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會:教會復興的寒暑表
禱告會,自主耶穌的時代開始就有,他親自帶門徒上山祈禱就是不折不扣的禱告會。神的子民享有禱告的特權,肢體聯合向主發出祈求是教會歷來的優良傳統。通常,不同教會對周間禱告會有不同的名稱,有的稱為「得力的時刻」、「禱告的良辰」、「山上的時光」、「內室的生活」,或者乾脆直接稱作「某某禱告會」等等,儘管名稱各異,但其作用和意義則完全被眾教會所肯定,絕大多數教牧都認同「教會是跪著前進的」這一論斷,也承認堂會禱告會是教會屬靈狀況的「寒暑表」!
可是,認同禱告會的作用和意義是一回事,來參加同心合意祈禱的情況則又是另一回事。海外有一份基督教機構的統計顯示,一般教會平均至少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信徒會經常出席主日禮拜,但能夠經常性地去參加周間在堂里舉行禱告會的信徒,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不少教會牧者坦承,禱告會是教會所有活動中信徒出席人數最不踴躍的活動之一。
在當前的中國城鄉教會中,據筆者初步判斷,目前除了少數教會的祈禱會人數還算不少外,可以說多數教會祈禱會參加人數遠遠沒有別的教會活動來得踴躍。有的教會禱告會的人數可謂門可羅雀,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
一、堂會禱告會人數為何不那麼多?
分析堂會禱告會出席人數少的原因,可能各地會有不同的答案:
1、信徒對禱告及參加教會禱告會缺乏正確的認知。
首先,是一些信徒對禱告心存恐懼,總覺得自己不會禱告,也覺得自己有許多方面不夠好,很難確信神是否真的會聽我禱告等。另外,對參加禱告會存有錯誤的理解。曾有人反問:既然神無所不在,那麼我在家裡與在教堂禱告會中祈禱有何分別?既然我未求以先他就知我所需,又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禮拜堂去禱告?既然一個人的祈禱神也必垂聽,為何要舉行集體禱告會?難道神也在乎人多勢眾?這些問題若沒有一個清晰的神學上的回答,信徒就會對參加堂會禱告會缺乏足夠認同和動力。
2、公式化及缺乏「靈氣」的堂會禱告會讓人產生審美和身心疲勞。
每周的禱告聚會程序十分機械、千篇一律,形式僵化,內容單一分享或見證缺乏亮光和生氣,祈禱和敬拜冰冷而難以讓人投入,參與者感覺不到一種「屬靈的空氣」(聖靈的同在),感覺到的是一種死板、沉悶、乏昧以及勞累,尤其是經過一天工作勞碌,拖著疲憊身軀來參加祈禱會的肢體,一般他們往往需要長時間下跪,身體和心靈都深感疲乏,很難在此種氣氛下抖擻精神,熱切禱告!對他們來說,冗長的禱告會,是一種耐心的「忍受」而不是甜蜜的「享受」!
3、禱告會的帶領人缺乏恩賜的裝備和會前的準備。
不少禱告會帶領者往往不重視此項聖工,潛意識裡認為帶祈禱會是「小菜一碟」之事,根本用不著準備。於是乎,在一個多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禱告會中,帶領人沒有做很好的啟發與引導,也少了精短的屬靈信息教導及和主題的詩歌敬拜作為統領,更沒有給參與祈禱的人表達內心感受和需要的機會,這讓不少平時就缺少祈禱操練的信徒感覺「無話可說」或「不知所云」或「自說自話」,到最後甚至有人心不在焉、「魂游象外』,或呼呼大睡,有人雖堅持到祈禱會最後,但只是在禮貌地等待早點結束而已。另外,個別領禱者似乎為「一鳴驚人」,用上了很長的時間去祈禱,引致其他人在被迫「聽禱告」,冗長的禱告讓人昏昏欲睡、疲憊不堪。若長久如此,必會讓人對祈禱會望而卻步!或許「冗長領禱者」該留意:與你一起祈禱的肢體,他們的禱告心路歷程很可能是:起先「與你同心禱告」,接著「為你禱告」,最後則「很想逃離禱告」!
