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專家:中西方教育有什麼不同!

新加坡教育、房產、創業、移民、同城活動、

吃喝玩樂 、資訊八卦、商家優惠……一網打盡。

新加坡萬事通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大家隨口都能說上幾個!

生活上,我們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麵條,歪果人吃麵包和土豆;我們不愛排隊、喜歡插隊,老外排隊成了習性,從來不知道原來可以插隊搶先。

在中國人的家裡,兒子給老爸拿這個拿那個,老爸歡天喜地看在眼裡、甜在心上,但是不會說一聲「謝謝」,長輩們認為這都是小輩理所當然的份內事,說謝謝反而見外。但是,在西方家庭中兒子遞來一個盤子,老爸也要說聲「Thank You」, 再倒一杯水,還要再說一聲,這是人家的教養。不說的話,兒子、老婆都會覺得老爸有欠禮貌。

中華倫理認為「弟子服其勞」是小輩的本分,西方文明提倡人與人的平等,所以父子要互相道謝。父子的謝與不謝反映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不同。

根據2015年的統計, 排名前10大的留學目的國中,有六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百分比第一,中國已經成為留學生出口大國;其中美國的中國國際學生人數居冠,證明美國還是中國家長和學生留學的首選目的國。當我們要把孩子送到外國去留學,我們可曾想過西方文化差異怎樣影響教育?

中西教育的差異很大。從專家的論述中,我們摘取兩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 培養目標

絕大部分的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求學階段和畢業以後都能夠「一鳴驚人」和「一飛衝天」。

因此,中國家長對孩子的培養的功利性和排他性很強。一般的西方家長培養孩子的過程突出人性化和社會化。

他們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品格發展、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因勢利導,為孩子提供平台但不強加家長意願。他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掌握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而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當習慣於家長耳提面命的中國孩子突然發現來到國外就不能像過去那樣地依靠父母,要求自己對學習和未來都必須進行自我規劃,並同時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調整心態,有的孩子就不能很好適應而無所適從、甚至淪為「留學垃圾」。

2. 教學目標

中國老師的最高教學目標就是教會學生,一堂課能把學生教到沒有疑惑的問題就是最高成就,所以課堂上要求的是標準答案;西方老師的教學目標是啟發孩子能夠不斷發現新問題和解決問題,殊途同歸,不要求標準化的答案。

中國的教學要求學生接受權威和尊重傳統;西方學校鼓勵學生挑戰學霸、衝擊學術殿堂。中國課堂發言要舉手,講究紀律;西方課堂自由發言,發揚民主。

兩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學生大體乖巧、用功、基礎知識和技能紮實,但是刻板、安於現狀和缺乏大膽思考、行動的創新能力。反之,西方學生總給人叛逆、懶散、基本功不足但是異想天開,敢想敢做,喜歡挑戰老師的教學和前人的理論。

楊振寧教授曾在一個演講比較中西教育,他指出西方的中學、大學、研究生院校都有一個普遍印象,就是中國學生不會做研究;原因在於中國訓練學生的辦法與西方不同。

中國孩子來到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留學,都要面對教育環境的眾多差異帶來的挑戰,都要走一段不是被挑戰擊垮就是擊垮挑戰的歷程。能挺過去而成功的就屬於那些能夠迅速適應和轉型的學生。

新加坡是一個東西方教育的熔爐。

新加坡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活動既有對學生自主創新的鼓勵,也有以目的為驅動的功利模式。

相比中國留學生面對歐美全面開放的全英文教育環境求學的迷失和不適應,新加坡兼容東西方文化的氛圍更加是一個穩妥的過渡和跳板。

很多中國家長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新加坡的這個更容易適應的優勢對孩子成才的意義。

新加坡公立教育體系不但完整,而且具有世界一流質量;加上政府嚴格管治私立學校,學術虛假問題較少,與其它國家相比絕對是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留學目的國。

本文由新加坡為為教育供稿


推薦閱讀:

字字珠璣的中西方教育比較
西方教育傳統
北洋政府「以工代兵」參一戰 華工孫干考察西方教育

TAG:教育 | 新加坡 | 西方 | 專家 | 西方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