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脾論治兒科疾病——李家民學術思想淺述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李家民主任從事中醫兒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譽津門的「小兒王」任寶成老中醫的思想,注重「脾胃學說」,結合任老的驗案及其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繼承和發揚「脾胃論」的學說,逐漸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學術思想——以「脾胃為中心,整體調理,治病與防病並舉」。
以脾胃為中心
防治小兒消化系統疾病
脾胃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奠基於《內經》,形成於東垣,發展於景岳、薛己、葉天士等醫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脾胃內傷學說,闡發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精闢論點。在生理上,強調脾主升清;在病因方面,多責之於「陽氣不足」;在治療上,著重溫補脾陽,升提陽氣。
李家民深刻領會《內經》及東垣《脾胃論》的精神實質,並將其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兒科疾病的證治上。李家民提出了其主要學術思想——重點強調小兒「脾陽」,認為消化系疾病是小兒臨床常見的的疾病,概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餵養不當、寒熱不調或腸道外感染等因素,容易使小兒發生脾胃疾病,如積滯、泄瀉、厭食、腹痛、便秘等常見病。又因小兒自我調節能力差,病機變化快,易虛易實,「脾陽易傷」,故容易出現「脾虛」,或病初為實證很快轉化為「脾虛」的病機。故而成立了有中醫特色的「脾胃病」專科門診,以「脾胃為中心,整體調理,治病與防病並舉」,進一步發揮中醫重視小兒體質的優勢,重視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既病速愈。
基於重視「脾陽」的學術觀點,李家民用藥注重甘溫之劑,取方多由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化裁而來。即使對於外感發熱患兒,必須使用涼解之法者,也必強調用藥盡量輕靈、輕宣,中病即止,不可過汗、過下,以免重傷脾陽。《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曰:「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可見脾胃是元氣之源,元氣又是人身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所由生。故在兒科疾病的治療方面,更應注重小兒之「脾陽」,顧護胃氣;調理臟腑,培養元氣。
論治小兒雜病以脾胃為先導
人以氣血為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李家民認為無論何邪所侵,何臟所損,病久必傷脾胃,皆能困脾傷胃,而飲食、藥物的攝入,運化、吸收、輸布、排泄,全賴脾胃出入氣機功能的強弱。《醫林繩墨》有「脾胃一虛,則臟腑無所稟受,百脈無所交通,氣血無所榮養,而為諸病」。由此進一步說明了脾胃與氣血、臟腑,與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脾胃的這些特性,因此治療各種疾病均須兼顧脾胃。《扁鵲心書">扁鵲心書》有「脾為五臟之母」之說,就是強調了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李家民一貫強調治療小兒各種疾病都應以調暢脾胃為重點,如小兒咳嗽,多因外邪襲肺所致,似與脾胃無關,然而卻早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失健運,脾氣不升,則痰濁壅肺,肺失宣洩而咳嗽反覆發作。《醫宗必讀》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在解表宣肺之劑中仍應注重調脾和胃,以化痰理氣,治病求本。
治未病亦重在調理脾胃
治未病最早源於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對治未病的最為經典的論述,明確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內涵。《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中「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述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既病防變的重要思想。張仲景將治未病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相結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病理特點為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小兒正氣虧虛,衛外機能未固,病邪每易從皮毛或口鼻侵入,加之寒溫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等因素,易外感六淫、疫癘等邪,而出現各種癥狀。而脾胃既是後天之本,又可充養衛氣,以增強其防衛功能,抵禦外邪侵襲。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分主於肝、心、肺、腎四臟,而脾不主時而旺於四季,即四臟中皆有胃氣也。也就是說,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對人體抗禦外邪都起著重要的防衛作用,因此,脾胃的盛衰,關係到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若脾胃健旺,身體強壯,則邪氣不易入侵。可見脾胃調和,正氣充旺則體質強健,抗邪抗病能力較強。由此可見,注重調理脾胃,是兒科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方面。
針對中醫兒科治未病,李家民根據多年的行醫經驗,採用「補脾、運脾、醒脾」三步法原則,即在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病後調理中,仍以「脾胃」為中心。防病之時以「補脾」為主,脾氣在人體整個氣機運化中處於樞紐地位,從生理上來說,脾胃本身有運化的功能,脾胃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得布,則全身氣機氣化得助,是保證人體健康無疾之路。故醫聖張仲景曾說「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既病防變以「運脾」為要,因各臟器疾病皆可傷及脾胃,影響脾胃運化,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在對症治療中同時注意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利於疾病的向愈。《醫林繩墨》有「脾胃一虛,則臟腑無所稟受,百脈無所交通,氣血無所榮養,而為諸病」。病後調理重在「醒脾」,許多患兒在臨床癥狀緩解或痊癒後,仍食慾差,身體虛弱,大多有餘邪困胃,胃氣不醒之證。醒脾即是祛除實邪之困遏,恢復健運功能,亦有誘導小兒開胃之意,臨床多用輕清芳香走竄之品如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等。李家民基於疾病瘥後「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之理,強調「節制飲食,以養脾胃」作為預防的原則。
李家民十分重視小兒飲食調養,認為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途徑。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提高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增強抵禦外邪的力量。故其在行醫中經常指導家長對小兒的飲食調護,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
李家民主張治未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種體質分別,地有東、西、南、北、中之分,時有一年四季之分,這些不同特點,決定了治未病時的「同中存異」、「異中存同」的必然性。 (於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