衡,在整個調整中隨時觀察右邊的照片和24級灰階(圖5-84)。這一步能夠把白色的偏色減除,使之平衡。[/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27[/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5-84[/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align=left] 第三步,校正14~17級的灰區。在觀察蘋果融入的同時,還要觀察灰階中的偏色是否得到了糾正,要使灰階不含其他的顏色(圖5-85)。[/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2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5[/align][align=left] 確定顯示器原生響應曲線共有5步,做完以後右邊的24級灰階基本呈現完美的黑白灰(圖5-86)。色階中的4、7兩個淺灰區中呈現少量的紅色,原色階中的紅色讀數也確實高出了其他的數據。這可能是柯達想在人的臉部增加一點紅潤的膚色,也可能是文件形成的曲線,這麼較真!除了目視還要用吸管來點擊,讀取相關的色彩數據,做到心中有數,不被假象所惑。[/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29[/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6[/align][align=left] 蘋果機目標灰度係數(伽瑪)選定為1.8(圖5-87)。如果要經常與PC機交流照片,選定2.2也可以,只是看上去反差稍大一些。[/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3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7[/align][align=left] 色溫選定為6500K(圖5-88),選中「使用原生白點」,一路點擊「繼續」按鈕,直到存儲這個設置,重新命名,不要覆蓋原顯示器ICC。至此,校準完畢。[/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3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88[/align][align=left] [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align][/size][/font]劍鋒 2008-5-14 15:17
6.數碼三大流程中的色彩多變,色彩必須管理 數碼技術是一個跨行業,涉及多設備、多種學科知識交叉的開放性技術體系。過去互不相干的照相機、計算機、印刷機和相關從業人員,今天被數碼串在了一起,成為一個不能分割的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印刷大工業的環境下,流程中的各個環節越來越緊密。這是好事,但是這種緊密需要配合,需要磨合,最突出的不協調因素就是流程中的色彩混亂。數碼流程有3個大環節:第一,影像獲取,數碼相機拍攝和掃描;第二,計算機後期製作,色域限定和顯示器的顯色觀察;第三,後期輸出,列印、激光輸出、印刷等。這3個環節的色彩成因、顯色、介質、觀察方式都不相同,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色彩。 先說輸入影像環節。數碼相機通過感光元件和濾鏡感受光線的色彩和明度信息,通過模數轉換,最終由影像生成晶元或軟體生成色彩,相對客觀地反映景物的反射色譜,它只能告訴我們看到什麼顏色、記錄到了什麼程度。為了獲得最大信息量和提高像機的性能,製造廠商不斷地擴大色域以求再現人眼的視覺感受。由於景物、光線、色溫、相機特性、軟體功能等多個因素的制約,相機的色譜沒有一個定數,變化非常大,形成了原始圖片色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能夠用足色彩空間,掌握好色彩平衡,使色彩準確真實,擁有良好的質感細節描述,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研究話題。假定原始文件是優秀的,或是通過調整達到了優秀,進入到了計算機中還能不能保持優秀,就很值得研究和探討。 掃描儀、電分機將底片數字化。相對於數碼相機多變的拍攝條件,掃描儀的燈光相對穩定,自身的控制和可變因素少一些。掃描的照片色彩變換也很大,當然,能否忠實地再現底片成色是另一個話題。有自定ICC的掃描儀,對色彩再現有很大的幫助,而大多數掃描者沒有能力為掃描儀自製ICC,相同的文件用不同的掃描儀,或同一個掃描儀換另一個人來操作,都會掃出不同的結果。掃描和拍攝,兩種影像獲得的的渠道不同,生成的色彩都不相同,色彩混亂已經從源頭開始。 再說製作環節。首當其衝的是顯示器問題。CRT顯示器有良好的顯色性,但是每台顯示器的熒光粉不同,老化程度不同,個人調節的亮度和對比度不同,顯色就不同。LCD液晶顯示器是靠置於燈管前的濾色裝置顯色,中心和邊緣的均勻性往往不一致,視角改變,色彩亦變。許多品牌追求高對比度、鮮艷度,而忽略了平滑的過度性能,使液晶顯示器更適合一般辦公,而不適於顯示照片。市場上絕大部分中低檔顯示器只能顯示sRGB的小色彩空間,看不到Adobe RGB那更多的色彩細節,能顯示ProPhoto RGB大色彩空間的顯示器還沒有誕生。從色度圖上看,sRGB僅能表現人眼所見的色彩空間的一半都不到,可數碼相機卻能夠再現全部的色度圖的4/5。這些客觀存的、不能在顯示器上看到的色彩,如何來控制、使用它們呢?在CMS和Photoshop的ICC庫中有幾百種色彩空間,常用的也有十多種,每種空間的大小、色彩、形狀都不盡相同,這是人們在研究色彩空間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來的「戰果」。有些並不常用,但因為心懷敬畏,又不能丟棄,總有用上的一天,但要把這些ICC都弄明白,要花費多少精力,親自做幾個你就會知道。顯示器校準、數不清的色彩空間ICC又增加了多少色彩變數! 圖5-14所示的是數碼流程中的三大流程。[align=center][attach]1313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4[/align] 最後說輸出設備。輸出設備主要分3類:第一類是激光擴印機,是用傳統的銀鹽像紙沖洗傳統照片;第二類是印表機,包括噴繪、激光列印、小型桌面印表機、數碼打樣等;第三類是印刷機,主要指彩色膠版印刷機。照片總要傳播,傳播就離不開這3個後期輸出的形式。這3類設備的色彩還原中目前最令人省心的是激光彩擴,原因是激光彩擴從傳統的銀鹽加工中積累了豐富的後期色彩管理經驗,已經自成系統,當時的牛眼標準片、富士、KODAK、樂凱擴印通道的品質控制等,如今直接使用軟體管理,所以過渡得比較成功。當然有個前提,顯示器必須校正,與彩擴機的灰階平衡要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大失所望。 印表機的色彩還原相當複雜。人們可能越來越信賴印表機,因為印表機的色域超過了傳統相紙,且是明室操作。列印和實用中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有不少人在使用代替油墨以降低成本,代替油墨有些質量也能接受,但是品種越多,偏色就越難醫治。製作列印ICC的工作量很大,因為有太多的紙介質可供選擇,每種墨水與每種紙都應該有自己的ICC,所以簡化並統一紙張油墨是減少色差的一個辦法。 最複雜的是印刷。儘管印刷廠幾乎都使用相同的機器(比如海德堡、三菱等),但每個印刷廠都有自己的印刷習慣和特色,調幅制板和無膠片的CTP調頻制板又各具特色。與印表機相同,印廠的紙張品牌、油墨品牌繁雜,每種組合的色彩還原都不盡相同。印刷是大工業生產,生產環境、車間的溫度和濕度、機器保養、間隙調整、水墨分離、酒精濃度、油墨吸濕,甚至機長的技能、秉性都會作用於色彩的再現。為了控制色彩,許多印刷廠自帶制板,從前期開始控制,甚至自建攝影棚,讓客戶從拍攝就進入印刷廠的流程,以最大可能地控制質量,雖然是無奈,但確實有效,因為他們認識到了這3大流程的相互聯繫。那麼怎麼做色彩傳遞呢?在沒有色彩管理的概念以前,只能是使設備一一對應,試驗、找差距、調整,逐步形成封閉的小環境的色彩一致,工序繁雜,效率低下。 圖5-15是沒有色彩管理的色彩控制。只能是以照相機、掃描儀、顯示器分別與印表機、印刷機等輸出設備建立單線聯絡,需要反覆試驗查找,修正還原色彩。[align=center][attach]1313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5[/align] 20年前,色彩還原似乎比現在簡單,專業人員使用特定的掃描儀產生特定的四色文件,又對應特定的印刷機,而印刷設備處在一個相當穩定和封閉的環境中,所以它能夠正常運轉。那時顯示器還沒有介入印刷,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顯示器可以正確地再現色彩。如今照相不用膠捲,掃描儀有了高端產品,出現了高端的電子分色,有了無版膠印的油墨、豆油油墨、調頻CTP、柔版印刷、絲網印刷、彩色複印機、激光印表機、噴墨印表機等多種還原設備,顯示器成了所有還原工藝的監視和控制色彩的必備的裝置。原來一對一的封閉流程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各種各樣的新的流程。圖5-15示例中的設備輸入(M)到輸出(N)。如果一一對應就要有M×N種聯繫,增加一種或幾種設備聯接數就要倍數增長,用老辦法管理色彩,顯然已經力不從心,無法應對了。 [font=宋體][color=#000000](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劍鋒 2008-5-14 15:22
