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歷史淵源與演變發展
元青花瓷 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 明之一,是我們先祖們的智慧結晶。元青花作為中國陶瓷工藝上的一朵奇葩,集素雅和艷麗一身,以其大氣豪邁的氣概和藝術原創的精神,留給後人深深的震撼。古 人對其稱讚:「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它上承唐宋,下啟明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近日,江西高安市文物局局長、高安元青花博物館劉金成館長接受了中國文物網記者的專訪,向我們介紹了元青花的歷史淵源。 據劉館長介紹,元青花是種釉下彩繪瓷器,它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胚體上繪畫圖案,罩釉後,高溫燒成,器物呈白地藍花或藍底白花的效果,主要分為以下這幾個發展階段。 過渡階段(唐、宋): 劉館長認為,元青花並不是突然出現、突然成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過渡階段,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進入巔峰狀態。其「浣翠淌藍逸海韻」的藝術特色是在漫長的過渡階段逐漸形成的。 唐時長沙窯的釉色、造型以及裝飾對後來元青花的成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長沙窯最常見的是青釉色,雖然色調深淺不一,但其有助於元青花青翠欲滴的釉面的 成熟。在唐代時,長沙窯器物有些造型、裝飾就已顯示出同伊斯蘭的關係,以彩繪瓷著稱。有的彩繪已經開始在釉下進行,釉下彩逐漸形成規模,為元青花的釉下彩 繪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時的長沙窯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如燒成溫度低、胎釉製作技藝粗糙,並未逐漸發展到成熟的青花瓷器,束縛了其發展進步。 宋時,釉色追求的是具有自然屬性的色澤,注重「雨過天青雲破處」、「奪得千峰翠色來」的青色,在審美上又離元青花進了一步。南宋的建立,磁州窯、鈞窯等 大量北方的窯工來到景德鎮,北方工匠的繪畫能力比較高,他們帶來熟練的繪畫技藝和先進的釉色配方。元青花發展的條件逐漸成熟。
元青花瓷 巔峰時期(元):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其後逐漸統一全國並打到中歐,使元代的版圖成為中國曆朝歷代最大的、橫跨歐亞大陸的超大版圖,其中必然會帶來大規模的 異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所以,蒙元時期是由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漢族傳統文化共同影響著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 今日的景德鎮,元代是浮梁州,統治階層在這裡設立了浮梁磁局,它是元代惟一的官府瓷器作坊,浮梁磁局的產品代表了元代陶瓷的最高水平。以瓷石加高嶺土的 二元配方制胎的方法就是元代景德鎮陶工的創造,將高嶺土引進瓷胎意義很大,它擴大了瓷石的使用面,減少了變形,降低了成本,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此時的 元青花技藝日益成熟,進入巔峰時期。 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的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其開闢了由素瓷向 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奠定了青花瓷在瓷器中的霸主 地位。其強大的藝術地位從未被任何瓷器品種所撼動,對從古至今的中國藝術界,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時期(明、清): 在明代陶瓷里,青花的地位依舊顯赫。青花自洪武時代起,就是官窯的重要產品,洪武的青花與元代聯繫尚多。大型器物較多,裝飾帶數量雖不及元代,但仍比後世多,圖案因技術的欠缺,呈色非暗即淡,但青花瓷在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雖然明以後的元青花雖然不如像在元代那樣呈興旺發達之象,但以以商業理由出口歐洲的大批生產、販賣活動卻十分盛行。其中瓷器是主導,而青花瓷則佔有最重 要的地位,逐漸成為中國陶瓷的符號。成為「一路一帶」繁榮的有力見證著,在土耳其、伊朗出土了大量的青花瓷就是佐證。 清康熙時,青花瓷又迎來了發展的小高峰,層次分明是此時期特點。圖案顏色雖僅有藍色,但青料濃淡不同,落筆有輕重,色階豐富。康熙以後,青花瓷雖盛燒不衰,但藝術創造力已經萎縮。 高安元青花博物館:
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元青花命名的博物館,該博物館元青花藏量為19件,位居全國第一,全世界第三,為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元代青花瓷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參考實物。
推薦閱讀:
※漢字的演變過程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
※中國佛塔之演變(39)
※中國佛塔之演變(43)
※漢字演變過程(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