4、缺乏主題與方向把握,將禱告會異化為其他的活動。
一般來說,每個成功活潑的禱告會,必有一個較明確主題和中心(例如:教會復興、勝過逆境、眷顧鄰舍、事奉有力、病患得醫等),並以此來串聯詩歌、分享及經文等,這樣易讓參加者感到充實、豐富和有目標。反之,若缺乏清晰方向與主題,整體程序上未能一氣呵成,這樣會導致那些追求靈命深化的基督徒望而止步,未肯時常出席此種散漫、缺乏焦點、沒有思想的祈禱會。另外,有些地方名義上是舉行禱告會,而事實上變成一個信徒交流甚至是閑聊的所謂「交通會」,結果讓愛慕祈禱的信徒失望而歸;又有的人將個人不良情緒帶入公共祈禱之中,甚至大聲地指桑罵槐,將禱告變成「控告」,這樣令原本想認真祈禱的人望而生畏!也因此有關人事成了日後荼余飯後的談資,令人害怕,這也是導致信徒參與禱告會不熱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5、教會的負責人和教牧同工缺乏祈禱上的榜樣,令信徒感覺祈禱並沒有講台上說得那麼重要!
有些教會領袖或教牧因為年長資深又整日有教會行政、牧養事務要忙,就在潛意識裡為自己索取了「免禱金牌」,便疏於禱告。教會領袖和教牧不熱心參與禱告會除了「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每每領袖皆智商情商較高的一類人,他們習慣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困難,禱告的心志卻不一定能持守得住!這樣悖論就形成了:一方面教會領袖和牧者十分強調祈禱重要,鼓勵信徒出席祈禱會;另一面情況則是,不少教會領袖和教牧同工卻因種種原因自己並不出席教會禱告會,讓「走在後面的弟兄」十分困惑,缺乏楷模。
6、平時教會缺乏有關祈禱真理的教導和操練,不少信徒只認為祈禱就是「窮則呼天」的舉動。
既然目前自己生活無憂,那麼出席禱告會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帶領禱告會的人必須明白,許多人參加聚會但他們卻從來不學習開口禱告;有些人為著社交和宗教的熱情,卻不懂得隱秘的禱告生活。祈禱的內容之一確實是「將你所要的告訴神」,但更高層次的禱告則是:人與上帝進行愛的交流和傾談!不少覺得在禱告會中「無話可禱」的人,每每只有理解祈禱的第一層次。「求告」的內容如果包括代禱當然也可以不少,但「愛的傾談」則更可以是「千言萬語」。前者也許可能很急切,但後者必是更有溫度。由於信徒平時沒有祈禱的認知和習慣,對教會事工也沒有多少負擔,以為這是牧者的責任,這樣造成禱告會熱誠祈禱的人太少,有時因缺乏人領禱而出現「你等我、我等你」的冷場現象,有時逼得只好「點將」領禱,嚇得一些信徒不敢參加禱告會。
當然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複雜的因素導致教會祈禱會的疲乏與荒涼,需要我們反思。
二、堂會禱告會有什麼意義?
禱告會,顧名思義,就是以禱告為主的聚會。但必須注意,教會禱告會並不單指一批人在教堂(會所)里禱告,而是指「教會同心合意,以教會的身份、為教會禱告的聚會」。就身份而言,會眾是以共同的教會身份而非以個人身份在禱告;就目標而言,每個禱告人不能太多再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來禱告,而是站在教會的立場上、從教會的角度為教會的需要禱告;就狀態而言,禱告會不是人在一起卻居心各異或各求各的,而是有同一的心意與方向,為主旨成全、為主名得榮、為主工復興而懇切祈禱。
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問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
這節經文一般的解釋不可能是指信徒個人祈禱說的,而是指教會禱告會說的,經文明確顯示:兩個人以上的禱告與個人的祈禱其意義和效果是有不同的。此節經文更給了禱告會兩個寶貴的應許:「成全」和「同在」!當教會同心合意禱告時,天父必成全教會的懇求並且彰顯以馬內利的實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教會禱告會的特殊意義和效能了。
1、堂會禱告會同心祈禱可以搖動主的手。
搖動主的手?有人對詩歌中「每一次禱告搖動主的手」的詞不以為然,認為上帝做事並不要人去指揮,從上帝的主權角度去理解這也不能算錯。但從神的慈愛角度並且從詩歌藝術的表達手法去理解,「搖動主的手」是說當神的兒女同心合意、情詞懇切的祈禱「搖動」了神的憐憫,猶如一個單純的孩子搖動媽媽的手,非要媽媽同意給她玩具一樣,這是基於孩子對媽媽愛的信任。當信徒以正確的心態付上同心祈禱的代價就是進入了適合上帝施福的心境之中,表明我們正在充分運用屬靈的權柄與福分,與神同工,釋放代禱的能力,因著他的憐憫與信實,就會打開天窗,傾倒下他的祝福,直到無處可容(參瑪3:10)。
