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佛像,鑒定有秘技!
佛像作偽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花樣也在不斷翻新,但任何偽品都逃不出 「線條綿軟、表情甜俗」 這八個字來。在鑒定時不論運用哪條經驗,只要我們抓住偽品的一兩個主要破綻,一針見血地點在死穴上,就可以解決問題。
許多經驗還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關鍵是要具備辨偽意識,遇到問題窮追不捨,寧嚴勿寬,千萬別自欺欺人,給贗品找台階,削足適履,這樣終會水落石出。
歷代佛像真偽鑒定:各時代佛像有各自的風格和特徵,這就是我們鑒定佛像時的著眼點。當你將一尊佛像的著眼點弄明白了,這尊像的時代也就出來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鑒定
早期的佛像為高肉髻,有磨光式和發綹式,但是沒有螺發,螺發出現比較晚,都是公元500年以後才出現,之後大量流行的。十六國時期的佛像佛手印皆為禪定印,因為早期佛像不是信眾求發財生子所用,而是僧人禪觀的對象。
北魏早期的佛像
北魏正光五年的鎏金成輔彌勒造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十六國時期的佛像多在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北等黃河流域出土。過去這類像少有人能認識,古玩市場上花幾百塊錢亦能所獲,但現在贗品層出不窮。
北魏太和元年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佛教發達,出現了很多名品佛像。北魏佛像風格大致可分為遷都前和遷都後。遷都前所鑄佛像保留著較濃厚的西域和涼州地區佛像樣式的影響。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將首都遷至洛陽後,北魏開始完全模仿漢文化。
在這個時候佛像的衣著樣式出現了一種不是通肩式,也不是袒右肩式的大衣,該大衣領子低垂,胸前系寬大帶子,右衣領搭在了佛左手上,衣帶飄揚,很是流暢,這是當時南方士大夫穿著的服飾,稱為褒衣博帶式。
北魏彩繪貼金佛像
這時的佛像體形比較消瘦,所謂瘦骨清像。所以當我們見到這種褒衣博帶式的、瘦骨佛像,可以判定它們的時代是在公元500年以後。目前市場上真品北魏佛像幾乎已經看不到。
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 鎏金銅觀世音菩薩立像
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共一百六七十年,佛教也相當發達,杜牧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是南朝留下來的佛像很少,比較著名的是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的一批。特別是南朝的銅佛像,確為真品的全世界僅有數尊,今天凡是看到南朝款的佛像多為偽品,有的如清端方舊藏宋元嘉十四年(437年)韓謙造金銅佛像這樣的名品,也是清末仿造。首都博物館一展櫃內有很多小佛像,絕大多數都是唐代的,但是都被人加刻了南北朝的款,市場中雜亂的情況也就可以想見了。
南北朝銅佛
唐、宋、遼時期的佛像鑒定
唐代618~907年,前後近300年,佛、菩薩、羅漢、弟子、天王、力士等各尊,其職守更加明確,個性化更強,可以說佛經上所描述的各神祇都已完備,而且道教像也多有出現。
唐代倚坐彌勒像,鐵制 現藏西安博物院
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等原因,國內開始全面接觸西域文化,深受國外美術思想的影響。反映在佛像上,衣紋開始儘可能地寫實,特別喜歡錶現衣紋的立體感,層層疊疊的衣紋顯出質感。唐代因為國力強盛,以胖為美,反映在佛像上就是頸部出現了「三道」線紋。
唐夾紵乾漆佛頭像
唐代青銅鎏金觀音立像
中晚唐以後,佛像做工開始衰退,盛世時那種氣勢如虹、充滿自信的風貌逐漸消失,佛像造型開始變得拘謹,衣紋簡略,沒有那麼複雜的轉折,坐佛身上下垂於台座的大衣角退縮,僅搭於台座邊緣。佛像做得越來越枯瘦,盛唐時的立體飽滿之感不見蹤跡。
以前幾厘米、十幾厘米高的唐代小型銅佛像在古玩店內常能碰上,現在多半都是新作。這類像在民國時就開始仿造,偽品無論是在線條、銅質以及金的自然磨損上都與真品有所出入。
唐 鎏金銅天王像
宋代的文化藝術非常發達,雕塑非常寫實,比西方雕塑更好,更簡練概括,也更有味道,更有精神層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從傳世的宋代羅漢像一窺宋代雕塑的風貌。
宋代銅瑜伽士坐像
南宋和金,由於商品經濟發達和連年的戰爭,銅是非常緊缺的物資。這一時期,特別是金代,鍋、碗、瓢、勺一律是能用鐵的用鐵器,能用瓷器的用瓷器,每家只能有一面銅鏡,佛像之類都不許用銅來製造,這促使木雕、泥塑、瓷塑等各種材質的佛像大量出現。尤其是大型木雕應運而生,這些木雕體形高大,一般都達一兩米,往往是由整塊木頭雕就。
宋 水月觀音
宋金木雕佛像常見的是一種水月觀音形象,觀音為閑適的遊戲坐姿,這種形式的觀音形象是接近公元900年的晚唐時期才出現的,到宋代特別流行,一直延續至明代。由於木雕很容易仿造,所以宋代的大型木雕仿品今天非常多。這類偽品其實多是廣東東莞地區仿造的。廣州有家古玩店賣的都是此類木雕,做得真可以假亂真。