7.色彩管理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顏色管理的過程非常複雜,但是色彩管理的原理並不複雜,它只是用一句話就能說明:色彩管理就是使用不同的色域轉換策略,處理採集、顯示、輸出之間色域不匹配的問題。再濃縮一點更簡單:用不同的數據在不同的設備上還原再現相同的顏色。 色彩管理並不是萬能的,沒有人吹噓的那麼好,沒有一種轉換方式的影調、層次、壓縮、擴展或複製的方案是十全十美的,任何色彩管理都離不開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色彩的最終的判斷是人的評價,人眼是最精密的儀器。色彩除了數據外觀之外,還受哲學、心理、藝術等因素影響,它是綜合的。色彩管理只是管理了一些數字,與我們真正的高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色彩管理的科學研究非常有價值,它引導我們沿著正確的再現方向前進,明確地傳遞了色彩的外觀。如果用一個比例來界定,色彩管理可以使80%的色彩得到80%的準確再現度,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色彩管理的色彩轉換過程如下。 把通過數碼相機、掃描儀或其他形式獲得的影像與PCS對應,PCS使用CIE XYZ或CIE Lab獨立色彩空間認識其真實的色彩,確定它的色彩感覺,具體的運算是:運用相對意圖,建立顏色對應表,也就是數學換算方式,如圖5-18所示。[align=center][attach]1313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8[/align] PCS再與輸出設備的ICC對應,運用獨立色彩空間,與輸出的CMYK或者是RGB相關聯,並且建立顏色對應表,計算出還原真實顏色應該在什麼顏色上使用什麼數據才能夠再現色彩原有的外觀(圖5-19)。一般要指定再現意圖。[align=center][attach]1313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9[/align] 自主選擇或自動選定CMM轉換模塊,可以從源文件到目標文件由PCS直接將兩個顏色轉換表聯接在一起,建立一個從採集設備到輸出設備的轉換表(圖5-20)。[align=center][attach]1313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20[/align] 轉換表建立後,CMM將源圖像的每個像素的顏色值通過運算一一發送到目標設備(圖5-21),完成一幅數據不同但是顏色相同的圖像。在這一步中,再現意圖的設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些色彩並不能100%傳遞,或被壓縮,或被剪裁,不能完全再現,再現意圖規定了剪裁、壓縮的方式和程度。 [align=center][attach]1313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21[/align] 從圖5-15到圖5-19,色彩管理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為每一個RGB或CMYK的數據指定一個顏色外觀的含意;二是採用改變RGB或CMYK數據的方法,使色彩從源文件轉換到目標文件時保持色彩外觀一致,最終達到色彩理想再現的目的。 圖5-22是色彩管理的原理、流程、結構圖。[align=center][attach]1313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22[/align] 色彩管理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源或目標ICC,由設備自帶或自製生成,用來關聯與設備無關的特性文件。設備特性文件包括設備運行時的3個主要信息,即色域的大小、動態範圍(黑白亮度範圍)、顯色劑的階調層次複製特性。源文件ICC告訴我們它是什麼、從哪裡來,目標ICC告訴系統它要到哪裡去,用什麼數據在什麼設備上複製哪些顏色。第二,PCS的特性文件轉換空間以CIE XYZ或CIE Lab為核心架構色彩管理的色彩橋樑。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中間色彩空間」來工作,它的作用類似於PCS,最常用的就是我們熟悉的Adobe RGB,它具有不受設備影響的特點,因此相當準確。第三,彩色管理引擎模塊(Windows系統有Adobe ACE,還有微軟的Microsoft ICM,蘋果系統有Colorsync)。它的作用是使用特性文件中的顏色數據,對RGB或CMYK數值進行顏色轉換,能夠保證在其管轄範圍內實現色彩轉換的一致性。第四,4種色域外色彩還原再現意圖。 色彩管理所需的4個組成部分中,再現意圖最難以理解,又因為它的窗口顯示隱蔽,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的作用可不小。再現意圖有3個調整指定的窗口。 第一個,在「視圖/自定較樣條件/渲染方法」; 第二個,「編輯/轉換為配置文件/意圖」; 第三個,「編輯/顏色設置/意圖」。Photoshop的再現意圖本身是一個概念非常模糊的片語,難怪人們不了解這個操作意圖的含意。首先是原詞不達意,生澀難懂,從字面上我不知道「再現意圖」是什麼意思,而且糊塗了很多年,等到了最終搞明白以後,真是哭笑不得,「再現意圖」應該翻譯成「色彩剪裁替代方案」,這才是它真正的功能本意。 原色彩空間呈現的色彩,並不可能在目標色彩空間全部被複制,不能被複制的叫色域外色彩。對於這部分不能夠複製再現的色域外色彩,可以設定4種處理的不同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再現意圖。 「可感知」——保持原色彩關係,等比例壓縮。該項是保持原色彩關係不變,而絕對值可能有所改變,這是因為人眼對顏色之間的關係很敏感,而對絕對值不太敏感。適合注重色彩關係的攝影師、高質量圖片還原使用。 「飽和度」——高飽和度優先。優先保護高飽和度的色彩還原,而不太注意色彩之間的準確關係,適合做圖表、地圖。顯然,它的層次可能減少。 「相對比色」 ——剪裁壓縮優先,近似複製,相對比色把源文件的白色映射到目標設備的白點,即以白平衡為優先的色彩再現,能夠保護整體色彩的關係和層次,也是相對最完整的轉換方式。對於色域外的色彩予以剪裁,並用最接近它的顏色來複制它,因為接近所以基本上不露痕迹。它與「可感知」有異曲同工之妙,會保留更多的原來色彩,適合照片藝術品、色彩精度高的色彩還原。 「絕對比色」 ——模擬白紙打樣。絕對比色是增加青色來壓制打樣紙的黃,反差降低,色彩灰暗,僅僅是為了打樣,能夠很好地表現打樣的效果。可是為什麼要用「絕對比色」這麼個詞呢?它的意思是絕對色度坐標複製。中國人的理解一般是絕對就是分毫不差。但是實際上這4種再現意圖中「絕對比色」絕對做不到「絕對」,所以千萬不要按照它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操作,這也是數碼學習最大的難處之一,詞不達意,甚至南轅北轍。 4種方案會在彩色照片上再現不同效果(主要指源文件與目的設備的色域相差明顯的時候),這裡展示的效果(圖5-23)可能會因為印刷品再現與原圖有少許差別,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照片進行多次轉換,試驗體會。「再現意圖」在色彩管理中舉足輕重,不可小視。[align=center][attach]13139[/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23[/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
劍鋒 2008-5-14 15:33
8.數碼影像前期拍攝專業技法[font=Verdana][size=4] 數碼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別是准專業及專業的數碼相機,飽和度低、色彩灰暗,這不是數碼的失誤而是一種全新的獲得高質量影像的方式。數碼並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鮮艷,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看看色度圖。圖3-3所示是色度學上的色度圖。[/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0[/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3-3[/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 畫面的中間是中灰,也就是中性消色點,圍繞在整個色度圖邊緣的是高飽和度色彩,顏色越靠近邊緣,色彩飽和度越高,越靠近中心點色彩飽和度越低。從圖示的中性消色點開始,向色度圖的邊緣過渡,是飽和度逐漸加大的過程。假如從圖示「高飽和度」段取得混合色,這個顏色是較高飽和度。從圖示「低飽和度」段取得混合色,這個顏色是較低飽和度。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有一點:從中性消色點開始的位置不同。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用高飽和度區段,它截取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一半,色彩飽和而包含的色彩過渡少。用低飽和度區段,它基本囊括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全部,色彩欠飽和但包含的色彩過渡多。極度飽和點的色彩最鮮艷,但是色彩的區域最小。從圖中可以看出,低飽和度能夠獲得比較寬的色彩範圍,所以它的色彩層次多,寬容度大。[/size][/font][font=Verdana][size=4] 用這個曲線投影圖進一步說明高飽和度和低飽和度的曲線斜率不同(見圖3-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1[/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3-4[/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 曲線角度陡立,反差高;曲線角度相對平緩,反差低。