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曾說:「當神要為他的教會成就大事時,他命定在成就這工作前需要他的百姓有特別的禱告。聖經用一個美麗的象徵來教導我們這真理--舉起禱告的手。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參哀3:41)。」
禱告彷彿是只長手臂,能一直伸向天上索取無窮恩典。大凡在福音或牧養事工上有較大起色的教會,都不會輕視同心合意情切祈禱所帶出的功效。一個教會傳道人如果忽略禱告或者根本不重視禱告會,那麼,多數情形下他是不可能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穩固前進的屬靈教會。
2、堂會禱告會可以使肢體增進合一。
教會應是合一的(參約17:11、21),這個合一是屬靈的,正如主耶穌和天父是合一的一樣。然而這個合一也不是有名無實的,教會合一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在教會的禱告會上。當信徒放下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利益,一起以教會的身份、地位、立場、利益,在神面前同心禱告時,教會合一的生命就得到十分自然的流露和見證。在教會中沒有別的比同心禱告更能促進聖徒走向合一,因為只有在同一位天父前彼此傾心吐意時,神兒女之間的平等、相愛、聯結就能得到最深刻的體現。當每個信徒個人與聽禱告的主關係越近時,勢必信徒與信徒之間的關係也將越來越近!此時此刻,原本彼此的埋怨和分歧會藉著同心合意的祈求而煙消雲散。這種在合一和互信里的屬靈代求,是教會興旺的重要基礎。同心合意的禱告並不受空間的限制;相距遙遠、只能靠通信或電話聯繫的人也可以同心合意地禱告;只是若能聚集在一起,同心合意的情形就會比較明朗。
3、堂會禱告會可以幫助信徒知罪悔改。
祈禱是與神面對面,個人如果他真的遇見了神,他就一定會被照亮和改變!因為當罪人一聽到基督徒在禱告時,他們就很容易嚴肅起來。有一位很不虔敬的人曾經談到某傳道人說:「他的講道我還可以接受,但是當他禱告時我就害怕--好像神正在逼近我。」如此,罪人時常會因聽弛見信徒的禱告而感悟自己的罪。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也提及某位牧師,他在悔改前曾強烈地抵擋這位牧師。他說:「當牧師一開始禱告時,我就會開始覺得有罪;並且如果他的禱告拖長一點,我便感到無法抗拒基督。」因此,只要基督徒一開始盡本分禱告,內心有罪的人便會立刻開始感到不安。不少人因此被這種禱告催帶到神面前,能使罪人的心產生強烈的光照與悔改。
4、禱告會可以彰顯神的榮耀同在。
耶穌登山變像的故事,聖經是這樣說的:「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太9:29)此時禱告者至少彼得、雅各、約翰三人,是一個山上禱告會。正禱告的時候,神榮耀的彰顯發生了!主與教會同在是他的應許,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教會要經歷主的同在,彰顯主同在的實際,每每是在教會群體「正禱告的時候」。教會的禱告會,不但可以讓信徒主觀上經歷主的同在,也能客觀地印證主的同在。
教會建立禱告會可以操練信徒的禱告生活,學習如何與主親近與交通,加深信徒屬靈生命的深度,拓展信徒屬靈關懷的寬度,增進信徒團契聯絡的緊密度。教會在周間有不同形式的禱告會,常被人稱為「教會靈性的溫度計」,因為教會周間禱告會在一個側面上能夠反映此教會信徒生命的屬靈光景,也是教會作為一個靈性團契去經歷神同在和祝福的重要管道。並能因此略窺如何打開天上倉庫,得到屬天祝福的通道。
5、禱告會是信徒學習等候神的重要方式。
藏在地里深處的樹根和伸向天空舒展的樹枝,乃是一體;照樣隱秘處的禱告生活和聚集在一起的禱告,也是緊緊相連而不可分的。耶穌給同心合意聚集奉他名禱告的人一個特別的應許(參太18:19--20)。因此,初期教會信徒就因「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1:14)而得力量得復興。當時門徒聚在一起禱告,「等候」父神所應許的聖靈。在教會史上這第一次的聚集禱告會,其重要意義舉足輕重。因為它告訴後世信徒如何學習等候神的應許,也奠定了後代禱告會蒙上帝悅納的模式--多人聚集同心禱告,必有上帝所應許的同在與聖靈能力的彰顯。初期使徒聚集禱告的典範,成為歷世歷代教會意圖復興,追求聖靈充滿的榜樣。
三、禱告會應當怎麼帶?
