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放下的姚明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靜默了半年多的姚明宣布:告別NBA。這讓習慣了在周六或周日的清晨,早早起床,守候火箭隊比賽的球迷們悵然若失。
從現在開始,必須習慣沒有姚明的NBA。
多少人,看著他一步步從稚嫩的菜鳥到NBA球隊的核心,從一個普通球員成為世界矚目的中國名片,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俱樂部老闆、孩子的父親。9年間,傷痛、榮譽和責任如影隨形,這個不再只屬於他自己的名字,如何一步步成為了一個國家的符號?不再做球員的姚明,將如何繼續自己的追求和責任?
告別了一個姚明,另一個新的姚明時代開始了。
他選擇了放下
在15個月的等待和努力宣告失敗後,姚明又一次陷入了對自己身體的失望和對運動前景的微弱希望之中。這一次,他選擇了放下
傷病已經讓姚明在賽場上幾乎消失了整整兩年。直到他宣布退役。
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看到姚明在慈善晚宴上大談善款管理問題,或者在俱樂部冠名發布會上致感謝詞,至多站在賽場邊,左腳穿著特殊保護鞋,雙手托腮,若有所思地盯著籃筐。
對姚明來說,職業生涯的致命一擊要追溯到2009年5月9日。NBA季後賽第二輪。火箭隊主場迎戰湖人隊的比賽才進行到第二節,姚明就扭傷了左腳。他一瘸一拐,堅持打到第四節最後一分鐘才被換下。
恰在此前,火箭隊和姚明都達到了賽場上的高峰:在姚明的帶領下,火箭提前8場比賽鎖定季後賽席位,且12年來首次突破季後賽第一輪。在5天前的對陣湖人的第一場比賽中,姚明被科比衝撞傷及膝蓋,隊醫拉著他往更衣室里走,誰知剛走到通道,他又堅持要回到賽場。那一戰,作為核心的姚明率隊客場大勝,媒體紛紛以「哀兵創造奇蹟」描述。
可誰也沒想到,姚明扭傷的左腳卻讓他缺席了餘下四場季後賽,更是他艱辛歲月的開端。在之後的兩年里,姚明一共只打過5場正式比賽,他生命中的關鍵詞不再是「籃板」「得分」「助攻」等技術統計數據,而是「手術」「堅持」「康復訓練」與「再受傷」。
這兩年來,姚明不斷掙扎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在糾結和矛盾中,艱難地作出關於自己運動生命的選擇。
2009:黑色之夏
5月9日扭傷後,隊醫克蘭頓給出的診斷結果是骨裂。他對姚明說,骨裂處是一條細如髮絲的裂縫,一般人都不需要手術,休養兩個月,就可以回來重新恢復訓練。
姚明自以為對這樣的傷病已經輕車熟路:在NBA,除了前三個賽季,他是只有過兩次感冒病假的「優秀學生」,那之後姚明每年都會缺賽20多甚至30多場。在過去的幾年中,從眉骨、手肘、小腿內側的脛骨,到跖骨、腳踝甚至大腳趾趾甲,姚明渾身是傷。
有了隊醫肯定的承諾,姚明放心回國了。他在上海、北京與朋友聚會,過了一個很輕鬆的夏天,左腳也感覺不到任何疼痛,姚明挺高興。
休息一個月後,在回休斯敦做例行檢查前,他對楊毅等一幫朋友說,只是回去做一個核磁共振,三天就回來。可是,這之後,大家忽然失去了姚明的音訊。「估計他除了跟父母妻子打了個電話,跟誰都沒說,」《體壇周報》副總編楊毅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
又過了幾天,楊毅在電話里問姚明,「回來了沒?」
「回不來了」。
姚明在電話另一邊說,「骨裂那條縫沒有長上。反而整個裂得更開了。」這意味著只能手術。
一時間,電話中兩人都不再說話。
「再說吧。」姚明低沉地說,掛了電話。