把兩條反差曲線垂直投影下來,馬上可以看出,高飽和度的投影寬度小於低飽和度,反差曲線的投影體現能夠記錄層次的範圍,此範圍大,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多,寬容度大,反之,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少,寬容度小。假如進一步提高飽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線的斜率使之變得更陡,其投影就會更窄,層次更少。現在,大家清楚了:數碼相機採取低飽和度獲取影像,是非常正確和精妙的選擇。在飽和度和層次之間選擇。肯定選擇後者,有了後者,可以輕易地加大飽和度,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因為有豐富的層次保障,有了層次,就有了調整的餘地和條件。相反,如果沒有層次只有飽和度,那不叫照片,應該叫色紙剪貼畫。 越是鮮艷的顏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補色的比例就小(見圖3-5)。[/size][/font][font=Verdana][size=4] [/size][/font][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2[/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3-5[/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 這是一個色度學上的純色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純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態是複合色,複合色是真實的顏色。如果在紅色裡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麼,這個紅色就不「怯」,比較真實。在紅色裡邊,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顏色占的比率大,這個紅色飽和度就會降低。天安門城牆的顏色就是複合色,能夠經受幾百年的更迭、審視,不可動搖,是因為複合色造就了它莊重高貴的品位。假設採用高反差、高飽和度原理造一台相機拍天安門城牆,它拍不出城牆裡的青和黑,結果把天安門城牆拍成鮮紅色,豈不成了笑話。根據上述原理,數碼相機採集色彩是既採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採集補色,同時還要採集色彩的明度,要達到此般要求,首先要採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層次,才能獲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 請看圖3-6和圖3-7。這兩張圖是色度圖沿著z軸延長的色彩立柱(CIE1931-XYZ混色系統)。上面是白,下邊是黑色,立柱的圓周是色相,力柱的中心到邊緣是飽和度,從下到上是明度。在這個立柱中除了純色的黑白以外,任何一點都是色相、明度、飽和度的複合體。圖3-6所示為正常的飽和度,圖3-7所示為高飽和度,我們選中間的一個綠色的點為基調,看看兩種飽和度對照片層次變化的影響。[/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3[/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44[/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圖3-6和圖3-7[/align] 為了便於對比,把兩個色立柱放在一起(見圖3-8)。左側是正常的飽和度,中心綠中所含的灰調成分高於右側高飽和度的。而右側的色彩比左側的顏色鮮艷,但是全部彩色的灰、黑、明度都小於左側。低飽和度的色彩過渡平滑,是連續的,而高飽和度的色彩出現了斷帶色階,也就是過飽和的照片出現了色帶分離和色斑堆積。[align=center][attach]1314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8[/align] 我們用拾色器讀圖3-6所示正常飽和度色立柱綠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數據:H148 S78 B77(見圖3-9)。[align=center][attach]1314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9[/align] 再用拾色器讀圖3-7所示高飽和度色立柱綠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數據:H148 S100 B94(見圖3-10),它們的區別是加大飽和度到100%。[align=center][attach]1314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0[/align] 然後我們再看看它的色相飽和度和色明度的變化。在色相不變的情況下,右邊飽和度提高了22%,明度提高了17%。原來左邊的R43 G196 B114是青綠色,其中帶有紅色。而右邊的R0 G239 B110是綠色變成為青綠色,沒有了紅色,沒有了補色。 圖3-11所示是經過計演算法,用複製的綠色通道與原圖層的綠色通道進行灰度計算得到的綠色通道明度圖,用黑白形式來表達綠色明度的變化。[align=center][attach]1314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1[/align] 圖中左側的低飽和度淺灰的綠色影調豐富,過渡流暢,接近自然,銜接得比較自然。而右側這張高飽和度,中間的綠色淺灰的部分層次減少,灰階縮短,出現了台階和斷帶,與彩色圖的結論是一致的。 通過以上這幾張圖我們可以看出,簡單地提高色彩飽和度,付出的代價很大。表面上看起來色彩飽和度是提高了,比較悅目,但是,事實上對色彩、層次、密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灰度和補色關係,都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拍攝,來驗證上面的色彩分析。 圖3-12 所示是採用中飽和度拍攝的三面旗幟,包括紅、藍、黃三種主色調。照片色彩灰淡,反差較低,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一張不及格的照片。數碼相機,特別是專業的、准專業的數碼相機,拍出來的一般都是這樣。[align=center][attach]13149[/attach][/align][align=center] 圖3-12[/align] 現在我們提高這張照片飽和度。提高飽和度,無非就是降低原色裡邊的補色,然後提高明度,減少灰度。那麼,色彩比起原來的照片好看了,鮮艷的,醒目了,但是,旗子裡邊的層次和質感沒有了,旗杆也失去了圓柱的立體過渡,成了幾個色塊,紅旗的紅色中沒有了補色,雖然鮮艷了但是顯得假了,色彩已經完全失真了(見圖3-13)。[align=center][attach]1315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3[/align] 我們再看圖3-14。這張照片我們採取一個正確的製作方法,再將這張圖和上面製作失敗的那張圖作比較。這是在原片的基礎上只對色彩飽和度增加了10%左右,不作過度的調整。旗子上的色彩飽和了,關鍵是旗子上邊的影調、影紋的層次都呈現了出來。這是有綢布質感、迎風舞動著的旗子,而不是幾個沒有生氣的色塊。紅旗的紅色中含有15%的青色,正是兩種矛盾的補色和原色的組合,形成了真實的色彩。自然界的色彩都是這麼合理配製的,沒有理由一定要為了鮮艷而去除補色,破壞自然界生動精妙的色彩關係。[align=center][attach]1315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4[/align] 色彩還原的最高境界是原色+有節制的補色+合理的明度。 我們再來看一組照片。在雲南的麗江,有一場美麗的舞台演出。觀光者都拿著相機在那裡拍攝,但是拍出來的照片都糊成了一堆。我在劇院的大廳裡面仔細地觀看了展出的劇照,也是糊成一片,色彩極度鮮艷而沒有層次。我在心裡想:是不是他們在拍攝的時候把色彩設置搞錯了。 我在現場拍攝時,首先是把飽和度設定在高飽和度上,用液晶顯示屏回放看一下,色彩和劇照是一樣的,紅色極度飽和,帽子上的羽毛都成了一堆,分不出層次,服裝的層次也完全失真(見圖3-15)。[align=center][attach]1315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5[/align] 對這種色彩極其鮮艷的拍攝對象,為了保護色彩過渡和層次,應該把飽和度設到「低」,用低飽和度設置回放看,色彩艷麗度稍淺,但是層次非常豐富,說明這個設置是正確的(見圖3-16)。這是我第一次使用最低飽和度拍攝。過去一般都是使用中低飽和度。我原來一直不解,數碼相機為什麼要設計「低飽和度」,誰喜歡「低飽和度」照片?看來,設計相機的人完全知道極度飽和拍攝題材的層次保留之道。數碼相機的許多功能好像都沒有用過,似乎也用不上,這次領教了。[align=center][attach]1315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6[/align] 用圖3-16與圖3-15對比,飽和度降低了,但是層次出現了,頭頂帽子的羽毛一片片都分得清楚,而圖3-15中的相同部位則糊成一堆。 用最低飽和度拍攝的原片,增加色彩飽和度15%。降低藍色燈光比例,經過少許調整,色彩純正、真實、艷麗而有層次(見圖3-17)。低飽和度設置能夠記錄更多的色彩層次和明度層次。再參看圖3-3和圖3-4這兩張圖片的說明,從飽和度和投影關係中理解,您就慢慢開竅,能轉過彎子了。