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後人與周作人的後人,老死不相來往,這是為什麼?
據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周海嬰到日本訪問,有人問周作人後人的情況,但周海嬰一無所知,回來就詢問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有關周作人的後人的情況,魯迅博物館一直和周作人及他的後人有來往,就告訴了周海嬰有關周作人的後代的情況。
周海嬰又向魯迅博物館索要周作人的後代的名單,魯迅博物館就到周作人的後代家裡討要了他們家庭成員的名單,而周作人的後代又向魯迅博物館向周海嬰的後代的名單,但是周海嬰沒有提供。
魯迅的後人和周作人的後代老死不相來往,全靠魯迅博物館在中間充當媒介。
不但魯迅魯迅的後人和周作人的後代老死不相來往,周建人前妻芳子所生的孩子和後妻王蘊如所生的孩子也不來往,周建人前妻芳子的女兒周鞠子到上海,居然住在伯父魯迅家,也不住在父親周建人家,與周建人發生衝突的是髮妻芳子和兒子周豐二,不是女兒周鞠子,但是周鞠子和父親也不來往。
秦始皇的大臣勸他不要封小王國給兒孫,說你的孩子,這一代是很親的,下一代也親,到了第三代就疏遠了,到了第四代就和陌生人沒兩樣了,所以封小王國會對以後的皇帝有不利影響。
而魯迅的後代和周作人的後代本是堂親,不出三服,可已經是陌生人了,當然他們老死不相來往是建立在魯迅和周作人斷交的基礎上,但事實上,魯迅和周作人雖然斷交,卻經常在對方陷入困境時,暗中互相幫助。
這世界最不可靠的就是血緣關係,你托生到誰家,不是你來決定的,你的父母不是你來決定的,你的兄弟姐妹更不是你可以決定的,有時干姐妹比親姐妹還親,親姐妹反目的也有很多。
至於堂親、表親,更不可靠,很多人都不認識自己在外地居住的堂親、表親,也不想來往,畢竟陌生人沒有共同語言。而對於在一個城市居然的堂親、表親,很多人也沒什麼來往,畢竟志不同、道不合。
(以前一般有外地陌生的親戚來找你,並非是來拜訪你,而是到你家借宿省賓館費,現在沒有這種事了,一般人都知道在旅行中花錢,也比跑到陌生的親戚家借宿強。)
並非魯迅的的後代和周作人的後代不來往,其實很多人家的後代也是如此。其實傳宗結代有什麼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誰,更不和曾祖父的其它後人有來往。
這世間的人自己為生計而奔波已經很辛苦,誰還管祖宗是誰、親戚是誰?反正都是靠自己努力而謀生,又不像皇帝或名人之後那樣拼爹、拼爺、拼祖先。
魯迅的後代和周作人的後代不來往,還因為他們社會地位不同。無論是魯迅兒子,還是周建人的後妻所生的孩子,都算是在社會上層生活,有一定官職和地位,而周作人的孩子和周建人前妻所生的孩子,都已經是平民百姓,有的是學校教師,有的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社會地位不同,身份自然不同,當官的怎麼會和平民來往?
魯迅的後人與周作人的後人,老死不相來往,雖然自從封建宗法制度滅絕後,親戚之間是越來越疏遠,可是像他們這樣同在一個城市的親兄弟的第二代,比陌生人還陌生,需要知道彼此的信息,還需要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充當媒介,實在是罕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