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到道光竹木牙角雕的雕刻風格的演變(珍貴資料 值得學習!)

清代的竹木牙角漆雕中常有共通之處。現用人物和景觀的關係為線索,整理下從康熙到道光風格的演變,請同好指正批評。

1。康熙:人物事迹為主,景物是陪襯和說明。

康熙的人物突出,通常佔整體的一半以上,英雄事迹也好,才子佳人也好,均有血肉,立體感好。景物是陪襯,不講究人景結合的寫實感。以下故宮清宮舊藏黃楊木筆筒為這個時段最佳。

2。乾隆早期:人景融合的局部景

這時期,人物比康熙時略小,但園雕立體感更好,和景融為一體,寫實性強。這階段局部景較多。故宮清宮舊藏的乾隆三年牙雕筆筒是典範,見下圖。

3。乾隆中期:人景融合的大場面

到中期,表達盛世的大場面增多。人物變小變多,但和場景融合感好。以下是蘇富比網拍歷年中最好一個乾隆竹雕筒,在1940-1960年被改成燈,木座就是40-60年的。

有通裂,底打洞,但成交價高達120萬美元,佩服買家的鑒賞水平和魄力。這個棉花圖,雕刻細微,布局繁密但不鬧。

4。乾隆晚期/嘉慶:人在景中的分層立體感

到乾隆晚期/嘉慶,人進一部變小,不講究園融性,而是變成景的一部分。這時期喜用分層雕刻,以增加立體感和縱深感。但不管是人還是景,其園融性都比乾隆早期和中期要差。因為要分層雕,那就要求胎厚或料厚,是這時期的特徵之一。看以下故宮清宮舊藏唯一有嘉慶款的漆雕筆筒,立體感強。再看偶藏乾隆晚期/嘉慶外銷岱瑁盒,分層立體,雕工手法和同期漆雕很象。

5。道光:人景分離,立體感弱

道光內憂外患,興起了對英雄人物的期望。所以人物較乾隆末期為大。但人和景物的協調性不好。此外立體感差,分層消失,浮雕較淺,起伏消失,雖然底子常加陰線刻,但終究替代不了起伏感。以下偶藏岱瑁盒,竹筒和漆盒,岱瑁盒有舊登記為1848年贈品。竹筒和漆盒均為美國船長道光時購自中國。這些竹雕和漆雕,如果細節分開單個看,和乾隆時無大差別,可從整體布局看,人和景的協調、立體感、層次感都差了。

同光,雕刻多仿前朝,不值一題。


推薦閱讀:

清朝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厲害不是乾隆不是康熙而是他!
康熙帝為這座墓提了十五個字後,幾百年來,沒有一個盜墓賊敢盜
看完這些,就明白為什麼康熙把天下教給四阿哥胤禛了……

TAG:學習 | 風格 | 雕刻 | 演變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