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3775)襄陽市昭明台
昭明台也稱鐘鼓樓,為襄陽標誌性建築。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昭明台也叫鐘鼓樓,位於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兩歲立為太子,南朝梁文學家。年31病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蕭統少時聰穎,長大後博覽群書,「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對文學頗有研究,並參與朝政。招集了許多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討儒家文學,編成《文選》三十多卷(今本分六十卷),為我國最早的文章總集。其選文的標準是「事出於深思,義歸乎翰藻」,第一次劃分了我國古代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蕭統以前的我國古代文章的精華均收入其中,書成之後,影響深遠。
昭明台始建年代應追溯到梁武帝時期。梁武帝弟蕭綱任雍州刺史,鎮襄陽,蕭綱雅好詩書,廣交文士,人稱「高齋學士」,於是其地便叫高齋,這就是最早的昭明台。昭明台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明代更名「鐘鼓樓」,嘉靖時稱鎮南樓,清順治重建後定名為昭明台。建築面南,青磚築台,中有條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房4間,台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抗日戰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毀台存。解放後作為襄樊市圖書館,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毀。1993年於原址重建,為高台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台基券洞,橫跨於北街入口處。北街是襄陽城內最繁華的仿古步行一條街,清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的單府就座落在北街,其北端為襄陽城臨漢門,為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雙層重檐歇山式門樓。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現代建築材料按魏晉風格建造的,整個建築高達34米。2007年,市政府對昭明台內部進行整體裝修,將其闢為襄陽市博物館。
襄陽市博物館的建築面積達到97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3200平方米,分為史前時期、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至明清時期這五個單元。
博物館部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