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機干預指導手冊

心理畫就是情商!你只需要在線提交一幅指定畫作,就可獲得專業免費的心理分析

心理危機干預指導手冊 第一章心理危機干預總論

一、災難事件及其分類

1.災難事件

對於那些突然發生、無法預料、不可控制,對財產、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體 的完整性構成威脅並且產生強烈恐懼、無助、超出個體或整個社區應對能力的、大規模的天 災和人禍,我們稱作為災難事件。地震、海嘯和洪水是常見的自然災難,自然災難對人的生活環境和財產的破壞力及其強大,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災難中,倖存者不得不面對災難帶給 身體和心靈靠自身能力無法抵禦的極大創傷和危機。

2.災發災難事件分類

災發災難事件可以分為公共危機事件和個人危機事件兩大類。

(1)公共危機事件

自然災害,如地震等地質災害、洪澇災害、颱風等。

事故災害,如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火災、核輻射、環境污染等。

公共衛生事件,如傳染病疫情、食物安全、職業危害等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會安全事件,如危機公共安全的刑事事件、恐怖襲擊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經濟安全事件等。

(2)個人危機事件

個人危機事件包括自殺、搶劫、性侵害、創業失敗而破產、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

3.群體受害者分級

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第一、二級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一級受害者: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難者家屬;

二級受害者:指現場目擊者或倖存者;

三級受害者:指參與營救與救護的間接受害人員,主要是醫生、護士、戰士、警察等;

四級受害者: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區域的其他人員,如居民、記者、二級受害者家屬等(也包括參加心理援助的心理諮詢師、政府官員、其他學校的學生);

五級受害者:指通過媒體間接了解突發性公共事件的人(主要是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差的人);

舉例:汶川地震災區心理受害人群分級

第一級人群:地震災難的直接倖存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繫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二、危機干預

1.概念

一般而言,災後干預應包括兩個部分,一為物質干預,二為心理干預。個體的物質損失總能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恢復,但是心理上的創傷如果不及時干預,那就會伴隨個體一生。

心理危機是指由於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於痛苦、不安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癥狀和行為障礙。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針對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使之儘快擺脫困難。

2.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目標:

防止過激行為,如自殺、自傷、或攻擊行為等。

促進交流與溝通,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其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供適當建議,促使問題解決。

提供適當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狀態。

3.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綜合應用干預技術;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4.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

促進災後心理健康重建

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5.危機干預的對象:

創傷性應激事件倖存者

事件目擊者

事件當事人的親人、和救援人員等

不同類型的災難事件中,需要接受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有不同的特點;另外,同一事件中需要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在嚴重性和緊急性方面也有很大差異。心理危機干預應當根據事件類型和人員受害級別多層次、有序進行。

6.危機干預流程:

(1)啟動工作團隊

(2)危機事件管理

(3)受害人群分級分組

(4)高危人群篩查

(5)心理危機干預方案設置

(6)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

(7)總結與督導

7.心理干預者素質

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是對心理諮詢師的巨大挑戰,與一般心理諮詢服務比較,心理危機干預對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更高、更科學、更規範。

專業技術

心理危機干預需要綜合應用教育、評估、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關鍵事件應激晤談、個別治療、快速眼動、催眠等方法。要求心理危機干預者必須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理論知識,包括災難後的社會心理反應、應激後心理障礙識別、診斷標準等,同時系統接受常用干預技術的技能培訓,才能在現場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人格特徵

沉著冷靜。面對災難現場,控制自己情緒,客觀分析問題,制度行動計劃;

創新靈活。具體干預工作可能遇到行動困難、條件限制、緊急情況,需要干預者充分發揮創造性和靈活性,利用現有條件想辦法解決問題;

精力充沛。因為事件突發,人員眾多,情況複雜,所以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非常大,有時候條件非常艱苦,需要長時間連續工作,因此要求干預者有良好體力和耐力,平時加強鍛煉身體,保持良好心身狀態;

快速反應。心理危機干預需要快速反應,有效解決問題。需要干預者具備快速反應的思維和行動能力,以適應現實需要;

人生經驗

干預者應具有豐富的生活經歷,能夠將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成長經驗應用於各種實際工作。這有助於他們在危機面前表現得成熟、樂觀、堅忍、堅強,有助於他們合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資源,以更好地幫助危機受害者。

三、危機干預技術

1.心理危機快速干預ABC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快速建立信任關係

C、認知調整,情緒減壓和哀傷輔導。

2.眼動脫敏技術(EMDR)

眼動脫敏技術,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簡稱為:EMDR,也被稱為「眼動心身重建法」或「二指療法」,被認為是一個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療方法,並且是在國外治療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廣泛的。

EMDR是一種可以在短短數次晤談之後,便可在不用藥物的情形下,有效減輕心理創傷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療方法。可以被減輕的心理創傷癥狀包括「長期累積的創傷痛苦記憶」、「因創傷引起的高度焦慮和負面的情緒」,及「因創傷引起的生理不適反應」等。因接受EMDR治療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則包括「健康積極的想法」及「健康行為的產生」等。 在一次EMDR的療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腦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創傷畫面、影像、痛苦記憶,及不適的身心反應(包括負面的情緒),然後根據治療師的指示,讓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隨著治療師的手指,平行來回移動約15~20秒。完成之後,請患者說明當下腦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覺。同樣的程序再重複,直到痛苦的回憶、及不適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過快、肌肉緊繃、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遞減」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認知結構,則在程序之中,由治療師引導,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畫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論假設為:人會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們也有一種內在的本能去沖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並從中學習使自己成長和茁壯。 雖然EMDR療法的機治尚未完全明朗,並繼續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進左右半腦之間的神經順暢運作及溝通有關。根據研究,創傷記憶和負面資訊常被儲存,凝滯在大腦右半球的身體知覺區,使大腦本身的調適功能和健康的神經傳導受到阻礙,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執著和知覺、情緒上的不適。在這樣的情形下,讓雙眼的眼球有規律的移動,可以加速腦內神經傳導活動和認知處理的速度,使阻滯的不幸記憶動搖,讓正常的神經活動暢通。

