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炒作 是媒體創新乏力的焦慮病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評論員 白中華)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時下,一股媒體追星炒作之風越刮越猛:炒富闊、炒緋聞、炒隱私。今天比豪宅、名車、香包,明天拼「奇珍異寶」,誰的鑽石大過鴿子蛋?有幾串佛珠、養幾個藏獒?住的是皇宮還是酒庄,買的是遊艇,還是專機?誰與誰吃飯了,誰與誰撞臉了,哪個生子了,哪個離婚了,哪個離了又結了。一些媒體與網站甚至設專題專欄、製造爭議話題,什麼有錢就是任性,明星炫富出奇招;什麼沒有最「富」只有更「富」,土豪炫富蠻拼的;更有一些媒體、網站和新聞客戶端、彈窗新聞首頁首屏推波助瀾,看似花樣翻新,其實無非就是「名頭、枕頭+噱頭」;許多電視娛樂節目過分追求刺激、冒險、低級趣味、嘩眾取寵。
公共媒體豈能因一己私利,放棄公益立場,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正本清源,媒體追星炒作之風必須狠剎。
狠剎追星炒作之風,需深挖病根。在媒體高度發達、信息過剩的今天,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得受眾者得天下,用戶至上、眼球為王時代的媒體競爭愈演愈烈,一些媒體患有的變革焦慮綜合症,因創新不足,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具體表現為:更媚俗、更浮躁、更低能。因無力面對變化,便無視變化,因為無力參與競爭,便放下尊嚴,降低品格,拋棄底線,追星炒作一定意義上說成為某些媒體的救命稻草,所以才罔顧社會責任,一味取悅、迎合部分公眾獵奇、獵艷等心理,導致各種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粉墨登場。
狠剎媒體追星炒作之風,重中之重是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堅持正確價值導向,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這也要求媒體需時刻將公眾利益高舉過頭,始終將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擺在首位,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變革融合時代,媒體更需靜下心來,下功夫研究受眾市場、節目市場、廣告市場,分析媒體競爭格局,揚長避短,創新發展;應科學理性設置並面對發行量、收視率、點擊量,既不忽視否定這些指標,也不將其絕對化;圍繞受眾需求,以高質量、強競爭的傳播產品贏得市場。
推薦閱讀:
※人氣不足靠愛人孩子吸引炒作的十大明星
※關於楊建平被侮辱事件,實系綵排炒作,你怎麼看?
※郵票市場井噴:人為炒作傷害市場
※從麥當娜到超模Bella走紅毯穿透視才是炒作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