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臨床綜述:我們身邊的強迫症

前言 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反覆檢查門窗是否關好?您是否也有時明明知道車門已經鎖上,但還是放心不下,需要回去再檢查一下?您是否覺得自己平時穿衣,清洗,吃飯,走路,睡覺時要遵循一定的順序或模式,否則會心煩焦慮? 這個時候也許你會問自己,難道我得了強迫症了嗎?這篇臨床綜述旨在總結強迫症的流行病學,病因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共患疾病,治療,病程以及預後,以及以後關於強迫症亟待解決的 6 個問題。當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就會對強迫症有著更深入的了解。 強迫症(OCD)是屬於神經症的一種類型,以強迫觀念和(或)強迫行為為主,其特點為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二者強烈衝突使病人感到焦慮和痛苦,患者深知強迫觀念或行為來源於自我,但違反自我意願,雖極力擺脫,但無濟於事。 強迫症是繼抑鬱症,酒精 / 藥物濫用,社交恐懼症之後,第四位常見的精神障礙,在社區流行病學調查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 1.6%。強迫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當強迫症發生於童年或青春期時,青少年也許可能會避免與同齡人交往,或變得無法獨立生活,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強迫症納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收入的十大疾病之一。當個體患有強迫症的時,也許會選擇對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或同事隱藏自己的強迫癥狀,這可能會導致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影響工作或學習能力。 流行病學 強迫症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問題,據估計,全世界強迫症患者至少 5000 萬人,且近年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儘管社會文化等因素也會影響強迫症的發生。 比如,在一些國家中常見的宗教儀式,對於每一個步驟力求一絲不苟,此外,中國的一些禁忌意識也不容忽視。在越發激烈的現代社會,很多事業成功的人,不放過產品的每個細節,力求做到近乎完美,保證在競爭中保持優勢,然而,這種特質,也為強迫症常見人格特徵之一。 全球範圍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強迫症男女患病率相當,但女性更多存在強迫洗手的行為;男性更多存在強迫性性行為(或稱為性上癮,患者會不自覺的非常渴望與其他人進行性行為。),對於一些具體數字認為有特徵性意義,因儀式動作而行動遲緩。(編者註:可能存在文化差異) 對於強迫症平均發病年齡,男性一般為青春期後期,女性為剛 20 歲左右,然而,強迫症同樣可發生於老年人群,他們病史較長但未被診斷或短時間內出現大部分符合強迫症的臨床表現。兒童和青少年同樣也可以患強迫症,5-15 歲之間的患病率大約為 0.25%,一些表現與成人強迫症類似。 但在發育的不同階段,所表現的有所差異,比如,比起兒童,在青少年期,更常見為的性相關或宗教強迫觀念;比起成年人,年輕人更害怕自己的父母死亡。兒童較少突發強迫癥狀並間歇發作,並存在抽動障礙,多動,或舞蹈樣動作。 病因及發病機制 基於雙胞胎和全基因組連鎖研究發現,強迫症具有遺傳易感性,一些研究報道,強迫症患者與雙親的同病率為 5%-7%,一級親屬強迫症的患病風險為 3%-5%,還有人進行的關於強迫症雙生子的強迫狀態一致率研究表明,大約 40% 的單卵雙生子和 30% 雙卵雙生子一致出現某些強迫癥狀。 同樣也包括心理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包括 ** 待,或情感忽視,社會孤立,被嘲弄或欺負等等;心理學因素包括絕對化、過高的責任感、完美主義、誇大危險的想像,以及內向、膽小、認真、優柔寡斷、嚴肅、刻板、循規蹈矩等人格特徵。 還有產前產後的應激因素,比如,產後強迫症,就會不斷的擔心自己會不會傷害,虐待或照顧不好自己的 baby。 目前對於強迫症生理和病理的證據較少,根據一些已知的研究結果發現,強迫症可能與 5-HT 神經遞質系統有關;且發現大腦的一些病理改變也會導致強迫症,比如部分腦外傷,癲癇,影響基底神經節的疾病等;一些強迫症患者還會出現神經系統軟體征。

圖 1:強迫症相關解剖結構。 近年來,腦結構和功能影像學研究提示,有的患者單側或雙側尾狀核頭部灰質體積縮小,有的前額眶內側皮層、基底節靜息代謝活動增加,經有效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後代謝有所下降,提示前額眶內側皮層和基底節的神經環路活動增強。:

圖 2:強迫症功能磁共振影像學表現,右邊強迫症患者,可見其腦部活動增強。 此外,還有葯源性抗強迫症報道,主要為抗精神病葯,藥物引發強迫症的顯著特點為,在減少抗精神病藥劑量或者停葯之後,可使強迫癥狀逐漸減輕或消失。尤其在新一代抗精神病中,如氯氮平,作為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首選藥物,其療效值得肯定,但是所致的強迫癥狀也最多見。同時,奧氮平,利培酮等也有報道。 臨床表現 1 強迫觀念 其定義為,以刻板形式反覆進入患者頭腦中的侵入性觀念,表象或衝動,這些強迫觀念往往讓人非常的痛苦,患者深知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不必要的,卻又無法控制和擺脫。 A 強迫性懷疑:對已經完成的事情的可靠性不確定,如,門窗真的關緊了嗎? B 強迫回憶:不由自主的反覆回憶以往的事情,即使一些很小不值得回憶的事,但仍揮之不去。 C 強迫性窮思竭慮:對於一些沒用意義或無關緊要的事反覆思索,比如為什麼眉毛會長在眼睛上面,而不是下面? D 強迫性擔心:一種不必要的擔心,比如出門會不會被車撞? 雖然這些想法在常人看來荒謬,患者也深知這些想法是不必要的,但無法擺脫,依然陷入強迫與反強迫的鬥爭中,有的患者通過行為來緩解強迫與反強迫的對抗,從而緩解帶來的焦慮等情緒。 2 強迫行為 是受腦海中強迫觀念所驅使,一般是為了減輕強迫觀念所伴隨的痛苦而採取的意識的動作或行為,其表現為以減少強迫觀念的方式進行,可以為外顯性的,也可為內隱性的。 一些外顯性的行為是可以被他人觀察到的,如反覆檢查門窗是否關好;一些內隱性的行為,比如腦海中不斷重複某個詞,計數或祈禱,是其他人無法觀察到的。比起外顯性強迫行為,存在內隱性強迫行為的個體,在執行強迫行為的過程中往往難以抵抗,也難以監控這些行為的發生,因為這些內隱性強迫行為更易發生且不易察覺。 A 強迫性檢查:可能是由於患者強迫性懷疑或強迫性擔心,反覆檢查門窗是否鎖緊,天然氣或水是否關好,做的事是否精確完美? B 強迫性洗滌:患者總覺得自己或周圍的東西臟,而進行反覆的洗手,洗滌衣物,或擦洗傢具等,洗好幾遍或十幾遍,往往耗費幾個小時,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也苦不堪言。

圖 3:一些強迫症患者常常將皮膚洗破才能緩解。 如萊昂納多扮演紀錄片的《飛行者》,該片獲得第 77 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獎在內的五大獎項,裡面的霍華德. 休斯也為強迫症患者,典型表現為怕臟,強迫性洗手等。

圖 4:霍華德. 休斯因覺得公共廁所門把手臟,雖極力控制自己去開門,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最後選擇等待其他人開門。 C 強迫性計數:患者不能控制的計數,如數樓層,階梯,地板磚數,達到自己期望的數值或次數後,才能開始做其他事情,一旦被打亂或不能完成,患者將感到焦慮不安。 D 強迫性儀式動作:與強迫行為意思相近,但通常與動作行為表現有關,而強迫行為包括外顯性和內隱性,患者必須按照自己特有的行事順序或模式進行,一旦被打亂,就必須重新再做一遍為止。

圖 5:強迫症患者必須按照自己的模式進行某件事兒,否則焦慮不安。 例子還有美劇中《實習醫生格蕾格蕾》第十季裡面的普外醫生 Miranda Bailey,手術器械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擺放,一旦被打亂或受到干擾,必須得重新擺放,否則內心焦躁不安,無法進行下一步。 3 強迫意向 患者感受有一種強大的內在驅使,讓自己去做某種違心的事兒,比如,有的患者站在陽台上就有一種向下跳的衝動;或者有的患者抱著自己的嬰兒,就有一種想往地上摔的衝動。雖然患者不會真的去做,也知道這種想法是不理性的,但是這種衝動無法控制,情不自禁的去想,甚至蠢蠢欲動想去實施。 「思維反芻」在強迫症患者中表現為應對一些侵入性的想法或懷疑無休止的重複思考;「Pure O」常用來描述有思維反芻但無外顯性強迫行為的一類強迫症患者,就是說這類強迫症患者沒有強迫性檢查,強迫性洗滌等行為。 但當個體遭遇諸如考試失敗、喪失等負性生活事件之後,個體的思維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響之下,不斷地想「為什麼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等,即反覆思考事件的原因、後果及其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等內容。 一般來說,對於強迫症患者,在執行這些行為時,自身也是「被迫」的,與不願執行的行為的意識也就是常說的「反強迫」,自己雖知這些是不正確的想法和觀念,卻無法擺脫這些的強迫觀念。所以,作為讀者的你,若懷疑自己是否為強迫症,如果無反強迫,可以初步排除為強迫症。 從根本上講,這些行為既不能給患者以愉快,也無助於完成有意義的任務,最常見的強迫動作或行為是為了緩解怕臟或污染、懷疑等強迫觀念所引起的苦惱而出現的強迫性洗滌 / 檢查,以及強迫計數和強迫性儀式行為。 診斷 只需幾分鐘完成簡單的強迫症篩查問卷,即可初步預測個體是否存在強迫癥狀,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建議,當一些強迫癥狀造成個體巨大痛苦或明顯影響個體生活質量時,以下問題可在臨床上輔助診斷強迫症:

  • 您是否過多的清洗或打掃?
  • 您是否過分的檢查東西?
  • 您是否被一些困擾的想法纏身卻又無法擺脫?
  • 您日常的一些活動是否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 您是否擔心把一些事需要以特定順序或特定模式來完成或您對一些髒亂的東西感到很煩惱?
  • 以上的問題讓您苦惱了嗎?
  • 如果來訪者肯定的確認了上述問題之一,那麼應該進行下一步更為正式的診斷過程,可採用 ICD-10 的強迫症標準,為了達到診斷強迫症的標準,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必須有時間的限制,比如,一天之中超過 1 個小時,或者這些強迫觀念或行為導致個體承受巨大的痛苦或造成功能受損。 對於 ICD-10 的診斷標準,ICD-11 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請放心使用。ICD-10 強迫症診斷需要連續兩周中大多數時間存在強迫觀念和(或)強迫行為,。這些癥狀引起痛苦或妨礙活動。強迫癥狀需要符合臨床表現中的 5 條特點:

  • 1 強迫觀念和(或)強迫行為在大多數天數中表現。
  • 2 強迫觀念(侵入性觀念,表象,或懷疑),表現為重複,持續,不情願,並致大部分患者巨大痛苦。
  • 3 強迫行為表現為反覆的行為或由強迫觀念所致強迫行為。
  • 4 通常存在反強迫(即使一些患者反強迫強度較低)。
  • 5 強迫行為本身不愉快,但能緩解內心焦慮痛苦。
  • 一些患者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為強迫症患者,或者是由於強迫症所帶來的病恥感,並未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他們可能在全科醫師處就診,由於出現一些皮膚癥狀(過度清洗)、生殖器或肛門癥狀(過度清洗或檢查),普通應激事件(如,由於一些強迫性緩慢行為導致經常遲到,而致失去工作),或者懷疑自己染上 HIV。 當強迫行為性質比較隱匿或涉及可能被誤解時,比如主題涉及性,褻瀆,道德等,就很難識彆強迫症。觀察者也許會注意到,來訪者表現得心事重重或焦慮,或者需要很長時間來回答問題,但不能覺察來訪者將不可接受的性相關強迫觀念取代以「安全」或「正確」的正常想法,以及其他強迫與反強迫之間鬥爭的心理的過程。 強迫症往往是不易發現的,因為患者認為他們的一些侵入性想法或表象過於恥辱(比如,見到或看到 4 路公交車,就會立即聯想到死路;或患者一見到異性,大腦內就會閃現男女 ** 的畫面,讓自己苦不堪言。),患者因怕被誤解或被報告給社會服務部門,往往拒絕向醫生透露這些具體內容。 醫生在轉診之前,可不必知道這些強迫觀念的具體的內容,首選第一步取得患者的信任,應該安慰患者當人患有強迫症時,出現這些不可理喻或毫無意義的觀念是非常正常的,這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當強迫症患者內心感到「舒服」或「恰到好處」時,其強迫觀念得到緩解時,可停止反覆進行的強迫行為,久而久之,以後將花更多的時間才能緩解或無法緩解,所以,對於理解和理解強迫症,最關鍵的不是其行為,而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迴避行為是強迫症重要組成部分,患者常常迴避能夠激發令人生厭的強迫思維的出現,比如,怕髒的患者,往往避免到骯髒的公共場所,如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避免接觸馬桶座,門把手,或者他人使用過的水龍門;將所有鋒利的物品或刀具藏起來;若擔心自己成為戀童癖,會確保不會與兒童獨處或抑制腦海中與兒童發生性行為的想法。 同時焦慮還與強迫症的情緒問題有關,比如厭惡(尤其是怕臟),羞愧感(尤其是伴有一些禁忌想法,例如與性或戀童癖的觀念),以及痛苦感。 鑒別 1 囤積癖 「囤積癖」也被稱為「囤積狂」,被認為是強迫症中強迫行為的一種表現,囤積症是過度的收購或收集物件,即使這些物件沒有價值或存在危險性等,並極大的影響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痛苦和壓力。但囤積癖不同於強迫症,目前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囤積癖患者更多的是逃避所擁有的東西做決定,而不是一種強迫症。

