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陳楸帆:劉慈欣只是特例 並不能說明什麼
被稱為世界科幻文學雙獎之一的雨果獎,頒給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不僅僅讓科幻這個原本小眾的類型文學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也使得另外一個科幻大獎星雲獎備受關注,在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人們在不斷猜測,何時才能把雙獎都攬入手中……
不過,一個人的獲獎,對於國內當今式微的科幻文學來說,可能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的意義。近日,本報採訪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他說:「今天國內的科幻文學創作,不論是創作人數還是作品數量,都非常少,劉慈欣只是一個特例,他的獲獎固然讓人欣喜,但他依然在單打獨鬥,實際上,所有國內的科幻小說作者,都處在單打獨鬥的狀態。一個特例的出現並不能說明什麼,下一個劉慈欣這般能夠獲得整個世界認可的中國科幻作家,還需要更好的基礎才能夠誕生」。
雨果獎和星雲獎
劉慈欣獲獎,讓雨果獎被國人所熟悉,同時進入關注者視野的,還有另外一個世界著名的科幻文學大獎——星雲獎。
在科幻文學界,一向把雙獎加身當作科幻文學的最高榮耀,劉慈欣本人,也曾獲過星雲獎提名。而這兩個獎究竟有什麼關係?為何身兼雙獎即為頂尖的作品。對此,陳楸帆介紹說:「這兩個獎都是科幻文學中最重要的大獎,但它們本身之間也有所不同,星雲獎的評選者更多是業內資深的研究者、評論家,因此星雲獎評選出來的作品,往往更注重專業性。而雨果獎則更多面向大眾讀者,只要進入大會會場的人都可以投票,因此會有很多粉絲和愛好者投票。這兩個獎就像電影節的奧斯卡和金球獎,一個注重專業,一個注重大眾,所以,假如某一部作品既能獲得星雲獎、也能獲得雨果獎,那就說明它在專業領域和大眾之間都獲得了認可,都是頂尖的作品」。
事實上,歷來獲得雙獎的科幻作品並不少見,比如改編成電影的《安德的遊戲》,分別於1985年和1986年分別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此外諸如《沙丘》、《環形世界》、《神們自己》、《通向宇宙之門》等等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品,也都是雙獎作品。
國內科幻文學發展時間不長,一直以來,發展狀況也並不太好,愛好者不多,因此,許多人對這兩個世界知名的科幻文學大獎也了解很少。不過隨著劉慈欣的獲獎,這兩個頂級大獎也漸漸被國人熟悉。陳楸帆說:「獲得雙獎的作品,必然是傑出的、頂尖的、甚至是傳世的作品,我們希望國內的科幻文學能夠出現更多獲得這兩個獎的作品,但這需要基礎,也需要時間,需要更好的科幻文學創作和閱讀的環境」。
大獎不是憑空得來,《安德的遊戲》天下皆聞,《通向宇宙之門》享譽世界,背後是身後的科幻傳統和龐大的科幻文學創作和閱讀群體。
陳楸帆: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著有《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遞歸之人》《星雲IV.深瞳》等。
單打獨鬥的中國科幻文學
劉慈欣的獲獎,對於許多熟悉科幻文學的人來說,意外也不意外,不意外在於,劉慈欣作品的水準早已被人公認,並且在海內外早有大量的粉絲。意外則在於,在當前國內科幻文學發展並不樂觀的情況下,劉慈欣能夠獲獎,並不容易。
作為類型文學的一種,興起於近代,並且往往被劃分為大眾文學、或者通俗文學,但在國內,科幻文學遠遠達不到大眾的範圍,陳楸帆說:「目前來說,科幻文學在國內還是比較小眾的,就好像星雲獎和雨果獎這樣的世界大獎,在圈子裡有著崇高的榮譽,但在圈外,了解的人卻並不多」。
有學者指出,劉慈欣獲獎,只是一個孤立事件,並不代表著國內科幻文學的創作已經足夠比肩世界,對此,陳楸帆說:「當前的情況是,一方面創作者數量很少,不論是作品量,還是創作水準,達到平均線以上的,創作又比較穩定的作家,可能不到50個。相對來說,我以前去過美國一家出版社,也就是出版劉慈欣《三體》的那家出版社,不算重印的,他們每年新出版的奇幻、科幻作品達到四五百部,這還僅僅是一家出版社。這麼大的基數下,產生傑出作品的可能性當然就比較大」。
反觀國內,科幻文學還遠沒成氣候,陳楸帆說:「中國科幻文學的塔基還遠不夠堅實,劉慈欣獲獎,是單打獨鬥。其實不僅劉慈欣,幾乎所有的科幻創作者都在單打獨鬥。」
究竟為什麼讓科幻文學難以成長?陳楸帆說:「第一個原因,和科幻文學創作的特性有關,科幻是比較難寫的,它需要一定的科學素養、邏輯思辨能力,對科技的發展,甚至是前沿科技有比較好的了解,同時還需要好的文學素養,能夠用一個精彩的故事把科學幻想講出來,相比而言,那些青春、言情、奇幻、玄幻等等的寫作,可能更容易進入一點兒。第二個原因是市場問題,目前國內讀科幻的人也不是很多,這直接導致出版的數量、銷售量都不理想,作者沒辦法靠作品生活,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創作。我所知道的國內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是兼職創作,另有主業維生,這也會在質量、數量上都造成影響」。
為什麼不讀科幻
是什麼讓科幻文學這個原本是大眾文學的類型,最終變得小眾?科幻文學的讀者群為什麼許多年難以擴大?
