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衰退內幕:扶不起的老三?
2013年10月14日 13:44:54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網
華爾街野蠻人KKR低價入股,海爾被質疑賤賣民族資產。事實上,近幾年,海爾的拼勁已不如前,空調業務甚至已被格力、美的超越。 "和管理層,和股權結構,包括海爾還是一個國企,一把手個人的風格,有很大關係"【中國新聞周刊網10月14日綜合報道】華爾街野蠻人KKR低價入股,海爾被質疑賤賣民族資產。事實上,近幾年來,海爾的拼勁已不如前,空調業務甚至已被格力、美的超越。 "和管理層,和股權結構,包括海爾還是一個國企,股權改制的一些變化,一把手個人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華爾街野蠻人KKR低價入股 海爾被質疑賤賣民族資產
10月14日《股市動態分析周刊》報道指出,近日,青島海爾公布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發行對象為境外機構KKR(盧森堡)。發行完成後,KKR(盧森堡)將持有青島海爾10%的股份。
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的觀點認為。此次定增投向僅僅為補充流動資金,這對於並不缺錢的青島海爾意義並不大。更為重要的是,青島海爾以如此低的價格引入被稱為"華爾街野蠻人"的KKR,即使不是引狼入室,也難逃賤賣民族資產的嫌疑。
數據顯示,青島海爾2013年上半年每股收益為0.79元,每股凈資產為4.56元。11.29元的定增價格對應動態市盈率為7.15倍,對應市凈率為2.48倍。而截至10月10日收盤,同屬家電行業的格力電器對應動態市盈率為10.18倍,市凈率為2.94倍;美的集團對應動態市盈率為14.56倍,市凈率為2.7倍。可見,無論是用市盈率還是市凈率進行估值,青島海爾此次向國際資本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價格遠低於市場合理的估值水平。
截至10月10日收盤,青島海爾股價收於15.74元。按照3億股的認購數量,KKR(盧森堡)在這筆交易中的潛在盈利已經高達13.35億元。
事實上,這並不是青島海爾第一次引入國際資本。早在2011年8月,青島海爾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海爾電器曾公告,其作為發行人向凱雷投資集團的旗下公司發行可換股債券。此後,凱雷投資集團持有9%海爾電器股權。與KKR相似,凱雷也是國際著名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資本。
然而伴隨著近些年國內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股權基金都具備了不可小覷的實力。很多上市公司通過引進國內機構投資者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壯大。然而,作為一家知名度非常高的民族企業,青島海爾卻始堅持近乎於"寧予外人,不予家奴"的情結,實在令人費解。
對於青島海爾熱衷於引進外資私募股權機構的做法,同屬於家電板塊的奮達科技的總經理汪則其微博則表達了焦慮。"回想起11年凱雷8.8億買下海爾電器9%,賭注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道聲恭喜之餘,別忘了,藍血PE在大陸的致命傷:無法取得控股權的戰略焦慮與具有強烈家長情懷的本土企業家之間的愛恨情仇。藍血PE在本土交易中的戰略妥協,能維持蜜月後的皆大歡喜嗎?"
