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超越傳統的藝術觀
西方傳統美學到了康德和黑格爾那裡,已達到頂峰,特別是黑格爾美學思想體系的完成,已到了古典美學的終結階段,接著,出現蛻變與超越已是必然,海德格爾和許多現代美學家一樣,批判古典哲學,反對傳統美學,在超越中構建嶄新的美學理論,只不過,海德格爾做得特別精彩。
傳統美學受古典哲學理論的影響,對於審美活動,基本上是從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維定勢中去理解,將美學看成是認識論,分立成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進行研究,試圖探索審美欣賞者對於審美對象如自然風光,藝術作品等的審美關係,要麼從審美意識中去尋找形成美的價值的心理因素,要麼從審美對象中去探尋「美的本質」,一般都是在現象與本質的分立中,對「美之謎」進行探尋,結果是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反而越來越糾纏不清。
無論是理性主義美學,如柏拉圖,黑格爾等的美學,還是經驗主義美學,如博克、荷加斯的美學等,都未能真正解決美的本質問題,康德試圖調和和揚棄理性論和經驗論,對審美判斷力作了深刻的分析,但在他的理論中,審美的本質問題依然是撲朔迷離的。海德格爾另闢獨徑,撇開了主客體的二元分立,放棄了實體概念,從人的存在狀態出發來探索美和藝術根本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存在是一種優先進入的存在狀態,是對其它一切存在物的超越,這是研究美學和其它科學的前提。
在他看來,美學和其它科學「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對那些本身無須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為。此在根本上就是,存在於世界之中。」海德格爾從藝術入手來探索美學問題,他認為,傳統美學的「藝術」概念是非常空泛的,它既外在於藝術品,又外在於藝術家,它與二者在實質上沒有關係。海德格爾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分析「藝術作品的本源」。
1950年,即在他恢復授課(1945年盟軍佔領德國後,他曾被禁止授課)的前一年,他將他在30、40年代創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彙集成書,取名為《林中路》出版。在這本論著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他關於「存在的真理」和關於「藝術作品及其本源」的精彩的分析。《林中路》一書後來成為西方美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海德格爾丟開了傳統的哲學分析方法,以現象學的分析方法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在他看來,在確定藝術作品是什麼之前,首先必須搞清楚的問題是:藝術作品不是什麼?也就是說,首先要對藝術作品進行否定方面的分析。他理清了「藝術不是什麼」的一些方面:
首先,藝術作品不是對現成事物的摹仿,他舉例說,梵高所畫的農鞋並不是因其把一雙現實的鞋描摹得逼真而成為藝術品的。眾所周知,藝術摹仿論是從古希臘以來一直到近代在藝術論方面佔據統治地位的觀點,如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一直有重要而持久的影響,海德格爾旗幟鮮明地反對藝術摹仿論。
其次,藝術作品不是事物的普通本質的再現,許多人以為藝術作品只是通過再現事物來表現美的價值,其實,藝術作品不是附加在物質之上的審美價值,也不是創作過程將美感表現於作品中而形成的。再次,藝術作品不是供人鑒賞的,也不是陶冶性情的,更不是供人消遣娛樂的。在他看來,如果藝術變成了文化娛樂的一部分,那是藝術的墮落。
與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一樣,在對藝術作品作了一系列的否定分析之後,海德格爾轉向了肯定方面的分析,他為讀者清晰地分析了藝術與藝術家、藝術作品的關係。在人們的習慣看法中,藝術作品是來源於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的,而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又是因為他創作了藝術品,正是藝術品使創作者成了上藝術家。這樣看來,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本源,而作品又是藝術家的本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作品,任何一方都不能成為另一方的全部根據。「不論是就它們自身,還是就它們兩者的關係而言,藝術家和藝術品依賴於一個先於它們的第三者的存在。這第三者給予藝術家和藝術品命名。此即藝術。」也就是說,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藝術作品之所以是藝術品,是因為藝術,「藝術是藝術品和藝術家的本源」。
海德格爾通過他的獨特的概念「世界」和「大地」來闡述他對「藝術」的理解,他認為,「世界」與「大地」是相對而言的,「世界」是開啟的,去蔽的;「大地」是封存、遮蔽的,「藝術」屬於世界,通過對「大地」的去蔽而創造和開闢「世界」。「藝術」使「大地」去蔽、敞亮,藝術屬於本真的存在,在藝術中,存在者的存在顯現於「世界」,這才是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真正來源。
藝術是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本源,那麼,藝術的本性是什麼呢?藝術與真理是什麼關係呢?