如果能通過謹慎的設計、全心的投入來推動周間禱告會,不獨對教會有益處,也能夠建立信徒個人的靈命。可以說,周間禱告會是主日崇拜以外,教會一周之間最重要的聚會。但在現今多數的教會周間禱告會,其情形實在令人汗顏。教會實有必要重新認識周間禱告會的重要性,禱告會的帶領者必須像重視主日崇拜一樣來盡心儘力盡意地投入,才可能讓我們的禱告舍成為教會蒙福的管道。事實上帶領禱告聚會並不比講道來得輕鬆,尤其面對一群平時都沒有很好建立祈禱習慣的信徒,帶領者必須好好策劃、全心交託、仔細安排、認真帶領才是。以下是對帶領禱告會的一些建議:
1、短詩開心門。
往往可用一至兩首短詩來開始,選擇這些短詩的內容一定要符合祈禱的主題和氛圍。如可以是讚美敬拜性的、悔改靈修性的、祈禱安慰等候性的詩歌。祈禱會參加人員層次不一,時間有限,這就要求詩歌需簡單易唱,詞不能太隱晦難懂,調不得怪異難唱。最好是大部分同道曾唱過或會唱的詩歌,這樣容易引起共鳴。音樂是情感的翅膀,當每個人高聲頌唱時,心門漸趨打開,思想漸被過濾,情感漸變聚一,心靈漸增與神的親近。
2、讀經把路引。
以讀一小段神的話來開始,時常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當領會者能記起任何適合於當時的目的或場合,並感人切題的經文更好。讀經的目的是要把神的心意帶入祈禱者的心靈中,便於他們能按神的心意禱告。有些人認為在聚會前總要讀完一章聖經,不管這經文是否太長或內容繁複或偏離主題,這種做法很不明智,令人不知所云。如果他實在沒有合適的經文可用,就不必勉強讀經,不必拘泥於形式,將神的話硬拖進來,湊成禱告聚會的一個部分,這實屬畫蛇添足。
3、短講啟人心。
教會禱告會通常都是每周一次,參加的人大多也相當固定,因此禱告會信息應做系列的規劃。又因是在禱告會中傳講,信息最好是偏重在禱告的系列教導,或是較傾向於生命的對付與調整之類的信息。領會者當說些簡短恰當的話,著重解釋禱告的性質,鼓勵眾人禱告並把將要禱告的目標植入與會者的心中。提出一些應許和原則,作為鼓勵期待禱告得答應的根據。神的保守、庇許或治理的法則足以作為信心的根據提醒眾人。如果他們將要禱告的任何事,在信心的根據上可能有任何疑問和錯誤,主領人應該把疑問和錯誤作出解釋,讓祈禱者堅信自己的禱告必蒙垂聽。同時也要把需要代禱的每一個目標與祈禱的焦點目標呈現在眾人眼前,讓每個禱告者的心思和意念以及盼望都合一,真正達到同心合意恆切禱告的境界。
4、進程隨聖靈。
禱告會不僅不必墨守成規依不變的程序,也很難說什麼樣的程序是對的,是更好的。甚至在聖靈的運行下,完全沒有人主領,沒有程序地讓聖靈自由運行的方式,理論上說才應該是最好的。但是聖靈通常透過我們的有限,使我們在聚會中「凡事規規矩矩行」,因此有適合的程序還是有益的。在禱告會進程中,主持人必須自己完全投入在祈禱中,隨著聖靈的帶領進行。可以根據內容需要分幾個段落來祈禱,每段間可用合適的短詩來分開,主持人可以在間隙分享或報告所要祈禱的事。有的時候可以請專人來為某一主題禱告,如果順利,最好讓那些最想禱告的人禱告才是。因為有時,甚至那些平常最屬靈、最合適被指定禱告的人,可能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們當時可能心情冷淡,如果讓這些人禱告只會使禱告冰冷下來。但,如果讓那些想禱告的人禱告,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是這種方式常不容易進行,可能被那些漫不經心禱告的人打岔,也可能被那些狂熱者、假冒為善或受仇敵所攪擾,因為這些人只會製造噪音。然而,在大多數地方,這種方式是可以相當順利進行,就是把禱告會交在神的聖靈手中,讓那些想要禱告的人禱告。當然,在一般情形下,主持人會先請好教會中比較屬靈老練的人來祈禱,他們會提升整個聚會的品質,增加祈禱的氛圍。如果主領人看見有任何要糾正的地方,要率直並善意地指正,然後讓禱告繼續進行。只是他要小心酌量說話的時間,才不致打斷禱告的感覺,使聚會冷淡或把人們的心思轉離正題。好的祈禱會,不在乎周密的節日程序,乃在乎主領者的生命成為「靈力」流通的管子!
