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閱兵,介紹幾部意想不到的戰爭電影給你

抗戰勝利日就要來了,米街為你羅列了來自八個國家的九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視角各異,但都表達了各自國家對這段歷史的一種態度。各取所需。祝觀影愉快。

德國·《我們的父輩》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德國二戰題材迷你劇,全片分三集,另外有一個小時的紀錄片。

素來以嚴謹認真聞名的德國人,從普通德國軍人和德裔猶太人視角來主動反思那場人類浩劫,從非政治的層面、以五個人好朋友的不同命運為五條故事主線還原了戰爭的真實面目。

故事以原納粹軍官Wilhelm的回憶錄的形式展開:因為戰爭,五個好友即將各奔東西,他們啟程前在酒吧聚會,約定聖誕節相聚。他們以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結果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聖誕節來了,但他們各自的命運在戰爭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戰爭爆發時,他們還那麼年輕,根本不知道什麼樣的厄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戰爭會暴露出我們最壞的一面」,無論如何掙扎。有人些人沉淪,有些人默許,有些人無力承受。在戰爭的洪流里,每個人都那麼無力。

最精忠愛國的Welheim做了兩次逃兵

最不願上戰場的Friedhelm淪為戰爭機器

日本·《開拓者們》

同樣是戰敗國,日本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審視了自己挑起的這場戰爭。

1936年,19歲的阿部初和許許多多同齡女孩乘船前往滿洲,以新娘的身份來與他們的丈夫共同生活。而此前,她們甚至都沒有見過面,完全靠一張照片千里尋夫。

早於數年前,日本政府從全國各地徵集貧窮農家的男兒組成開拓團,在滿洲實行移民計劃。阿初嫁給了千振(今黑龍江樺南市)開拓團的男兒淺野速,憑藉吃苦耐勞的堅韌意志,淺野夫婦在黑土地上逐漸紮根,之後阿初也相繼將老家的弟妹接了過來,一家人過上了幸福而短暫的平凡生活。好景不長,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千振不可避免地被捲入無形的絞肉機中。

這部4集的電視短劇運用紀實加情景重現的方式,講了這一段故事。而對於日本人眼中艱苦卓絕的開拓者們的另一種講述方式是這樣的:

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擁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也稱「滿洲開拓團」)。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20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侵略中國東北。

戰爭一開始,人人都成了棋子;開拓者們是容易被遺忘和忽略的團體,有著所謂侵略者和被害者的雙重身份。這種片子總會讓人無聊地尋思一個問題:銘記歷史是為了原諒,還是為了報復?

開拓者們最初踏上偽滿洲國時候的樣子。

歷史題材的電影,很容易因為認識的對立而挑起我們的憤怒。這樣來自B站的截圖就是如此。

英國·《我的父親是納粹》

如果你的父親是殺人如麻的納粹軍官,而你的母親因為不堪重負而自殺,長大之後的你發現了事情的真相,你會怎麼辦?

這部BBC拍攝的紀錄片,就是講述了講述德國人莫妮卡與納粹父親留下的可怕陰影不斷鬥爭的故事。Amon Goeth是一名納粹首領,也是普拉佐集中營的最高指揮官,掌握集中營成千上萬猶太人的生死。他殘忍嗜殺,最後被處以絞刑。《辛德勒的名單》中就有他的角色。

莫妮卡一開始恨斯皮爾伯格,因為《辛德勒的名單》告訴了她真相,看完電影她覺得噁心。海倫是猶太人,在集中營,她失去了她的父母和男友,自己被莫妮卡的父親挑中,成為了他的奴隸。

為了了解更多的真相,莫妮卡決定在集中營的遺址與海倫見面。BBC記錄了兩個人見面的過程,而這次見面打破了莫妮卡保留的最後一絲對父親的幻想。

在影片的最開始,莫妮卡說,她很難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在影片的最後,她告訴鏡頭,她再也不會相信任何事情。

海倫說說,「他活得像個國王,和他的情人、狗生活在一起,還有兩個奴隸。吃著新鮮的水果和肉,情人敷著面膜。他樂於訓練他的狗把人撕碎的本事。」

見面前,莫妮卡聽外婆說,他的父親殺了幾個猶太人,因為衛生問題,因為傳染病的蔓延。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否認掉這個說法,但莫妮卡還是說服自己相信了,儘管她說:「他不是我父親,他就是Amon」,但她說服自己,在心底給了父親最後一絲庇護。海倫直視著她的眼睛說:「他是活生生的衣冠禽獸,我看過他殺人後的表情,是享受的。你聽我說,根本不是因為什麼衛生問題,只因為我們是猶太人!」莫妮卡從她父親身上遺傳了瘦高的個子,而此時,她因為瘦高而顯得更加脆弱。