接下來,姚明在美國輾轉了好幾個地方看醫生。他還樂觀地預測:「也許打上石膏,拄著拐杖靜養三個月就能好。」然而四五個醫生的結論都是:如果姚明選擇堅持打球,只能做腳踝重建手術。
這是一個大手術。簡單說,得把腳跟和大腳趾上的骨頭切斷,拔出前一次手術放進去的3根釘子,把骨頭上的碎片複位,並用鋼片、新釘子固定。據醫生表示,這個手術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保證姚明50歲後還能正常走路慢跑」。
然而,即使手術後恢復良好,姚明的恢復期將需要驚人的15個月,這意味著他無法參加下個賽季的全部比賽;另外,恢復後的運動狀態也是一片未知。
姚明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幾天。那些天是姚明生命中最絕望、最無助的日子。「翻過來倒過去,他想讓積極的情緒佔據高地,總不成功。」《體壇周報》原駐休斯敦記者王猛在《平視姚明》一書中寫道。按姚明自己的形容,「感覺就像在大海上漂浮的草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吞沒。」
姚明的父母和妻子都是運動員,深知長期運動造成的傷害和痛苦——由於老傷,母親方鳳娣才剛剛做了膝蓋手術。他們都勸姚明不要做手術,乾脆退役,發展別的事業。
這段時間,姚明確實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轉型和前程問題。在5月開始著手收購上海東方大鯊魚俱樂部之初,他就曾經想過:如果不能打球就該干點別的了。7月,收購之事落定之後,作為投資人和老闆,姚明更得考慮怎樣運營和管理企業。「他覺得他離不開籃球。就算不打球,(經營上海俱樂部)至少是職業生涯的延續。」王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但對於賽場,姚明仍不甘心,「姚明是有自己想法和願望的人。」王猛說。有了「退路」,他堅持要再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再試最後一次。」他對家人說。
同時,姚明公開表示,如果再次遭遇類似的傷病,他將考慮就此退役。
7月18日,火箭官方發布了姚明的最終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左腳的骨裂;然後,他將出現在球隊15個月後的訓練營中。
為了一個看不清前景的復出,如此等待和忍耐,到底值不值得?也許王猛印象最深的一場球賽——2009年4月19日火箭對陣開拓者——能解答這個疑問。王猛一直清楚地記得,那天姚明如何傾盡全力封蓋,如何在替補席和大家相擁,如何在更衣室拿了一罐啤酒一口飲下。王猛曾這樣描述,「他的神情在說,『我終於為我的復出贏了一些什麼。』」
「看一場就少一場了」
7月22日,為姚明主刀的克蘭頓醫生宣稱,這個聽起來很可怕的手術(據說,光是拔以前的那三根鋼釘就花了45分鐘)非常成功。
當然,大多數人明白,「手術成功」僅僅是醫學表述。研究NBA球員傷病後狀態的《看台消息報》專家斯科特·巴爾賓對姚明的復出狀態表示悲觀,「近幾年姚明的受傷似乎成了規律和習慣」,「我見到許多球員手術後的狀態不穩,這絕非個別現象。」
姚明對此也有極大的心理準備。手術時,醫生就對他說,恢復將非常困難。在近兩個月的拄拐行走後,姚明開始康復訓練,同時還得為不斷上升的體重而頭疼。他開始在家裡克制飲食,避免體重上升過快。
9月,休斯敦體育專欄記者弗蘭·比林伯利去探視姚明,他發現姚明因為腳上有傷,只能坐在輪椅上進行訓練。事後,比林伯利感嘆:「訓練看上去很殘忍。沒錯,姚明是我見過的最敬業的籃球運動員,沒有之一。」
