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把自己創造成藝術品
茶
道是對殘缺的崇拜,是溫柔的嘗試。儘管我們深知生命本不可能完美,但茶道卻意在成就生命的某種完美。
12
一代有一代之美學
文 | 丁東
21 世紀網路化浪潮使全球意識日益覺醒,地球變得扁平,人類更趨平等,而世界環境危機也讓生態文明更為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我們生活於此的世界可能是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綠洲。這些都驅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生存哲學,並催生了新的審美觀念。傳統上以雄偉宏大、對稱平衡為特徵的權力崇拜式審美,以堆砌繁複、鑲金嵌玉為趣味的財富炫耀式審美開始受到挑戰與質疑,一種回歸日常生活、崇尚簡樸自然的生活美學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審美主流。
何謂生活美學?當代美學家蔣勛曾說:「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處不在的美,這就是生活美學的起點。」做一頓精緻的晚餐,清掃庭院的落葉,觀看落日的餘暉,思念遠方的友人,這些生活中的細微點滴之處,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客體。藝術並非只沉睡在遙遠的博物館裡高不可及,也不是只有少數的藝術大師才有資格創造,恰如岡倉天心所言:「生活中的小事亦蘊含有偉大之處。」美好的藝術與普通的生活並非斷為兩截,昂貴稀有的古代文物與名人字畫也並非藝術之全部,如果我們能以慎重、謙遜的態度看待世間萬物,就可以把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變成審美的創造。
日本庭園的禪宗氣質使其具有簡單、不對稱設計的特色,以求營造一個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當下之美,並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這是位於石川縣金澤市長汀的加賀藩時代的武家屋敷野村家,園林與茶室在靜寂中煥發生機。
以一花一葉、一茶一飯所昭示的生活美學在今天正受到中國城市新人類的熱切響應,對這一新興美學浪潮追根溯源,我們發現,從形式上,它受惠於日本傳統的茶道;從理念上,則植根於中國古老的禪宗。
日本傳統美學有一特質,擅長於把一件日用常行的凡俗之物,提升到藝術審美的超越境界。一株野菊插在青瓷瓶中可以表現閑遠之思,一杯清茶配以古樸的環境就能營造清寂禪心,一次晚餐也足以成為具有驚人之美的懷石料理。平凡生活即是藝術創造,日本的茶道最早實踐並圓滿闡釋了這一審美理念。
京都瑜伽庵的茶花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佛教寺廟的飲茶風俗,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之後,飲茶開始脫離單純解渴的原初狀態,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風雅之物,至宋代經詩僧與文人之手,形成完善的品鑒體系。從唐代的煮茶,宋代的點茶,再到明代的瀹茶,飲茶之風由廟堂之高而漸入江湖之遠,今天已成為中國人日常家居的「開門七件事」之一,但遺憾的是,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明清以後停滯不前,未能成熟為獨立的審美藝術。
《陸羽烹茶圖》(局部),元末趙原繪,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朝時期,茶葉由遣唐使和佛教僧人傳入日本,在宋代,逐漸美學化的飲茶之風更被日本全面吸收,今天日本抹茶道依然保留著中國宋代點茶法的基本範式。15世紀,日本文人從禪宗茶會得到啟發,創立了茶道,對茶舍與茶具形式之美的極致追求,進而體會「和、敬、清、寂」的心理感悟,最終使之上升為生活的美學。
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把煎茶帶到日本,此後江戶時代初期千 利休創立抹茶道。至江戶時代中期,禪師高游外重新確立煎茶的法與道,並在晚年雲遊賣茶。1823年刊行的《賣茶翁茶器圖》中的茶器(上圖)與當今幾乎沒有差別。
一切藝術的背後其實都蘊含著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尖頂高聳的歐洲哥特式教堂象徵著中世紀天主教徒對天國的嚮往,而對稱布局的中國皇宮表現出統治者對皇權穩定的企盼。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的「茶禪一味」一語,就彰顯出茶道與佛教禪宗的密切淵源。岡倉天心憑藉敏銳的文化感知,指出「禪宗對東方思想有一種特殊貢獻,那就是使俗世與宗教有了同等的重要性」。佛經雲「無差別心」,凡俗之物即偉大之物,正是禪宗的不二論哲學奠定了茶道的理論基礎。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攆茶圖》(局部),描繪了點茶道的全流程:從磨茶到烹點,以及一應用具。點茶傳到日本後,演變為今天著名的抹茶道。
