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金融運行分析及展望2007(1)
返回首頁
關於龍源
客服中心
用戶名 密碼忘記密碼我的閱覽室投稿中心薦稿中心熱點專題名家名作主編訪談
期刊主頁->財經界->2007年第2期
2006金融運行分析及展望2007李若愚共3頁 [1][2][3]字型大小:【大中小】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李若愚內容提要:從2006年金融運行情況看,貨幣供給內生性增強,貨幣流動性上升,存款出現活期化傾向,與投資膨脹緊密關聯的中長期信貸仍較為寬 松。這些都說明在銀根總體收緊的背景下,居民和企業短期有效需求仍較強,經濟景氣度較高。結合2006年實際情況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07年經濟工作 的安排,我們認為,2007年應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信貸閘門的適度控制,加強結構性調控,繼續落實「有保有壓」;加強對貸款需求方的引 導,加強流動性管理。2005年的「寬貨幣、緊信貸」的金融格局在進入2006年後,演變為貨幣信貸雙寬鬆的局面。2006年上半年,在貨幣投放持續較快增長的同 時,信貸投放出現猛增。過於寬鬆的資金環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反彈,經濟增長存在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為此,中央政府自4月份開始推出以「把 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准入一個門檻」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金融調控也全面趨緊。受此影響,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趨勢在下半年得到控制。一、2006年金融調控全面趨緊(一)綜合運用多種數量型與價格型政策工具以達到緊縮目的在2006年的金融調控中,央行所採取的數量型工具有:(1)多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分別於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先後 三次分別調高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9月15日又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1個百分點。(2)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持續 回籠基礎貨幣。1~10月,累計發行央行票據80期,共33,232.2億元,同比增長52.2%。(3)調整信貸政策,進行窗口指導。上年內,央行按照 《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的要求,調整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政策,提高部分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多次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商業銀行合 理均衡發放貸款,銀監會也多次警示商業銀行密切關注信貸風險。所採取的價格型工具有:(1)在2006年4月28日和8月19日連續兩次加息。其中,4月份的加息是「不對稱加息」,即只上調金融機構貸 款基準利率,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在8月份的加息中,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上調。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造成銀行間流動性收縮的背景 下,貨幣市場利率穩步回升(見圖1)。11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和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均為3.05%,分別比年初高1.31和1.17個百分 點,比上年末高 1.33和1.51個百分點。在8月份和11月份的兩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中,為防止貨幣市場利率上升幅度過大,央行在當月發行票據時,數次採取數量招 標的方式(其餘均以價格招標方式發行),11月23日,甚至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一次,以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保持平穩。(2)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雙向波動」中 繼續實現小幅升值。自2006年5月15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1:8」的心理關口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波動幅度加大。7月下旬後, 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相繼突破「1:7.99」~「1:7.82」等重要的心裡關口,不斷創下匯改以來新高(見圖2)。截至12月 15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1美元對人民幣7.8185元,至此,按中間價計算,人民幣對美元年內已累計升值3.13%,較匯改前總升值達到 5.86%。(見圖1、2)
(二)在加強總量控制的同時,注重運用結構性政策2006年金融調控在加強總量控制的同時,注重了區別對待的結構性調整。信貸政策作為結構性調整的主要工具,堅持「有保有壓」,在嚴格控制對 過度投資行業的貸款的同時,加強對經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此外,還有針對性地調整了住房信貸政策。在發行央行票據收縮流動性時,央行也注重了結構性調 整。在2006年5月16日央行首次對貸款增長過快、流動性過於充裕的國有商業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定向發行央行票據後,又在6、7、12月份三次發行 定向票據,四期定向票據總規模為3700億元。在年內前兩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中,也貫徹了結構性調整的原則,為支持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對農 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均暫不上調。(三)將短期調控措施與長期金融體制改革相結合除利用利率、匯率槓桿進行調控外,央行還積極推進了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在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採取的舉措有:在銀行間即期外匯 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並保留撮合方式,同時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調整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境內居民個人購匯以及銀行代客外 匯境外理財、保險機構和證券經營機構對外金融投資等六項外匯管理政策;允許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委託境內商業銀行在境外進行金融產品投資等。在推進利率市場 化方面,具體有:開展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開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定盤利率等。此外,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內容,國有 商業銀行改革也跨出了關鍵的一步,年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行、工行均順利實現股票發行上市。二、2006年金融運行的特點和問題(一)M2與M1增速差距持續縮小,貨幣流動性不斷上升在2005年的「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中,M2增速始終快於M1增速,兩者速差持續擴大。2006年初,M2增速持續加快,受信貸猛增影 響,M1增速也開始穩步上升。金融調控全面收緊後,M2增速於6月份開始停止上揚並在8、9月份開始回落,但M1增速並未受到影響,仍保持上升態勢(見圖 3)。11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16.8%,比6月末回落1.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1.5個百分點;M1餘額同比增長15.7%,比6月末高2.9 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4.1個百分點。M2、M1增速差距由年初的8.6個百分點縮小到11月份的0。M2與M1速差的變化說明在貨幣供應收縮的過程 中,貨幣供應結構出現變化,貨幣流動性不斷提高。流動性較強的M1是現實的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對應著現實社會購買力,也對應著短期有效需求。貨幣流動性 提高,說明公眾傾向於持有更多流動性較強的貨幣,持幣的交易動機增強,短期有效需求較強。(二)貨幣投放加快得宜於貨幣乘數的擴大,貨幣供給內生性增強從「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的數量關係看,貨幣供給既存在外生性、又存在內生性。基礎貨幣的影響因素有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外匯占 款、再貼現、再貸款等。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超額儲備率、法定準備金比率等。一方面,央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基礎貨幣,通過調整法定 準備金率來影響貨幣乘數,從而使得貨幣供給具有外生性;另一方面,外匯占款、再貼現、超儲率、現金持有傾向等主要由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行為來決定,從而使貨 幣供給表現出一定的內生性。近兩年,外匯占款基本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全部來源。為保證穩定的貨幣供給和物價穩定,央行不得不通過主動性較強的人民幣公開市場業務操 作,去「對沖」被動投放的過多的基礎貨幣。2005年初以來,在外匯占款快速增長的同時,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保持了較大的「對沖」力度,基礎貨幣增長保持平 穩。2006年以來,基礎貨幣的同比增幅一直低於M2與M1的同比增幅(見圖3)。9月末,基礎貨幣餘額同比增長9%,增幅同比下降4.6個百分點。在基 礎貨幣增速穩中有降的同時,M2仍能保持較快增長、M1增速出現加快,這說明貨幣供應的提高主要得宜於貨幣乘數的擴大。
存入「我的閱覽室」龍源期刊網.版權所有
推薦閱讀:
※富貴女人的面相分析
※醫療事故預防與案例分析
※對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原因的全面、深層分析(轉貼)
※唐如松:記者會的三個分析
※奇門遁甲丨關於《奇門氣數天機秘法》氣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