5、禱告要簡明。
個人領禱應該非常簡明。如果有人禱告得很長,只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是會眾唯一的出口。如果他們的禱告冗長沉悶,環遊全世界,走進曠野,會眾無法與他們同心,使得他們不能在禱告會中合一。有些長篇大論地禱告,在禱告中講論神學系統,有些人在勸勉別人,甚至藉機指桑罵槐。不但人厭煩他立刻停下來,神也希望他能停下來。
不但要簡,還要有明確目標。禱告會的每一位當為某一個目標禱告。每人各有禱告的目標是好的,有時有兩三個人為同一件事禱告或是各人有不同的目標均可。如果禱告聚會是專為某件特別的事而有,最好讓全體都為那件事禱告。若是目標比較籠統,那麼就隨各人負擔。或隨主持帶領或選擇自己禱告的題目。
6、靈活控氣氛。
要好好控制氣氛,務使祈禱會順利進行,讓參加者能享受祈禱會的甜蜜。在祈禱會開始的時候,先筒略說明參加者須注意的事項。要預先安排交通分享和祈禱所佔用的時間。為使祈禱會更活潑,祈禱會的形式可作出變化,例如有一些禱告內容,由指定的弟兄姊妹代禱,其他弟兄姊妹同心聽他的禱告。另一種則用一起開聲祈禱的方式進行,或有一些祈禱內容用默禱形式進行,有些則分小組形式進行,這些形式都間接使參加者更加投入。充分利用禱告會的時間,不要留下太長的靜默,因為這會造成壞印象並使聚會下沉。我知道教會有時有默禱的時間,但是遇到這種情況,主持的人要告訴眾人默禱,以便所有的人知道他們為何靜默。在禱告會中,有幾分鐘全體靜默,定睛仰望神,時常有最大的功效。這與因為沒有人禱告而長時間沉默是有極大的區別。
7、預備要用心。
祈禱會的帶領者,其活潑之靈命及事前的準備是極其關鍵的,決定一個禱告會的成功與否。禱告會的主領人一般由本堂具一定資格的人來帶領,主領人需要對整個聚會有個周到的程序設計和必要準備,不可以事先沒有安排任由「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順從聖靈引導不等於可以打無準備之仗,憑信心行事也不等於可以隨心所欲。我們要根據聖經原則、教會傳統及現實處境,將聚會程序及各種代禱事項預先有個歸類與整理,精緻地排出先後次序。
一位牧者曾見證說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為教會的禱告會感到很頭痛,為何一再鼓勵,信徒仍不願意來,為何禱告會總是枯燥、沉悶、無力?某天突然覺得好像聖靈對他的提問:你用多少時間預備主日崇拜的信息?你又曾用多少時間為一次禱告會做預備?你憑什麼期待禱告會會活潑、火熱、有力?從此,他立志用預備主日崇拜相同的重視程度及時間來預備禱告會,因此他經歷了禱告會的復興。
另有一位被公認很會帶禱告的教牧說:「其實我不比別人更會帶領禱告會,我也不以為我有帶領禱告會的恩賜。我只是用更長的時間來為禱告會做預備。」他說:「晚上有禱告會的當天下午,我絕對不做任何別的事,我就是單單禱告、安靜、等候,預備禱告會的內容。」
如何帶領禱告是一般禱告會中最容易忽略的問題。為了預備禱告會,我們當然會準備代禱事項,可是如何帶領會眾禱告,才是預備時最主要的重點。我們必須預備的是:有哪些代禱事項,國度性的、教會性的、個人性的?這許多代禱事項,其提出的先後次序如何?要用哪些方法來代禱?同聲禱告、兩人對禱、三人小組禱告、舉手禱告、按手禱告、用一段聖經禱告、用詩歌詞禱告、默想默禱、分享之後禱告、禱告之後分享……用一種比較不屬靈的話來描述:我們必須精心「設計」這個禱告會,以幫助會眾學習禱告、投入禱告、火熱地禱告,進而遇見主、經歷上帝的大能。
四、如何讓我們的禱告會火熱起來?
