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製造業:前有猛虎後有追兵 困境中浴火重生

  廣東,這個以嶺南東道、廣南東路而得名的中國沿海省份,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受惠於對外開放政策的影響,藉助港台的貿易、信息通道進一步獲得製造業發展所需的資源,迅速形成了產業優勢,廣東成為出口導向型加工製造業的「世界工廠」集聚區。

  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支撐廣東經濟規模連續26年穩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26375億元,以單獨經濟體計算,排名位列世界第5位。

  推動廣東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的是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傢具製造、家用電器、金屬製品、輕工造紙及中成藥製造等八個優勢行業為主導的傳統產業。

  然而,世界是變化的,製造業的發展格局亦是如此。過去30多年,廣東乃至中國製造業偏向於以勞動力獲取生產優勢,而歐美國家則倚重於技術資本。但現在的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過去推動廣東製造業取得長足進步的人口、土地、資源、廉價勞動力等傳統力量正在逐漸消失。

  有人拋出這樣的問題:過去30年,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經濟的火車頭,那麼,未來10年乃至更久,廣東製造業還能在前有堵截(指一些發達國家加速製造業回歸)、後有追兵(指一些發展中國家以更低的成本吸引製造業轉移)的「雙重擠壓」下,在人口紅利消失、要素成本上升、土地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嗎?廣東經濟還能起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火車頭作用嗎?廣東製造業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的程度又會處於什麼位置?

  廣東製造的前世今生

  廣東工業經濟制度變遷具有典型性的特徵:從計劃經濟體制到改革開放,到1984年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再到1987年「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直到1992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歷次制度變遷,都是廣東工業經濟增長的一次次機遇。

  「初步判斷,我們把廣東製造業的發展(或者工業發展)從改革開放至今分成了四個階段。」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經濟師王月琴對本報記者介紹。

  第一階段是1978年到1990年的起步發展階段。經過起步的發展,廣東形成的工業主導產業主要是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為代表的日用消費品業,以及以彩電、冰箱、空調等為代表的家用電器業。這段時期,廣東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長達到15.1%。

  第二階段是1991年到1997年的高速發展階段。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要求廣東「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而且提出廣東要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由此,廣東工業掀起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是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包括現在很多優勢產業都是在那幾年打下的基礎。

  第三階段是1998年到2007年的調整發展階段。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支撐廣東工業發展多年的服裝紡織、食品飲料、建築材料等輕工業不足以支撐廣東工業的發展。所以當時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業要「適度重型化」。由此,廣東開始追尋重化工業,以石油化工、裝備、能源原材料等為代表的重工業快速發展。這一階段,廣東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5%。

  第四階段是自2008年至今的轉型發展階段。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倒逼廣東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產業轉型。於是,廣東工業轉型以內生髮展為導向,重要任務就是降低外商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這一時期,廣東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9%。「雙轉移」的真正實施也是從2008年開始的。

  製造業遭遇挑戰

  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遭遇到瓶頸是不爭的事實,在珠三角這些傳統製造業競爭能力很強的地方,近年來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廣東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三大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都面臨著比較大的發展壓力。」王月琴介紹,今年1—5月,廣東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長乏力,其中服裝產量同比增長僅1.2%,紗產量同比下降4.3%,布產量同比下降0.07%,糖產量同比下降18.4%,啤酒產量同比下降6.2%,生陶瓷製品產量同比僅增長2.3%,水泥產量同比僅增長0.4%,平板玻璃產量同比下降9.9%。而且,傳統家電行業整個上半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記者查看各家電企業中報發現,除美的集團2015年上半年度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7%、實現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6%的逆市增長外,其他主要白電企業營收均出現下滑。

  記者調查發現一個現象,不少搞製造業起家的老闆表示,搞製造業太辛苦,賺錢越來越不容易,很多製造企業還遇到傳承問題——創業者的子女們並不願意接手父輩的事業,紛紛從製造業轉向金融投資行業。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廣東傳統製造業的轉型?