「前進兩步,可能會倒退一步,」姚明曾對王猛這樣形容自己的康復過程,「只要從總的來看,你是前進的就行。」15個月來,也就「姚老闆」的身份能讓姚明分分神——姚之隊或許更希望姚明把精力放在經營或商業拓展方面。從2009年12月CBA開戰到次年4月,姚明花了更多的心思學習如何做一個管理者。
可外界對復出的期待給了姚明越來越明顯的壓力。剛進入2010年,國內各大報章便將姚明的傷愈回歸與南非世界盃、廣州亞運會等一起,列為本年度最受矚目的體壇看點。大部分國內球迷仍然希望姚明能帶領火箭隊走得更遠,「為中國爭光」,這使他從好幾年前就開始深感「壓力很大,一刻也不能停下」。
而火箭隊方面也一早把姚明的歸來列入了自己的新賽季計劃。在2009-2010賽季,缺少了姚明的火箭甚至未能進入季後賽。雖然根據隊醫的「命令」,火箭主帥阿德爾曼將姚明在新賽季每場比賽的亮相時間限制在24分鐘以下,但是在球隊的新計劃中,姚明無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隨著復出日期的臨近,中國球迷對新賽季的NBA重新燃起了興趣和希望。不過,美國媒體不大看好姚明的狀態和賽季前景,而就連姚明自己也沒有多大信心。據楊毅觀察,姚明的恢復狀態並不是很好,「他當時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10月6日,在現場球迷打出的「The Great Wall is Back(中國長城回來了)」標語下,姚明在火箭與魔術的季前賽首場比賽中正式復出。他上場12分鐘,僅得3分。「現在姚明的反應有點慢,」主帥阿德爾曼評價,「當他得球的時候,他知道怎麼處理,但在防守和籃板球方面,他還沒有完全適應。」
之後,姚明隨隊來到中國打季前賽,場場爆滿。有的球迷表示,自己願意花大價錢看一場姚明在場的比賽,原因是「姚明的比賽,看一場少一場了」。
極短暫的回歸
令媒體和球迷都意想不到的是,姚明的回歸居然會如此短暫,甚至短暫得不近人情。
11月,NBA常規賽拉開戰幕,而火箭隊狀態欠佳,從一開始便連續四場失利。
11月12日,火箭客場挑戰華盛頓奇才。在這個被媒體稱為「中國德比」的夜晚,姚明首發上場,所有人都期待著他與另一名來自中國的球員易建聯的對決。
賽前,姚明還開玩笑地說:「既然(對手)沒贏過我們,那就繼續吧……革命傳統要保持。」而開場後,姚明在6分鐘里僅搶到1個籃板和1次蓋帽,甚至還沒來得及得分,就由於先後兩次在防守中被對方中鋒麥基撞倒在地,第一節還未過半便被換下。
姚明的下場看起來就像飯後的輕鬆散步,一個人,幾步溜達就走回了更衣室,可在更衣室坐了一會兒,他卻覺得「越來越不舒服,越歇越難受」。賽後,當他被一堆媒體圍住時,表情凝重,回答也有些混亂。不久,他蹣跚著走出球員通道,一瘸一拐,這條路顯得愈發不同尋常。
這是他第三場沒有得分的比賽,前兩次都在新秀賽季。誰也沒有想到,姚明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永遠向球場道別。
當時,他並不確定自己的復出之旅就這麼結束了。一個月後,隊醫通知姚明去醫院做檢查;如果檢查和球場移動練習都過了,就能開始隨隊訓練。他並不覺得這兩個測試很困難——他以為自己很快就能回來,甚至已經開始計劃跟著火箭去下一個客場。
12月16日,檢查結果終於出來:左腳又發現了一個骨裂,而最穩妥、最明智的治療方式是「必須手術」。康復期至少將是6個月以上,這意味著姚明這一賽季再次報銷。
在15個月的努力宣告失敗後,姚明又一次陷入了對自己身體的失望與和對運動前景的微弱希望之中。這是一個循環糾結的怪圈:退役,還是堅守?