教牧同工若盼望祈禱會得以復興,也許可參考以下幾個途徑:
1、領袖牧者帶頭
教會領袖、牧者是「走在前面的弟兄」,若肯以身作則,恆常出席祈禱會,而非僅「交差式」、「亮亮相」而已,這必會帶來一個清晰的信息--教會領袖真的十分重視禱告的操練。這樣就能發揮「身教」的作用,影響更多肢體起來參加教會的祈禱會。
美國的薛達牧師曾見證說:「我們教會周三的祈禱會,以往只有二十人參加,但如今人數已增至數百人,並且還有許多其他的禱告聚會……教會祈禱會人數增長至數百人的原因,在於教會領袖決定從事務性的會議中,撥出時間來同心禱告。唯獨當牧師、傳道同工及教會長執積极參加祈禱會的時候,我們始能期望其他的弟兄姊妹也出席教會的禱告聚會。」
教牧長執「身教」出席祈禱會後,可以跟上「言教」:透過不同場合極力呼籲、邀請和鼓勵弟兄姊妹參加教會禱告會,隨時分享祈禱帶出來的各樣屬靈恩典。
2、尋求聖靈帶領。
聖靈是「禱告的靈」,他若在我們生命中做感動的工夫,就能促使我們在禱告會中更自由地禱告。在聚會開始時,給予個人較多安靜時間,以敏感神的靈的臨在;可考慮以幾分鐘鬆弛運動做聚會之開始;祈禱會主領者事前花更多時間預備,向神尋求信息、方向、主題、詩歌及活動形式等等;主領者在聚會中敏感聖靈即時的感動和帶領,並隨時作出適當的調整;鼓勵參加者藉真誠的禱告、敬拜讚美、真誠懺悔、分享或默想等環節,向聖靈打開心門,接受聖靈的感動和指示。
3、熱切擺上自己。
參加祈禱的人要在聖靈感動下開放生命、敞開自己,向神發出熱切的禱告和讚美。參加祈禱會的人,其心態不應僅來「支取」,而是準備「給予」。整個身心靈都順服在主的權能之下,全神貫注地投入與主交通。假若人人都是如此,祈禱會就必然豐富多了,並且也不沉悶了!在祈禱會的程序設計中,需要預留空間,給參加者有自發的禱告時間及分享心聲的機會。如鼓勵參加者在別人領禱時,自己也可開聲作出回應和支援,如「阿們」!有人共鳴能帶來熱熾的禱告氣氛。提醒各人可為「禱告蒙允」做見證,得勝的消息往往叫人振奮,激發感恩,形成祈禱的良性循環。
4、釋放敬拜讚美。
短歌敬拜讚美是帶動禱告會活潑過來的「切入點」,使人容易開放。「緊扣」的心靈,沐浴神的同在(參詩22:3)和聖靈的感動中。心門打開後,禱告更流暢、深入和動人。可委託有這方面恩賜的肢體負責帶領敬拜,添置更適切的音響系統和不同樂器來為聚會服務。聚會開始時往往有人心靈疲乏、神態麻木,但經過釋放的敬拜讚美和同聲禱告,則換來「清新」「火熱」的感覺,他/她下次豈不會繼續參加嗎?
為了讓敬拜讚美更加釋放,主領者必須預先思考如何帶領敬拜。包括:這次聚會中的敬拜主題是什麼?譬如:讚美上帝的信息,因上帝的全能敬拜他,認罪與迴轉等,主題清楚之後就應思考該用哪些詩歌?唱每首歌前後次序如何,每首詩歌如何唱法?重複幾次?間奏使會眾默想?詩歌之間是否穿插禱告?備妥如何帶領敬拜,也必須在會前與司琴、音控等其他配搭溝通。
5、多元禱告方式。
禱告會可用的禱告方法很多,遺憾的是現在不少教會在禱告會中常用的方法卻相當地墨守成規。如有的教會常用的方法是:提出幾項代禱需要,然後請人起來帶領禱告,通常帶領禱告的總是那幾個人。有時那人把所有代禱事項統統一次性全部禱告完,以致讓後續的人不知怎麼禱告。其實,我們可以設計多樣、活潑、有力的禱告,可以在一次禱告會中綜合數種方法來進行。茲列舉方法如下:
同聲禱告:主領者說明一項或兩項代禱事項(不可太多,以免遺漏),會眾同時各自開口禱告。台上開口禱告,自然能帶動會眾更火熱、更投入地禱告。
舉手禱告:採用同聲開口禱告的方法,加上肢體語言--舉手(或其他恰當之肢體語言,如手按心口等)來禱告。此類型的禱告可以特別用在敬拜的禱告和重大事項的禱告。
分區禱告:採用同聲開口方法,將會眾分成數區,使每一區各為一件相關的事代禱。此類型的禱告可以用在為幾個城市、幾個教會、幾位肢體、幾件事工的代禱上,使每一區各為一個事項代禱。
圍圈禱告:幾個人(或小組)圍住一位需要代禱的人一起同聲開口為某肢體或家庭代禱告,也可以加上舉手或手握手祈禱。
接力禱告:在全體會眾中以自由的方式讓會眾一位接一位禱告,或禱告人由每小組推薦出來,快速地接力禱告。
分層禱告:就是全體會眾由主持人帶領下,按照代禱事項,逐個開口同心代禱。中間用合乎主題的詩歌作穿插或引線,主領人還可以將即將代禱的事項作簡要說明或意義性闡述,以便會眾心中有底!
