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

高恆利

葉聖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深入學習、領會葉老語文教學思想不僅必要,而且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語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確教學思想的指導,語文教學的效率才會有新的提高。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費時多、收效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這就促使我們要好好分析、研究原因,從語文教學指導思想上進行探討,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一、語文就是語言

學科教學不搞清該學科的性質,教學將會出現偏差。語文學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識性、思想性,但究其學科性質,就是它的工具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性質決定的。葉聖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見葉老認為語文是口語和書面語總稱。口語和書面語都是語言。因此語文就是語言。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首先要弄清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麼語文學科也必然有工具性。葉老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對語文是工具這一學科性質的界定,是葉聖陶先生一貫的思想。由學科性質決定,語文課應當是語言訓練課。葉老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通,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話和指點之後,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這就是說,教師的指點和講說必須和學生參與活動共同來完成。南宋教育家朱熹說過:「師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耳,若中間二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葉老的「訓練」思想和朱熹的說法是一脈相承的,教師講說、指點只是始而不是終,中間需要學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訓練」和學生的「練習」不是一個概念,學生練習是指教師(或教材)提出題目,由學生經過反覆學習而完成,來掌握某項知識或形成某種技能技巧。而訓練,葉老是這樣認為的:「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這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的。國文教學的成功與否,就看以上兩點。所以我在前邊說,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講究方法,當然需要教師指點和傳授,還要有學生積極的練習與配合,只有學生的「練」而缺少教師必要的「訓」,或是只有教師「訓」而缺少學生的「練」都不能稱之為訓練。

葉老在談及訓練時,曾深刻指出:「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就老師方面說,採用種種有效的辦法,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練,固然極為重要,而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尤其是奏功收效的關鍵。」他還說:「一暴十寒,辦法再好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在學生身上得不到鞏固,養不成習慣。必須督促學生循規蹈矩地練習,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純熟,再也丟不了了,學生身上才真正有了這項能力。」只有將教師的訓練和學生認真的語言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稱之為語言訓練。凡要求學生練習的,教師必須加以指點,提出要求,並予以示範,引導學生加以思索和小結悟出其中道理,這樣才是真正的語言訓練。語文教學中的訓練要認真、嚴格。葉老提出:「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速度,這是極為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他還認為:「嚴格不是指教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而是說凡是要求學生練習的,不要練一下就算,是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反觀當前的語文教學實際,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難道不需要認真地研究一下葉聖陶先生這些精闢的思想嗎?

二、語言和思想要一貫訓練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不能理解為語文課僅是孤零零地練習一些詞句,把閱讀課上成僅僅是字詞的練習課。難怪有人擔心,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是否會割裂課文內容的完整性,是否會影響思想教育。其實,堅持語文課是語言訓練課和語文學科必須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致的。葉老認為:「訓練思想,就學校課程方面說,是各科共同的任務;可是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卻是國文的專責。」他還在不同的場合說過下邊的話:「咱們不能拋開意思談語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內容專管語言」「就語文來說,思想是一方面,表達思想內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學習語文,這兩方面都要正確對待」「有些人認為只要學好了語文,思想內容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因而就想專在字詞句方面下功夫。這種想法也不對。」「課文中的各類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與文學作品,皆須善讀,由語言文字深明其內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養。故凡篇中之內容,決不能隨便放過。」

縱觀葉老的這些思想,清楚地看到他是十分強調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貫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語言)教學中的人文內涵、思想訓練、情感熏陶、習慣養成等都是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完成的,是在語文能力養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和實現的。

語文教學中堅持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的統一也是由語言的性質決定的。「文道統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原理之一,語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註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可見,語言是「糾纏」著精神的,葉老也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閱讀一篇課文,思想和語言不可分,內容和形式緊密配合,語言是思想的表達形式,只有把語言內涵揭示透徹,才能體現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語言和思想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文章的情和理上,情與理在文章中往往是交融的。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過情感的陶冶、道理的啟迪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從中受教育。語文教學中,情理交融達到育人目的,其中學生的情感是學習的催化劑,而教師的情感則和學生的情感要產生共鳴。高爾基說過,文學是人學。某種意義上講教學也是人學,「教學包括感情和人的價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統地評價和運用的,人的價值也遠遠超出科學的範疇」(吉爾伯特?海特語)。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教師的情感要與教材結合起來,要入境入情,郭沫若先生說過:「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情感而終於情感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那麼作家感情愈強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強烈、愈普遍。」教材中的情理有時是含蓄在字裡行間的,學生往往難以體會深透,這就需要教師啟發,引導,教師發自內心,形於辭色的情感,會直接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的良好濃烈的情感就象涓涓細流一樣會悄悄地流進學生的心裡,滋潤他們的心田,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學生的深層心理,自己先受感悟和感染,然後才可能「移情」學生,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語言訓練要分層次