EMDR的治療程序包括了八個階段,分別為:

(1)「患者病史檢驗「, 在第一個階段,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一療法,及訂出合理的治療目標和可能的療效。

(2)「準備期「,幫患者預備好進入重溫創傷記憶的階段,教導放鬆技巧,使患者在療程之間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緒。

(3)「評估「,用已發展出的「SUDS量表「,評估患者的創傷影像、想法,和記憶為何,分辨出何者嚴重,何者較輕。

(4)「敏感遞減「,實際操作動眼和敏感遞減階段,以逐步消除創傷記憶。

(5)「植入「,以指導語對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負面、悲觀的想法以擴展療效。

(6)「觀照」,把原有的災難情況畫面,和後來植入的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想法,在腦海中連結起來,虛擬練習「以新的力量面對舊有的創傷」。

(7)「結束」,準備結束治療,若有未及完全處理的情形,以放鬆技巧、心像、催眠等法來彌補,並說明預後及如何後續保養。

(8)「評估」,總評療效和治療目標達成與否,再訂定下回治療目標。

3.穩定化技術

穩定化技術,就是通過引導想像練習幫助當事人在內心世界中構建一個安全的地方,適當遠離令人痛苦的情景,並且尋找內心的積極資源,激發內在的生命力,重新激發解決和面對當前困難的能力,促進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因此,該技術主要用於危機干預的初始階段,以幫助當事人將情緒和認知水平恢復為常態,從而接受下一步的治療措施。

穩定化技術包括三項內容:將負性情緒、負性畫面隔開,如屏幕技術、保險箱技術等;創造好的客體、建立積極的內部形象,如內在幫助者、安全島等;自我撫慰,如放鬆練習、撫育內在兒童等。下面簡單介紹五種主要技術,分別是放鬆技術、保險箱技術、內在智者技術、遙控器技術和安全島技術。

放鬆技術

穩定化技術是藉助想像練習來完成的,因此有些技術在使用之前要先進行放鬆訓練。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述:

」請盡量放鬆,聚精會神,和我們一起練習。請選擇最舒服的姿勢,你可以躺著,也可以坐著,試試看,直到你找到最舒服的姿勢為止……

練習里會有很多畫面,請最好閉上眼睛,如果你願意睜著,我建議你在房間里找一個點,一直盯在那裡……

你每時每刻都可以主宰所發生的一切,如果你想確認這一點,可以讓一塊肌肉繃緊……

請認真考慮,想不想打開內心的知覺……如果想,就請跟隨我的聲音;如果不想,就讓我的聲音飄散……

現在,請你按你覺得舒服的方式放鬆自己的身體……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來,它平靜、均勻、一呼一吸,身體也隨之慢慢在動……注意力胸腔,他緩緩的,一升一降……肚皮也在一伸一縮……

仔細體會,你會發現空氣順著鼻腔的內壁,緩緩流過,摩擦著鼻腔,仔細體會,鼻腔對這種微笑的運動有什麼感覺……鼻腔的溫度有什麼變化……

體會幾秒鐘,身體在呼吸時的感覺

想像每次呼氣,都是把身體里的壓力和緊張釋放出來……每次吸氣,都是把外界的能量和養料吸入體內……

慢慢的,你會從白天的緊張和忙碌中解脫出來,內心變得舒適和安寧……」

(註:情緒不穩定的當事人,放送時間要短一些,有時甚至可以睜開眼來做。)

保險箱技術

保險箱技術可以看成是想像練習的「第一堂課」,因為第一次接觸它就很容易學會,有助於當事人掌控自己的創傷性經歷,或有意識地對之進行排擠,從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時間地,從壓抑的念頭中解放出來。能夠把創傷性材料「打包封存」是當事人至少能保留勞動的前提條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險箱技術中,我們要求當事人將創傷性材料鎖進一個保險箱,而鑰匙由他自己掌管,並且他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願意以及何時想打開保險箱的們,來探討相關的內容。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術:

「請想像在你面前有一個保險箱,或者某個類似的東西。現在請你仔細地看著這個保險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寬、多厚)?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是什麼顏色的(外面的,裡面的)?壁有多厚?這個保險箱分了格,還是沒分格?仔細關注保險箱:箱門好不好打開?關箱門的時候,有沒有聲音?你會怎麼關上它的門?鑰匙是什麼樣的?」

(必要時可以幫助對方想像:鎖是密碼數字,是掛鎖,轉盤式的,還是同時有多種鎖型?針對年輕人,或是對技術感興趣地當事人,應該允許他們對「新型的」鎖具開展想像,比如遙控式的,或通過電腦操縱的鎖。)

「當你看著這個保險箱,並試著關一關,你覺得它是否絕對牢靠?如果不是,請你試著把它改裝到你覺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後,你可以再檢查一遍,看看你所選的材料是否正確,壁是否足夠結實,鎖也足夠牢實……

現在請你打開你的保險箱,把所有你帶來的壓力的東西,統統裝進去……」

有些當事人一點都不費事,有些則需要幫助,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把感覺、可怕的畫面等東西裝進保險箱。此時,我們應該幫助當事人把心理負擔「物質化」,並把他們不費多大力氣地放進保險箱。例如:

