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著名太監
趙高:秦朝時宦官。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
趙高(?-前207),嬴姓趙氏。秦二世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石顯:
字君房,濟南人(今濟南章丘縣西)。西漢漢元帝劉奭時期奸臣。漢元帝生病之時趁機專權。掌權期間結黨營私,打擊異己,擾亂朝政。蕭望之等人都遭到石顯的迫害,蕭望之被逼自盡,周堪、劉更生被廢官禁錮,不再任用。漢成帝劉驁繼位後失勢,石顯被人彈劾免官,死在回鄉路上。
張讓: 東漢十常侍之首
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宗愛:中國歷史上唯一弒殺兩位皇帝的宦官。
南北朝時期北魏宦官、權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王的宦官,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太子太師、中秘書,封馮翊王。宗愛因獲罪而成為閹人,在太武帝時任中常侍。宗愛對太子多加干預,又與太子部屬有閑隙,怕日後太子登基對己不利,於是與東宮勢力展開權力鬥爭,誣陷太子及其手下人意圖造反。太武帝下令整肅太子府,且誅殺了許多太子近臣。太子拓跋晃因此積憂成疾而死。後來宗愛怕被太武帝誅殺,先下手為強於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弒太武帝。太武帝死後,朝廷欲立太武帝第三子東平王拓跋翰為帝,但宗愛與拓跋翰關係不好,假立皇后之命,將拓跋翰殺掉,然後立吳王拓跋余為帝,宗愛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總督中外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大權在握。拓跋余想奪回皇權,又遭宗愛所弒。不久之後,羽林郎中劉尼、太子少傅游雅等人密謀,由太子少傅游雅、源賀、長孫渴侯率禁軍守衛宮廷。陸麗與劉尼一起迎皇孫拓跋浚入宮即位。劉尼率禁軍抓住宗愛及賈周其黨從處斬,夷滅三族,至此而終。
高力士: 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 ,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唐朝中期權宦,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李輔國四十歲之前無所作為。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後,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之後又阻止了張皇后廢唐肅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的企圖,保護了太子李豫即位, 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跋扈囂張,唐代宗遂廢除李輔國的權勢,又派人刺殺了李輔國。 追贈太傅,謚號為丑。
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
唐朝的擅權宦官。瀘州瀘川(今四川瀘縣)人。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髮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最後被宰相元載設計縊死。魚朝恩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宦官的實力,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專權局面埋下了伏筆。
仇士良:
憲宗、文宗時任內外五坊使,後升左神策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變後,加特進、右驍衛大將軍。他乘皇帝昏庸、朋黨相爭之機,玩弄權術,穩步高升,從一個侍侯太子的一般太監,歷任監軍、內外五坊使、左神策軍中尉、驃騎大將軍、觀軍容使兼統左右軍、知內侍省事等要職,封楚國公,死後追贈揚州大都督。有《內侍省監楚國公仇士良神道碑》,載其曾被賜上柱國、進封南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次年因被檢舉家藏武器,下詔削官爵,籍沒其家。仇士良檀權攬政20餘年,一貫欺上瞞下,排斥異己,橫行不法,貪酷殘暴,先後殺二王、一妃、四宰相,使當時朝政變得更加昏暗和混亂。
俱文珍:
俱文珍是唐德宗後期重用的宦官。公元805年德宗去世後,因中風而半身不遂的唐順宗繼位。順宗不甘心受制於宦官,試圖通過改革克服德宗朝因宦官專權而造成的弊政。改革觸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當朝權閹俱文珍聯合其他宦官堅決反對。俱文珍先是想法讓順宗取消了王叔文進宮議事的權利,然後俱文珍等宦官與李純合謀,日夜聚集在順宗周圍,氣勢洶洶地逼其讓位。身體本來很差的順宗懼於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軍國大政交給太子。俱文珍還不滿足,他把翰林學士召到金鑾殿,逼迫他們起草詔書,由太子即位,尊唐順宗為太上皇。只做了七個月皇帝的唐順宗就這樣被俱文珍逼宮退位了。太子李純即位後,稱唐憲宗,俱文珍因有擁戴大功而備受重用。忘乎所以的俱文珍不僅對百官為所欲為,對手下的宦官也毫不留情。不少宦官因為與其稍有摩擦即被處死。宦官們對俱文珍又恨又怕,憲宗也不滿俱文珍的居功擅權。此時正值擔任監軍的俱文珍因不請示朝廷而擅殺東川節度使李康而引起眾怒。朝野上下競相指責俱文珍專橫獨斷、目無君主,宮中的宦官也群起攻擊。俱文珍漸漸失寵於憲宗,不久死去.
田令孜:
本姓陳,四川人。懿宗時任小馬坊使,和李儇玩得很好,李儇即帝位為僖宗,屢次提升他至左神策軍中尉、左監門衛大將軍,田令孜恃寵橫暴,把持大權,無所不為。在黃巢起義軍進逼長安時,他挾持僖宗逃往四川。到成都後,繼續為非作歹,暗殺了敢於直言上諫的左拾遺孟昭圖,襲殺曾在鎮壓黃巢起義中立了功的宦官曹知懿部。唐昭宗即位後,田令孜引義子王建對抗朝廷,而王建要割據西川,與陳敬瑄(田令孜兄長)產生矛盾。最後,王建把田令孜兄弟二人同日分別殺死。
童貫: 宋朝一名宦官; 曾在小說《水滸傳》出現。
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王振: 明朝第一名當權宦官
今河北蔚縣人,略通經書,滿腹經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王振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汪直:掌管禁軍開先河
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馮保:曾是顧命大臣
明代太監。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萬曆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鑒圖說》、《四書》等很多書。最後馮保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劉瑾:明朝當權宦官,後被處凌遲處死。
弘治年間犯罪赦免後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寵愛,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劉瑾被捕後,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魏忠賢: 明朝當權宦官,以敗壞朝政著名。
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李蓮英: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
李蓮英,漢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進喜,咸豐五年凈身為太監,翌年入宮。同治六年,受封二總管。慈禧太后賜名連英,俗作蓮英。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人。宣統元年61歲時,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隱退。宣統三年亡,時年63歲。
推薦閱讀:
※太監都是惡人嗎
※殺了美女,放了太監
※九千歲太監魏忠賢為何敗給少女皇后
※除了男太監,史上還有女太監,她們如何凈身?
※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