西方宗教劃分了塵世與天國的兩重世界,天人懸隔,勢若水火,人必須在天國里才能獲得最後的救贖。西方哲學最早的宗師柏拉圖也以絕對理念為唯一真實,視藝術不過是對理念的拙劣模仿。把美懸置於日常生活之外,追求抽象的純粹美感,這乃是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審美理念。
而東方禪宗卻以此岸即彼岸,當下即永恆。「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內在即超越,生活即美學,油鹽醬醋茶,道在其中矣,這是東方哲學的創造。日本茶道充分開顯了這一東方智慧,飲茶既是一種日常生活,也是一場審美體驗。以自然為度,以質樸為美,一杯清茶可見大千世界,須臾品茗體味人生永恆。流風所及,六百年來,以禪宗為底蘊的茶道藝術全麵塑造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唐煎(煎煮茶餅)宋點(拂擊茶末)明淹(淹泡茶葉)。到今天,日常茶飲皆為淹茶為主。在日本,自由、簡潔的淹茶法也為煎茶道所吸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入門級課程。圖為昭和10 年(1935年)賓庫縣丹波國多紀郡第廿一番學區村立古市小學的茶道課,師生共習淹茶法。
今天我們可以從日本的家居、飲食、服飾等諸多方面看到這一文化的烙印。以家居百貨為例,20 世紀80年代創立的雜貨品牌無印良品,他們使用環保的普通材質,再結合頂尖的設計團隊,以自然、簡單、質樸為審美理念,製造出價格平實,質地優良的百貨產品。無印良品所展現的「禪的美學」,在全世界受到消費者的熱捧,被《福布斯》評選為全球最佳中型企業。
日式料理也可以看成是這一文化理念的產物,在美食紀錄片《壽司之神》里,傳奇般的壽司並非稀有罕見之物,不過普通米飯魚蝦,但經過料理職人嚴苛的美學追求,創造出非同凡響的食物之味。一個只有十人座位的壽司小店而兩次榮膺米其林三星評鑒,八十多歲的烹飪大師小野二郎一身素衣,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本身就成為食物之美的最好化身。
水野年方(1866-1908)的《茶湯日日草》描繪了日本茶席的全流程,這是其中與茶果子和 茶懷石相關的兩幅:《料理獻立圖》與《會席圖》。
以執著的匠人精神,絕不妥協地在平凡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最後自身也化為美之一部分,這就是茶道所傳承的唯美精神。岡倉天心在《茶之書》里這樣解讀了古代茶道大師的終極追求:「如果一個人不能讓自己變成美好事物,那他又有何資格去追求美呢?茶道大師正是這樣做的,他們不僅讓自己成為藝術家,更成為藝術本身。」
從20 世紀中葉開始,這種東方哲學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藝術追求,日益激起了西方後現代哲學家和藝術家的共鳴,在岡倉天心寫下上述文字的半個世紀後,哲學家福柯談到了他的生活美學觀念,他說:「使我驚訝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藝術只與物體發生關聯,而不與個體或生命發生關聯,每一個體的生活難道不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從自我不是既定的這一觀點出發,我想只有一種可行的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創造成藝術品。」
藝術與人生本來是一非二,每個個體通過對生活之美的熱切追求,最終完成對自我人格的美學塑造,這既是茶道的真諦,也是整個生活美學的終極目標。
孤蓬庵的侘寂風格
在今天的中國,日本的茶道獲得了廣泛的學習熱潮,而福柯的生活美學也同樣受到文化界的熱切追捧。反抗權威,顛覆偶像,回到生活本身,發現足下之美,這正是新時代的美學表達。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英文經典三部曲之一,他以深厚的修養和優美的文字,使得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就成為論述日本茶道的經典之作,至今無人超越。一百多年來,《茶之書》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享有持續的影響。
我們今天展卷閱讀,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審美體驗。
《茶之書》
茶道的理想與精神日本古典美學巔峰之作
[日] 岡倉天心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如果「茶道」真是我們當年派出的文化使者,
為何她一去不返,至今樂不思蜀?
是我們的文明已經枯朽,
還是東洋的土地更富生機?
作
者
簡
介
岡倉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任職於日本美術學校和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提倡"東方精神觀念深入西方",強調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作出貢獻,深刻影響了20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寫生啦】 中國油畫院課題組藝術家:白蒂
※攝影藝術概論
※十二生肖的書法藝術作品展示
※琺琅藝術概述
※禪畫:中國禪宗特有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