感覺(比如,對死亡的恐懼)以及軀體不適(比如,疼痛):給這種感覺/軀體不適設定一個外形(比如,巨人、章魚、烏雲、火球等等),盡量使之可以變小,然後把他們放進一個小盒子或類似的容器里,再鎖進保險箱里。

念頭:在想像中,將某種念頭寫在一張紙條上(比如,是用某種看不見的神奇墨水,人們只能以後用某種特殊的東西才能使之顯行),將紙條放進一個信封封好。

圖片:激發想像,與圖片有關;必要時可以將之縮小、去除顏色、使之泛黃等,然後裝進信封之類的,在放進保險箱。

內在電影:將相關內容設想為一部電影錄像帶,必要時將之縮小、去除顏色、倒回到開始的地方,再把磁帶放進保險箱。

聲音:想像把相關的聲音錄製在磁帶上,將音量調低,倒回到開始處,放進保險箱。

氣味:比如將氣味吸進一個瓶子,用軟木塞塞好,再鎖好。

「鎖好保險箱的門,想想看,你想把鑰匙(根據不同類型的鎖:寫有密碼數字的紙條;遙控器等)藏在哪兒。「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最好不要把鑰匙或者其它鎖具藏在治療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丟了,這樣,當事人就沒有了尋找創傷性材料的途徑了。

」請把保險箱放在你認為合適的地方。這地方不應該太近,而應該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里儘可能地遠一些,並且在你以後想去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就可以去。原則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險箱沉入海底,或發到某個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點要事先考慮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這個保險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種魔力等。保險箱同樣也不適合放在治療室中,也不要放在別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討厭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請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這間房子來。「

內在智者技術

這種技術可以幫助遭受創傷的人在內心構建出一個積極、有力量的幫助者,我稱之為「內在智者」,它可以在你感覺不錯的時候陪伴你,也可以在你有問題的時候幫助你(Simonton,Simonton&Creighton,1991)。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術:

」請把注意力從外部轉向你的內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現在,請你和你自己的智慧這一部分建立起聯繫,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抽象,但你與自己的內在智者一定有過交道,或許你只是沒這麼叫過它。

內在的智者只有當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時候,才會察覺到。它能客觀的觀察和評論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可以說,內在的第三者是一個不會撒謊的裁判,它會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真的。如果暫時想不到,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經在做完某件事情之後,就會懊悔的想「天吶,我剛才都做了些什麼?」這些都是內在智者發出的聲音。

內在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永遠都在你的心理,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就會全力幫助你

請讓所有的感覺自由地延伸,看一下你的內在智者是什麼樣子的,你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請開啟你所有的感官,讓它自由地出現,然後留住它。

如果有什麼不舒服的東西出現,請告訴它,它們不受歡迎,然後把它們送走,你現在只想遇見有用的東西。對於其它的東西,只有在你想跟它們打交道的時候,它們才可以出現(在個別治療時:如果你想告訴我一些關於你內在智者的事情,那你現在就可以告訴我;如果你想保留自己的經驗,也都可以。)

如果你能建立這種關係,你就可以讓這位智者為你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請你想一想,你有哪些重要的問題要問他,或者想請他提供哪些幫助或支持。

請把你的問題或要求提的更加明確清楚一些,請你對每一種回答敞開心懷,不要對它做出太多的評價。

如果你已經得到一些答案,請你對這種友好的幫助表示感謝 。

你也可以設想,經常請這位內在智者來到自己身邊;你也可以請求他,經常陪伴他,經常陪伴在你身邊。

如果你希望,但到現在還沒有和你內在的智者建立聯繫,就請你常常做這個練習。總有一天,這種聯繫會建立起來。

現在,請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這間房子里來。「

遙控器技術

這種技術是通過在內心構建一個遙控器,從而對危機事件後可能經常閃回的「圖像」有著最佳的掌控能力,常和保險箱一起使用,以增加如下話述(參考Lutz Besser):

」你用的電視、新型照相機一定可以對許多圖片和照片進行技術處理,比如,畫面閃現和消失的方式,焦距的拉長和縮短等。

請你設想一下,現在你的手上拿著一個遙控器,並可以通過它來調整靜止的或動態的畫面或圖像。想一想遙控器的樣子,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新的款式。

它是什麼樣的?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什麼顏色?那些按鈕是什麼顏色的?上面的按鈕多還是少?按下按鈕時的感覺是什麼?是那種軟橡膠的還是硬塑料的?遙控器被拿在手上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很輕還是有點重?很合手,還是有什麼地方需要在手上做些改進?在想像里,怎麼做都可以……

現在請你再把它拿在手上,感受一下,看看你對它是不是滿意,或者你還想做一些調整?如果想調整的話,就再花一點時間。

如果你已經比較滿意了,就可以欣賞一下你自己設計的遙控器……

現在對遙控器的設計已經完成了,但它還應該好用,就是說,你還要在技術性能上再花一點時間……

為你的遙控器再設置一些你所喜歡和需要的功能,如果你對技術不太在行,我可以提供一些線索:比如說,有電源呢的開啟和關閉,快進和快退,讓畫面停頓或暫停,使畫面更亮或更暗,讓對比度更高或更低,變焦效果(拉近或推遠),聲音調大調小以及靜音等功能。