  調查發現,現在廣東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首先,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表現在增長動力的轉換。以往憑藉低成本競爭優勢完成加工貿易的工業積累,以外向型經濟拉動地區增長,現在工廠內遷外移成為廣東製造新常態,勞動力、成本、土地、環境這些要素的優勢正在慢慢消失。

  例如東莞。東莞是加工貿易企業最為集中、加工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城市,所以轉型實踐得最早。從工業增加值來看,2015年1—7月東莞同比增長4.4%,增幅是全省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韶關,為2.4%。這說明東莞轉型升級可能還沒有找到一個特別能夠立竿見影的路徑。

  第二個問題是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廣東只有珠三角一枝獨秀,珠三角的經濟總量占廣東省的80%,而占廣東省土地面積69.5%、人口46.3%的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總量不足全省的20%。工業一樣,製造業也一樣。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再齊也有同感,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外界都覺得廣東非常發達,其實不然,廣東只有一個比較發達的地區——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9個市,人均GDP水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而粵東西北地區的12個市,現在可能除陽江外,大部分市的人均GDP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難怪有人說,「最富和最窮的地區都在廣東省」。

  從廣東省製造業各行業的區位分布來看,廣東省製造業大部分行業和優勢製造業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區。但珠三角地區內部發展也存在不均衡狀況。

  有一個數據直觀描繪了珠三角內部的不均衡狀態: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不及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的三分之一。可見,地區發展不均衡已成為廣東發展的阻礙之一。

  對廣東製造業來說,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廣東的「追兵」發展速度非常快。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相比而言,江蘇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工業投資都超過了廣東,2014年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是廣東的1.6倍,工業投資是廣東的2.4倍。

  引人關注的是,廣東部分領先行業的「追兵」速度也非常快。2013年廣東省居全國第一位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長9.0%,落後全國2.3個百分點,與第二位江蘇的差距日漸縮小。同時,廣東部分優勢行業「標兵」漸遠,2013年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的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僅增長7.9%,低於全國同行業增速3.7個百分點。此外,廣東一些潛力行業現在還沒有進入到快車道,2013年廣東省居全國第六位的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僅增長0.2%,低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8.5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同行業增速4.6個百分點。

  「其實廣東這幾年也一直比較糾結,眾所周知,投資有一個後置問題,即使廣東現在投資,有可能五年以後才建項目。」王月琴對記者說,廣東投資的後勁相對於外省還比較落後,雖然廣東的投資效率高,但是如何加大工業投資也是廣東的一個「心病」。

  從積極的方面看,雖然廣東的投資增速在下降,但是廣東經濟發展的質量較好。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廣東的財稅沒有大幅度下滑,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企業效益也好於全國,2015年上半年廣東比全國高了8個百分點。

  當然,還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廣東的自主發展能力不夠強,比如創新驅動力相對較弱,關鍵技術缺失;廣東裝備製造業發展比較滯後,特別是通用裝備和專用裝備等「工作母機」薄弱;廣東製造業效益水平不高等。王月琴坦言,這與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結構有關,也與全國的布局有關。

  「除了以上問題,廣東的發展環境和要素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投資環境的吸引力在下降。」王月琴表示,這其實與廣東土地空間在減少有很大關係。

  目前,廣東已步入工業化的中後期,與其他省市的最顯著區別是製造業分量巨大。目前廣東省民營企業有數百萬家,主要集中在各種形式的專業鎮中,是廣東一支巨大的發展力量。但同時,廣東的產業集中度和配套能力卻不高。

  調查發現,廣東的大型壟斷企業數量遠少於江蘇和山東,而且大企業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大企業的增量也主要來源於珠三角,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珠三角的產業集中率還未出現明顯變化的趨勢。

  此外,廣東的產業配套特別是裝備、機械方面的產業配套仍然不如長三角地區。重點製造業上下游和關聯產業發展不匹配,如廣東省汽車零部件與整車產值比為0.12∶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42∶1)。部分「海陸空」大裝備項目配套主要來自央企、外企壟斷體系內部循環,地方在招商引資中「重龍頭、輕配套」。裝備產業的高端原材料、精密驅動件、控制件和機加工等關鍵部件和環節依賴國外、省外等。

  王月琴坦言,今年上半年廣東GDP增長7.7%,而江蘇是8.5%,上半年GDP總量就差600億元,按照目前的GDP速度,江蘇很可能會超越廣東。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廣東亟待發揮對全國的支撐作用。

  製造企業發展不容樂觀

  宏觀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廣東製造業發展面臨困境,這使得廣東產業必須轉型升級,從低端轉向高端。微觀上,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逐漸凸顯,表明廣東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方面還需要多費思量。

  據本報記者的調查,廣東製造業企業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固定資產貸款尤為艱難,企業融資利率及費用過高。

  二是企業認為收費項目偏多、負擔偏重,對部分行政收費項目負面反應強烈,隱性收費負擔問題較為突出。

  三是企業用工供不應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一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比較緊缺,用工成本快速增長。