語言訓練有四個層次:(1)感知性語言訓練,(2)理解性語言訓練,(3)運用性語言訓練,(4)熟記性語言訓練。

感知性語言訓練:要訓練學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詞,初步理解作者表達思路及查閱字典、詞典的能力。

理解性語言和運用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是語言訓練的核心,是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達到會解詞、析句、明段進而讀懂全篇,不僅字面達到理解,而且還要通過分析,概括和理解字裡行間的含蓄之意、引申之意、比喻之意。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理解語言的方法。理解性語言和運用性語言訓練要結合起來進行。解詞,析句、段,讀懂全篇,理解作者思路,是會遷移到運用性語言訓練中來的。葉老認為:「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文,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於善讀,終於能不待教師的輔導而自臻於通篇明曉。」這就是指理解性語言訓練而說的。葉老還在進一步指出:「果能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篇之影響,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緒與技巧自能漸有提高。我謂閱讀為寫作之基礎,其意在此。」這又是指運用性語言訓練而說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葉老一直主張理解性語言訓練和運用性語言要統一起來。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但不能理解為閱讀教學純為作文教學服務。有人認為學習語文的目的唯在作文,而由之產生閱讀中僅言作法、言技巧,葉老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說:「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於讀書則其功至偉,果能不為死講亂講,而養成學生讀書之良好習慣,不知不覺之中自能影響作文,固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語言訓練中理解性語言和運用性語言訓練的層次都要給予重視,才能達到葉老說的:「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老師訓練必做到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熟記性語言訓練:要訓練學生對課文片段或全篇進行複述式背誦的能力以吸取知識。沒有語言的記憶和儲存,則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語言訓練要得法

訓練要循序漸進來完成。語文(語言)訓練要以教材中的課文作為「訓練場」(葉老認為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從語言形式入手進行對學生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等幾方面有所得。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成不是朝夕的事情。諸如朗讀、默讀、背誦、複述、理解詞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內容和歸納中心思想、品評欣賞語言,從語言入手深入理解詞句以及掌握方法等等都要加以認真訓練,持之以恆達到目的。而上述這些訓練點,又是不可能指望靠一課書或幾課書實現和完成的。要從實際出發,始終抓住語言訓練這一語文教學之本,返璞歸真,真正教學語文。不能佔用閱讀課上很寶貴的時間搞一些與語言訓練無關緊要的所謂活動。這種做法不宜提倡。學生掌握、理解語言能力不強,運用語言水平不理想,與教師訓練指導思想不明確(或是不正確)是有關係的。訓練操作不得法,訓練點把握不科學,訓練場安排欠妥當,這都是訓練效果不佳的原因。語言訓練違背真諦,思想教育、人文感悟又從何談起?當然也就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難以落實語文教學的任務。

「訓練點」選擇要優化,安排要突出重點,要處理好「訓練點」多而「時間有限」這對矛盾。想方設法擴大師訓生練的機會。訓練場的安排很重要,比如用「單元分組」法處理教材是值得重視的。這種分組方式可以將同一組「例子」(課文)相對集中,這一組可以集中一個或幾個訓練項目,以此為憑藉,組織師訓生練的活動。由於相對集中訓練點,可比較好地克服訓練點多時間有限的矛盾,有利於教師的指點、示範,有利於教給學生方法;有利於學生自己練習,有利於教師的引導督促,也有利於克服學生今天練這個、明天練那個而可能產生的盲目性。葉老說:「我嘗謂為教師者只須多動腦筋,經常為學生設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學生以切實之助益。」他還說:「多讀多作很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怎樣讀,怎樣寫。對於這個「怎樣」如果不能切實解答,就算不得注重方法。」葉老兩點論述提到了兩個「切實」,切實者就是求真務實,語文教學的「切實」就是要認真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熟練運用語言這一工具進行交流,體現出較高的語文素養,當然,也就為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小學生,生活閱歷不深,如果不著眼於語文(語言)這一素養的奠基,不顧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一味強調人文感悟,那將是一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很可能會造成人文素養提高的落空。人文素養和人生閱歷有著密切關係。我們都有此體會:小時候不能深刻領悟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澱,到了青年、中年,長大成人後,才會真正領悟其中的豐富內涵,思想境界也就隨之得以升華。對小學生要求過高,急於求成,既不現實,也無可能,甚至違背兒童發展規律而適得其反。應當以發展的眼光科學育人。黑格爾說:「萌芽雖然還不是樹本身,但在它自身中已有著樹,並且包含著樹的全部力量。」只要我們訓練得法,把握根本,夯實基礎,循序漸近,求真務實,提高語文能力和效率就不是一句空話,就會推動語文教學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這也是語文課改所希冀的結果。

【作者: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高恆利】


推薦閱讀:

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與反思
《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1~18、25~36、Z1~Z3期目錄
語文教學心得
語文教學,何必談「性」

TAG:語言 | 語文 | 教學 | 訓練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