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科醫生臨床思維模式——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

作者: 中山一院風濕科 楊岫岩

來源:醫學參考報風濕免疫頻道

風濕科醫生審視一個患者的時候,往往不只是看其診斷什麼,更重要的是看其病變的性質和程度,以及損害哪個系統和臟器。這樣一個風濕免疫科疾病特徵性的思維方式,是形成「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診治思路的基礎。或者說「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這就是風濕免疫科的臨床思維模式。

  

  近幾年筆者在多個學術會議和期刊上提出「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這樣一個臨床疑難病的診治思路,相信國內不少同行還有印象。為了加深大家對這一思路的理解,藉此再次談談這個思路。同時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或者反對的意見,共同商榷,以活躍風濕免疫科學術討論的氣氛,營造百家爭鳴的健康氛圍。

  

一、風濕免疫科疾病的特殊性

  在醫學各個學科中,風濕免疫科疾病多是屬於疑難病。其疑難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多系統損害,同一疾病可以累及不同臟器,不同個體的輕重急緩差異很大,如紅斑狼瘡輕者甚至不需用藥只需隨訪,重者可以短時間內死亡;二是多數風濕免疫病基本的病理特徵是免疫相關的炎症,治療主要是圍繞著抗炎和調節免疫。不同的疾病常常可以用相同的藥方,如甲氨蝶呤+小劑量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輕中度紅斑狼瘡、輕中度血管炎等;環磷醯胺+激素治療重度類風濕血管炎、重度紅斑狼瘡、ANCA相關性血管炎等。同一疾病在不同個體的用藥也可以相差甚大,同樣是紅斑狼瘡,有些只需潑尼松10mg/d,也有些需要甲潑尼龍1000mg/d;有些只需羥氯喹,也有些需要環磷醯胺衝擊治療。不管下什麼診斷,治療方向多是針對炎症和炎症所造成的損害。

  風濕免疫科本身還有許多難以下診斷的疑難病。在經典的疾病診斷中,存在有許多的「未分化……」:未分化結締組織病、未分化血管炎、未分化脊柱關節病、未分化關節炎等等。這些「未分化」常常使年輕的專科醫生感到困惑,其他臨床學科的醫生感到迷糊,所以被公認為是疑難病科。

  風濕免疫科疾病多沒有確診的金標準,臨床診斷只是參考分類標準。這些分類標準常常幾年就被更改,導致一些患者在數年前後的診斷可能不一致。也常有一些患者同時符合2個病分類標準,但卻不是2個疾病重疊。例如一個急進性腎炎的患者,ANA、抗Sm抗體、MPO-ANCA均陽性,腎臟病理為寡免疫複合物,既符合紅斑狼瘡,又符合ANCA相關性血管炎。還常見一些患者,在某醫院被診斷乾燥綜合征,而到另一家醫院被診斷輕型紅斑狼瘡。這些都很容易讓臨床思路陷入糾結,但其實在治療上大同小異。

  多數風濕性疾病是自身免疫介導的炎症性疾病。不論是紅斑狼瘡、血管炎,還是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治療上均有一些共性,就是抗炎和調節免疫。所以風濕科醫生審視一個患者的時候,往往不只是看其診斷什麼,更重要的是看其病變的性質和程度,以及損害哪個系統和臟器。這樣一個風濕免疫科疾病特徵性的思維方式,是形成「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診治思路的基礎。或者說「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這就是風濕免疫科的臨床思維模式。

  

二、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臨床思路的形成

  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對這種臨床思維方法冠以具體的概念,大家都是在「只有意會,沒有言傳」之中,默默地承傳著。許多風濕免疫專科的醫生需要經過很長的臨床經驗積累,才能慢慢地悟出其中的門道。為了使年輕醫生更容易學習和理解風濕免疫科的這種思維方式,更快形成專科特色的臨床思維習慣,以提高對風濕免疫病的診治技巧。筆者於十幾年前將這個思維模式具體化和概念化,提出「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並循序漸進先後發表在《廣東醫學》(2003年)、《新醫學》(2005年)、《中華內科雜誌》(2007年)和《中華醫學雜誌》(2012年)。

  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不是一個診斷,更不是一個疾病名稱,而是一個診治疑難病的思維模式。臨床上的疑難病例會診或討論,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狀況,就是無法下一個確切的診斷。由於無法確診,治療用藥也就無從下手。但是臨床工作不是紙上談兵,作為一名醫生,不能因為無法確診,或該疾病還未被命名,就讓其坐以待斃,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從閱歷和循證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能否幫助這些非常疑難的疾病呢?