雖然在公開場合,他和「姚之隊」方面都明確表示自己不會退役,但是從受傷伊始,身邊的朋友都認為「答案已經既定」。誰也不跟他談打球的話題了,因為「我們都明白,上一次是最後一次嘗試」,楊毅說。
如果做完手術,姚明的左腿里將有26根鋼釘(有報道說這些鋼釘重達一斤,姚明則笑稱自己可以留著它們修車用),這足以讓任何一個鐵人在高強度的對抗運動面前倒下。就算堅持下去、再花一年的時間重新回到比賽狀態,也沒人能保證不在5場球之後再度受傷、影響到姚明自己以後的個人生活。
而王猛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他一受傷,我就很清楚,這個事(姚明職業生涯)也就這樣了。姚明本人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的確,過去的15個月無疑讓姚明的心態更加成熟、平和,這使他即使面對僅僅5場球就戛然而止的新賽季和又一次骨裂的檢查結果時,還能保持清醒和坦然。在得知體檢消息的當天,姚明在回家路上撥通了幾個好朋友的電話,讓他們去中國城買點兒鹽酥雞,再帶上啤酒來家裡找他。在跟他的第一本傳紀作者、ESPN記者里克·布徹通電話時,對方非常低沉地致以問候,而姚明則躺在床上,喝了口啤酒,說,「別這樣啊,又不是葬禮。」
2011年1月的手術成功後,他向外界表示:「我將會在這段時間裡好好考慮自己在未來的選擇,在康復之前,我將會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前景做一次最終的決定。」
在楊毅看來,這個姚明下一階段職業規劃的決定應該是儘快投入到大鯊魚隊的經營中,改造俱樂部的經營模式。CBA的球隊基本都賠錢,而姚明沒有實業,他不能這麼賠下去。「他已經有了一整套的計劃,並且已經付諸實施了」,楊毅說,「他的目標是下個賽季打平,至少不賠錢。這是目前姚明最重要的一件事。」姚明這張國家名片
征戰NBA九年,姚明和他的團隊已經打造出了一個高大、厚道、幽默、勤奮、富有社會責任感與慈善心的姚明形象。姚明成為了中國對外窗口一張名副其實的「名片」
姚明並非是中國進入NBA打球的第一人。
1999年7月1日,王治郅在選秀大會上在總第36順位被小牛隊選中,兩年以後,小牛隊稱讚這位進入NBA的「亞洲第一人」手感柔軟,但潛台詞卻正符合他們對亞洲人的看法:不夠兇悍。但隨後幾年中,王治郅的發揮不盡人意,有球隊安排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球隊利益出發,NBA彷彿都在呼喚另一個中國大個兒取而代之。
姚明就是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的。
姚之年
在紀錄片《姚明年》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太陽隊的小個子後衛在姚明面前做了個假動作,其實就是個單純的晃動過人,就騙得姚明兩腿拌蒜坐倒在地,太陽隊替補席上笑翻一片。
那是2002年姚明的新秀賽季,他永遠都記得自己的第一場比賽,「從球員通道跑出來,看見全場的燈光,只覺得血全涌到頭上去了……」
當記者跟隨他一起前往NBA時,才發現美國人對中國並不完全了解,除了李小龍、成龍,還有人會問出「你家有電視嗎?」——在這種環境之下,姚明的「被排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姚明初進入NBA時,體型還未發生變化,竹竿一樣的身材在NBA彷彿成了「人盡可欺」的角色。首戰對陣步行者,姚明只得到了0分2個籃板,被外界炮轟為「水貨狀元」,在這個處子賽季,姚明的「一舉成名」恐怕就是通過「大嘴」巴克利的親吻驢屁股開始的。
那時姚明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他要遵從體能教練開出的營養菜單,他要馬不停蹄地隨著球隊進行各場常規賽,最重要的是,他要加強自己只有80~90磅的卧推力量,使自己可以躲過用降落傘鍛煉的卡爾馬龍那樣鐵肘子的暗算。
他曾經私底下說過:「與其去敏感別人對我的態度,不如先把自己做好最實在。」
在休斯敦,一位銀行職員安迪的話或許頗能代表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想法:「我們看夠了NBA那些整天飆垃圾語言,相互挖苦諷刺說大話的人了,姚明這種用行動來回應的方式非常符合我們對東方儒家的那種看法……」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無論姚明隨火箭隊飛往何處,紐約、洛杉磯、西雅圖、邁阿密……都會有一群媒體圍過來,問著那些大同小異的問題,而姚明無不一一以中國式的微笑禮貌地回答著他們,當年美國最權威的體育雜誌破天荒地用一個中國人作為封面,標題是「the year of yao(姚之年)」。