    圖 6:《破產姐妹》中倆姐妹遭遇囤積狂。 在最新的 ICD-11 中(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第 11 版),「囤積症」將會獨立開來作為診斷。且目前研究認為,囤積癖的猶豫不決和大腦神經迴路的活動量有關,應該與強迫症相區別。 2 恐懼症 強迫症還需要與恐懼症相鑒別,恐懼症患者也感受無法控制自己,覺得自己的一些迴避行為與強迫症一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恐懼症擔心的為外界客觀的的事,而非自己的強迫癥狀,也不存在反強迫。此外,恐懼症有客觀的對象,完全迴避恐懼對象後,其焦慮和恐懼會完全消失,而強迫症害怕的是一種可能性。 3 精神分裂症 還需要與精神分裂症想鑒別,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會出現強迫癥狀,但其主動控制願望不強烈,且自知力缺乏,思維聯想和思維邏輯障礙,以及幻覺妄想等突出表現。 4 抽動症 抽動癥狀可能會被誤認為強迫行為, 因為①癥狀的重疊性很高。據統計 30-90% 的抽動症患者有強迫癥狀。②有些癥狀如重複摩擦、反覆拍擊、反覆觸摸行為介於抽動和強迫行為之間。③家族史研究發現,抽動症與強迫症在遺傳上可能相關,故兩病可能為同一基因異常的兩種表現形式。④病理學研究證明,基底神經節是兩者的共同病變部位。 但抽動症患者有強迫行為而無強迫觀念,但如果是在一天中特定時間或一定次數,或以特定的順序來響應強迫觀念所致的行為,並以緩解內心的焦慮的行為或傷害事件的發生為目的,這可能考慮為強迫行為,而非抽動症。 5 孤獨症譜系障礙 在孤獨症譜系障礙中也可常見強迫症癥狀,但與無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患者相比,這類患者更常見重複,囤積,觸摸,拍打,自我破壞性行為等,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在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癥狀中,其過度的刻板行為,堅持同樣的模式和僵化的遵守同樣的做事順序,語言和行為有儀式化的模式。 這些都容易與強迫症混淆,但是對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並沒有反強迫症的現象存在,也就是說,患者並不像強迫症患者那樣,努力的想擺脫這些行為,但是卻無法剋制這些行為的產生,對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他們根本就沒有這些的意識和行為的對抗。 6 腦器質性疾病 在極少數情況下,強迫症癥狀可由一些器質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所致,比如,腦腫瘤,Sydenham』s 舞蹈症,Huntington』s 舞蹈症,額顳葉痴呆,額葉或顱底腦損傷併發症等。 7 PANDAS 同樣,發生於兒童中的一種類型強迫症也較少見,被稱之為「與鏈球菌感染相關的兒科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障礙」,(PANDAS:熊貓症候群),為兒童因鏈球菌感染而引起強迫症急性發作,可能為鏈球菌感染後在基底神經節自身免疫抗體介導所致。然而目前無實驗室檢查可輔助診斷。 其特點 1:波動。如果一般強迫症患者的典型癥狀是像一條正弦曲線(漸進型):癥狀慢慢上升,逐漸達到高峰,然後再緩慢減弱;那麼此類強迫症患者發病的曲線圖是鋸齒型(突髮型):先是平面,然後驟然升高,接著相對急劇下降,然後再平面,較為波動。 特點 2:會出現更為廣泛的神經精神癥狀。 8 其他 最後,常見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也需要與一些衝動行為相鑒別,比如與直接滿足感相關的購物,**,或性反常行為。 共患疾病 通過調查強迫症最常見的共患疾病病情況得知,在強迫症患者中,抑鬱症發生率約為 1/3,社交恐懼症為 1/3,酒精濫用為 1/4,特定恐懼症為 1/4,廣泛性焦慮症約為 1/10,以及其他與強迫症相關的癥狀,例如,軀體變形障礙為 1/10。 強迫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約 1/10), 雙相情感障礙(約 1/10), 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約 1/5),抽動穢語綜合征(約 1/5)中,比預想中更常見。 對於以上共病,需要遵從等級診斷。 治療 研究發現,對於患有強迫症的患者,從發病到尋求醫生的幫助,可能間隔了 1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可能是因為由於強迫症帶來的病恥感,尤其是那些存在違反自我意願的與性或暴力相關的強迫觀念的患者。