  四是國內市場需求總體仍未走出低迷,部分行業整體下行,企業新訂單下降,出口企業經營困難,企業產品庫存較大。

  五是工業企業用地指標不足,土地審批手續繁瑣。

  六是企業投資動力不強,技術改造投資意願不足。

  七是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完全到位,程序繁瑣流程長,政策出台、執行的便企、利企性不強,部分網上申報系統有待完善等。

  以中山市力泰電子工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創辦於1995年,是一家主要生產高質素音頻及視頻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該公司總經理黎善良對記者說:「在現在勞動力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像我們這種行業往國外遷移的情況不是很嚴重,我們只是進了很多自動化的設備,想方設法減少人手。另外,盡量做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而那些制衣、製鞋、玩具、電子加工等企業大部分都遷移出去了。我們擔心慢慢把那種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全部都遷移出去之後,再過五年就是勞動力過剩了,會出現失業率高漲。」

  廣州安婕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別助理曲辰東也有同感,他對記者說:「用工成本不斷上漲,我們在華東的一個化工廠提出了基本的工資要求,而我們的要求也可能會高一點,所以在招工的過程當中會碰到一些問題。現在沿海城市的最低薪資都越來越高,製造業都去內地發展了,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會導致原本從內地出來打工的族群迴流,那樣的話沿海地區的一線工人會更少。」

  台一銅業(廣州)有限公司、台一江銅(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黃正朗表示,台一是以銅做導體的深加工企業,在整個珠三角佔有數一數二的地位,但現在國內外的情況都不是很好。從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大概台一江銅的銷量減少了3%到5%,台一銅業可能減少5%到8%。

  針對企業的困難和問題,廣東以問題為導向,拿出了對策措施,具體抓好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體制。今年7月,廣東省政府印發《關於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從平台建設、政府基金支持、增信支撐、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創新融資工具、政府服務等7個方面提出18條措施。2015年至2017年,廣東省財政將統籌安排專項資金66億元用於支持中小微企業投融資。

  第二,加大減輕企業負擔的力度。會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部門,嚴格貫徹國務院關於集中開展清理規範涉企收費的精神,進一步取消和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研究解決企業反映強烈的堤圍費、工會費等收費項目,規範清理中介服務收費。

  第三,加快實施「機器人應用」,解決企業用工難。重點在汽車和摩托車製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高重複性勞動、工作環境較差的行業,實施工業機器人示範應用,安排財政資金3億元,按照機器人購買價格的10%—30%實施事後獎補,支持企業應用機器人、機器臂等智能化裝備技術。

  第四,積極擴內需促消費。制定實施廣東智能製造發展規劃、「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擴大信息消費。積極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爭取廣東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

  第五,保障工業用地指標。在堅守「兩條底線」的前提下,總體保障製造業特別是先進位造業的工業用地,同等落實土地優惠政策。設置用地「綠色通道」,在省下達的用地計劃指標中優先支持優質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和先進裝備製造業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用地。

  第六,激發企業投資動力。積極配合省發展改革委制定實施企業工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引導支持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推動全省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

  「五大抓手」促轉型升級

  廣東製造業面臨「前有猛虎、後有追兵」的困境,倒逼廣東製造業轉型升級。

  一組數據使得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效應進一步擴大:今年上半年,粵東、粵西、粵北工業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回落4.9個、5.5個、7.1個百分點,回落幅度高於珠三角(0.6個百分點)。其中,粵東、粵北工業增速為2009年以來首次低於全省平均增速和珠三角的增速。粵東西北地區因能源、資源性產業比重高,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占工業比重低,經濟下行時受衝擊更大。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抓的重點工作,一是產業轉移,二是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

  去年,廣東省委提出了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的「五大抓手」,除了抓好項目建設、重大平台、骨幹企業和重大科技專項,還有一大重要抓手就是技術改造。

  2014年10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確定支持工業企業擴產增效、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綠色發展等五大任務,明確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全省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自此,廣東省正式拉開了技術改造的序幕。

  2015年上半年,廣東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220.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0.1%,比去年同期高48.4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為30.5%,比去年同期提高9.6個百分點;全省共有333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其中主營業務收入5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有1748家。

  記者在長興(廣州)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採訪時了解到,這家以生產印製電路板的關鍵性材料——干膜光阻劑的台資企業,為了應對當前的行業發展困境,投入技術改造的費用佔到集團總營收的3%(營業額是10億元).