不用著急,悠閑地把你的遙控器設計到你滿意為止……

現在請你找出一段積極的回憶內容(可以是一個小的場景,就像電影里的一個小的片段)……

找到這一幕以後,就請你來調適你的遙控器的各種功能。每一次都找出一個特定的功能,留意觀察,看看它是否能很好地對畫面進行調控。

不要著急,在你練習使用各種畫面調節功能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根據當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將引導詞發揮的更加具體:「請按下停止鍵,看看發生了什麼?按下開始鍵,又發生了什麼在畫面進行的過程中,按下暫停鍵,發生了什麼?現在把焦距調近一點,發生了什麼?」等等)。

請你把積極的影片用定格(或暫停鍵)停止或倒回到最美的一幕再把這一幕或這張圖片處理成常規的尺寸,使之能裝進一個小巧精美的相框。仔細觀察這張畫,在把它掛在你家裡最漂亮的一個地方,再次仔細觀察品味它……

接下來請繼續你的試驗,再截取一幕對你來說不太舒服的畫面(如果從0-10評分代表主觀不適感,0代表沒有不適,10代表非常不適,建議:此處畫面帶來的不適感至少應該為4)。

看到這一幕,還是請你用手上的遙控器對它做一點調整,使得畫面不那麼流暢清晰,從而也就不那麼使你感到難受(比如,快進、降低對比度,使之模糊,靜音)。

請把讓你不太舒服的那一幕再倒回到開始的地方,取出錄像帶,把它放進保險箱或其它不太妨礙你,但你又能拿到的地方。(如果是一個保險箱,就鎖好箱門,使之不會弄丟,直到什麼時候你想和我一起來看它們的時候為止。檢查一下你的鎖具是否完好,好好考慮你把鑰匙藏在那裡,或者密碼記好了沒有。)

請你再次看一下剛才截取的最美的畫面,仔細觀察一下這張畫,直到你能再次清晰地體驗到這幅畫所帶來的積極情緒為止……

請你把這種良好的情緒保留一會兒,然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房間里來……」

安全島技術

人在遭遇了危機事件後,情緒上會有劇烈的波動起伏,通過想像安全島,可以重建內心的安全感,並調節改善情緒。因此,想像的畫面並不重要,想像中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安全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強化這種體驗。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述:

「現在,請你在內心世界裡找一找,有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讓你感受到絕對的安全和舒適。他可能存在於你的想像世界裡,也可能就在你的附近,無論它在這個世界或者這個宇宙的什麼地方……

你可以給這個地方設置一個界限,這裡只屬於你一個人,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如果你覺得孤單,可以帶上友善的、可愛的東西來陪伴你、幫助你、但是,真實的人不能被帶到這裡來……

別著急,慢慢考慮,找一找這麼個神奇、安全、愜意的地方,直到這個安全島慢慢在自己的內心清晰、明確起來……

或許你看見某個畫面,或許你感覺到了什麼,或許你首先只是在想著這麼一個地方。

讓它出現,無論出現的是什麼,就是它啦……

如果在你尋找安全島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舒服的畫面或者感受,別太大意這些,而是告訴自己,現在你只是想發現好的、愉快的畫面——處理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等到下次再說。現在,你只是想找一個只有美好的、使你感到舒服的、有利於你恢復心情的地方……

你可以肯定,肯定有一個地方,你只要需要花一點時間、有一點耐心……

有時候,要找一個這樣的安全島還有些困難,因為還缺少一些有用的東西。但你要知道,為找到和裝備你內心的安全島,你可以利用你想的到的器具,比如交通工具、日用工具、各種材料,當然還有魔力、一切有用的東西……(在個別治療時,可以說:「當你到達了自己內心的安全到時,就請告訴我。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向我描述這個地方的樣子;如果你希望我對此一言不發,也沒關係。」)

當事人描述其內心的活動過程中,治療師應伴隨其左右,通過多次提問而使其想像中的畫面更加清晰起來:你的眼睛所看見的,讓你感到舒服嗎?如果是,就留在那裡;如果不是,就變換一下,直到你的眼睛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氣溫是不是很適宜?如果是,那就這樣;如果不是,就調整一下氣溫,直到你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你能不能聞到什麼氣味?舒服嗎?如果是,就保留原樣;如果不是,就變換一下,知道你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環顧一下左右,看看這個安全島是否真的讓你感到完全放鬆、絕對安全、非常愜意。請你用自己的心智檢查一下……

如果有哪裡讓你不舒服的話,你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對其作出調整……看看這裡是否還需要添加什麼東西,才會讓你感覺非常安全和舒適……

把你的小島裝備好了以後,請你仔細體會,你的身體在這樣一個安全的地方,都有哪些感受?你看見了什麼?你聽見了什麼?你聞見了什麼?你的皮膚感覺到了什麼?你的肌肉有什麼感覺?呼吸怎麼樣?腹部感覺怎麼樣?

請您盡量仔細地體會現在的感受,這樣你就知道,到這個地方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在這個小島上感到絕對的安全,就請你用自己的軀體設計一個特殊的姿勢或動作。以後,只要你一擺出這個姿勢或者一做這個動作,它就能幫你在想像中迅速地回到這個地方來,並且讓你感覺到舒服。你可以握拳,或者把手攤開。這個動作可以設計成別人一看就明白的樣子,也可以設計成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的樣子。

請你帶著這個姿勢或者動作,全身心地體會一下,在這個安全島的感受有多好……

撤掉你的這個動作,回到這個房間里來。

如果有願意搭檔的朋友或夥伴,你們可以相互幫助,幫助對方構建自己的安全島。你也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父母等可靠的人讀引導語來幫助你構建自己的安全島,也可以將這樣的引導語用錄音機或MP3之類的設備錄製下來,然後放給自己聽。如果你很認真、明確地完成了自己內在安全島的構建,就可以在自己情緒狀況不好的時候加以使用了。比如,當你很傷心、難過、憤怒、焦躁時,可以讓自己進人內在的安全島,從而重新獲得愉悅、平靜的心情。「