患者當發現自己患有強迫症後,會在生活中極力掩飾自己的強迫行為或強迫觀念,力圖在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 對於存在性或暴力相關的強迫症患者,衛生訪視員或社工日漸擔憂其危險性,對於這類強迫症群體,雖對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觀念的可無記錄,但每個個體應需要進行單獨評估。 對於這些情況,衛生專業人員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患有強迫症的父母,因其腦海里的想法,害怕成為戀童癖而忽略了為自己的孩子換尿布等事兒,若評估了,可及時制止這一不恰當的認知模式。 全科醫師應該評估家庭參與治療強迫症的程度,對於治療的態度,以及強加於家庭其他成員的要求(比如,不能靠患者多近,呆在那兒,按照他 / 她的模式做某事等等)。更常見的是,強迫症患者會無休止的詢問做這個安全不安全? 家庭成員可能會遷就強迫症患者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行為,甚至過度保護,或者採取無視迴避的行為,有的還會發生衝突。當家庭其他成員不按照強迫症患者的要求做的時候,患者可能也會與家庭成員發生衝突,家庭其他成員可能採取其他措施去應對,但是可能會使情況進一步惡化,最後,家屬會尋求幫助。 1 心理治療 對於強迫症,NICE 指南基於 17 項對照研究的有效性和耐受性發現,暴露與阻止反應療法(E/RP,又被稱為暴露 / 儀式行為阻止法)為強迫症治療的有效手段。對於接受治療的患者,應該告知他們,進展為強迫症並不是他們的錯,也不必擔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對於大部分強迫症患者,當患了強迫症之後,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心裏面雖極力控制強迫觀念或行為,卻無力擺脫,認為自己是一個累贅。)。 在心理治療前,應該首先讓強迫症患者治療的目的,並不是治癒強迫症,而是通過心理治療逐步減輕患者的強迫行為,強迫觀念,以及焦慮等,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所患疾病,對於周圍環境和現實狀況有客觀的判斷,丟掉精神包袱以減輕不安全感。 同時動員其家屬同事,對患者既不遷就,也不過度矯正其強迫行為,幫助患者積極從事體育,文娛,社交活動,使其逐漸從強迫觀念 / 行為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通過對認知行為療法的隨訪研究表明,約有 30% 的患者拒絕治療,早早的退出治療,或療效非常差。其他的研究表明,經過治療後,依然有高達 50% 的患者有殘留癥狀。最近的一項系統評價試圖找出可以患者早早的退出治療或對治療反應差的預測因素。 結果目前只目前有囤積行為的患者,預示著預後不佳。通常人們認為對於患有強迫症病程長的患者,同樣需要長期治療,但是最近的一項 Meta 分析表明,治療時間的長短與患者的預後沒有關聯性。 目前還沒有表明證據可以證明精神分析對於治療強迫症是否有效,也沒有其他足夠的證據來支持使用其他心理治療,催眠或順勢療法來治療強迫症。 2 藥物治療 目前已有好的證據表明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SSRIs)和氯米帕明,對於強迫患者可受益,能在短期和長期預防強迫症的複發,SSRIs 類藥物因其耐受性優於氯丙咪嗪,公認作為一線用藥。且 SSRIs 類藥物存在劑量 - 反應關係,所以對於治療強迫症,使用高劑量的 SSRIs 類藥物優於用來治療抑鬱症的標準用量。 對於 SSRIs 類藥物的使用時間,當達到患者最高耐受量時,然後持續至少 12 周,然而,在服藥過程中,在沒有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情況下,若單獨使用的 SSRI 類藥物或氯丙咪嗪停葯,通常強迫症的複發率較高。 若使用未經批准的其他非 SSRIs 類藥物時,在此之前,應該需要經過專科醫生的評估,對於那些接受 SSRIs 類藥物和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無效的患者,短期輔助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目前證據較弱,並且還會增加遠期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然而,最近一項對於 SSRIs 類藥物抵抗的強迫症患者的對照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比利培酮或安慰劑更有效。 