禱告會祈求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如:一人開聲領禱、一同齊聲禱告、小組祈禱、就近二人一組禱告、個人安靜默禱等,只要我們運用合宜,就能幫助肢體更集中投入禱告實踐中而不感到千篇一律、死板沉悶。
6、為禱告會祈禱。
首先,這個任務自然屬於帶領禱告會的同工,特別是主領者及配搭帶領禱告者,必須花很長時間在上帝面前禱告、等候、安靜、親近上帝、對付自己、調整自己,渴慕自己能成為上帝使用的器皿。
帶領者或核心同工們應在禱告會前有守望禱告,特別為禱告會禱告,求主賞賜施恩懇求的靈,求主賞賜迫切祈求的心。在禱告會進行的同時,除了參與帶領的同工之外,所有核心同工,一方面必須全心投入禱告會中,一方面也必須為整個禱告會守望。特別也要為作信息分享的同工代禱,讓他能全心沉浸於主的話語中,被感動、被釋放、被帶領、被充滿!
此外,我們還得注意禱告地方和座位安排。一般教會禱告會較少注意座位安排,其實座位安排對禱告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當教會禱告會出席人數少時,寧可不要用禮拜堂,免得坐下來冷冷清清,使禱告氛圍受影響。如果人不多何不改用教室或副堂,人數和空間均比例最好能使大家的關係更活絡、更接近,以便容易營造同心合意、火熱懇切的氣氛。同時,好用的影音設備、充足的光線、流通的空氣、夠用的禱告墊等都應考慮在內。
禱告會也如同一場管弦樂團的交響樂大演奏,基督是我們的大指揮家,聖經是我們的樂譜,我們要向上帝獻上我們美妙、動聽、感人肺腑的樂音,座位的安排是必須注意的。如我們應該讓各團契、各小組、各侍奉團隊的弟兄姊妹儘可能坐一起。他們平常就彼此熟悉,也常有機會在一起交通和禱告,他們坐在一起參加禱告,必定更容易同心合意地擔任一個「聲部」,使整個禱告會更和諧、更同心合意。
「今天人類未開發的最大富源是信心;今天人類未用的最大力量是祈禱!」祈禱成就大事,讓我們同心祈禱吧!
當然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複雜的因素導致教會祈禱會的疲乏與荒涼,需要我們反思。
二、堂會禱告會有什麼意義?
禱告會,顧名思義,就是以禱告為主的聚會。但必須注意,教會禱告會並不單指一批人在教堂(會所)里禱告,而是指「教會同心合意,以教會的身份、為教會禱告的聚會」。就身份而言,會眾是以共同的教會身份而非以個人身份在禱告;就目標而言,每個禱告人不能太多再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來禱告,而是站在教會的立場上、從教會的角度為教會的需要禱告;就狀態而言,禱告會不是人在一起卻居心各異或各求各的,而是有同一的心意與方向,為主旨成全、為主名得榮、為主工復興而懇切祈禱。
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問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
這節經文一般的解釋不可能是指信徒個人祈禱說的,而是指教會禱告會說的,經文明確顯示:兩個人以上的禱告與個人的祈禱其意義和效果是有不同的。此節經文更給了禱告會兩個寶貴的應許:「成全」和「同在」!當教會同心合意禱告時,天父必成全教會的懇求並且彰顯以馬內利的實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教會禱告會的特殊意義和效能了。
1、堂會禱告會同心祈禱可以搖動主的手。
搖動主的手?有人對詩歌中「每一次禱告搖動主的手」的詞不以為然,認為上帝做事並不要人去指揮,從上帝的主權角度去理解這也不能算錯。但從神的慈愛角度並且從詩歌藝術的表達手法去理解,「搖動主的手」是說當神的兒女同心合意、情詞懇切的祈禱「搖動」了神的憐憫,猶如一個單純的孩子搖動媽媽的手,非要媽媽同意給她玩具一樣,這是基於孩子對媽媽愛的信任。當信徒以正確的心態付上同心祈禱的代價就是進入了適合上帝施福的心境之中,表明我們正在充分運用屬靈的權柄與福分,與神同工,釋放代禱的能力,因著他的憐憫與信實,就會打開天窗,傾倒下他的祝福,直到無處可容(參瑪3:10)。
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曾說:「當神要為他的教會成就大事時,他命定在成就這工作前需要他的百姓有特別的禱告。聖經用一個美麗的象徵來教導我們這真理--舉起禱告的手。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參哀3:41)。」