  首先要抓住「炎症」這個核心。除「有因可循」的物理化學損傷性炎症外,炎症主要歸咎於3大原因:感染、腫瘤和免疫。這樣,對於一個以「炎症」為特徵的疑難病,首先要確定是否感染性炎症,是否腫瘤性炎症。如果確實無法下診斷,就要考慮感染的概率有多大,腫瘤能不能排除。如果能排除感染和腫瘤,即使無法下一個確切的疾病診斷,也會對該病例有一個「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的概念。然後就嘗試著在密切觀察之下,根據該病例的具體臨床特點,包括損害部位、炎症活動程度、疾病的急重輕緩,以及各種實驗室指標、影像學特徵、病理改變特徵等等,小心翼翼地選用適當的抗炎與免疫調節藥物進行治療,並在治療中根據療效和反應(正負反應),一邊判斷,一邊調整,力求安全和成功地救助這些非常疑難的患者。

  

三、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臨床思路的要點

  必須注意的是,運用「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這樣一個風濕免疫科的臨床思維,需要高度強調2個問題:一是避免形成懶惰的臨床思維,未排除感染和未排除腫瘤就往這裡靠;二是治療這類診斷不確定的患者,一定要密切觀察,不斷反思,不斷糾正診斷思路和調整治療方案。

  對於暫時無法下診斷的病例,可能存在下列幾種情況:一是因閱歷不夠,該疾病已經有命名,但會診團隊不認識該疾病,這一點是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以提高自身和團隊的素質;二是該病例目前處在疾病的初期或不典型發病狀態,導致不能滿足現有各個疾病的診斷標準,對於這類病例需要在隨訪治療中完善和調整診治思路;三是該病例確實是「無名氏疾病」,這就需要認真分析該疾病的病變性質,如果是炎症性的,而且經過努力,基本上排除了腫瘤性炎症、感染性炎症、物理化學損傷性炎症等,就可以歸入「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的思路範圍,嘗試從抗炎和免疫調節的角度治療疾病。

  臨床上還常見到一些病例,影像學(包括MRI或PET-CT)提示腫瘤,但是病理提示炎性改變,包括各種染色和免疫組化,各大醫院和病理中心進行病理會診,均無法確定是否腫瘤。這個時候如果腫瘤科或血液科無法按腫瘤治療,可以先由風濕免疫科試行抗炎和免疫治療。如果確實不是腫瘤,抗炎和免疫治療後常常可以獲得較好療效,有些可以達到炎性腫塊消失後停葯隨訪數年沒有複發的「痊癒狀態」。如果是腫瘤性疾病,抗炎和免疫治療往往無效,或開始的數周或數月可能「有效」,炎性腫塊縮小,但繼續隨訪治療中又失效,「炎性腫塊」又逐漸增大,這個時候需要再做病理活檢,以確定是否腫瘤(尤其是淋巴瘤)。

  「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是針對疑難病例的一個診治思路。既然是一個思路,就不存在對與錯的問題。它只是給臨床上一個「山重水複」的疑難病例,多了一個「柳暗花明」的思路而已。


推薦閱讀:

小病365:「5+5模式」養出好氣色
【財新評論】薄案中的政商套利模式
MFC粉絲忠誠消費回饋系統的模式
【純乾貨】一文讀懂CDR上市模式

TAG:醫生 | 思維 | 思維模式 | 腫瘤 | 感染 | 風濕 | 炎症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