人們通常是把藝術作品看成是一種物品,如一幅畫可以懸掛在牆上,可以陳列於展覽館,還可以搬動、運輸、貯藏等;藝術作品有物質媒介,雕塑需要泥、石或木等,繪畫依靠色彩顏料,音樂有聲響等等,表面看,藝術作品由物性所決定的。
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藝術作品雖然離不開物性因素,但並不是由這些物性因素所決定的,決定藝術作品的本質的是超出和高於物性的因素。傳統美學在分析藝術對物性的依賴時有一種觀點認為物是形式的資料,說出了物對於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但是,這未能真正揭示藝術作品的本質。
梵高的畫《農鞋》
海德格爾以梵高的畫《農鞋》為例對藝術作品進行仔細分析,在梵高的這幅畫中,農婦的農鞋實際上是一人造的器具,它既是物而又高於物,海德格爾說:「梵高的繪畫揭示了器具,一雙農鞋真正是什麼。這一存在者從它無蔽的存在中凸現出來。」在藝術作品中, 「器具的器具性才第一次真正露出了真相。」畫中的這一鞋的器具,迴響著大地的無聲召喚,展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的寧靜饋贈,表現著大地在冬閑時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狀態。這一鞋的器具蘊含著對收成的焦慮和期待,表達著對於戰勝飢餓貧困的渴望……。
在古希臘的古老哲學觀念里,存在者的無遮蔽即是真理,海德格爾認為,藝術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置入作品」。真理是存在自身的顯現,是存在自動顯現自己。藝術具有歷史性的特徵,他說,「藝術是歷史性的,歷史性的藝術是對作品中的真理的創作性保存。」當藝術對對作品中的真理進行創作性的保存時,「藝術發生為詩。」
在海德格爾看來,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藝術的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的真理,並使之顯現出來。「藝術讓真理脫穎而出。」真理有多種多樣展現方式,而藝術是顯現真理的最佳方式。海德格爾還認為:「作為陳述的正確性來理解,真理的本性乃是自由。」真理是存在自身的顯現,真理就是自由。藝術因其揭示存在者的真理而通向自由,而美是真理在場的標誌。
對美的理解,海德格爾和黑格爾有本質的不同,黑格爾認為,美與真是同一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所展現的是理念的真,真理就是揭示出事物之所以為事物的理念。海德格爾則認為,「本原性的美也正是存在自身的顯示而已。」美是真理的自行發生,正是真理和美,構成了藝術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總之,藝術使「大地」去蔽,藝術使存在者的存在顯現於「世界」,藝術是顯現真理的最佳方式,藝術因其揭示存在者的真理而通向自由,對「大地」的去蔽,對「世界」的開闢,是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形成的本源,真理和美,讓藝術通向自由。
海德格爾的《林中路》,所彙集的文章初看起來是很難統一的,就像「林中路」,支支叉叉,然而,殊途同歸,談的都是存在、真理、藝術和自由。或許,「大地」,因其遮蔽,也如林中之路,而當藝術讓人進入去蔽的「世界」,真理就展現了,自由就在眼前。
………………………………………………………………
藝術家傳播網微信平台微拍賣正式啟動
請藏家和投資人添加
[藝播中國微拍]微拍主持微信號:artist001001
參加每周的微信群內微拍賣,拍品全部來自微平台報道的藝術家。
推薦閱讀:
※美玉藝術品欣賞之九
※彬縣大佛寺石窟:佛教藝術史上的一盞明燈
※藝術林距離 | 一醉難了
※秀外慧中:陳危冰的藝術世界
※破敵陣一馬當先:皮定均中原突圍的指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