禱告彷彿是只長手臂,能一直伸向天上索取無窮恩典。大凡在福音或牧養事工上有較大起色的教會,都不會輕視同心合意情切祈禱所帶出的功效。一個教會傳道人如果忽略禱告或者根本不重視禱告會,那麼,多數情形下他是不可能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穩固前進的屬靈教會。
2、堂會禱告會可以使肢體增進合一。
教會應是合一的(參約17:11、21),這個合一是屬靈的,正如主耶穌和天父是合一的一樣。然而這個合一也不是有名無實的,教會合一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在教會的禱告會上。當信徒放下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利益,一起以教會的身份、地位、立場、利益,在神面前同心禱告時,教會合一的生命就得到十分自然的流露和見證。在教會中沒有別的比同心禱告更能促進聖徒走向合一,因為只有在同一位天父前彼此傾心吐意時,神兒女之間的平等、相愛、聯結就能得到最深刻的體現。當每個信徒個人與聽禱告的主關係越近時,勢必信徒與信徒之間的關係也將越來越近!此時此刻,原本彼此的埋怨和分歧會藉著同心合意的祈求而煙消雲散。這種在合一和互信里的屬靈代求,是教會興旺的重要基礎。同心合意的禱告並不受空間的限制;相距遙遠、只能靠通信或電話聯繫的人也可以同心合意地禱告;只是若能聚集在一起,同心合意的情形就會比較明朗。
3、堂會禱告會可以幫助信徒知罪悔改。
祈禱是與神面對面,個人如果他真的遇見了神,他就一定會被照亮和改變!因為當罪人一聽到基督徒在禱告時,他們就很容易嚴肅起來。有一位很不虔敬的人曾經談到某傳道人說:「他的講道我還可以接受,但是當他禱告時我就害怕--好像神正在逼近我。」如此,罪人時常會因聽弛見信徒的禱告而感悟自己的罪。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也提及某位牧師,他在悔改前曾強烈地抵擋這位牧師。他說:「當牧師一開始禱告時,我就會開始覺得有罪;並且如果他的禱告拖長一點,我便感到無法抗拒基督。」因此,只要基督徒一開始盡本分禱告,內心有罪的人便會立刻開始感到不安。不少人因此被這種禱告催帶到神面前,能使罪人的心產生強烈的光照與悔改。
4、禱告會可以彰顯神的榮耀同在。
耶穌登山變像的故事,聖經是這樣說的:「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太9:29)此時禱告者至少彼得、雅各、約翰三人,是一個山上禱告會。正禱告的時候,神榮耀的彰顯發生了!主與教會同在是他的應許,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教會要經歷主的同在,彰顯主同在的實際,每每是在教會群體「正禱告的時候」。教會的禱告會,不但可以讓信徒主觀上經歷主的同在,也能客觀地印證主的同在。
教會建立禱告會可以操練信徒的禱告生活,學習如何與主親近與交通,加深信徒屬靈生命的深度,拓展信徒屬靈關懷的寬度,增進信徒團契聯絡的緊密度。教會在周間有不同形式的禱告會,常被人稱為「教會靈性的溫度計」,因為教會周間禱告會在一個側面上能夠反映此教會信徒生命的屬靈光景,也是教會作為一個靈性團契去經歷神同在和祝福的重要管道。並能因此略窺如何打開天上倉庫,得到屬天祝福的通道。
5、禱告會是信徒學習等候神的重要方式。
藏在地里深處的樹根和伸向天空舒展的樹枝,乃是一體;照樣隱秘處的禱告生活和聚集在一起的禱告,也是緊緊相連而不可分的。耶穌給同心合意聚集奉他名禱告的人一個特別的應許(參太18:19--20)。因此,初期教會信徒就因「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1:14)而得力量得復興。當時門徒聚在一起禱告,「等候」父神所應許的聖靈。在教會史上這第一次的聚集禱告會,其重要意義舉足輕重。因為它告訴後世信徒如何學習等候神的應許,也奠定了後代禱告會蒙上帝悅納的模式--多人聚集同心禱告,必有上帝所應許的同在與聖靈能力的彰顯。初期使徒聚集禱告的典範,成為歷世歷代教會意圖復興,追求聖靈充滿的榜樣。
推薦閱讀:
※覺得肌肉太緊實僵硬?幾個簡單的動作,教會你用泡沫軸放鬆肌肉 [一點資訊]
※4步教會寶寶獨立上廁所,最快只要幾天
※大陸基督徒閱讀及城市教會圖書室配書推介書目
※教會治理問答第三章 論教會聖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