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與茶
到了現代中國文人們好茶的時候,階級鬥爭早已白熱化。隨著帝制的終結,一種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開始了。歷史的步伐似乎一下子急促起來,政權更迭、世事板蕩,人們的生活也大都緊張起來,已經少有閑人、閑情像古人那樣品茶,甚而至於鬥茶、分茶了。有之,也是勞碌中偷閑短時偶爾為之,因為難得,所以也就特別當回事兒。於是幾位比較上些檔次的文人,對於舊體詩詞和小品中散發出的那種清靜、閑適就很嚮往,往往寓之於茶,行之於文,津津樂道。在新的時空條件下,文人一飲茶,有了感覺,便要抒情、寫文章,把喝茶品茗說得像佛祖拈花微笑一般,神秘、絕妙得不得了。
魯迅與茶
現在有一種社會「效應」是,一旦為官,遍天下事什麼都是內行,都可以髮指示知道成功;而倘是名人便都是學問無邊,什麼領域都發議論,不同凡響。於是,在一些人的一些文字中,也就隨便什麼領域的學術,都可以引魯迅「語錄」作證。一引魯迅,在革命年代,就沾著革命氣,正確得很,無可論駁;後來,則凡有所論,只要魯迅文中有所涉及,便不惜微言大義,或穿鑿附會,或惡意篡改,使之為我所用,於是那議論便是顯得很全面、很公正、很權威、很真理的樣子兒,盎然成文矣。
論到茶葉,便也不能例外。
然而魯迅卻沒有太多的閑適而品茗,而專文論茶。便說,也只一兩處,一筆帶過,在一些文章里偶爾提到在故鄉時好喝一種叫「圓炒青」的本山綠茶,到廣東佩服許廣平能飲「苦如豬膽潮汕功夫茶」,或給內山書店一包茶,與某人到來今雨軒(北京中山公園)會晤之類。說得稍多一點的。是在《准風月談》中專以《喝茶》為題的一篇文章。雖以喝茶為題,卻仍然是關於世道人心的議論,對於圍攻者無可奈何的揶揄。
直接說喝茶的文字乃開始一段,說是某公司降價,便買了二兩好茶來泡,因為泡時「用棉襖包起來」過,結果湯色重濁,味道竟與粗茶差不多。於是說出經驗——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
平心而論,魯迅雖然偉大,卻絕對算不得品茶專家,他比起以閑適瀟洒著稱的上述諸公,閑「功夫」確是欠缺了些的。
但魯迅的《喝茶》與其文中提到的《吃教》一樣,其意也深,其味也永。魯迅的文章、文章的風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都不是那些等閑之輩所可望其項背的。
魯迅文中之茶味——世味(魯迅《哀范愛農》詩:「世事秋荼苦,人間直道窮」)一旦品出,當時以及後來那些職業革命家、詮釋家、理論家,以及神佛雕塑大師們的理論,就破產了。
這一期,我們跟隨張勵民老師一起走進「文化名人與茶」的故事;走進在茶味——世味中沉思的魯迅先生。
無茶不文人!梁實秋與茶、林語堂與茶、周作人與茶……更多文化名人與茶的故事持續更新中,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徒就可以理解在他們面前吃肉?
※關於孝道的探討之一:楊文霞博士關於孝文化的一些思考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8
※什麼是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