  2015年3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已經明確主要目標:到2017年末,廣東省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步伐進一步加快,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明顯提升,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穩步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

  技術改造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廣東在推動顯示行業轉型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作出了六大嘗試:

  第一,把握機會果斷出擊。2008年,全球液晶產業在金融危機下大調整,企業合併潮導致大批液晶產業人才可流動,給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廣東和深圳果斷決策,省、市兩級政府第一時間出台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方案。在省市共同組織下,TCL集團與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注資成立華星光電公司,迅速上馬8.5代液晶面板項目,並成功網羅一批韓國、台灣的現場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組成項目團隊。

  第二,優勢要素優化組合。8.5代液晶面板項目投資大、技術難度高,全球僅幾家企業擁有這一技術,國內單靠一個企業的力量難以支撐。在省市政府積極引導下,華星光電由TCL和深圳市合作,既發揮TCL豐富的業內經驗和優秀的項目組織能力,又藉助深圳市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充足的資金。深超科技與TCL優勢要素優化組合,把前段面板建在深圳,後段模組和整機由TCL在惠州發展,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使項目能夠快速上馬和建設。

  第三,藉助既有優勢漸次推進。廣東彩色電視機產量居全國前列。巨大的裝配優勢,提供廣東發展平板顯示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華星光電投產,TCL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液晶電視整機、模組到面板完整產業鏈的企業。產業升級換代支持了TCL的彩電業績節節攀升,近年來TCL液晶電視銷量逆市高速增長,2014年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元,凈利潤增長46%,並帶動珠三角形成數千億元產值的平板顯示產業群。

  第四,政府引導到位提高大項目成功率。經由省市共同撮合,TCL與深圳展開強力合作,為華星光電項目奠定基礎。項目啟動後,深圳市主要領導親自組織協調,調集資源支持項目上馬建設。為吸引企業和人才落戶,深圳市致力於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產業環境,投資50億元替華星光電蓋廠房,只要華星光電達到量產要求,50億元就可豁免償還;給予華星光電約30億元的稅費減免,讓它減輕折舊費的財務負擔,與國際大廠進行公平競爭;為使韓國、台港的技術專家紮根深圳,還向華星光電提供180套安居房。

  第五,「招商引智」實現自主創新。華星光電打破了國內長期以來靠技術引進來上馬高技術、高投入項目的模式,通過「招商引智」、匯聚全球智力資源,闖出了一條產業升級、集成創新的新路子。通過集成創新,不但節省一大筆技術轉讓費,更關鍵是掌握了技術升級的主動權。集成創新離不開人才,正是有了懂行並且高度融合的人才團隊,華星光電才能邊建設邊研發,項目建成即導入生產,創造了業界奇蹟。

  第六,產業升級、自主創新需持之以恆、長期努力。總體看,廣東液晶面板產業布局基本完成,下一步關鍵是圍繞華星光電、LGD廣州兩大液晶面板項目,積極吸引上游材料、設備廠落戶。同時,發揮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大、門類全的優勢,在專用設備、專用材料以及產品應用等環節開展平板顯示產業全產業鏈協同攻關,企業、高校攜手開展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帶動形成自主品牌、自主技術支撐的平板顯示產業鏈。有了完善的產業鏈,珠三角的平板產業才可持續升級,緊跟世界潮流,形成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

  新產業新業態孕育而生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廣東製造業產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特別是「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給廣東製造業企業注入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比如以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移動終端等為代表的智能產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加快融合,促進智能製造服務支撐體系不斷健全,智能製造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此外,與互聯網相關的電子商務以及由網購帶動的郵政、快遞、信息消費、3G用戶等發展都非常快。

  此外,近兩年來,廣東省工業機器人需求呈快速增長趨勢。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廣東機器人市場需求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並且近幾年市場年均增長率超過40%。深圳機器人協會的數據顯示,珠三角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年均增速達30%,有些行業達60%。

  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摩托車、金屬製品、電子電器等行業,其中汽車製造、電子電器兩個行業較為突出。目前,廣東省80%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仍被國外品牌佔領,但近年來廣東省迅速發展起一批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逐步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全省機器人製造重點企業(含工業機器人及服務、特種機器人的本體和零部件的研發製造、維修、系統集成等)大幅增加至120多家,數量比2014年上半年增加一倍,產量增長1.3倍。

  家電製造業也實現了與「互聯網+」的融合。比如2015年3月28日,格蘭仕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粉絲代言人——西紅柿。格蘭仕品牌負責人表示,以西紅柿作為格蘭仕的粉絲名,是希望打通品牌和全球的格蘭仕經營者、消費者、服務者之間的「最後一公分」。「努力,讓顧客感動!」早在二十幾年前,格蘭仕就提出了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C2B製造模式。幾經變革轉型,互聯網時代的格蘭仕對C2B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王月琴表示,廣東已經把智能製造作為推進位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和主攻方向以構建寬頻安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為支撐,積極推進「互聯網+製造」,牽引製造業轉型升級。

  2015年以來,廣東省發展智能製造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專項規劃和政策。出台《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編製並即將出台《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

  二是搭建智能裝備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佛山)、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東莞)建設。

  三是培育建設廣東省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共下達1億元股權投資資金支持基地重大項目發展,上半年7個示範基地產值約2900億元;積極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廣東省有5個項目被列入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全國46個,廣東省數量居第二).