波蘭·《鋼琴師》

波蘭裔法國導演波蘭斯基,生在法國,父母是猶太人。波蘭斯基本人在戰前回到波蘭。他的母親死在猶太集中營,父親倖存。而他自己當年8歲,是從鐵絲網的一個被絞開的洞逃出去,才僥倖活命。

某天,波蘭斯基拿到了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回憶錄。看到第一章時,他就覺得這個題材將成為他的新片。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他希望他拍出來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於事實,而不是那種典型的好萊塢風格電影。

故事很簡單,史標曼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自始至終,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感覺二戰對波蘭及波蘭猶太人的傷害。人性的複雜面,在冷峻的觀察中一一顯現。

影片中沒有任何的英雄式對白。對於幫助,或者被幫助,人們都用心靈做了最終的記錄。

中國·《南京!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時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淪陷,部分官員棄城逃亡,但仍有許多官兵留守,誓死保衛這個大廈將傾的城池。

故事講述了各種身份的人所作的選擇,以及他們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的結果。軍官陸劍雄協同戰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金陵女子學院安全區女教師姜淑雲儘力幫助和拯救所有來此避難的同胞,拉貝的秘書唐先生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錯誤的選擇,他也為此付出代價,舞女小江縱使逃亡避難也不願拋卻女性的柔媚,日本人角川隨部隊進駐這個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城池,在這個人間煉獄,他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

這是一部中國導演拍攝的以日本人的視角觀察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聽起來很繞。當時陸川的解釋是,他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結果日本史料最全,士兵日記很感人。

但是這個立場太擰巴了。戰爭受害國的故事裡,主角卻在講加害者的內心掙扎,有人評論這就好像是:日本人還沒有說對不起呢,我們就已經說沒關係。

英美·《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孩子靠所嗅、所聽、所見來認識世界,直至理性佔據一切的黑暗時刻到來。這句英國詩人約翰·貝傑曼的話被放在影片的最開始。也是影片講述的全部。

八歲男孩布魯諾是納粹軍官的兒子,他生活里沒有戰爭,無憂無慮。因為父親的調令,他們由柏林搬遷到了鄉下。失去了朋友們的布魯諾很快對新家附近的「農場」產生了興趣,那裡有一群身穿「條紋睡衣」的人終日忙碌。那其實是父親看管下的集中營,而「條紋睡衣」則是他們的囚服。

布魯諾溜到「農場」,結識了鐵絲網另一邊的同齡男孩施穆爾,並時常帶給他食物吃。在緊張的家庭氛圍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變化中,施穆爾是布魯諾惟一的朋友。

某日布魯諾決定,去鐵絲網的另一邊,以便見到施穆爾的父親。

布魯諾終於換上了條紋睡衣,到了鐵絲網的這一邊,而此時我看了一下進度條,已經快到盡頭……

美國·《父輩的旗幟》

美國太多戰爭的大片了。如《拯救大兵瑞恩》這樣製造英雄並在不知不覺間輸送了美國價值觀的電影是好萊塢工業擅長的。但《父輩的旗幟》不屬於這一類。

這是一部講述二戰中美國和日本之間硫磺島戰役的故事。

硫磺島戰爭被喻為「太平洋的絞肉機」,從1945年2月19日起至3月26日止。硫磺島戰役戰役中美軍共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2,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之效率。

在戰鬥的第5天時,隨隊的攝影師抓拍到一張士兵將美國國旗插在硫磺島制高點折缽山上的照片,照片上有五名美軍海軍士兵以及一名軍醫。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

雖然離戰役真正的勝利還有32天,但這張照片被當做美國戰鬥勝利的象徵,迅速片登上美國各大報紙頭條。照片裡面的士兵成為了英雄,可惜,照片中有三位士兵在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全國奉為英雄的時候就已經死在戰場上了。剩下的「英雄」被請回國內巡迴演講,為了說服民眾購買更多的債券支持戰爭。