[align=center][attach]1315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7[/align] 人們都在追求色彩艷麗。膠片要選最飽和的,數碼要買最艷麗的,可是,數碼技術的精英們獨闢蹊徑,在低飽和度上做起了文章。通過幾年的實踐、疑問、反覆實驗和思考,筆者終於悟出來低飽和度的高明之處。低飽和度可以通過提高飽和度輕易地得到艷麗的色彩,並且最大限度地保留層次,決不輸於膠片。但是,高飽和度造成的層次缺失,是任何數碼高手都找不回來的。前者可以控制把握,而後者就只能望而興嘆。如果不理解數碼影像採集的革命性思路,刻意執著地非要在前期就拍攝出色彩鮮艷的照片,就無法充分發揮數碼相機的優勢。 圖3-18是由軟體生成的色彩空間圖片顯示的是使用相同的相機採取不同的兩種模式的設定在色度圖上的比較。可以看出,鮮艷模式的色彩範圍小於標準模式。所謂標準模式也就是中低飽和度或者標準飽和度。鮮艷模式的顏色是鮮艷了,但是實際上縮小了色彩的攝取範圍,它所囊括的色彩範圍小於標準模式。標準模式經過Photoshop後期調整後,既能夠保持大的色彩範圍又能夠得到鮮艷的顏色,而這是鮮艷模式所達不到的。[align=center][attach]1315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8[/align] 那麼,人們可能就要問,數碼相機為什麼有高飽和度的設置呢?因為,我們拍攝的對象題材非常廣泛,有些情況下要針對不飽和的畫面採用高飽和度的設置。另外,某些照片並不需要後期製作,一步到位就行,質量並不要求特別高,比如某些紀念照和工作場景,直接選擇高飽和度也是省時省力的辦法。 某些相機沒有飽和度設置,而以某種定製的模式來標識。下面是一些定製的模式與飽和度之間的大致的對應關係。風景模式:高飽和度。普通模式、標準模式:中飽和度。人像模式:淺灰區略微偏品紅的中飽和度。真實模式:中高飽和度。鮮艷:中高飽和度。更鮮艷:高飽和度。柔化:低飽和度是中低飽和度。 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大致的對應關係,依據題材和要求來靈活確定使用哪一種模式。 照相機的色彩模式,只能提供一個基本的近似的「色彩樣式」,這個樣式並不能夠保證在相對應的條件下,一定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因為即使對應,也存在的景物與模式萬千差別。我們知道了模式的用意和基本技術特點,可以在實拍中靈活地運用,比如在色彩飽和高光比大的風景拍攝中,如果用高飽和度的風景模式,則可能會造成「高光溢出,暗部欠層次」,而此時使用標準模式,情況則大有改觀。而面對反差小、色彩灰暗的畫面,用風景模式則可能會恰到好處。這種靈活地運用方式可以有數不清的組合,至於怎麼用,還是那句話,要實驗,通過用心的比對試驗可以獲得許多獨到的經驗。 飽和度和色彩層次互相矛盾、互相排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圖3-19所示有兩條色譜波形,它們的波峰一樣,都在500nm,但是色彩飽和度不一樣。淺藍色的波長從480~510nm,大於較深藍色。由於它包含了較寬的色域,能夠記錄更多的色彩信息,所以飽和度低,色彩層次多。相反,藍色雖然看上去鮮艷,但是色彩信息和層次少。處於垂直尖峰狀態的峰值色彩是最鮮艷的色彩,但也是最少層次的色彩。由此推理,假如我們延長該色彩波長,從480~760nm,我們會得到什麼顏色呢?那將是白色,白色囊括了所有的顏色,因此飽和度最低,但是,它又是包含最多色彩信息、最多影調層次的顏色。終於明白了,低反差是個寶,數碼相機從這裡入手改進畫質是非常高明的。[align=center][attach]1315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3-19[/align][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size][/font]劍鋒 2008-5-14 15:39
9.數碼技術帶來新的攝影創作方式[font=Verdana][size=4] 數碼技術是一個內容寬泛的綜合體,除了前期拍攝方式之外,還有強大圖像軟體支持的後期製作。兩者結合後,對獲取影像、把握和控制影像、甚至是對攝影創作的方式,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突破傳統攝影和傳統暗房技巧的技術局限,過去無法做到的事情,數碼技術可以輕鬆實現,畫面和視覺效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數碼技術的優勢和帶來的極大便利深刻地影響著攝影,新技術可以帶來新的拍攝和創作方式。我們在下面三個實例的拍攝思路和創作方法中,看看能否得到這種啟示。 圖1-59是新疆汗騰格爾峰下的一個牧場。天已經傍黑,遠處雄偉的汗騰格爾峰在落日餘輝的照映下,飄著7000米以上高峰特有的旗艦雲,落日照射的山體通紅,受光照射的山峰很亮。山下是一片已經沒有陽光、很暗的牧場。光比很大,明暗層次顧此失彼,無法用一次曝光的方式把牧場和山峰都表現出來。使用漸變灰鏡也不行,一是它壓暗一兩級曝光不足以拉平光比,二是把漸變區正好對齊在山峰上相當困難。我依據數碼創作的前期和後期優勢,決定用三種不同曝光、多底合成辦法來拍攝製作。第一張照片我按紅雲曝光,不管地面,保證把汗騰格爾峰的紅雲和遠處落日的餘輝記錄下來。第二張照片拍牧場,這時候不管天空,只要牛群和草地的層次。這是第一張,山峰層次正常,牧場淹沒在黑暗中。[/size][/font][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font=Verdana][size=4][/size][/font]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attach]13157[/attach][/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4][/size][/font][font=Verdana][size=4]圖1-59[/align] 圖1-60是按照牧場曝光的第二張照片。按牧場曝光,山峰就會曝光過度,天空的紅雲層次完全消失了。當時還有一個難題,紅雲最好的時候而牛沒有走到我們的身邊來,當牛走到合適位置的時候,紅光已基本消失。太陽落山後天空中紅光消失,色溫升高,照片偏藍。[align=center][attach]1315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0[/align] 圖1-61是第三張。這一張照片是正在冒著炊煙的氈房,我在拍攝第一張照片和第二張照片時,炊煙時大時小、時有時無,所以拍攝第三張照片,我索性就等到炊煙最好的時候專門拍它。三張素材照片拍攝齊備。[align=center][attach]13159[/attach][/align][align=center] 圖1-61[/align] 圖1-62是使用三張照片合成的最後成品照片。山體的色彩保證了落日餘輝的晚霞效果,地面的牛和草地的色彩經過調整與晚霞呼應,氈房炊煙也恰到好處。這張照片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感受。[align=center][attach]1316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2[/align] 這個實例說明,數碼攝影具有突破難題、出奇制勝的可能。如果用傳統攝影方法和思路,遇到這樣的畫面就沒有辦法完成創作。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啟示,數碼技術會衍生一種新的拍攝方式——在拍攝前,設計一個從前期到後期的技術流程工藝,這時的拍攝,事實上已經是在拍攝素材,最後用素材合成作品。 第二個實例是用膠片拍攝掃描,用數碼技術合成。 北京天倫王朝酒店有一個號稱亞太地區第一陽光大廳。這個題材吸引了很多的攝影師,酒店也請過國內外的著名攝影家來拍過這裡,但是都有一個問題,拍攝的視角都太小,只有視角達到170°時,才能表現大廳的宏偉和它的華麗。但是沒有這樣的照相機:視角170°,還沒有變形。 圖1-63是用4×5相機拍攝的。為了此次拍攝,我用4×5的頁片並專門買了55mm的超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與底片的距離很近,透視校正幾乎無法進行,因為從上往下拍,垂直線發生了匯聚和扭曲。儘管調動了機背取景相機所有的功能手段,透視的校正還是有問題,拍攝效果不滿意,第一次拍攝失敗。[align=center][attach]1316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3[/align] 圖1-64是使用120相機廣角鏡頭重新拍攝的。這一次我採取新方法,不局限於指望用一張底片完成的狹窄思路,採用分段拍攝、數碼技術合成的方法,上下各拍3張、共6張接片素材,用軟體接片。現成的接片軟體對廣角鏡頭拍攝、每張照片變形很大的素材,無法自動完成接片,所以使用Photoshop手工拼接。左右的視角基本上達到180°,左邊的觀光電梯拍出來了,右邊的房間也全了,房頂的16格天窗都有了,地面右下的樓梯也表現了(有了這個樓梯,交代了大廳下面還有空間結構)現在,照片與肉眼環視看到的基本一樣,合成視角大於4×5廣角鏡頭的拍攝視角。地面有一個花灑瀑布,用4×5的相機拍,它處在畫面邊緣,變形嚴重,圓形的瀑布變成了橢圓。用六張合成法,使用單底拍攝時,照相機直對花灑瀑布,所以沒有變形,很好地解決了單張拍攝一次完成無法克服的困難。數碼技術並不是專指用數碼相機,用膠片拍攝、掃描獲得數據文件後,可以與數碼相機文件一樣運用圖像軟體進行製作。換句話說,有了數碼技術,新的拍攝思路和製作方式也可以應用到膠片上。[align=center][attach]1316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4[/align] 新技術、新思路,這不僅攝影人在想,軟體的生產者也在想,面對高反差超出寬容度的難題,Photoshop也有了專門的解決辦法,這就是合併HDR高動態合成畫面。 