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傳統工藝丨文房硯為首

四寶硯為首,

筆墨兼紙,

皆可隨時取索,

可終身與倶者,

唯硯而已。

——《文房四譜》宋·蘇易簡

6 月 15 日,作為 2016 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系列活動之一,「文房硯為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房制硯技藝精品展」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精品館拉開帷幕。本次精品展彙集了洮河硯、澄泥硯、端硯、歙硯四大名硯傳統制硯技藝的代表作品,小器中閃耀出大匠之精神,厚土裡淘出唐宋的金聲玉振,這些精美絕倫作品為觀眾娓娓詮釋著「工匠精神」的含義。

在操持筆墨古代士族的情感構建里,筆有四德,墨能磨人,宣紙含章蘊藻,而硯則體現出的「入世」與「出世」的契合,在文人雅士心中佔據重要地位。最能表現出文人對自身心靈的固守,最能表達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應。所謂守正方能出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硯呈現的是一種文人的胸襟。

2008 年 6 月 7 日,硯台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展出包括廣東端硯、山西澄泥硯、甘肅洮河硯和安徽歙硯 200 余方。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制硯技藝的傳承人與工藝大師也應邀親臨展覽現場,向觀眾展示制硯技藝的相關知識和情況。

「端硯」

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端州)西江邊碧溪一帶,故名端硯。端硯始於唐武德年間,端石石質細膩滋潤,石品花紋秀麗,有魚腦凍、蕉葉白、翡翠斑、青花、火捺、金線、銀線、石眼等,自古列為四大名硯之一。

「澄泥硯」

早在隋代即已出現,盛於唐。《硯史》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絳州是使用的汾河泥,虢州是使用的黃河泥製作,它們既有石硯的堅實潤澤,又有陶硯的潛利,澄泥取泥考究,通常在絲織物縫製的口袋形容器內裝入泥料,並數遍淘洗至泥質細膩,加入黃丹、石英砂等堅固劑,用秘法製造。其地道的唐秘法因系秘法緣故,到宋代晚期唐法已失傳大半。澄泥硯有各種色澤,其中以鱔魚黃、硃砂紅、綠豆沙、玫瑰紫最為珍貴,稱為澄泥四珍。

「洮河硯」

洮河硯產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河鄉的喇嘛崖,深藏洮河深水之底而得名。洮硯始於唐代早期石材質地堅潤,色澤雅緻,唐柳公權在《硯論》云:「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洮河石細潤如玉,發墨較快,蓄墨久而不幹。石色主要有紅、綠、黃、白、黑、赭等六大類,石材紋理美妙奇幻,自然天成。

「歙硯」

產於安徽省古歙州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縣)龍尾山周圍的硯坑而得名,故稱為歙硯,又為龍尾石硯。

歙硯開採於唐代開元年間,質地堅密,紋理燦爛,石品有三十六種之多,有眉紋、金星、銀星、羅紋、刷絲紋、魚子紋、玉帶等品種。被稱為四大名硯之一。歙硯色澤有青、黑、紫、綠、黃五大類。

本次精品展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系列活動組委會主辦。同日下午 2 點半,「振興傳統工藝」學術論壇第 3 場——「傳統文房製作技藝分類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也在恭王府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將就傳統文房分類保護與傳承情況進行深入探討。

近年來,恭王府著力打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加強與各省區域間的文化聯動,大力宣傳、倡導非遺保護理念,提高全民參與意識,營造起良好的文化空間,在推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序傳承,喚醒了千年往事,激活了生命中的感動和記憶中的精彩,讓觀眾有了和歷史深度交談的嚮往。下一步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將通 過梳理傳統文房傳統技藝歷史脈絡和傳承譜系,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和指導下將它們歸入傳統技藝的十八大分類保護研究項目之中,同期陸續舉辦傳統文房技藝系列展的「筆」 「墨」「紙」系列專題展和學術活動,讓傳統文化惠及大眾, 振興傳統工藝,促進古老技藝和豐厚遺產的活態傳承,從而深入挖掘它潛藏的巨大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喜歡本文別忘了點贊哦:)


推薦閱讀:

滿族婚俗中的女真傳統--愛新覺羅瀛生
秋風:傳統、自由與啟蒙的陷阱
雪地情緣的文件夾【傳統武術】55
中秋傳統 求新求變
中華名賢集[傳統文化]

TAG:傳統 | 傳統工藝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