4.圖片——負面情緒打包處理技術

對於那些因經歷災難事件有明顯心理痛苦,表現出明顯急性應激反應(如強迫性的閃回、反覆體驗創傷情境、睡眠飲食受到嚴重影響等)的個體,可以採用圖片—負性情緒打包處理技術來處理癥狀。研究結果表明,該技術能夠有針對性地處理急性期容易誘發未來發生PTSD的核心癥狀閃回、創傷體驗等癥狀,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干預者未來PTSD的發生率。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圖片—負性情緒聯結。各種災難場景往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在被干預者大腦,這些圖片會引起很多情緒反應,如恐懼、緊張、悲傷、內疚等。讓被干預者想像在」負性情緒處理「時表達的各種創傷場景,以圖片的方式進行描述,然後準確體驗每個圖片背後的情緒,逐個將圖片和情緒一一對應聯結。

(2)功能分析、圖片分離。對大腦中的圖片進行功能分析,有些是純負性的刺激,如分離的殘肢、變形的軀體等,保留無益;有些圖片是正性的,可以作為成長資源利用的,建議保留;此外,同一幅圖片,可能既有負性又有正性的部分,此時要進行細緻的功能分析,謹慎地切割分離。在功能分析時,不僅要從專業角度來分析其功能是正性還是負性的,而且更應詢問被干預者處理某個畫面的意願。

(3)圖片—負性情緒打包。通過功能分析,干預者和被干預者找到統一目標:被干預者反覆闖入的刺激性的負性圖片,並且這些圖片是被干預者想處理的。接下來,要求被干預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腦中出現頻率最高,最能引起強烈痛苦體驗的刺激畫面上,讓被干預者通過表達或體驗與之相關聯的負性情緒,從而完成負性情緒與圖片的粘合和打包過程。

(4)快速眼動技術。利用快速眼動技術,修通大腦神經通路,阻斷創傷記憶與痛苦情感之間的聯繫。

5)溫暖畫面與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自身資源,讓被干預者找到一個替代性的溫暖畫面,該畫面可以帶給他力量。然後,干預者對其進行正性理念的引導、植入,使其對創傷體驗的認識更加積極。之後,干預者對被干預者進行評估,如詢問其感受,觀察面部表情變化等指標,以達到預期效果,結束此次干預。

(6)注意事項。干預過程中,根據被干預者需要,干預者要隨時進行放鬆與評估。此外,若將整個干預過程進行細化的記錄和檔案保存,可提高干預者的實踐水平、積累經驗,也有利於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

5、催眠術

催眠無論是在急性應激狀態還是PTSD的治療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通過催眠,可以讓求助者快速的放鬆心身,處理創傷性事件,在催眠狀態下結合認知行為矯正、合理信念植入、情緒宣洩、自我重建等,能快速的戰勝恐懼、閃回等癥狀的困擾,有效克服迴避、人際障礙的現象。