圖1-65是我在桂林拍攝的竹樓的夜景。顏色艷麗,漂亮而有意境。但是,根據經驗來看,凡是打燈的地方太亮,沒有打到燈光的地方太暗,不能通過一次曝光把亮部和暗部同時記錄下來。像這種高反差場面,可以用合併HDR高動態畫面的辦法解決。拍3張不同曝光照片,用軟體直接合成。這是正常測光後減少2.5級曝光拍攝的第一張畫面,只管記錄高光層次,其餘暗部不管,在後面解決。[align=center][attach]1316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5[/align] 保持相機紋絲不動,按相機正常測光拍第二張(圖1-66),正常曝光,以便銜接上下層次。[align=center][attach]1316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6[/align] 圖1-67是第三張,按相機正常測光為基點,增加2.5級曝光,這張只管記錄暗部層次,不管亮部。在這張照片中,竹林頂部、夜空的色彩和層次都有了很好的表現。[align=center][attach]1316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7[/align] 圖1-68是最後合成的效果。把3張照片在圖像軟體Photoshop中打開,利用合併HDR功能,不到兩分鐘時間,這3張照片就合併完畢,軟體自動選擇高光層次和暗部層次,各取所需,博採眾長,保留了我們需要的一切。用合成的照片與前面3張做前後對比。欠曝是什麼樣子,正常是什麼樣子,曝光過度是什麼樣子的,到最後合成出來的照片是什麼樣子,成品照片的天空呈現出非常透明純凈的幽蘭,竹樓、竹林中的暗部層次,都充分展現出來,燈光照明的高光部分,樹葉的色彩和層次也很明確。[align=center][attach]1316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68[/align] 通過以上三組實例,我們就可以看出數碼技術對傳統拍攝習慣的強力改進。通過前期的定位、構思、設計技術的線路和設計必要的技術流程,結合後期製作,能夠完成在傳統時代非常難以完成甚至是無法完成的創作。[font=宋體][size=3][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size][/font][/size][/font]劍鋒 2008-5-14 15:43
10.大跨越:數碼相機感光度 在攝影中,感光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拍攝設置。拍攝不同場面往往要選擇不同ISO感光度。在光線良好的場合,選擇低感光度,可以得到高畫質影像。在拍攝現場光線很暗,用最大的光圈或者用最慢的速度,都無法有效地捕捉到影像,如有些光線受限的新聞和體育比賽場合,需要選擇高感光度,首先要保證完成拍攝,有時捕捉到影像的本身比獲得高質量影像更加重要,能夠把照片拍下來是第一位的。 感光度與照片的顆粒、解像力和解析度成反比關係。感光度低的膠片成像質量高,解析度高,顆粒細膩;感光度高的膠片,顆粒增大,而解析度會下降。膠片的感光度雖然也有很多種,但是,比起數碼的可調式感光度來說,它的調節範圍少於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在感光度選擇、擴展上有很大的優勢。 數碼相機以改變信號的放大倍率的方式改變感光度。數碼相機的感光度可以從ISO100、200、400、800、1600、3200中選擇,有的相機可以把感光度擴展到ISO50和6400。在上述的整級倍數之外,還可以進行半檔、甚至是三分之一檔的設置,這樣一來,數碼相機的感光度級別分得非常細,從50~6400之間分布非常均勻,設置囊括了感光度的全部區段,拍照片時,可以針對各種不同的場合,選擇一個最恰當的感光度設置。膠片的感光度有ISO25、50、64、100、125、160、200、400、800、1600等,分區也很細,相當實用,但是比起數碼的細分,仍有不同。比如,膠片感光度400和800之間,分級不細,數碼的ISO分級可以是400、500、640、800,多了兩個選擇,這一點點的選擇可能就會挽救一張拍攝困難的照片,以在內容和質量中找到最佳平衡點。一個膠捲只有一個感光度,改換感光度就必須更換膠捲,數碼可以每拍攝一張更換一種感光度,相當於攜帶了將近20種不同感光度的膠片。同時還可以隨心所欲地設置色溫,達到與任何現場色溫精細平衡的程度,彌補了膠片只有日光、燈光兩種平衡色溫之外的不足,這樣說來,一台數碼相機就相當於一座膠片庫——這樣說並不為過。 數碼相機感光度設定與影像質量有密切關係。低感光度拍攝的照片影像質量高,畫面細膩,沒有噪點,解像力高。數碼影像與膠片在感光度反應上類似。在使用高感光度拍攝時,超過ISO1000時,數碼影像就能夠看到尚可接受的噪點,而超過了ISO1600,噪點就很明顯,除非照片的內容重要到可以忽略照片畫質的程度,某些數碼相機在ISO400的噪點已經很明顯。數碼的噪點是怎樣產生的呢?有以下幾個原因:太大的電信號放大倍率,可能產生影像本身並不存在的電子雜訊;長時間曝光,某些高檔數碼相機為此專門設置了長時間曝光的降噪功能;相機溫度高,比如在陽光下曝晒、拍攝現場溫度高,使照相機自身的物理溫度升高,也會形成影像噪點,儘管設定的是低感光度,噪點也會產生,設置高感光度噪點就會更大。由於以上原因,用數碼相機拍照有一個原則,這一點與膠片類似:在能夠拍攝下影像的情況下,盡量地使用低感光度,以求獲得更好的影像質量。 下面通過兩個實例說明數碼相機使用高感光度時噪點和長時間曝光的實際拍攝素質。 圖1-43是我在桂林拍的《印象劉三姐》。《印象劉三姐》是張藝謀創意策劃的江邊實景的夜間演出,色彩豐富,場面優美,是很多攝影師喜歡拍攝的題材。到了拍攝現場,我們同行的使用膠片的人都沒法拍,為什麼呢?這台演出儘管有燈光,但是對攝影來說光線還是太暗。我在數碼相機上設定能夠接受噪點的最低感光度ISO1000,在這個高感光度下,光圈2.8,曝光時間是1/4s,使用三腳架,已經達到了最大光圈可以允許的最慢速度極限。在這樣的拍攝條件下,只為拍攝桂林風光準備了IS100膠片而沒有帶高感光度膠片的影友就沒有辦法拍攝。[align=center][attach]1316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43[/align] 從數碼相機拍攝的畫面看,影像的色彩、清晰度、質感和層次,表現不俗。但是可以看出,天空中略略有一些可以接受的噪點,但是畢竟完成了拍攝。數碼相機在這種特殊光線下,展示出出色的應變能力。圖1-44是我在新疆拍的木壘胡陽,夜裡四點,用U2燈照亮胡楊,進行移動式光繪照明,光圈F8,曝光時間3分鐘,感光度設定ISO160,啟動長時間曝光降噪功能。由於使用RAW格式,照片的色彩調整主要在RAW轉換中進行,盡量避免反覆加大反差、飽和度等修整,以減少調整過程中產生的噪點。照片放大到1.5米時,在最容易出現噪點的深藍色天空上,層次非常平滑細膩,基本上沒有噪點。胡楊受光的部分和暗部的影紋層次豐富,充分顯示出數碼相機寬容度大的優勢。整體色彩艷麗厚重,層次非常豐富。雖然採用長時間曝光,但是由於夜間低溫、設定低感光度和長時間曝光降噪,仍然有效控制了噪點。[align=center][attach]1316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1-44[/align] 有一點提示:數碼相機長時間曝光後,影像的運算和傳輸要耗費很長時間,基本是拍攝多長時間,傳輸多長時間,假如曝光一個小時,就要等待一個小時傳輸,不能進行下一張拍攝。膠片則沒有這種麻煩,曝光完成,立即進入拍攝狀態。用數碼相機的,只能坐等相機傳輸完成,所以夜景長時間曝光拍攝,數碼相機的電池必須充足,否則傳輸中途斷電,將前功盡棄。 [font=宋體][color=#000000](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color][/font]劍鋒 2008-5-14 15:48
11.數碼相機色彩平衡能力 真實還原和色彩平衡能力,是感光材料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之一。[size=4] 所謂色彩的平衡能力,是準確地還原被攝景物的色彩,從黑、白、灰一直到各種各樣的顏色,要求儘可能再現本色,不能出現本來沒有的色彩,不能褪色,也不能在某色中混有其他無關的顏色,尤其是不能出現大量互補的顏色。具有優良的色彩平衡能力,才能保證色彩真實還原。 經過100多年的積累,現代膠片的還原能力已經相當成熟。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同品牌的膠捲,因為設計理念不同,色彩平衡不盡相同。某些品牌的膠片存在色偏,這種色偏是因為膠片生產工藝的限制,同時也加入了膠片設計者所希望表達的色彩傾向。比如富士的維爾維亞膠捲色彩很飽和,但是它的中性灰還原非常好。柯達膠捲的色彩平衡能力得到了世界公認的最好評價,例如著名的柯達EPP反轉片,顏色並不是特別鮮艷,但是它的色彩平衡極佳,色彩還原相當接近實際。在膠捲生產中,把某種顏色做得很鮮艷其實並不難,只要提高某一個顏色的色彩反差就可以提高色彩飽和度,但要把各種顏色做到平衡則非常困難,這也是檢驗膠捲生產水平高低的一個試金石。 柯達膠捲並不是所有的型號都以平衡能力為追求目標,例如許多專業攝影師都喜歡使用的VS反轉片。VS的色彩非常鮮艷,甚至鮮艷得過了頭。VS在中國特別受歡迎,也反映出攝影師對鮮艷顏色的喜愛。筆者因為經常給別人調圖、製作畫冊,在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用VS拍攝的照片,發現VS膠片有片面追求色彩鮮艷、引起色彩平衡失衡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色溫下,偏色嚴重,應該引起攝影師的關注。 圖1-11顯示了數碼的RGB三條曲線。數碼曲線是用數學方法編製而成,不受類似膠片生產工藝的影響和限制,所以它的三條曲線形態可以設計成一樣,如果把三條曲線對齊,它們完全重合,重合的曲線有最好的色彩平衡和色彩真實再現能力。從特性曲線上看,數碼影像的色彩還原優於膠片。下面看兩組實拍的畫面。 圖1-45為用數碼相機拍攝的、經過調整的張家界照片全圖,色彩和空氣透視正常。