「要」玩命
姚明的九年職業生涯幾乎就成了與傷病搏鬥的歷程,他也被譽為是NBA最努力的球員之一。
姚明的左腳腳踝做了三次重大的手術,第一次是骨裂,在左腳腳踝植三顆鋼釘,2009年腳骨骨裂,由於已經做過手術,為了消除隱患不能再受傷,做了一個腳踝重建方案。因為姚明的腳弓很高,而且左腳是軸心腳,重建的方案是把腳弓做平,需要把之前手術的三顆鋼釘拔出來,把原來好的骨頭打斷,把這個放平再連接上,這一次重大的腳踝重建手術結束之後,留下了16顆鋼釘和鋼板。
2010年的11月11日,那次受傷終於把姚明的職業生涯畫上一個句號。
姚明的勞損太多,醫學上稱為「應力性骨折」,完全是由多年疲勞導致出現的,NBA漫長的常規賽賽季之外,他夏天還得參加中國男籃的集訓,打很多熱身賽和國際重大比賽。
每年,都有球迷們在大洋彼岸為姚明的狀態、姚明的體力、姚明的傷情而展開辯論,甲方認為他在火箭的上場時間過長,過於賣命,乙方則認為他根本不該把暑假的黃金時間花在中國國家隊上面,男籃世錦賽和奧運會,一般都是在NBA賽季的間歇期進行。征戰了一個賽季的球星,大多希望得到充分的休整機會,以便新賽季有一個良好的狀態。所以,即使是NBA的大牌們,甚至是低調謙虛的鄧肯(微博)們都可以宣布不為國家隊效力。但在這個問題上,姚明根本沒有選擇。
或許就像他曾經感同身受的那句話,「從你真正踏進NBA賽場的那一天開始,你就會發現,你不僅僅是休斯敦火箭的一個球員,你代表的是身後十來億的中國人。」
無論在哪支球隊,姚明幾乎成了一個激勵的詞語,他的隊友們都知道,每年夏天,姚明有多麼的刻苦,他會是第一個走進訓練館、最後一個走出去的人,即使是短短几天在海灘上的度假,姚明每天也不忘完成一萬米的長跑計劃。
但教練組相信,如果姚明能少勤奮一點,他受傷的機會就小一點。「這完全是一種折中,」《休斯敦紀事報》的喬納森·費根說,「他們只想在季後賽看到他一次。」
最後一次受傷前,姚明曾經和記者有過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其中他對自己傷情的無可奈何,其實和普通人無異,只是更辛酸:「每天重複一些枯燥的小環節。然後到打球的時候,最大的挫折不是在身體上的康復,最重要的是你的頭腦,你的意志力。你突然發現你不是原來的你,很多原來輕鬆的動作你做不了,至少暫時你做不了,但是你不知道是不是暫時不能做。如果你沒有經驗的話,你就不知道是不是會一天天變好。當然我知道是會一天天變好,只是傷病的原因——當然有些傷病好不了,只好退役。」
說這段話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傷病未來會如何,可這並不妨礙他說完之後又接著去力量房繼續訓練,他也被譽為是最自律的球員之一:不抽煙、不喝酒、不上夜總會,連帶糖分的飲料也基本不沾,甚至開車也永遠保持在不緊不慢的四十邁左右。
在火箭隊中,姚明是最強壯的球員,他最高可以卧推310磅。更令人稱奇的是,他的體重卻幾乎沒有增加。最初到休斯敦時,姚明體重約300磅(136公斤);五年後,他的體重為302磅。
前火箭隊主教練傑夫·范甘迪說:「大部分球員,每年都會增重3到4磅,這聽起來並不多,可十年之後就不一樣了。但姚不是那樣。我帶過的球員,沒有誰比他練得更刻苦,一個都沒有,從來都沒有。」
姚幽默
僅僅在NBA呆了半年之後,姚明的流利口語就已經讓美國人驚訝了,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姚明後來那種「化骨綿掌」般的幽默。他帶著這種幽默走進火箭的更衣室,也帶著這種幽默接受了西方無數重要媒體的採訪,向他們展示了中國人的另一面。
難怪美國一家媒體幽默地評價道:「姚明大概是我們除了烤鴨醬外,從中國進口的最重要的東西。」
姚明的一位好朋友說:「當年他在上海隊還是個普通隊員的時候,當我第一次跨進他的宿舍,就發現他和其他隊員不同,他床上擺的都是《三國》之類的書時,我就知道這個孩子與眾不同。」
比如有輿論質疑姚明的優勢只是身高,姚明回應,「我的身高擺在那,當然不能浪費了。這就好比你有了一台奔四的電腦之後就不會再用奔二的電腦。我難道放著身高不利用?那太奢侈,太暴殄天物了。」
再比如2004年洛杉磯全明星賽期間,電視台主持人在採訪時問了姚明一個問題。
「大個子,你最喜歡聽什麼樣的美國歌曲?」