第二章危機與災後的應激反應及以及應激相關障礙一、心理危機發展的過程和結果1.心理危機發展的過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一般分4個階段:(1)衝擊期。這個心理反應發生在危機事件爆發當時或不久之後,人們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2)防禦期。主要表現為人們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傷害的認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對不平衡心理的否認或對其加以合理化等反應;(3)解決期。人們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使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4)成長期。因為人們經歷了危機而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並獲得了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仍會有人消極地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2.心理危機的結果心理危機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經歷這種危機,由於處理危機的方法不同,結果也就不同:第一種是順利度過危機,學會處理危機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種是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今後的社會適應;第三種是出現自傷行為,承受不住強烈的刺激而出現一過性的自傷行為;第四種是嚴重心理障礙,未能度過危機而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危機反應無論在程度上還是在時間上,都不會給生活帶來永久性或者極端的影響,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加上親友之間的體諒和支持,就能夠逐步恢復對現狀和生活的信心。如果心理危機過強,持續時間過長,就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出現非常時期的非理性行為。對個人而言,輕則危害身體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則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和精神損害,其結果是不僅增加了有效防禦和控制災難的困難,還在無形之中給自己和別人製造了新的恐慌。對社會而言,則會引發更大範圍的秩序紊亂,衝擊和妨礙正常的社會生活,如出現犯罪增加等問題。二、心理應激相關障礙的分類、定義及癥狀表現心理應激反應不等於心理應激障礙,只有應激反應超出了一定強度或者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程度,並對個體的社會功能和人際交往產生影響時,才構成心理應激障礙。1.急性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的特點是「急」,是指遭遇應激性事件後的一過性狀況,一般在應激事件刺激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並且在幾天內消失,快的幾小時可以恢復,出現與否取決於打擊嚴重程度、個體的易感性和應對方式。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意識改變,行為改變,情緒改變。2.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和持久的反應,一般在1-6個月內出現,少數在6個月以後出現,為延遲性PTSD,發生要晚,持續要長,往往持續1個月以上,甚至長達數年。普通人群50%一生至少經歷或者目擊1次創傷性事件,PTSD患病率大約7-12%,其中女性多於男性。PTSD的危險因素包括:精神病史、童年心理創傷(如問題家庭、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神經質傾向、有其他創傷性事件同時發生、家境不好、身體健康欠佳等。主要臨床表現:侵入性的回憶和反覆出現的噩夢,反覆體驗創傷性事件(閃回);迴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少數學生不意願上學),情感麻木並且興趣下降,除了行為迴避的同時,也會出現情感迴避狀態,這也稱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持續性的焦慮和警覺水平增高,如難以入睡、警覺性過高、容易受驚嚇、無法專心做事等。大多數PTSD患者一年內可以恢復,少數則持續數年不遇而造成持久的精神負擔,有的還可能造成終身精神殘疾,再也無法正常生活。3.適應障礙適應障礙引起適應障礙的應激事件可以非常強烈,可以是個體長期處在困境中,事件導致一個人的生活的改變,需要進行調整,如果不能適應就導致結果,主要與性格有關。發生比較緩慢,常常在事件後1-3個月發生,臨床表現不強烈。成人為情緒異常,如緊張擔心,行為改變,如效率下降。兒童為行為異常明顯,不能注意,做小動作,上網成癮,打架厭學。三、急性應激障礙診斷標準(CCMD-3)1.癥狀標準:以異乎尋常的和嚴重的精神刺激為原因,至少有下列1項:①有強烈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行為有一定盲目性;②有情感遲鈍的精神運動性抑制(如反應性木僵),或輕度意識模糊;2.嚴重標準:社會功能嚴重受損;3.病程標準:受刺激後數分鐘至數小時發生,病程短暫,一般持續數小時至1周,一般在1個月內緩解;4.排除標準:排除癔症、器質性精神障礙、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及抑鬱症;5.鑒別注意事項:1)如果表現亞臨床水平的焦慮抑鬱或其他非特異性癥狀,可考慮適應障礙;2)如果癥狀是既有另外一種精神癥狀惡化,則不診斷急性應激障礙;3)如果出現以妄想和嚴重情緒障礙為主癥狀,應考慮診斷為急性應激性精神病(急性反應性精神病)。四、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CCMD-3)1.癥狀標準:①遭受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或者處境(如天災人禍);②反覆重現創傷性體驗(病理性重現),並且至少有下列1項;a.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擊的經歷;b.反覆出現有創傷性內容的噩夢;c.反覆發生錯覺、幻覺;d.反覆發生觸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遺物、舊地重遊或在周年日等情況下會感到異常痛苦和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出汗、面色蒼白等;③持續的警覺性增高,並且至少有下列1項;a.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b.易激惹;c.集中注意力困難;d.過分擔驚受怕;④與刺激相似或有關情景的迴避,並且至少有下列2項;a.極力迴避回憶有關創傷性經歷的人與事;b.避免參加能夠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或避免到會引起痛苦回憶的地方;c.不意與人交往,對親人變得淡漠;d.興趣愛好範圍變窄,但對與創傷性經歷無關的某些活動仍有興趣;e.選擇性遺忘;f.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2.嚴重標準:社會功能受損;3.病程標準:精神障礙延遲發生(遭受打擊後數日或數月出現,罕見半年以後發生),符合癥狀標準至少已經3個月;4.排除標準:排除情感障礙,其他應激障礙,神經症,軀體形式障礙燈;5.PTSD分類:《CCMD-3》和《ICD-10》都未再分亞型。《DSM-IV》將PTSD分為三種類型:急性型,病程短於3個月;慢性型,3個月或更長;遲髮型,創傷性事件發生6個月以後才出現癥狀;6.有待鑒別的問題:其他應激相關障礙其他精神障礙考慮PTSD診斷時不能忽視器質性的問題第三章心理危機干預的團體心理輔導一、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團體心理輔導(CISD)是在團體的心理環境下為成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即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或方法,通過團體成員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增加進適應能力,以預防或解決問題,並激發個體潛能的干預過程。