雖然戰爭場面緊張刺激,但這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以故事線緊繃,視覺衝擊強取勝的美國大片。甚至在剪輯上因為主人公的各種插敘、倒敘而稍顯混亂。導演更在於用這樣的一個戰爭故事去討論關於「英雄」的母題。

官方大多願意在戰爭中製造英雄,用以宣傳和激勵為國家而戰的宏達概念。但這部電影在最後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英雄的稱號會讓他們這麼不自在,英雄是我們塑造出來的,我們需要英雄。他們出生入死,是為了他們的戰友。他們也許曾為祖國二戰,但他們都是為了戰友而死。如果我們真要緬懷這些人,就應該記住他們真實的一面。

俄羅斯·《女狙擊手》

以女性為主角的戰爭片不多,好不容易有一兩部,還被放在導演的男性視角下「蹂躪」幾番,最終逃不過「男人保護女人才是王道和終極真理」的窠臼。這部俄國片也不例外。女主在每次的險境中都由男友相救。但對女主如何在戰場上成長的部分探討的太少。好像她天生魔力,忽然就成為了英雄。

片子講述的是二戰時期蘇聯著名的女狙擊手柳德米拉,是紅軍2000名女性狙擊手中的一員。1942年,她25歲,就躋身蘇德戰場上功勛最卓著、「最致命」的狙擊手之列,被她擊斃的敵軍至少有309名。

1942年底,為敦促同盟國開闢第二戰場迫使納粹分兵,從而減輕蘇聯承受的壓力,蘇聯派柳德米拉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遊說美國,故事從這裡開始。在柳德米拉和第一夫人結成忘年交、接受美國媒體質疑的過程中不斷閃回到過去的故事,講述她的兩任狙擊手男友,以及一位為愛慕他的軍醫相處,中間穿插些戰爭場景。

有一個細節是,柳德米拉聽見平底鍋掉在地上的聲音突然失去理智,萬分恐懼,因為在一次炮擊中,她被埋在沙土下,差點死去。而這種因為戰爭陰影而導致的脆弱的瞬間,與她開搶狙擊的鎮定、在演講台上穿著軍裝的英姿颯爽的偉岸之間的反差,讓人唏噓。

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是,柳德米拉是烏克蘭人,當初這部片子是格羅斯和烏克蘭合拍的。然而現在,兩國正處於戰爭狀態。

故事原型,狙擊手柳德米拉。

柳德米拉是美國總統接見的第一位蘇聯公民

在戰場,高級狙擊手射殺的都是敵軍指揮官。擒賊先擒王。

法國·《沉靜如海》

德國人愛上法國人,在現在的生活中太稀鬆平常了。但如果是一個德國侵略者與一個憎恨德國人的法國女孩相愛,故事就是變得非常殘忍。

法國人連戰爭都拍出了浪漫的調調,巴赫平均律,音樂,詩歌,沉默如海的敵人間的愛情。

關於這部電影,豆瓣上有這樣一個評論:

很早之前看過一部電影,片尾說:人們用兩種方式打破國界,時而用戰爭,時而用愛情。那麼,當愛情遭遇戰爭時會打破什麼呢?我們只能忠於自己的內心。這是雅安娜和馮.貝雷納克上尉共同的選擇。

雖然表面上都平靜而緩慢,但生活物資的匱乏、猶太人被屠殺、地下黨的活動、刺殺、追捕,關於戰爭如何影響普通人生活,在這部片子里都可以找到線索。

雅安娜是法國人,父母雙亡,和爺爺住在法國北方的海邊,以教鋼琴為生。貝雷納克上尉是德國人,他徵用了雅安那家的一間房子。馮.貝雷納克上尉因為家族傳統而被迫成為軍官,他集合了一個好男人應該有的諸多條件,英俊、儒雅、有才華,但卻是個德國軍官,帶著侵略的任務而來。


推薦閱讀:

【獨家】陶闖:馬雲和雷軍如何打贏「人民戰爭」
國際 | 殺死三個孩子的黑人母親與三年後的美國南北戰爭
警惕爆發貨幣霸權戰爭
馬背上的戰爭:漢武帝曾以十條人命換一匹馬
青藏戰爭後續篇:馬步芳主政青海,諸馬再戰孫殿英

TAG:電影 | 戰爭 | 戰爭電影 | 閱兵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