陳楸帆說:「其中的原因,許多人都曾經探索過。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有沒有科幻文學發展的土壤。從『五四』以來,國人提倡德先生、賽先生,賽先生即是科學,但實際上,百年以來,科學的精神一直都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從兒童的教育、社會環境的培育、科普的力度等等諸多方面,都非常不足。我在美國發現,許多大科學家,本身都會從事科普的工作,同時,他們也有非常多的科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等,從小培養一個人對於科學、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我們顯然還做得不夠多」。
近年來,隨著網路文學的高速發展,網路文學中的科幻文學也同樣發展迅速,如果說以傳統方式寫作的科幻作家很少的話,那麼網路上,不論創作者的數量,還是作品的數量,都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數量龐大的同時,批評的聲音也同樣眾多,甚至有許多批評者不認為網路文學中的科幻是真正的科幻。對此,陳楸帆說:「網路文學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更新,一個作者每天要保證非常大的更新量才能夠維繫讀者群的穩定,這麼快的寫作速度,有時候必然會在質量上有所妥協。而科幻文學,本身又需要很多積累的過程,網路上流水線式的作業,自然會有一些它本身的問題。實際上,網路文學中的科幻小說,許多都是披著科幻外衣的輕小說。看多了實體科幻小說的,可能看不慣網路上的作品,認為是垃圾。衝突有時候確實是挺大的」。
即便如此,網文中的科幻,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陳楸帆說:「作為一種商業性的文字,有市場需求,自然有人去寫,而作為類型讀物,它本身也會起到普及的作用。因此,它有它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意義。他會讓讀者對科幻有所了解,如果看那些科幻外衣下的輕小說不滿足,自然會去找經典的科幻小說去讀」。
對世界抱有好奇心
儘管科幻在當下中國的狀態並不好,但對於未來,陳楸帆還是抱有樂觀態度,實際上,科學發展越來越快,科技對於生活的改變越來越徹底,人們的科學精神,對於科學的態度,自然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變,科幻小說的未來可期。
陳楸帆說:「比如說這一次《三體》獲得雨果獎,必然會引起許多原本不關注科幻文學的人進入到這個領域,人們的注意力來了,也會帶來社會資金向科幻文學匯聚,推動科幻文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也是文學本身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歐美、日本,科幻也好,類型文學也有,都有非常發達的產業鏈。從作品的出版,到動漫影視的改編,再到遊戲娛樂、周邊產品等等的開發,使得作品的價值能夠被充分發掘出來,也激勵者更多人進入到這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讓整個產業更加發達,形成良性循環。假如我們能夠吸收這些經驗,學習他們的操作方式,那麼我想,未來的十年,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可能就會到來,下一個像劉慈欣這樣的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幻作家,誕生的可能也就非常大了」。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陳楸帆說:「還有一些比較麻煩的事情,從創作者來說,難處在於科技的發展非常快,超過了作者的步伐,你所設想的,可能科學已經實現,當然也就談不上科幻了。一般來說,科幻往往走在科學的前面,但是現在要做到這一點,恐怕不容易。此外就是不斷地找到新的視角,這對於創作者的要求就會比較高。而從整個社會的環境來說,科學精神的建立、科學意識的普及也非常重要,它是科幻文學發展的土壤。從小孩子開始,從人本身的好奇心出發,培養他發現和探索自然、世界、宇宙的精神和興趣。好奇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精神,也是科幻文學重要的精神——對世界永遠抱有好奇心」。
記者 周懷宗
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七十六] 劉慈欣——《三體》
※各國有為可能到來的末日危機做實質性準備工作嗎?這些末日危機有哪些呢?
※每日電訊【2217-09-27】為了國家利益
※《黑客帝國》是反烏托邦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