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br>
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4年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腫瘤發病人數目前高居全球首位並逐年增加,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國際權威期刊《CA:臨床醫師癌症雜誌》、《科學》及《自然》等雜誌也紛紛指出:「腫瘤分子水平診療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和新模式,而在體分子靶點的特異識別及靶向干預是實現腫瘤分子水平診療的技術關鍵。」分子影像學是以腫瘤關鍵分子靶點作為識別及干預目標,藉助注入體內的特異性分子探針和高靈敏影像設備,在活體狀態下對分子靶點進行成像的新技術。由於其具備在體、原位、直觀及可定性定量的優點,它使腫瘤分子水平的早期發現、精確診斷、靶向治療及療效監測成為可能,從而成為解決腫瘤分子診療問題的重要手段。分子影像因此被認為是 21 世紀最前沿的學科之一。
然而,分子影像學研究發展始終面臨著三大關鍵問題。首先,目前的分子成像研究過於局限於單一層面上的、單一分子事件中的某個分子靶點的識別,但腫瘤具有複雜的分子事件網路,全面地揭示腫瘤組織生物學性狀和特徵須依賴新的分子成像技術和策略的創新;第二,我國分子成像探針研發技術落後,現有的分子探針構建、合成技術都被美國及歐洲研究機構壟斷;第三,基礎研究成果臨床轉化困難,目前國內外分子成像研究尚主要集中在臨床前的實驗動物水平。
哈爾濱醫科大學申寶忠教授作為牽頭人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及南京大學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1130028)、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31210103913)等課題資助下,在探針研發、成像方法、應用領域幾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首次提出了「腫瘤系統分子成像」新理念,即在體多層面(腫瘤細胞、微環境、細胞內/間信號傳導)、多靶點(EGFR、VEGFR、HER2、Connexin 43等)和多模態(SPECT、PET/CT、MRI、光學、光聲)的分子成像。它克服了現有單一靶點、單一模態分子成像的技術不足,實現腫瘤細胞及其微環境中多個關鍵分子靶點及相互作用動態過程定性定量可視化,為下一代腫瘤分子診療模式奠定基礎,研發了99mTc-HYNIC-ASON、18F-MPG、RGD 偶聯金納米棒探針、葉酸偶聯上轉換納米粒子等一系列多功能分子成像探針,實現了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分子水平早期診斷,EGFR和HER2等分子分型的在體檢測,反義核酸或siRNA等治療藥物的靶向遞送,以及治療療效的同步影像監測,並率先實現了分子成像在臨床腫瘤患者中的診斷和治療應用。
相關研究在理論、技術以及臨床應用方面均取得了創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認可。發表SCI收錄146篇,他引2857次;獲國內外授權發明2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68家研究及醫療機構進行推廣應用,用於臨床938例腫瘤患者的多功能分子成像診斷及治療。研究成果實現了癌症初始階段的早期分子水平診斷以及靶向治療,有力推動了腫瘤診斷及治療技術進步與發展,對於提高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義。上述研究成果還獲得了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J-23302-2-03),哈爾濱醫科大學申寶忠教授為第一完成人。
推薦閱讀:
※蛔蟲病之影像解讀
※百年城門影像(25)「城包城」—西直門裡的合義門
※百年城門影像(43)廣安門(彰義門)
※震撼影像:你永遠不可能經歷的戰爭場面
※術後筆記|(二)腹繭症的臨床表現、分型及影像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