  四是培育骨幹企業。促進42家智能製造骨幹(培育)企業和19家高端裝備製造骨幹(培育)企業加快發展;重點支持15家工業機器人骨幹企業開展整機及核心關鍵部件研發製造與產業化應用,帶動項目投資7億元,完工後將形成年產1.9萬台(套)機器人的生產能力。

  此外,「十二五」以來,廣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了新的工業增長點,做優工業增量,制定實施了《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LED、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轉移騰出發展空間

  自2008年實施「雙轉移」戰略以來,珠三角地區各市在廣東省的積極引導推動下,一方面採取有力措施推動勞動密集型等低端產業轉移,騰出發展空間。據廣東經信委不完全統計,珠三角地區2008年以來累計轉出企業超過8000家;通過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並轉等方式騰出企業70000多家,涉及投資總額600多億元,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落後產能的低水平擴張得到了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企業30000多家,產業發展水平整體得到提升。新引進企業中,先進位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約佔60%。

  那麼,這些企業到底遷到哪裡去了呢?據記者調查,有的是遷到了粵北,那裡有一個專門的陶瓷工業園。另外受用地政策的影響和產業發展需要,在珠三角地區廢舊廠區再利用的過程中,發展文化創意和新型高端技術產業也成為「騰籠換鳥」的一個重要方向,其中,廣州市利用工業企業退出後的廠區建設了40多個創意產業園,每年實現產值約150億元。

  「當然,如果從全局的視野來看,珠三角近年來超過8000家企業轉移發展,其中半數轉到了省外,如果考慮到企業轉出省外的統計難度及轉移發展形式的多樣性,實際轉移的企業數字要遠大於可統計數字。」王月琴說,周邊各省如廣西、湖南、江西等抓住珠三角地區產業外轉的有利時機,紛紛與廣東省開展產業對接,並參照廣東模式設立產業轉移工業園或類似平台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

  對於產業轉移,深圳市作出了一些貢獻。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五年,深圳按照中央要求,加大了對內地對口扶持地區的支持力度,通過轉移深圳的優勢產業,提升了支援地的社會經濟升級發展,還加強了與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的產業對接,啟動了深(圳)汕(頭)特別合作區建設。

  東莞市都市麗人實業有限公司就是在2009年響應廣東省政府「騰籠換鳥」的號召,從深圳搬遷落戶到了東莞鳳崗鎮。該公司董秘吳曉兵對記者說,經過六年的發展,都市麗人完成了從「生產+銷售」向「品牌+服務」的現代化企業機制轉型,成為全國最大的品牌渠道運營商。目前都市麗人在國內門店數已從2009年的1500家發展到現在超過8000家。

  深圳市通產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下屬投資控股的一個實業集團,也把玻璃包裝(玻璃品)、化工品包裝(塑料品)從深圳外遷。該公司總經理曹海成表示,2012年初玻璃廠已經有一部分遷到四川南充,另一部分遷到廣東肇慶。塑料廠一部分遷到廣東增城,另一部分遷到蘇州吳江,現在深圳還剩下一個分廠也在逐步向廣州和蘇州遷移,整個集團的業務實際上已經開始在深圳逐步轉型。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逐步成為新的產業集聚區,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因此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廣東通過轉移促轉向、轉移促升級、轉移促聚集和轉移促轉化的政策效應擴散,產生了較強的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優化效應,改變了長期低端製造、勞動密集、外向出口的傳統發展模式。同時,產業轉移不僅加快了珠三角地區邊際產業轉變為外圍地區優勢產業的空間轉換步伐,而且通過利用東西翼和北部山區的資源和比較優勢,激活了廣東省內源經濟的發展潛力。全省內外需協調拉動增長、創新驅動、多極聯動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推薦閱讀:

穿越(重生)小說的套路吐槽
浴火重生//硅化木
重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浪潮:歐盟的衰敗與魔王的重生

TAG:製造業 | 重生 | 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