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漢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秉持科學精神

?

來源:愛思想網

作者:尹漢寧

在科學性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相通的,秉持科學精神是所有研究活動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徵。所謂科學精神,其實是理性地認識事物的基本態度。沒有這個基本態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堅守科學精神,就是要在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的出發點、研究的過程、研究成果的評價中體現科學精神。

  

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堅持問題導向是人文社科研究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金融危機之後,西方一些學者感嘆:西方有好的方法,沒有好的問題;中國有好的問題,沒有好的方法。這種說法雖然明顯帶有「西方正統」的色彩,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對中國生動實踐的一種羨慕。其實,中國未必沒有好的方法,西方或許正在面臨的便是問題。

  

確實,「問題」是研究活動的關鍵詞,是動機和動力;「問題意識」是研究活動之所以發生和持續進行下去的前提和基礎。抓住了實踐中的「問題」,就找到了理論活動的對象,堅持問題導向是理論創新的原動力。

  

在自然科學研究過程中,一般分為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求解、問題的突破、成果的證明和檢驗等幾個步驟。比如,在數學研究中,人們常將一個研究過程分為「觀察客觀現象提出問題,抽象出概念或建立模型,探索運用直覺等進行類比、歸納、聯想,發現可能存在的規律,對規律進行論證,得出結論」等幾個步驟(北京大學丘維聲)。自然科學的這些路徑與方法,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相類似,兩者都是以問題為起點、為主線的。

  

發現、直面、回應問題,是理論活動的基本內容,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也就找到了一個選題;直面和回應一個問題,就產生了一個理論成果。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從研究的視角去觀察社會實踐活動,並發現和提出問題,不僅僅是街談巷議、茶餘飯後、人云亦云的問題。當然我們所研究的中國問題,必須從中國實踐的視角觀察,雖然要有開放的視野,但立足點是中國立場。

  

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從哲學意義上講,就是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依賴性,就是堅持實踐的徹底性。

  

二、要正確理解學理支撐

  

面對中國實踐中形成的規律性認識,或者面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累積的彌足珍貴的經驗,仍然有人缺乏自信,有人會問,這算不算理論?有沒有學理支撐?言下之意就是,西方理論有沒有這樣的說法,或者是否支持這樣的說法。儼然將學理支撐理解為運用西方學術流派印證中國的實踐,能夠印證的就有了學理支撐,不能印證就沒有學理支撐?我覺得這樣理解「學理支撐」是有問題的,這是一種「西方主流」、「西方正統」的思維。在這種思維的支配下,永遠不可能有自信,只能是照搬照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只能是一種類比式的研究。「西方標準」、「西方主流」的思想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洋教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理」。

  

我認為學理支撐就是科學性證明和規律性認識。既有的理論能夠解釋、說明的,我們進行科學性證明,這叫學理支撐;既有的理論說明不了的,我們就要在嶄新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形成新的規律性認識,這樣的規律性認識,本身就是學理支撐。

  

從本質上說,如何正確把握學理支撐,還是要堅持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實踐不斷發展,推動著理論的不斷創新。當代中國實踐是全新的實踐,只有來自全新實踐的規律性認識才是最好的學理支撐。當然我們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依賴,不能機械地理解,要重視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要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實踐。

  

有人會說,馬克思主義最初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確實是這樣,但是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從來都是強調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也是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併取得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成功中得到證明的。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的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三、要正確使用技術方法

  

技術方法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非常重要。我們原本有定性定量分析的傳統,經常會強調要「算算賬」,今天,我們也要積極借鑒運用數量經濟學的方法,運用現代調查的方法,運用測算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但是,不能過分誇大技術方法的作用,不要過分依賴於技術方法。

  

最近,西方學者對過於看重技術方法研究經濟問題有一些反思。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指出,經濟學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忽視自然科學與人類經濟科學之間研究對象的差異,就是在用一種工程師處理無生命的物質的技術。處理活生生的人的活動不能搞技術方法至上。在複雜的社會條件下,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地域,情況千差萬別,如果生硬套用技術方法,用一個高度抽象的模型或者計算公式說明問題、作出判斷、得出結論,有可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技術方法很多是從自然科學研究中借用過來的,人文社會科學需要更多地關注人與社會的因素,更加重視人的鮮活的社會實踐。近些年,有的經濟學文章也比照西方,單純運用模型和演算,其他的同行未必看得懂,經濟工作者看了更是雲山霧罩。我們要運用技術方法,但不能誇大它的作用。

  

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比如要研究經濟增長,把多少年的數據拿來分析,首先就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基礎數據和現在數據的可比性如何?如果口徑不一樣,缺乏可比性,用它來說明問題,就會變形走樣。比如,經濟活動中有很多人為的因素,這一段時間政府所起的作用,跟另外一個時期政府所起的作用未必完全一樣。比如,需求變化既有總量的原因,又有結構的原因,變化趨勢也未必是直線型的。比如,現在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相對於以前的封閉環境,差異很大。經常有人提出哪個地方現在到了工業化的中期、中後期。那麼仔細想一下,分析工業化的階段是發展經濟學家在研究發達國家工業化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二戰後的拉美國家提出的一個概念。現在的情況是,全世界80%以上的投資和國際貿易是在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的。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跨國公司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工,就製造業而言,現在使用工業3.0、4.0的說法。在這種背景下,仍然按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講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尤其是一個地區的工業化發展階段,意義不是太大。

