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行善,該不該鼓勵?(民生三問·富人如何做慈善①)
【新聞背景】
隨著慈善意識的增強,慈善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富人身影。
最近,陳游標的慈善之舉,比如「裸捐」、捐贈現場的「錢牆秀」等,引發了公眾的關注。他的高調行善,贏得了許多叫好聲,但也留下了許多懷疑聲。叫好者認為他拿出來的都是真金白銀,確實幫助不少人;懷疑者認為他的行善有作秀之嫌,且善款使用粗放,沒有花在刀刃上。
那麼,這位行善者到底有著怎樣的慈善理念?為何選擇那樣的行善方式?今日,本報記者連線陳游標,與其探討當前富人應當怎樣做慈善。
一問:
富人慈善,一定要大把撒錢嗎?
記者:有人說企業家最大的慈善應該是多繳稅,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人說是多捐真金白銀。您比較認可哪一種?您的慈善觀是怎樣的?
陳游標:繳稅和慈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繳稅是義務,慈善是志願;繳稅多少由法律規定,多繳少繳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法律說了算,我作為公民當然要依法納稅。但慈善捐款因為是志願行為,捐多捐少是自己說了算,我認為更能體現回報社會的意願和精神。
我認為繳稅、辦企業,這是作為一個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慈善;捐贈則是基於個人價值觀的慈善行為,簡單地說,這就是我的慈善觀。
記者:您曾說「80%接受過我幫助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那麼,是什麼力量支持您繼續慈善的呢?
陳游標:我從來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感恩而做慈善的,相反,我是為了感恩社會、回報社會而堅持不懈地做慈善的。
記者:「巴比」中國行,您承諾「裸捐」作為見面禮,引發了社會熱議。有人讚揚,有人懷疑,那麼,您的承諾介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嗎?
陳游標:我對慈善捐贈的承諾靠的是行動和支持我行動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其他任何形式如何能夠約束我的志願行動呢?退一步來說,既然是志願行動,為什麼要用法律的強制力來約束?我更願意用我的個人信用來承諾。
二問:
善款使用,一定要親力親為嗎?
記者:您承諾「裸捐」。善款托給基金會或是親力親為,您更傾向選擇哪一種?
陳游標:所謂「裸捐」,只是承諾在我的有生之年將社會給予我的巨大財富回報給社會,並沒有做出具體的安排。
從國外慈善事業的發展來看,基金會和各種非營利組織是慈善公益事業的主體,捐贈資源通過基金會和非營利組織用於慈善公益事業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機制。
當然基金會並不排除親力親為,蓋茨現在在經營著全世界最大的基金會——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他就在親力親為他所開創的慈善公益事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在我國,2004年頒布的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也鼓勵私人興辦基金會,目前這種被稱為「非公募基金會」的基金會已經近1000家。我對此也是有所考慮的。
記者:對基金會有何看法?會不會不放心、不信任?您對基金會發展有什麼建議?
陳游標:基金會特別是公募基金會對中國慈善做出了巨大貢獻。就目前我國公募基金會的現狀來看,應當說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開透明不夠、問責監督不嚴等,這是讓人們不放心、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畢竟和美國比起來,我國的基金會和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歷史還很短,在體制上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相信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隨著相關的法律和各項制度逐漸完善起來,我國的基金會和各種非營利組織一定會越來越具有公信力,越來越發展壯大。說到建議,我希望我們的相關立法能夠走得快一些,基金會能夠在公開透明和問責監督上更嚴格規範一些。
記者:有人評價您的慈善方式比較粗放。據傳,您曾捐過很多電腦,但是當地卻連網線都沒有接通,沒有計算機老師教課,導致電腦資源浪費。您認可嗎?
陳游標:可以說中國慈善事業總體上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和發達國家比起來,粗放是不可避免的。坦率地說,你說的這種情況個別地方是存在的。這說明很多地方的確很貧困,迫切需要我們的幫助。我也呼籲地方政府能夠盡其所能地支持和配合慈善家們的善舉,讓慈善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三問:
善行善舉,一定要高調傳播嗎?
記者:做慈善,您認為該低調地檢驗善行效果呢,還是應高調讓大眾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以及這些事情的效果?
陳游標:其實慈善無所謂低調和高調,慈善就是公益事業,就是社會的事情,社會效果就是衡量慈善事業效果的標準,做慈善的目的是讓社會受益,人家都不知道,你怎麼說社會受益了呢?不光要讓人家知道,還要讓社會來參與,來監督,來共同提高慈善捐贈的效益。所以做慈善,就應該公開透明、理直氣壯。
記者:由於您的高調行善,給一些富人造成了壓力。也因此,褒貶隨之而來。對那些「拍磚」的評論,想必您也有所耳聞吧,您有何看法?
陳游標:做慈善,我是出於自己的價值觀採取的志願行動,不是和誰攀比。如果因此使其他朋友感到有壓力,只要是正面的壓力、積極的壓力,我覺得都是好事。慈善公益事業需要各種壓力和推動力才能不斷發展起來。
記者:有些人認為您通過慈善影響力使您的實體企業獲得了好處,您也在媒體上說過您的慈善影響力使企業受益20%,有人抱著目的論去看待您的慈善事業,對此,您怎麼看?
陳游標:社會能形成行善有好報的氛圍,慈善更容易日常化。當然,慈善公益和經營企業是兩碼事,但是世界上有的時候確實有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就是這個道理?我相信這一點。
推薦閱讀:
※美國的慈善與基督教信仰
※高鶴年居士與佛教慈善
※假慈善真傳銷 廣東開平宣判一起「善心匯」傳銷案
※【年末大事兒真不少】扎克伯格為避稅都做慈善了,老百姓怎麼辦?
※富人帶頭行善事眾人拾柴火焰高(富人如何做慈善③·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