此外,獨立經濟學家、著名財經評論員、北京市政協委員馬光遠在其微博上稱,"對這個收購,我保留意見。KKR作為併購基金,其收購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產業層面,對海外收購基金將目標直指國內龍頭企業,我們還是應該有一點安危意識的。"衰退內幕:固步自封改革舉步維艱《理財周報》10月14日報道指出,近幾年來,青島海爾的拼勁已不如前期旺盛。5年前,青島海爾無論是市值還是業績均比肩格力電器,如今相關指標僅為格力的一半。
對此,據長期跟蹤青島海爾的家電研究員分析,"和管理層,和股權結構,包括海爾還是一個國企,股權改制的一些變化,一把手個人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從一個格力到半個格力
事實上,作為全球家電龍頭,海爾曾是那樣的赫赫有名。2004年海爾集團以1016億元的銷售額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千億俱樂部成員"。而美的集團(重組前)、格力集團實現同樣目標是在遙遠的8年之後。
但是,當一個企業達到了頂峰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回落。
海爾曾經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正在逐漸喪失。而上市公司青島海爾作為海爾集團旗下主要家電資產--冰洗空(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載體,也難逃大勢影響。
行業已經變局。
國內某知名基金公司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家電行業屬於勝負已分的行業,它不會說還是千軍萬馬混戰,競爭格局已經比較穩定了。現在就像三國演義。格力電器是魏國,美的集團(重組後)是東吳,青島海爾可能就是蜀國,實力相對弱一點。投資的話,評級都是白馬股,但比較偏愛格力一點,因為格力做得比較專註,而且空調市場大、公司競爭力也強。其次就是美的嘛,然後才是海爾。這個排序應該是認可度比較高的。"
這三大家電龍頭的起點其實極其接近。
青島海爾和格力電器同在1989年成立,美的電器(重組前,下同)建立稍晚,在1992年。此後青島海爾和美的電器同在1993年上市,3年後格力電器也實現了上市。
市值方面,首發日青島海爾是21.74億元,是美的電器首發日市值的1.2倍,是格力電器的60%。隨著海爾集團進行多元化經營和規模擴張(1991-1998年)蒸蒸日上,1997年青島海爾迎來了爆發期。這一年末,海爾的市值達到119.82億元,相當於3.7個美的電器和2個格力電器。
之後整個海爾集團進入了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1998-2005),前期擴張的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青島海爾市值上的優勢也在逐步被縮小,一直領先到2006年。該年末青島海爾的市值為110.31億元,接近1.5個美的和1個格力。
2007年起,青島海爾開始慢慢地被美的電器和格力電器甩開。這一年末,青島海爾的市值是300.63億,僅僅相當於0.64個美的電器和0.73個格力電器。
隨後,海爾集團逐步深入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2005-2012),這段期間同時也是格力電器迅猛發展、美的電器深入調整的階段。5年後(2012年),海爾集團的市值基本上等於一個美的和半個格力。
也就是說,這5年,青島海爾從1個格力電器發展成了半個格力電器。
營收和凈利潤發生的變化也遵照類似的趨勢。從盈利的角度,2012年海爾實現了32.69億元的凈利潤,僅相當于格力的一半左右。
2012-2019年,海爾集團將邁進網路化戰略發展階段。
"海爾這幾年確實是落後、衰老了,一直不瘟不火。每一年的業績、市場份額就可以說明問題。海爾冰箱市場份額還是全國第一,但這個行業不如空調。"前述與會的家電行業分析師表示。
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好奇,青島海爾落後於同行是不是因為一些家電業務沒有放在上市公司?