[/size][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69[/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45[/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圖1-46為VS反轉片拍攝的照片,一次拍攝完成,原片色彩鮮艷,影調悅目。從全片小圖看,膠片和數碼相機拍攝的兩張照片看不出明顯區別。[/size][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0[/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46[/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圖1-47是數碼相機拍攝張家界照片的局部。照片放大後,就能看出區別了。首先,銳化過的數碼照片清晰度高於膠片,能夠顯現更多的細節。其次,松樹葉子,有很微妙的樹葉過渡,能夠看到很多樹葉豐富的層次,暗部的細節多於反轉片。此外,山體草木的光影關係豐富,通俗地說,草木是「站」著的,有立體感。[/size][size=4][/size] [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1[/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47[/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圖1-48是VS反轉片拍攝的張家界照片局部。參照上圖的細節敘述,大家都可以看到差別。請仔細看松樹的樹葉,層次不足,一片暗灰綠色掩蓋了松樹的細節(中間箭頭所指處)。從遠景層次到山體草木,層次、色彩、立體感都與數碼照片存在差距。前面兩節談到的非線性問題和寬容度問題,在這裡也能找到印證。寬容度小,不僅是減少層次,還會影響色彩再現和色彩平衡。松樹枝葉層次含混的原因之一是曲線中藍色線的趾部高,紅、綠曲線趾部低,不平衡所致。筆者拍攝膠片36年多,從來不懷疑膠片的能力,甚至認為懷疑膠片就是懷疑攝影,幾年前還不屑於數碼影像。自從使用數碼相機,特別是使用電腦及圖像軟體後,對影像品質的鑒別、技術手段、評價眼界都有了提高,照片在電腦上100%放大,比用放大鏡更容易觀察細節。只有對比才能看出差異。[/size][align=center][attach]13172[/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48[/size][/align][size=4] 圖1 -49是用數碼相機拍攝的雲霧山谷。陰天、下雨,青山翠谷、雲煙繚繞。肉眼看去,峽谷的雲霧是白的、石頭是灰色、樹是綠色的。通過膠片和數碼相機拍攝以後,所反映出來的影像色彩有差異。數碼照片的色彩非常接近看到的實況。[/size][align=center][attach]13173[/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 -49[/size][/align][size=4] 圖1-50是使用VS反轉片,並排機位拍攝的相同景物。由於 VS反轉片對高色溫比較敏感,肉眼看正常狀態的顏色,由於膠捲本身的誇張形成了客觀上並不存在的藍色。這種情況在陰天拍雲彩、拍遠山時都普遍存在,不是個別現象。[/size][align=center][attach]13174[/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50[/size][/align][size=4] 圖1-51是把數碼照片的山谷局部放大,看這塊石頭。石頭原本是灰色的,灰色是萬色之和,各種顏色等量相加平衡後才是灰色。判定一張照片是不是偏色,要看這張照片的灰色的還原是不是準確,偏色在灰色里最容易被察覺出來。照片上的石頭基本是灰色,雖然數碼相機的自動白平衡能夠把灰色還原得比較準確。但是,在高色溫的情況下,數碼相機的調節功能也有限,它並沒有把藍色完全濾掉,還是出現了很輕微的藍色。怎樣使數碼照片中灰色的岩石不偏色呢?拍攝時不用自動白平衡,而改用手動調節,把色溫再稍稍提高200K,假如自動白平衡認定陰天的色溫大概約是在5700K,我們把色溫設定在5900K就可以有效地去除灰顏色裡面的藍色,使這張照片中的石頭呈現真正的灰色。這也是數碼操作的一大便利,它可以100K為單位調整色溫,從而獲得色彩平衡的最佳影像。[/size][size=4] [/size][align=center][size=4][attach]13175[/attach][/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51[/size][/align][size=4][/size] [size=4] 同樣把VS反轉片拍攝的山谷局部放大(圖1-52)。原本是灰色的石頭,反轉片的原片呈現出藍色,偏色明顯。石頭的密度處在曲線的中間區域,如果趾部不平衡不易被察覺的話,那麼中間調的偏色很容易看到,同時對畫面的色彩表現影響也最大、最明顯。[/size][align=center][attach]13176[/attach][/align][align=center][size=4]圖1-52[/size][/align][size=4] 通過兩張照片的比較,數碼相機的色彩平衡和真實再現能力優於膠片。當然,從攝影創作的角度來說,顏色準確的照片未必是好照片,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首先應當獲得一張技術上沒有失誤的照片,如果原始色彩不平衡,就會增加後期工作量,這是其一。其二,無論是膠片相機或數碼相機拍攝的影像,後期調整的越少,對影像質量的保證越有把握,調整得越多對照片的損壞就越嚴重,所以曝光準確、色彩還原優良等前期嚴格的拍攝需求,是減少後期製作的有力措施和必要條件。[/size][font=宋體][color=#000000] [/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劍鋒 2008-5-14 15:54
12.在照片輸出前查驗模擬最終效果 能否在去擴印店以前,在顯示器上模擬成品照片,預見和查驗效果呢?當然可以,這就是運用激光彩擴相紙的ICC。相紙的ICC是在確定相紙品牌、使用藥液等條件下獲得的該相紙的色彩空間配置文件。事實上激光彩擴機每天的測試就是在不斷修正、更新ICC,我們只要能夠獲得它的ICC,就可以在顯示器上模擬看到照片的最終效果,雖然不能保證100%準確,但相當接近。問題是目前彩擴店沒有意識到給客戶提供ICC的意義,甚至很多大的彩擴店都沒有聽說過ICC,器材廠商的總部也不提供這種對大家都有幫助的服務,我從網上下載了柯達相紙和富士相紙的ICC,試用以後效果不錯,建議大家使用。 圖5-116是柯達和富士兩種常用相紙的ICC色彩空間,其中富士配麗晶相紙,KODAK配麗彩相紙。柯達的黃綠色稍大一些。從空間形態來看,大於CMYK,稍大於sRGB,小於Adobe RGB,與照片的正常表現一致,有實用價值。順便說一句,彩擴機每日的控制校準變數不大,基本不會出現超出相紙的ICC色彩空間、令人無法容忍的情況,可以忽略,當然這是指沖洗工藝正常而僅用色彩平衡微調的情況。沖洗工藝失常(比如藥液污染)則另當別論。[align=center][attach]1317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16[/align] 其中富士配麗晶相紙,KODAK配麗彩相紙。柯達的黃綠色稍大一些。從空間形態來看,大於CMYK,稍大於sRGB,小於Adobe RGB,與照片的正常表現一致,有實用價值。順便說一句,彩擴機每日的控制校準變數不大,基本不會出現超出相紙的ICC色彩空間、令人無法容忍的情況,可以忽略,當然這是指沖洗工藝正常而僅用色彩平衡微調的情況。沖洗工藝失常(比如藥液污染)則另當別論。 圖5-117是一張在張家界拍攝的照片,我希望擴印照片時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align=center][attach]13178[/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17[/align] 把照片的色彩空間指定為KODAK Royal.ICC (KODAK麗彩相紙),如圖5-118所示。[align=center][attach]13179[/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18[/align] 照片立刻模擬出來了(圖5-119),色彩關係基本沒有改變。由於相紙是反射體,反差下降,顯示器上比較鮮艷的色彩好像被打了折扣,直接用這個文件去擴印效果肯定不夠理想,需要調整。[align=center][attach]13180[/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19[/align] 在Photoshop中複製照片副本,與原圖對照調整,把打了折扣的色彩再修正回來,使經過模擬轉換的擴印文件達到轉換前的狀態。此時文件數據已經改變,它將適合擴印。再將工作空間轉換至sRGB,彩擴機一般只默認這個空間。然後去擴印照片,與原圖對比,相當一致,如圖5-120所示。[align=center][attach]1318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20[/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 [/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
劍鋒 2008-5-14 15:59
