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伯行「清官天下第一」
說到清官天下第一,你可能會想到很多人,不過康熙口中的「天下清官第一」有三個,張伯行就是其中之一。
張伯行,字孝先,號恕齋,清代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康熙三十一年補內閣中書,歷任中書舍人、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為官數十載,一直忠於職守,清正廉潔。
張伯行生活在康熙中後期,那時康熙開始對下屬官員多有放縱,貪賄之風漸起,官員間送禮已成俗例。
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時,已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按照當時的舊例,新到任的下級官員,要給上司送禮,一是表示自己的敬意,二是請求對方對自己多加關照。這禮送下來,至少也要四千兩白銀。這麼大的數目,就算哪個官員想自己出,恐怕也沒這麼多的家底,所以多是從百姓那裡搜刮,然後孝敬上級。
張伯行生性耿直,對此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不但沒有送禮,還下大力整頓吏治,以期至少在小範圍內改變行賄受賄的風氣。但是如此一來就得罪了他上面的總督和巡撫,所以他要時常忍受他們的排擠。
他上任之後的第二年,康熙南巡到了江蘇,讓地方官員舉薦賢能。康熙看了名單之後,厲聲申斥總督、巡撫:「朕聽說張伯行為官清廉,是難得的棟樑之才,你們為什麼不舉薦!」然後轉身對張伯行說:「朕是知道你的,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不過你要是貪贓枉法,天下人都會笑朕不識善惡。」詔令升張伯行為福建巡撫。
張伯行到了福建之後,發現衙門裡面帷帳都是錦繡,器皿全是金銀,他感到非常奇怪,就把衙役叫過來問是怎麼回事,衙役回答說:「百姓幫忙準備的,歷來都是這樣。」張伯行說:「百姓生活本就不易,我如何能拖累他們?而且我已經習慣了粗茶淡飯,無須如此奢侈。」然後下令將那些陳設全部撤除,還給百姓,只留下前任巡撫不用的舊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張伯行由福建巡撫調任江蘇巡撫,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他在赴任之前,就派旗牌官到江蘇通知當地的官員,不必為了鋪設衙門而攤派百姓。「及入署,四壁蕭然,公(伯行)恬然安之。」他從福建行至江蘇,一路上只花了一兩銀子。而在當時,一個太守赴任,都往往攜帶三百多人,別說給他一兩,就算給他一百兩恐怕也不夠用。張伯行到任之後,立即發布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以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文中寫道: 「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張伯行說到做到,從未拿過一文不當之財。
在他為官期間,一切屬於私人的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帶來的。
張伯行知道百姓生活不易,所以對於官員的貪墨行為尤為厭惡。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蘇省鄉試發生舞弊案,發榜之後,蘇州士子嘩然,千餘人抬財神入文廟,以示抗議。
康熙下令戶部尚書張鵬翮會同總督噶禮、巡撫張伯行、安徽巡撫梁世勛共審此案。結果查到此事的原因是總督噶禮與鄉試的副主考官受賄,噶禮從中受賄索銀達五十萬兩。但因為噶禮勢大,案子審了一個多月還不能定案。張伯行氣憤難平,上奏彈劾噶禮受賄,而噶禮聽到此事,也立時上奏,彈劾張伯行污衊上官。而那些審訊此案的人因為懼怕噶禮權勢,紛紛依附噶禮。康熙將二人解任,先押往京師。
當時揚州、蘇州等縣的百姓聽說張伯行將被解職,相繼罷市。在張伯行上京前,攜家帶口拿著水果、蔬菜送給張伯行,張伯行堅辭不受。百姓們哭著說:「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張伯行聽此言,再不能推脫,但只收了一塊豆腐、一束菜。在進京的路上,揚州士民擔心張伯行路上會遇到危險,數萬人在江岸邊上集結護送。天下人都知道張伯行是清白的,但案子審下來,竟然是張伯行革職治罪,噶禮免議。
康熙聽到這個結果,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降旨,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消息傳出之後,江蘇百姓歡聲如雷,許多人在門旁寫紅幅,上書「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也手書「天下第一清官」六個字以示嘉獎。
張伯行為官數十年,始終過著清苦的生活,正如他本人所說:「臣雖歷官巡撫,而服食、起居未脫寒酸故態。」而正因為他為官清廉,心繫百姓,從不以私廢公,才深受百姓愛戴。
福建百姓在鰲峰書院的旁邊為他建祠塑像;江蘇百姓建春風亭為他立祠;山東百姓在五岔口給他立生祠。及他去世,雍正賜「清恪」兩個字給他做謚號,說他為官清廉,恪勤職守,而他的名字也得以千古流芳。
(摘自《組工文萃》2018年第四期)
稿件來源:《中外書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