記者獲取的海爾集團2006-2011年的審計報告顯示,青島海爾的體量在整個集團中舉足輕重。從總資產規模的角度,青島海爾佔了整個集團的60%;從營收來看,佔83%-93%;從盈利看,佔67%-79%。可見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青島海爾自身。
海爾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張瑞敏已經不在上市公司擔任職務,但事實上,上市公司的戰略問題還是他一手在管。他是集團董事會主席。這幾年,海爾並沒有所謂的轉型,就是比較平穩,有點固步自封,一直是白電老大,增長動力不是很足,沒有格力那麼進取,每年做到那麼多利潤就心滿意足了,不像格力給自己訂一個目標,5年翻一番之類的。海爾沒有,每年增長10%左右,它足夠了。事實上它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變化,因為管理機制、管理體制都在那兒放著呢,在改革方面也是舉步維艱,想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想提高競爭力可能還是比較難的。"
對此,青島海爾方面回復記者,"公司整體業績表現良好,2006年至2012年間,青島海爾營業收入實現複合增長26.35%,凈利潤實現複合增長55%;凈利潤率由1.6%增長到5.46%,實現了業績的穩健增長。未來,公司將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實現業績的持續、穩健、有質量的增長。"扶不起的老三"說實話,這些年海爾的速度慢了,沒有以前那麼快了。"前述家電行業專家坦言,"而且為什麼海爾這幾年被美的、格力超越了,主要是因為空調業務。其實家電簡而言之就是,行業你就看空調數據,板塊你就看格力。"
從產品架構來看,格力主打空調,並生產一部分小家電和其他產品,產品線最短;美的電器同時布局空冰洗3大業務;而青島海爾在空冰洗之外,還生產小家電、熱水器、以及進行渠道綜合服務,產品線最長。
具體而言,冰箱一直是青島海爾的拳頭產品。海爾是靠冰箱起家的,在業內包括在消費者中形成的口碑是不錯的;第二就是它的洗衣機,它的洗衣機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大力發展,在市場上有比較好的反響。
2012年海爾的中國市場佔有率為27.2%,排第二的是美的的13.5%。海爾全球市場份額為9.6%,與美國惠而浦平齊。
"幾乎不會有人否認,海爾的洗衣機世界第一,海爾的冰箱世界第一。比如說,它的冰箱銷量至少是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加起來的總和,洗衣機,曾經美的也對它產生過威脅,現在也沒有太大的威脅了。總之,冰洗海爾的優勢太大了,其他家電跟它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接近青島海爾的人士表示,"但問題是,格力是空調世界第一。空調這塊的空間確實比冰洗要大很多,冰洗保有量來說基本上達到很高水平了,再往上增長阻力比較大。所以格力後來居上。空調代表就是格力,第二就是美的,海爾算是排第三吧,還經常面臨被超越的可能性,排在後面的智高(空調)、奧克斯(空調)都在盯著海爾。另外還有這麼一個觀點,消費者只能記住排名靠前的前兩個品牌。去賣場之前,你肯定要想一下,我去看哪個品牌,你腦海里一閃而過的只有2個品牌,第3都不行。所以就說確實是,大家一提空調就是格力第一,美的第二。你要問一般的消費者,他可能還要想想,才能說得出來第三是誰。"
記者統計歷年年報發現,早在2004年,青島海爾、美的電器和格力電器的空調銷售收入還較為接近,分別為格力135.72億元、美的101.30億元、青島海爾76.63億元。後來因為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對對空調業務的形勢誤判導致了和同行差距不斷擴大的局面。"
"後來海爾遇到發展瓶頸了,開始把重點偏向於空調業務。換了很多領導,換來換去,這兩年稍微好點,空調,跟美的和格力的差距縮小了很多。"前述接近青島海爾的人士告訴記者。
去年,得益於美的電器重組騰出的市場空間,海爾空調銷售增長良好。
不過,記者統計2012年年報發現,從銷售額來看,青島海爾空調銷售僅147.69億元,只有美的電器的1/4(514.64億元),格力電器的1/6(888.86億元)。
從主營業務貢獻度來看,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佔整體營收的88.79%,美的電器75.60%,而青島海爾僅貢獻18.49%(冰洗佔48.14%)。