13.激光+銀鹽相紙的維色之道——色彩平衡 製作照片是攝影師最常用的輸出方式,目前輸出照片的主要方式是激光擴印。激光擴印以數字技術替代傳統擴印校色。了解激光擴印的特點,對還原作品很有幫助。我們可以選擇更適合的圖片社,並且運用某種技術與之順暢地交流,最終獲得滿意的照片。 激光擴印是數字技術與傳統相紙的完美結合。傳統彩擴的還原控制技術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結合數字技術以後,工藝更加成熟,與印表機和印刷機相比,彩擴的效果相對容易控制。 傳統銀鹽相紙在出廠時已經做過色平衡的檢驗,特性曲線從趾部到肩部相對重合較好。但是,也要看到銀鹽相紙的平衡受材料工藝的影響,精度有限,另外,色彩管理只能依據相紙的平衡特性來進行,不可能超越相紙,激光彩擴的校色原理是依據灰階維持色彩平衡。平衡的灰階是從白—灰—黑的多級影調內呈現純粹黑白灰,不出現其他的色彩,這是一種從傳統彩擴延續下來的方法,大家熟悉,簡單有效,於是,幾乎所有的激光彩擴機、激光輸出機都以灰階作為平衡的依據,只是傳統的平衡是購買已經曝光的控制條來沖洗檢測,而現在是在自己的彩擴機上曝光灰階,只需按照標準數據曝光。灰階曝光、灰階檢測和數據修正都運用最新的數碼技術,形式上與以前相同,手段卻大不相同,精度提高了,過程簡便了。 杜斯特Lambda131大型激光數字機採用21級灰度色階校準平衡,從最白到最黑,按5%明度差為1級遞減,完美的灰階看上去完全是黑白的,沒有色彩。灰度色階控制條上有年月日時分記錄,洗照片時,應查看當天最新的控制條,店家應當提供(圖5-113中箭頭處)。[align=center][attach]13182[/attach][/align][align=center][b][font=宋體][color=#333333]洗照片時應該看灰階了解沖印質量,這是最好的依據[/color][/font][/b]圖5-113[/align] 諾日士2901激光彩擴機採用18級灰階。一般彩色負片的寬容度為1:64,即不超過6級光圈的動態範圍,灰階6級按每1/3級為一檔分級,即為18級,如按100%明度算,每級為5.5%,按255明度來算,每級為14%。18級灰的任何一級代表我們照片中固定的層次。 圖5-115中是富士激光彩擴機的控制校準條,左側為370魔術手,右側為大眾機型的控制校準條。 選擇彩擴輸出時,需要查驗該機器當天的控制標準條。在全色溫散射光下,觀察灰階的黑白是否純正,機器會自動檢測,不合格時不允許工作,但是有時也存在雖然它認為合格,但確實存在少許偏色的情況,而偏色一定會在灰階中有所表現。在5.6節中有關使用灰階檢試顯示器的原理可以使我們加強灰階對色彩平衡意義的理解。數碼流程的環節都用灰階作為平衡標準,能有效地保證色彩不離譜。觀察灰階平衡的好處是,不用儀器,僅憑視覺檢查就能使色彩還原八九不離十。再強調一下:前提是顯示器能夠正確地顯示灰階。[align=center][attach]13183[/attach][/align][align=center][b][font=宋體][color=#333333][/color][/font][/b] [/align][align=center][b][font=宋體][color=#333333]沖印讓每天都會沖印灰階並修正沖印機的色彩[/color][/font][/b][/align][align=center][b][font=宋體][color=#333333][/color][/font][/b] [/align][align=center][attach]13184[/attach][/align][align=center][b][font=宋體][color=#333333]富士激光彩擴機的控制校準條,左側為370魔術手,右側為大眾機型的控制校準條.[/color][/font][/b][/align][align=center]圖5-115[font=宋體][color=#000000][/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align]劍鋒 2008-5-14 16:06
14.針對彩擴控制條不平衡的特殊製作[font=宋體][color=#000000] 有時會遇到彩擴機已經做過校準,可以正常營業,但是從控制條和擴印的照片上看,仍然存在著某種偏色。如果急需照片,可以嘗試臨時改變照片色彩數據、抵消偏色,在這種偏色的機器上擴印出不偏色的照片。 圖5-121左側的控制條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在暗黑灰(第四級)不是純黑色,存在輕微的偏青,照片在相對應的密度上就偏青。為了使大家能夠看得清楚,我故意把偏青色移至第7級,因為這個級別的偏青色更容易被查覺。我希望經過印刷以後能夠看清這個實例,實際擴印機色階上並不存在這麼明顯的偏色。[/color][/font][align=center][attach]13185[/attach][/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圖5-121[/color][/font][/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 [/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 [size=4]圖5-122是在湖南拍攝的照片,看上去色彩滿意,在擴印機上會偏色到什麼程度?[/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 [/size][/color][/font][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6[/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圖5-122[/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 河谷岩石的大部分影調都處於第7級密度區,照片洗出來後,這部分7級密度區影調就會出現與灰階相應的偏青,如圖5-123所示。[/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7[/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圖5-123[/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 用拾色器查驗第7級數據後,當GB為68時,R僅為47,即偏青21(圖5-124)。要想在這台擴印機上洗出好的照片,就必須把第7級的偏色去除,方法是增加R值約20。[/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8[/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圖5-124[/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 現在我們選定照片某岩石點採樣,獲得色彩正確的數據是R55 G49 B30,如圖5-125所示。[/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89[/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圖5-125[/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 通過簡單的計算,255除18級等於14,7級乘14等於98。我們建立閾值調整圖層,並把閾值定為100,那麼這樣100以下的(即7級灰度以下的)層次就會全部被選中(圖5-126)。[/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size][/color][/font] [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ttach]13190[/attach][/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圖5-126[/size][/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size=4][/align] 在閾值黑白圖上,用色彩範圍選出黑色,並選中背景圖層,複製一層為圖層1(圖5-127)。[align=center][attach]13191[/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27[/align] 複製層是偏色的部分,不偏色的部分被排除在外(圖5-128)。[align=center][attach]13192[/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28[/align] 我們實際上只需要選出第7級,而非7級以下的全部,因此在複製得到的圖層上建立閾值調整圖層,閾值為80,選出約6級以下的黑色(圖5-129)。[align=center][attach]13193[/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29[/align] 同樣做色彩範圍選擇,這個範圍小於圖5-127,用選區在背景層上複製一層(Ctrl+J),作為圖層2(圖5-130)。[align=center][attach]13194[/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30[/align] 按住Ctrl鍵點擊圖層2的縮覽圖,取得選區,再激活圖層1,點擊圖層面板下部的「添加矢量蒙版」圖標製作蒙版,並用白色填充,圖中只剩下了第7級,即照片中80至98之間的深灰影調的圖像,這就是我們要糾正的會偏色的部分(圖5-131)。[align=center][attach]13195[/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31[/align] 打開背景層,找到圖5-125的採樣點,把R值由原來的55改為74,照片看上去變紅了,就是這個紅抵消了偏色彩的青,G49 B30保持不變(圖5-132)。[align=center][attach]13196[/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32[/align] 最後,在這台偏色的擴印機上沖洗的照片不再偏青,得到滿意的色彩還原。我們通過臨時改變照片的方法在存在缺陷的彩擴機上洗出了正常的照片,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不失為一種應對的辦法(圖5-133)。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因此具有一定實用價值。[align=center][attach]13197[/attach][/align][align=center]圖5-133[/align] 最後不要忘記刪除修正過的文件,離開這台擴印機後這個照片文件毫無用處。[/size] (人民郵電出版社《數碼影像專業教程》劉寬新)[/color][/font][font=宋體][color=#000000][/color][/font]劍鋒 2010-1-21 09:05