Meta 分析表明,使用喹硫平或奧氮平沒有顯著受益,利培酮效應較小,阿立哌唑效應中等,患者只有在經 SSRIs 和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效果較差的時候,才推薦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當決定給予患者抗精神藥物時,應該在 4 周內實驗性以低劑量給葯,來確定藥物是否起效,目前還有其他證據使用其他藥物,包括拉莫三嗪,托吡酯,乙醯半胱氨酸。 3 神經外科消融毀損術 經系統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者兩種聯合使用都沒有效果,患者確定為極其難治的強迫症類型,可以使用神經外科消融毀損術,通過切斷和破壞與強迫症產生有關神經環路中的神經纖維,達到緩解強迫症的目的,但目前較少使用,也無完成的對照試驗。 4 深部腦刺激 同時,神經外科消融毀損術治療強迫症,具有一定的毀損性,且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目前還有深部腦刺激術(DBS),可作為神經外科消融毀損術的一種替代療法,將一定電能的腦刺激器置於患者的內囊附近。 通過調節腦刺激器的電量和電刺激的頻率對過度活躍的腦區進行刺激,從而調節神經環路的興奮水平,達到緩解和消除強迫症的目的。此項技術沒有毀損性,為可逆的,對大腦創傷小,術後併發症少,但價格昂貴。 5 經顱磁刺激 一項系統評價表明,經經顱磁刺激(TMS)治療強迫症無效。 PANDAS 的治療 對於與鏈球菌感染相關的兒科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障礙,目前無證據表明使用抗生素患者能受益,因為抗體所致的急性強迫癥狀的發生並不是細菌本身所致。對於病情很嚴重的兒童,才建議使用血漿置換或免疫球蛋白。 病程及預後 在神經症中,強迫症的療效和預後屬於較差的那類。強迫症的病程多遷延,但有部分患者能在一年內緩解,如果超過 1 年,通常是持續波動的病程,可達幾年或十幾年,且強迫癥狀嚴重或伴有強迫人格特徵以及持續遭遇較多應激事件的患者預後較差。 預後較差的人群通常占 1/3,屬於難治性的,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還有 40-60% 的患者經過充分治療後可明顯改善,但大部分需要長期服藥 1 年以上,有的患者可能需要終生服藥。 有一項長達 40 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在 10 年內,大約有 60% 的強迫症患者總體癥狀得到改善,研究結束時,癥狀改善率達到 80%。但是只有 20% 完全緩解,60% 繼續有明顯的癥狀,10% 沒有進展,10% 進一步惡化。發病年齡較早,男性患者,起病緩慢,病程長,也提示預後差。 也有研究報道,在住院的強迫症患者中,有 3/4 的患者癥狀會持續 13-20 年以上,部分患者的癥狀呈間歇性發作,每次持續半年至 2 年,然後緩解若干年,當遭遇較大的應激事件時,強迫症又開始複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強迫症的典型表現就是強迫與反強迫並存,兩者相互對抗導致焦慮抑鬱等情緒,然後產生一些強迫行為來緩解。強迫症是「有趣的」,同時也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在常人看來,強迫症患者的這些觀念或行為是無意義的,甚至可笑的。 但是作為患者,也知道這些,卻無法擺脫,自己無能為力,得不到家人或其他人的理解,進而焦慮抑鬱,甚至發生自殺行為來了結這十分痛苦的體驗。所以,作為強迫症的家庭成員或朋友,身邊有強迫症患者一定要給予他 / 她支持,但不能盲目遷就,應當為她營造一個支持性環境,積極的鼓勵患者接受並堅持治療。 關於強迫症亟待解決的六大問題 1 低強度 / 計算機化的認知行為治療對於輕度到中度強迫症的有效性? 2 強化認知行為治療的有效性是否與標準認知行為治療一致? 3 對於難治性的重度強迫症,最佳的治療方式是什麼? 4 如何讓一個家庭更好應對強迫症? 5 如何預測強迫症患者個體對認知行為療法或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6 如何減少強迫症複發的危險因素?

    查看信源地址

    編輯: linjingyu

    推薦閱讀:

    十年強迫老油條的改變感悟
    目不轉睛!這些高能機械圖瞬間治好強迫症
    治療強迫症的三大療法
    使用森田療法,我們容易掉進的三個陷阱!

    TAG:強迫症 | 強迫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