前述家電行業專業人士向記者解釋,"空調市場是非常特別的,它的渠道是以專賣店方式為主的,在國美、蘇寧裡邊,海爾空調的佔有率並不比格力和美的低,但是在外面其他的渠道,海爾太弱了。海爾要求零庫存,要求現貨現款,就是下游商家先把訂單交給海爾,海爾再根據這個訂單的量去生產,所以它的庫存是非常低的。這有一個優勢,在淡季的時候它不會造成太多的虧損,不會積壓太多的貨;但是旺季的時候,因為拿到訂單再生產,明顯它的供貨速度就會有一定的滯後。如果產品突然迎來爆發了,那麼沒有庫存它就沒法進行鋪貨。很多空調的渠道商都是比較反對海爾的這種做法的。你和格力、美的的空調比沒多大優勢的話,那我就不代理你的,只做美的、格力的。"
對於青島海爾而言,家電市場已經達成共識給予10-11倍的估值,估值上變化空間不大,如果業績沒有超預期,股價則沒有上漲動力。"所以只能通過類似於與KKR合作這樣的消息來刺激股價。"前述華北家電分析師告訴記者。重組擱置"青島海爾一直沒什麼大動作,記者接觸到的某華南家電研究員還表示,"這次它停牌和KKR的合作,我們剛開始還猜是重組,可能是集團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因為它之前一直在說這個。"
2011年青島海爾曾明確了整合資產的方式和時間表,顯示了集團將上市公司做強的目標,當時公布包括以下6點:
海爾集團海外白電資產:計劃自2011年起,海爾集團用五年時間將海外白色家電業務整合進入公司,主要是集團在海外的4個控制製造公司。加快公司的業務全球化布局進程。
海爾集團參股的部分白電企業股權轉讓給公司:集團參股的三菱重工海爾(青島)空調機有限公司和青島海爾開利冷凍設備有限公司以及其他白電企業,集團將力爭5年內將其持有相應股權轉讓給公司,減少少數股東損益。
注入家電上遊資產和業務:自2011年起,海爾集團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與公司業務密切相關的家電上遊資產和業務--包括模具、特鋼、新材料等注入公司的工作。促進公司充分利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
減少關聯交易:海爾集團支持將海外貿易業務注入公司或公司的控股公司海爾電器,減少出口關聯交易;支持公司減少採購原材料的關聯交易,完成後公司關聯交易會降低到30%以下。
注入其它家電相關資產:海爾集團考慮自2011年起,用五年時間將白色家電業務外的其它家電相關資產和業務--比如彩電、家居業務等注入公司。
海爾集團在收購兼并、投資新的家電業務項目時,公司具有優先選擇權。
如今2年已經過去,可以看到第1、4、5項還沒有完成。
對此,青島海爾在給記者的回復中表示,"2011年初,為進一步促進青島海爾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全球家電龍頭企業,海爾集團承諾,將青島海爾作為旗下家電業務整合平台,自2011年起,在五年內擬通過資產注入、股權重組等多種方式支持青島海爾解決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做大做強,2011年6月公司邁出整合第一步,收購海爾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持有的青島海爾模具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股權。本次引入KKR,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海外業務的資產整合是雙方戰略合作的重要領域。未來公司將按照承諾內容持續推進相關工作。
"海爾後來其實重組這塊一直都沒什麼動作。"前述華南研究員則認為,"不過集團比較優質的資產也在港股(海爾電器)、A股(青島海爾)兩家公司裡頭,剩下的資產注進來其實對股民也未必是一件好事。說實話,比現有的上市公司的資產的盈利能力差,比如說它的彩電、手機,這些東西裝進來會拉低上市公司估值的。"
記者獲取的海爾集團2011年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整個海爾集團的總資產達到了691.41億元。光是長期股權投資這個領域,海爾集團就投資了65家公司,涉及行業五花八門。相比之下,格力集團旗下只有三大板塊業務,分別是工業、旅遊業、房地產業,格局相對清晰。
這一點得到了海爾集團內部人士的認同,"海爾這個企業確實比較奇怪,它在各個戰場都有動作,但是可能就是因為產品線比較長,然後四處出擊,鋪的面太廣,什麼都做,多元化太分散,有點浪費資源。"
拿到10%股權的KKR,能改變這一切嗎?
(文章綜合《理財周報》、《股權動態分析周刊》)
推薦閱讀:
※揭秘:日本向中國遞交航空計劃書的真正內幕
※林志玲與趙薇不和內幕:知道的人並不多
※薛之謙怎麼突然火了 薛之謙二度翻紅內幕大揭秘(2)
※中國為何隱讓俄購買史上的最貴蘇35戰機:內幕曝光終於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