  

四、要堅持論理原則

  

理論要被人接受,不僅僅要說結論,更要講道理。嚴格來說,論據是論證的基礎和決定性前提,沒有論據就談不上論證,沒有論據和論證的結論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所謂判斷,沒有「判」怎麼能「斷」?必須先判後斷。所謂結論,沒有「論」怎麼「結」呢?要在論的基礎上做總結。論理原則是理論研究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是遵循學術規律的體現,也是理論工作者自信從容的表現。在論理基礎上形成的結論,有生命力,有說服力,有感染力,有影響力。

  

論理原則在開放的環境下顯得特別重要。社會輿論多元,往往眾說紛紜,眾聲喧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同樣要有「互聯網+」的思維。如果只講結論不講道理,就沒有多少人聽,或者聽了也不信。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就是講道理的文學。

  

五、要運用哲學思維

  

哲學家強調哲學思維,科學家強調科學思維,藝術家強調藝術思維。事實上,無論哲學思維、科學思維還是藝術思維,都要具有理性,或者以理性為基礎,體現科學精神。或許,哲學思維是最高的思維層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面對空前複雜的社會實踐與社會思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更需要哲學思維。我們所說的哲學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哲學思維或者說思想方法是科學的。我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當下有四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是全面、總體、聯繫的思維。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新一屆黨中央「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就是系統的、聯繫的戰略性思維。為什麼強調「全面」?因為在全球化以及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們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改革開放初期應該不一樣,比如改革,改革開放初期可能是容易改的地方先改,或者實行雙軌,一開始是計劃經濟不做太大的變化,讓出一定空間讓市場去調節,全民所有制的格局不做太大的變化,先讓出一定的範圍,讓其他的經濟成分去發展。現在改革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了這樣一個程度,加上思想輿論的多元化,我們考慮問題,需要全面、總體、聯繫的思維。否則,同樣的一個現象,往往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能虛言妄議、不能偏激極端」。

  

二是辯證、轉化、發展的思維。要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矛盾與對立,又要看到相維與相融,既要看到事情現在的狀態,又要看到事情發展變化和轉化。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時空觀、發展觀。

  

三是主與次、共性與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要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搞清楚哪些是引領統轄的,哪些是從屬協同的。既要分析總量規模,又要分析結構和要素。既要從樣本的個別到事物的一般,又要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是底線、共識、包容的思維。底線思維既有不能突破的臨界點的含義,又有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含義。事物的差異性和矛盾,不總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長的零和結局,很多情況下是相互促進、共生共贏的。從底線、共識、包容的視角看問題,容易體現理性和客觀。單就治學態度而言,研究者既要有自己的原則,又要有胸懷,善於學習、討論、交流、交鋒,聽得進、容得下不同觀點,甚至是批評意見。學術批評和學術評論尤其要理性,要摒棄門戶之見。

  

六、要進行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理論活動的主要方式。學術研究是創造性勞動,離開了獨立思考很難有真知灼見。

  

強調獨立思考,首先要克服「懶學」風氣和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要獨立思考,可能很艱苦,需要讀書、查閱資料、調研,需要開動腦筋,有時還需要面對多方面的不理解。

  

強調獨立思考,要拒絕本本主義、人云亦云、沉默螺旋、奉迎媚俗。不能簡單地從本本出發,不能別人怎麼說就跟著怎麼說。你可能掌握了真理,但是多數人已經是另外一個看法了,你說出來人家可能圍攻你,在這個背景下,你不能選擇沉默。主動地趕時髦,跟著起鬨,就更不應該了。所以說,研究要不空泛、不妄議、不媚俗、不簡單武斷、不居高臨下,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必須獨立思考。

  

強調獨立思考必須解放思想,獨立思考是解放思想的靈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獨立思考在當下不僅非常必要和重要,而且大有可為。要靜下心來,關注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抓取很多的好問題,並在此基礎上獨立思考,進而出大作、大家和大師。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歡迎大家向「中華好學者」公眾號推薦國內社會科學領域優秀學者,推薦人須為40歲以下在讀碩士生或博士生,推薦的同時請對被推薦學者做出2000~3000字學術簡評並附代表性選文5篇,推薦和投稿一經採納本站將支付推薦人稿費500元作為感謝。

部分可選學者: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胡適、陳寅恪、吳經熊、瞿同祖、陶行知、馮友蘭、錢穆、梁漱溟、孫中山、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顧准、費孝通、李澤厚、余英時、江平、李德順、季衛東、張千帆、秦暉、張五常、錢穎一、趙鼎新。


感謝您的閱讀!《中華好學者》倡導「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專註於學者、學界、學術的發展進步,定期向您推薦中華優秀學者及其文章。

商務合作及投稿郵箱:zfm_1234@163.com

中華

好學者

微信號:zhonghuahaoxuezhe

推薦閱讀:

我校學報主編李建軍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發布時間:2017-09-26
努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黃宗智: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
聚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不能承受之重

TAG:社會 | 科學 | 人文 | 社會科學 | 精神 | 科學精神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