數碼影像專業教程--數碼影像前期拍攝專業技法 第三章--數碼影像前期拍攝專業技法3.1.1 設置低飽和度——為什麼低飽和可以拍攝到更多色彩?數碼影像的原始文件,特別是准專業及專業的數碼相機,飽和度低、色彩灰暗,這不是數碼的失誤而是一種全新的獲得高質量影像的方式。數碼並不要求一次把照片拍得很鮮艷,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看看色度圖。圖3-3所示是色度學上的色度圖。畫面的中間是中灰,也就是中性消色點,圍繞在整個色度圖邊緣的是高飽和度色彩,顏色越靠近邊緣,色彩飽和度越高,越靠近中心點色彩飽和度越低。從圖示的中性消色點開始,向色度圖的邊緣過渡,是飽和度逐漸加大的過程。假如從圖示「高飽和度」段取得混合色,這個顏色是較高飽和度。從圖示「低飽和度」段取得混合色,這個顏色是較低飽和度。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有一點:從中性消色點開始的位置不同。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用高飽和度區段,它截取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一半,色彩飽和而包含的色彩過渡少。用低飽和度區段,它基本囊括從中性消色點至極度飽和點直線的全部,色彩欠飽和但包含的色彩過渡多。極度飽和點的色彩最鮮艷,但是色彩的區域最小。從圖中可以看出,低飽和度能夠獲得比較寬的色彩範圍,所以它的色彩層次多,寬容度大。[attach]25867[/attach]3-3用這個曲線投影圖進一步說明高飽和度和低飽和度的曲線斜率不同(見圖3-4)。曲線角度陡立,反差高;曲線角度相對平緩,反差低。把兩條反差曲線垂直投影下來,馬上可以看出,高飽和度的投影寬度小於低飽和度,反差曲線的投影體現能夠記錄層次的範圍,此範圍大,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多,寬容度大,反之,則能夠記錄的層次少,寬容度小。假如進一步提高飽和度,也就是加大反差曲線的斜率使之變得更陡,其投影就會更窄,層次更少。現在,大家清楚了:數碼相機採取低飽和度獲取影像,是非常正確和精妙的選擇。在飽和度和層次之間選擇。肯定選擇後者,有了後者,可以輕易地加大飽和度,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因為有豐富的層次保障,有了層次,就有了調整的餘地和條件。相反,如果沒有層次只有飽和度,那不叫照片,應該叫色紙剪貼畫。[attach]25868[/attach]3-4越是鮮艷的顏色所包含的原色的比例就越大,而補色的比例就小(見圖3-5)。這是一個色度學上的純色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純色。色彩大量存在的形態是複合色,複合色是真實的顏色。如果在紅色裡面含有少量的青色,那麼,這個紅色就不「怯」,比較真實。在紅色裡邊,如果青色的或者其他的顏色占的比率大,這個紅色飽和度就會降低。天安門城牆的顏色就是複合色,能夠經受幾百年的更迭、審視,不可動搖,是因為複合色造就了它莊重高貴的品位。假設採用高反差、高飽和度原理造一台相機拍天安門城牆,它拍不出城牆裡的青和黑,結果把天安門城牆拍成鮮紅色,豈不成了笑話。根據上述原理,數碼相機採集色彩是既採集原色,又要最大限度地採集補色,同時還要採集色彩的明度,要達到此般要求,首先要採取低反差,得到最大的色彩層次,才能獲得色彩捕捉的最大化。[attach]25869[/attach]3-5請看圖3-6和圖3-7。這兩張圖是色度圖沿著z軸延長的色彩立柱(CIE1931-XYZ混色系統)。上面是白,下邊是黑色,立柱的圓周是色相,力柱的中心到邊緣是飽和度,從下到上是明度。在這個立柱中除了純色的黑白以外,任何一點都是色相、明度、飽和度的複合體。圖3-6所示為正常的飽和度,圖3-7所示為高飽和度,我們選中間的一個綠色的點為基調,看看兩種飽和度對照片層次變化的影響。[attach]25870[/attach]3-6[attach]25871[/attach]3-7為了便於對比,把兩個色立柱放在一起(見圖3-8)。左側是正常的飽和度,中心綠中所含的灰調成分高於右側高飽和度的。而右側的色彩比左側的顏色鮮艷,但是全部彩色的灰、黑、明度都小於左側。低飽和度的色彩過渡平滑,是連續的,而高飽和度的色彩出現了斷帶色階,也就是過飽和的照片出現了色帶分離和色斑堆積。[attach]25872[/attach]3-8我們用拾色器讀圖3-6所示正常飽和度色立柱綠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數據:H148 S78 B77(見圖3-9)。[attach]25873[/attach]3-9再用拾色器讀圖3-7所示高飽和度色立柱綠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數據:H148 S100 B94(見圖3-10),它們的區別是加大飽和度到100%。[attach]25874[/attach]3-10然後我們再看看它的色相飽和度和色明度的變化。在色相不變的情況下,右邊飽和度提高了22%,明度提高了17%。原來左邊的R43 G196 B114是青綠色,其中帶有紅色。而右邊的R0G239 B110是綠色變成為青綠色,沒有了紅色,沒有了補色。秋實 2010-1-21 10:24
感謝劍鋒先生提供好教材!辛苦你了!:handshake :em08: :em08: :em06: :em06:劍鋒 2010-1-22 08:39
數碼的優勢(劉寬新)數碼攝影技術有許多問題尚在認識和摸索中,數字技術的應用技術、物理原理、熟練運用甚至是哲理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認識,絕不是用了數碼相機就是進入了數字時代,數碼技術的進步已經達到了能夠替代膠片的程度,那麼是在哪些方面有出色的表現?我感到,認識數碼最好辦法是進行實驗,獲得最直接的正確結論。 便捷的數字圖象色彩平衡調整 膠片攝影中,最怕在白熾燈、熒光等混合色溫下拍攝,使用濾色鏡也是顧此失彼,令人頭疼,在自然光的陰天和陰影下也難確保色彩平衡,數碼則不然,以Canon 1ds Mark Ⅱ為例,有自動白平衡、陽光、陰天、陰影、白熾燈、熒光燈、閃光燈設置,更絕的是,它有自定義白平衡,可以精確設定任何光線色溫的黑、白、灰場,定位色度圖中的消色點,幾乎囊括了全部可見光的色溫段,而且可以手動按100k/級精確調整色溫,此外,在色彩平衡調整的前提下,數碼相機還可以設定-2至+2五級的藍色到黃色,品紅到綠色的人為偏色。自從買了Canon 1ds Mark Ⅱ,我的幾十片濾鏡再沒用過,基本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拍出色彩平衡的照片。 數字圖象的清晰度能夠超過膠片 數碼相機的成象原理:與人的視覺成象原理一樣,人眼睛看到的影象,通過視網膜神經微電流傳導給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根據「經驗」最終生成圖象,數碼相機的影象是通過數字圖象處理器「算」出來的,數碼相機的CCD採集的只是數字信號,數字信號進入數字圖象處理器,編程人員給數字圖象處理器規定,什麼數字是紅色,什麼數字是綠色,紅綠到什麼程度,最終形成色彩圖象。 可以想像,既然編程是人為的,它就有限,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各個品牌的數碼相機拍攝同樣的畫面顏色會有差異,在小小的圖象處理器上,既要解決色彩層次優良,又要解決高速連拍,的確不易,條件所限,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嚴格說都未達到最佳狀態,甚至是「虛」的,達不到膠片的清晰度,但是,經過再處理過的數字影象清晰度會超過膠片,因為數字影象有再計算再改善的空間,而膠片則不能。各種品牌的數碼相機都有自己配套的圖象軟體,就是為了彌補和延伸數字圖象處理器的不足,更有功能強大的photoshop,基於這種認識,我進行了許多實驗,確信全畫幅的Canon 1ds Mark Ⅱ畫質、清晰度經過優良的後期製作,已經完全達到甚至超過祿萊、哈蘇等中畫幅膠片的水平。 數字圖象的寬容度能夠超過膠片 膠片的影調寬容度是製造時已經規定並做死了的,你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反轉片的光比拉大到1:32以上,或是把負片的光比超出1:64,關鍵點在於,曝光不足的部分經過定影,暗部的層次永遠從底片上消失了,而相同情況下,數碼相機拍攝的影象,暗部的層次不經過定影,層次依然存在,可以大部調整出來,最後的結果是,數碼相機的寬容度大大高於膠片。 按照膠片的理解,這幅照片的光比能夠達到1:1000以上,Canon 1ds Mark Ⅱ本身就有-2到+2共五級的可調反差設定,僅這一項功能,膠片的寬容度已無法相比,我用膠片已有30多年,對膠片有感情,特別是難以放棄幾十年已經在膠片上練就的功夫,但是當今這個數碼時代,數碼攝影擁有著以上這麼多的優勢,不學數碼就代表著要落伍、要落後,而且有堅實攝影基礎的人,學數碼更快。只有經過自己的潛心實驗,對數碼才能有深刻的真知。
推薦閱讀:
※大師專業級別版,秘制滷水配料跟做法!
※評茶不專業?這些辭彙,讓你妙變高手(轉自 懂茶帝)
※環球 | 2016IPA國際攝影獎專業組冠軍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