CISD的目標是: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與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消化創傷體驗。通常在傷害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內實施;CISD的干預者需要受到訓練的專業人員實施,如心理衛生工作者,心理諮詢師;CISD的時限:根據參加人員的數量,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3小時;CISD的參與人數:8-12人為宜;二、心理危機干預團體心理輔導的注意事項對於那些處於抑鬱狀況的人或者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增加負面影響;建議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如哀悼儀式);對於急性悲傷的人,並不適宜參加CISD,因為時機不好,晤談可能會干擾其認知過程,引發精神錯亂。如果參加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晤談整的其他人帶來災難性的創傷;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受害者晤談結束以後,訓練危機干預團隊要組織成員急性團隊晤談,以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不要強迫被干預者敘述災難細節;三、專業技術與操作1.第一期——介紹期實施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CISD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原則;2.第二期——事實期請參加描述危機事件發生時或者發生後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個參加者都要發言,最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真相大白;3.第三期——感受期詢問有關危機事件發生時或發生後的感覺;4.第四期——癥狀描述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癥狀,詢問危機事件發生時或發生後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的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前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什麼影響和改變;5.第五期——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介紹正常的應激反應表現,提供準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動員自身和團隊資源相互支持,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對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並存在的問題,根據各自情況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癥狀;6.第六期——恢復期澄清;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提供保障;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心理危機干預者總結。整個過程需要2-3小時。嚴重事件後數星期或者數月進行隨訪。第四章心理危機干預的具體操作一、對喪親者的心理危機干預1.哀傷反應的三個階段及干預的基本原則第一階段:震驚與逃避期(數小時至數周,甚至數月);建立支持關係,傾聽與陪伴,強化社會支持系統,提升安全感,指導照顧日常生活,滿足其生理需要。第二階段:面對與瓦解期(數月至兩年);幫助喪親者認識,接受,適應喪親事實;引導其識別,體驗和表達不同層次的負面情緒,預防產生適應不良行為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第三階段:接納與重建期(數月、數年,甚至一生);鼓勵喪親者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探索積極應對策略,與外界建立聯繫,重建生活目標和希望,必要時尋求社會支持。2.複雜性哀傷的表現(1)過度否認(2)持續、長期的哀傷(3)延遲、壓抑、誇大的哀傷(4)偽裝的哀傷3.主要的干預技術(1)建立支持性關係干預者需要了解事件情況,性質,程度,刺激強度等。冷靜觀察喪親者目前狀況,周圍環境,反感程度,然後採取非侵入性的,溫暖真誠的態度進行接觸。初步接觸以滿足其生理需要入手,一杯熱水,一張紙巾。干預者聲音、語氣與喪親者吻合,少說話,多傾聽,通過行為語言表達理解和共情。遵循保密原則,避免二次創傷,減少無關人員,提高安全感。如果拒絕求助,需要尊重決定,提供聯繫方式;(2)評估喪親者的心理狀況;以開放性提問進行評估(3)引導喪親者接受喪親實事;幫助喪親者認識,面對,接受喪親事實,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開始,喪親者往往存在否認傾向,為了接受喪親事實,需要與喪親者圍繞死者去世事件,開放式討論死者在什麼情況下離世,具體情況如何,是否瞻仰遺容,打算如何處理死者遺物,如何安排葬禮,是否已經拜訪死者墓地,這些有助於喪親者接受親人離世事實。避免說去了天堂,遠走了等缺乏現實性詞語,而是直接說死亡,去世等詞語,有助於增強喪親者喪親的現實感。(4)對喪親者實施哀傷的心理教育;面對親人突然離世,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往往出現強烈情緒反應,正常生活模式完全打亂,喪親者對這些認識不足,看到干預者參與,產生自己要瘋狂的或者恥辱感。幫助喪親者了解什麼是正常的哀傷行為,接受自己目前看似異常的正常反應。如果喪親者在事件後,不溝通,不表達的行為模式,喪親以後,表面看似平靜,但是會把痛苦深深隱藏起來,陷入衝突與逃避的模式,導致身心疲憊,精神崩潰。對那些反覆說「我沒事」的喪親者,要重點進行心理輔導,告訴他們喪親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特別體驗,人在悲傷時的痛哭都是自然情感反應,不是脆弱無能的表現,但是內心很痛苦壓抑,反倒容易影響自己以後的健康,這些是已故親人不意願看到的,只有自己發下防禦,認真體驗並且正確表達哀傷過程中的感受,才能有助於個體成長;(5)鼓勵喪親者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及對死者的回憶;如果喪親者能夠清晰具體表達不同層次的情緒感受,有助於順利渡過哀傷期。喪親者感到內疚、自責、悔恨、羞愧等情緒,反映自己的哀傷,渴望與其重建關係。干預者需要理解逝者在喪親者心中那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鼓勵喪親者停留在感受層次,進行探索與分擔。如果喪親者還沒有奇怪層次的適度表達,不要直接上升到理性層次,不要先告訴對方「你要堅強」,「我諸多你的感受」的表達,這樣會給喪親者壓力,阻礙他的感受表達,脆弱表達。需要給喪親者創造奇怪層次的適度宣洩,一起聊天,表達,痛哭,沉默,回憶;(6)向死者儀式性的告別鼓勵喪親者去尋找紀念親人的標誌,儀式性的告別,共同探討遺物的問題,只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寫信,燒去,放飛,埋葬,網墓等;(7)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個體在應激過程中從社會各方面能夠得到的精神和物質的支持。是喪親者從災難中恢復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①提供具體的幫助與支持。陪伴,握手,接觸,使他不孤獨。料理後事,處理遺物,照顧孩子,提醒飲食,也是支持方式;②構建社會支持網路圖。按照親近程度由近及遠,分別寫出名字,註明幫助能力,儘可能具體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錢支持,權利支持等。