鑒定時我們就只能通過「望氣」來判斷它。網友們愛說「開臉一眼新」,對「開臉」的把握是很難具體說明的,但實際上這是很關鍵的著眼點。我們對藝術品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是靠自身的藝術底蘊,往往對一件器物掃一眼就能辨別真偽,靠的就是藝術感受。那些上來就抓放大鏡、看包漿的其實是捨本逐末,不是一流的鑒定家。
現代仿品水月觀音木雕像
遼代佛像存世量不大,但製作精湛。遼代金銅佛像的大仰蓮台座尤其出色。美國學者辛庫曼最先總結出鑒定要點:在遼代佛像兩小腿部分均各有一條婉曲如小蛇狀的衣紋,是辨別遼代佛像的重要著眼點。此外,河北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陶羅漢等也可以作為了解遼代佛像的參考。
這件偽西夏文款神像,造型根據南詔國銅鐘上的天王像而來,似是而非。
遼代千手觀音
遼代 易縣三彩羅漢
元、明、清時期的佛像鑒定
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開始在內地流行,藏傳佛像的樣式在內地特別是北方地區影響較大。漢族的傳統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襲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但已呈衰落趨勢。較漢傳佛像,藏傳佛像最直觀的區別是幾乎沒有衣紋刻劃,這應與藏傳佛像受尼泊爾等地佛像藝術影響有關。而漢傳佛像則喜歡刻劃佛像的衣紋,強調衣紋的變化。
元代銅佛像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的飛來峰,山上鑿了很多石窟,其中不少是藏傳佛像。
元代佛像
元代銅鎏金佛像
元 龍泉觀音佛龕
明代以前的金銅佛像體量都很小,20厘米高者就算了不起了,可是到了明代,佛像都做得很大,二三十厘米高的已不鮮見。這是因為明代經濟非常發達,用白銀做流通貨幣,因此歷朝的舊銅、雜銅以及銅錢都可熔煉。銅變得不值錢了,可以鑄作很多佛像。
明朝歷時270多年,中早期的佛像小腿部的衣紋線較長,越晚越呈偏圓形了。中早期的佛像頭部與身子比例都還勻稱,越晚頭部越大,甚至晚期已有比例失調之感。
明代三彩阿彌陀佛
明代早中期的佛像,佛身和台座都是一體鑄造的,到了明中期以後特別是明晚期,皆是佛身和佛座分鑄,所以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只剩下上半身的明代佛像。明代在佛的肉髻里多出了「頂嚴」,這個元素是元代才開始大量地出現在藏傳佛像上的。明代北京、山西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和西藏的宗教管理者關係特別好,明政府也要賞給西藏佛像,所以明代北京、山西造的佛像上也都帶著「頂嚴」。
明 永樂款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談到明代造像,就需要特別提及永宣宮廷造佛像。因為明朝初年北京要接待很多西藏大活佛、大喇嘛,北京還有藏傳佛教寺廟,住著好幾百個大喇嘛。地方的大法王、大活佛來北京朝見皇帝,臨走的時候皇帝都要送他們瓷器、茶葉、絲綢、布匹等,後來又加送佛像。這些佛像都是專門為藏僧設計製作的,一招一式都很講究,真是怎麼看怎麼喜歡,挑不出毛病。
明宣德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明宮廷的造像僅限於永樂和宣德兩朝,前前後後加起來頂多30年。這類造像在市場中拍賣價格極高,贗品自然不少。主要體現在:
1、造型僵板,動態生硬,缺乏真品的自然靈動感;細部如手腳、五官特別是眼睛、耳朵的線條含糊,缺乏挺拔犀利的力度。
2、真品器壁的薄厚均勻,底部剁痕規範;偽品往往器壁薄厚不一,剁痕粗率。
3、真品分量適中,手感舒適;偽品往往銅質生硬,手感沉重。
4、真品鎏金金色自然,有歲月磨蝕的痕迹;偽品系人工腐蝕和打磨,痕迹生硬。
刻款方面,永樂年款是楷書,字體秀麗。偽款書寫不規範,字體無力。宣德款真品佛像刻工有力,筆道粗寬,可見刀痕;偽款有的是鑄造出來的,很容易識別。
現代仿造的宣德年間造綠度母像
在清代佛造像尤其是藏傳佛像中,出現了不少雙身佛、護法像等佳品,其手腳的鑄造尤其以寫實出色。上手一摸就能知道是明朝的還是清朝的,就是因為手感不一樣。
清康熙銅鎏金綠度母像
清康熙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明代西藏中部的佛像,一般是用紅銅鑄造,紅銅材料是從尼泊爾進口的,鎏金的顏色都偏橘黃,很暖的黃,手感上輕重、柔軟度都很合適。另一方面,由於是紅銅材質,質地比較柔軟,所以其器壁並不十分規範,很隨形。因此它的封底系採用卷底法,或者叫包底法,即把器壁卷回來封住佛像的佛藏。
清乾隆 銅鎏金背光白玉立佛像
清乾隆 紫金琍瑪無量壽佛
而清代大概是疆土廣大了,國力強盛,銅資源缺乏的問題解決了,清代北京地區的藏傳佛像多半是用黃銅鑄造,器壁厚實,觸手感覺生硬,分量沉重。另外因為銅質又硬又脆,已經無法像明代那樣翻卷,所以改用剁口封底即剁底法,很好辨認
推薦閱讀:
※宋代建盞的鑒賞與鑒定
※別以為logo大就是土,為你分析YSL大logo經久不衰的秘密……
※紅寶石如何鑒定
※春茶茶葉品質鑒定及選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