姚明回答道:「當然是美國國歌,我一年至少得聽82次!」
他的這些幽默自然是和他有足夠的自信分不開的,同樣,也和他的熱愛閱讀,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有關。
記得一次,姚明和幾個記者一起吃飯、說笑,然後他突然頓了頓,指著桌上方的燈泡:你知道光明中最黑暗的部分在哪裡嗎?——就在它背後那一點。
反之亦然。
姚「報恩」
姚明的一個好朋友曾經私下說過:「這些年,他體會到了傷病,也經歷了很多,他自己思考得特別多,所以他最大的變化是,如果之前的有些東西他能躲就躲的話,現在他會非常主動去承擔一些責任了。」
這或許也是當初他開始創建「姚基金」的原因,包括和納什一起舉辦的「姚明納什慈善之旅」。2007年9月13日,姚明納什的拍賣晚宴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姚明、納什、中國男籃全體成員,以及演藝界大腕馮小剛、王晶、郭德綱、趙薇、伊能靜、閻妮、呂思清等均到場亮相,這樣強大的嘉賓陣容,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姚明、納什的巨大影響力,整個慈善晚會共籌得善款700萬元,
2010年章明基就曾表示「去體育化」將是姚明品牌經營的主要方向。「年齡的增長讓姚明變得更成熟,如果說先前的姚明已經完成了球場上對世人的影響,那麼現在的姚明明顯更具有社會影響力。」
從去火箭第一天採訪開始,記者每天就開始邂逅不同的中國面孔,中文也成了在休斯敦的時髦語言。姚明已經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使得美國乃至世界了解了中國人的新形象,不僅如此,幾年的時間NBA在中國就擁有了超過20家合作夥伴,去年開始美國迪士尼、李嘉誠基金會、中國銀行、招商銀行、聯想集團等五大投資人共斥資2.53億美元,持有NBA中國11%股權。
在被中國人視為主場的豐田中心,紅七匹狼、北京·世界城、匹克、李寧、鴻星爾克、方正等中文廣告隨處可見。這些熟悉的廣告牌,讓中國球迷們宛如置身CBA球場。除此之外,方正、安踏也先後成為火箭的戰略夥伴。另外,海爾、蒙牛、聯想等中國品牌,也紛紛在NBA開始了淘金之旅。簽約價格從近百萬美元到千萬美元不等……這些美麗的數字,使中國市場成了NBA命定追逐的肥肉,也透過姚明這個窗口,使得全世界更多地走近中國、了解中國。
1936年,中國人在柏林奧運會上空手而歸,還落得了「東亞病夫」的稱號。七十幾年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論述中美應該加強交流合作的候說,「作為一個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和一個籃球迷,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他曾經說過『無論你是新隊員還是老隊員,都需要時間才能彼此適應』。我和中國已經有了很多次交談,我相信自己最終能達到他所說的那種標準。」在美國籌備申辦2022年足球世界盃時,甚至邀請他作為美國申辦世界盃行列中的一員。
奧巴馬提到的這個人就是在NBA的中國球員姚明。
或許,《休斯敦紀事報》專欄作家傑羅米·所羅門對他的評價頗有代表性:「姚明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大使。專註,勤奮,智慧。他從未上過八卦新聞,或者惹上官司。他是閃耀的明星。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他。」
2011年1月17日,一則醒目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曼哈頓的時代廣場戶外大屏幕不斷播放,在短短60秒鐘時間內,展示了包括文藝、體育、商界、智庫、模特、航天等各行業的十個傑出華人,姚明就是其中體育界的代表人物。
常常都會有紐約的路人駐足觀看,如果問他們對宣傳片中哪位中國人最為熟悉時,大多數美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姚明。」
推薦閱讀:
※選擇胰島素泵治療(續)
※屬相搬家吉日,12生肖如何選擇搬家吉日
※每一條路都有難題,你該走哪一條?
※為何偏偏選擇他/她? 何吳明
※第一選擇:You never picked me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