③強調社會支持的相互性。當喪親者的控制力恢復後,恐懼,焦慮就下降。向喪親者強調社會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穫,不播種,可以在適當時候為他人提供幫助,增加自我肯定感;(8)提供積極的應對方式;①喪親者感到無路可走,原來應對方式不足。因此,心理危機干預需要使他們重新獲得喪親簽的平衡狀態,重新獲得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回憶既往積極的應對方式。把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起來,給予肯定強化;③建立適應性行為。充分睡眠,營養支持,作息規律,他人共處,告訴苦悶,溝通聯繫,計劃未來,適當鍛煉,自我安慰,日記音樂;④問題處理。考慮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輕重緩急,安排時間。權衡利弊,分析影響,預見困難;⑤放鬆技術。呼吸放鬆技術,想像放鬆技術,肌肉放鬆技術;⑥識別消極應對方式。有迴避他人,迴避活動,過度自責,暴力發泄,暴飲暴食,借酒消愁,濫用藥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覺。(9)重建有益的思維方式;①糾正過度自責任。幫助喪親者分析對自己的要求是否恰當,是否現實,從另外角度看災難,不可抗拒;②正視改變,適應生活。自己不是孤獨的,不是一無所有的,不是毫無希望的。重新開始新生活;③展望未來,注入希望。痛苦終將減輕,未來更有意義,生活仍然有積極,幸福一面,總結,肯定,強化,鼓勵。(10)評估轉介醫療需要;複雜性哀傷情緒嚴重,持續超過4-6周,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療;(11)注意事項①喪親者的情況千差萬別,需要靈活應用;②協助他們適應親人離世現實,處理現實問題,不是引出創傷痛苦細節,不能評價性傾聽;③哀傷的內涵,時間,受到家庭,文化,宗教,儀式的影響,需要了解風俗習慣;④干預者心理需要平和,不能強迫。如果幹預太迫切,會遇到阻抗,本著「不指導,不隨從,只陪伴」的基本原則,陪伴就是支持和給予;⑤對強烈憤怒,衝動行為喪親者,需要建立溝通,適當情感表達,向外進行轉移;⑥儘可能避免向喪親者提出具體建議,是幫助喪親者識別積極資源,自己決定應對喪親後生活;⑦避免評判喪親者,不要說「你不應該那麼想」……二.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機干預1.災後兒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現的三類心理問題生理性(或稱生物性)心理問題情緒性心理問題精神性心理問題2.災後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三種類型認知障礙情緒或情感障礙意志與行為障礙3.具體操作方法協助宣洩負面情緒運用繪畫、音樂等媒介,輔助兒童和青少年更自然地表達出痛苦與恐懼開展生命意義的教育重塑災後生存意義、4.預防問題防反覆性「災難重現」防既往創傷經歷被誘發防抑鬱絕望情緒大量積累三、對傷殘人員的心理危機干預1.傷殘人員的心理歷程休剋期否定期抑鬱期依賴期適應期2.傷殘人員常見的心理反應自卑感孤獨感焦慮感好勝心3.干預技術穩定化技術——是創傷後早期常用的治療技術,同樣適用於傷殘事件發身後早期階段的治療。該技術包括三項內容:將負性情緒、負性畫面隔開,如屏幕技術、保險箱技術等;創造好的客體、建立積極的內部形象,如內在幫助者、安全島等;自我撫慰,如放鬆練習、撫育內在兒童等。認知療法——治療關鍵就是幫助傷殘者挑戰關於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更合理、更健康的觀念和看法。行為療法——該療法認為被干預者的不良行為模式是由於該行為不斷受到強化而形成的。通過撤銷強化物,可以消除這種行為;對恰當的行為給予正性強化則可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此療法可用於傷殘人員的過度依賴、被動之類的失當行為模式。敘事療法——強調展現心靈中積極的、正性的一面,將人與問題分開,人在問題之外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問題,尋找到既往被忽視的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從而改寫「問題」的故事;可以採用告別信、宣言、證書等積極方式幫助個體邁向新生活。冥想——在危機干預中運用靈活,在恰當的時間創造性地使用冥想技術。團體治療——在與團體成員交流中,學習其他成員面臨困境、克服困難的方法,獲得支持和理解。團體的同質性和穩定性可以讓被干預者感到安全。放鬆訓練——放鬆訓練可達到使被干預者心理放鬆,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目的。音樂療法——傾聽音樂可以幫助傷殘人員表達情感,排解現實的壓力,也可轉移其注意力,創造新的、美好的自我感覺,改善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繪畫治療和沙盤治療——傷殘人員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內心,這種表達本身就有治療作用,同事,有利於干預者了解個體,再以此種方式幫助個體尋求改變。對於傷殘的兒童來說,此種方式更有利於干預者與其溝通。精神分析療法——一般領悟力強、與現實聯結較好的個體適合此種療法。此種方法療程較長,需要干預者分清個體的問題是由單純傷殘事件造成還是由於人格結構問題導致的,若為前者,可以選擇其他療程短、見效快的治療方法。四、對一線救援人員的心理危機干預1.一線救援人員心理危機干預的目的:快速恢復工作效能預防未來PTSD的發生2.指導原則快速簡捷有效3.具體操作1)構建危機事件心理動力模型2)技術破冰3)負性情緒處理4)壓力與情緒管理5)圖片——負性情緒打包處理6)干預後的效果跟蹤隨訪五、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心理行為訓練1.心理行為訓練:心理行為訓練是以心理素質模型為基礎,應用行為心理學、認知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藉助行為訓練 作為媒介手段,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培養的一個系統工程,從而提高個體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適應和個人發展。2.基本原理:體驗激發情感行為改變認知習慣積澱品質3.具體操作干預流程1)收集心理行為訓練的相關信息2)確定心理行為訓練的干擾對象3)制定心理行為訓練的干預方案4)實施心理行為訓練干預發案5)對心理行為訓練干預進行總結評估六、心理危機干預者的自助災難發生後,干預者可能會在心理和情緒、認知、行為、軀體等方面出現問題,因此干預者也需要自助。具體操作:做好物資、心理方面的準備工作工作模式有: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工作定期督導鞏固和完善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情緒宣洩面對與表達情緒,不要隱藏感覺小組內進行CISD其他形式,如寫日記、寫文章、唱歌、繪畫等放鬆與休閑活動放鬆活動,如跑步、游泳等能夠讓自己放鬆下來的活動;放鬆訓練,如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像放鬆等;飲食有規律、注意睡眠與休息飲食有規律,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注意睡眠,可少了、短期使用藥物幫助睡眠注意休息,以12個小時為最長時限,不要總和受害者或倖存者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傷害,若需要,工作後可獨處一些時間,但不完全退出社交活動災難發生一段時間後的心理調整:情緒起伏: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會隨時間推移恢復平靜,不要為此感到緊張不安生活節奏:回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時,可能會發現難以適應正常的節奏,可以試著接受較為緩慢的節奏對在災難的討論:想與不想都是正常的,無需為此感到壓力
推薦閱讀:

日本七級核危機 對我國有何影響
再談紅十字危機,究竟是誰的錯
IT人士遭遇早衰危機 30歲年薪60萬難找女友
關注希臘債務危機:希臘違約後會發生什麼?

TAG:心理 | 危機干預 | 危機 | 干預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