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25道數學題難倒的「民科」路在何方?
文: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
五年前,在一檔電視娛樂節目中出鏡的一位下崗職工,在節目中提到他正致力於「引力波」等諾貝爾獎級的重大科學研究,遭到了評委和主持人不留情面的批駁。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1日晚上23:40,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有好事者在網上放出當年錄製的電視節目視頻,網友們紛紛感嘆一個優秀人才被嘲笑、被埋沒,批評主持人和評委欠他一個道歉,甚至稱此人為「諾貝爾哥」。微博大V姚晨更是為他加油,評價其為「一個了不起的工人」。
實際上,這位所謂的「諾貝爾哥」是一位典型的「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這類「民科」在中國為數不少。由於工作性質,我也曾接觸過一些「民科」,甚至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也正好收到一家大報轉來的民科投稿讓我幫忙審稿,文章的標題也很震撼,「美國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成果屬於造假」,標題後面特別註明「原創」兩字。文章中,這位作者認為,美國科學家探測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而是兩個黑洞相撞的爆炸衝擊波,並且提到了「暗物質波」、「暗能量波」、「低頻聲納波」、「低頻次聲波」、「中子星」等概念。
那麼,究竟如何識別「民科」?歸納起來,「民科」們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民科」們大多不屑於研究小問題。他們的「研究」往往針對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要麼試圖推翻著名的科學理論,要麼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立志於研究一些聽上去很玄、很牛的東西。愛因斯坦、相對論、宇宙模型等常常是他們挑戰的對象。
二、「民科」們常常把科學和神話混搭。「暗物質」和「陰曹地府」、「夸克」和「太極」、「黑洞」和道教中的「玄牝之門」……等等,舶來的科學名詞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神話故事中的概念混在一起,「洋」為「中」用,「科」為「民」用。
三、「民科」們基本沒有受過專業學術訓練。他們對科學研究感興趣,但大多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科學訓練,數理功底較差。據我的一位科研工作者朋友介紹,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數學院門口總有「民科」來下戰書、砸場子,所內人員不勝其擾,就教會某具有高中文化的保安大哥25道數學難題,凡遇到「民科」來訪,就讓保安大哥出馬,只要挑戰者連續做對5道題就可以上樓與科學家見面,但至今無一人通過。
在中國,「民科」在大多數情境中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常與精神偏執甚至別有用心的騙子相關聯。實際上,「民科」不僅不同於職業科學家,也明顯區別於普通的科學愛好者和非職業的業餘科學家。「民科」從事的所謂「科研」與真正的科學研究存在本質區別。
首先,科學是基於現象和數據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和演繹得到的合理認識。「民科」與科學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果是理論研究,需要說明該理論的前提和假設是什麼,通過什麼方法或途徑進行推理和演繹,得到了什麼結論。而且,結論的正確與否最終要經過實踐和實驗的檢驗才能被廣泛接受。而「民科」往往只是羅列一些科學名詞,他們並不了解這些名詞的實質含義,更無法給出具體的實驗數據。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和數學是「民科」們的主戰場和重災區,而化學、生物等實驗學科的「民科」較少的原因。
其次,真正的科學研究十分重視學術民主,批判和質疑更是科學的本義。所以,科研論文投稿之後要經過必要的專家評審,科研成果要進行同行評議,這都是科研領域最普遍的做法。錯的就是錯的,對的就是對的,科學理論的真偽判別並不會因為是誰提出的而有什麼變化。但「民科」們往往不能對正確面對質疑,更給不出合理答覆,認為科學界在打壓他們,甚至認為整個現代科學理論都有問題。
再次,真正的科學研究非常重視學術傳承和科研合作。優秀的科學家不僅善於從前人和同行的理論和觀點中得到啟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學高峰,也注重發揮各自專業特長和優勢,針對某一問題與其他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以LIGO科學合作組織2016年2月11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為例,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一研究的論文作者多達1011位,分別來自四大洲的1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深空探測、巨型望遠鏡、高能粒子加速器等科研項目的科學家人數更是多達數千人。而「民科」們的理論往往橫空出世,沒有科研傳承,「民科」們的「科研」基本靠單打獨鬥,「民科」之間既不合作,也不交流。
職業科學家往往對「民科」持否定態度,而公眾們則大多抱以同情,這其中的巨大反差正是老郭的引力波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老郭們既缺少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又缺乏邏輯求證的科學方法,按照這種方式做「科研」,不僅不會對人類文明進步有任何實質性貢獻,還有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這裡,針對為數不少的「民科」和他們的同情者,我想提幾點建議:
一、如果認為自己的成果超越了前人,希望得到認可,應該通過正規渠道申請專利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如果中國無法發表,就投到國際期刊。不懂外語,可以請人翻譯後再投稿。
二、如果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科學共同體的認可,就要遵守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尋求與職業科學家進行理性學術交流。這方面,山東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館的鄭曉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努力學習現代生物知識,通過向科學家學習,與科學家交朋友,從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礦長成為了經常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古生物學者。
三、如果要有驚人發現,一定要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查文獻、做筆記。提出驚世駭俗的理論之前,先吃透前人到底做了什麼研究,看看自己的理論還存在什麼缺陷。
當然,相互尊重乃基本禮儀,「民科」們也有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由。美國也有民科,每年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甚至為「民科」們設立專門的分會場,只要投稿就可以作報告,既為民科們提供了展示舞台,也避免其干擾其他會場的正常學術交流。科學家也要摒棄道德優越感,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幫助,指點迷津,使「民科」們早日走出迷惘。畢竟,科學傳播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科學研究向公眾有所交代的主要手段。
推薦閱讀:
※乾貨--C5.0與CART演算法實戰
※實分析Ⅱ|筆記整理(7)——勒貝格積分後續應用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2
※誰幫忙答一下數學符號都是怎麼來的?的個人背景?
※如何用數學方法精確計算股票買入點(附圖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TAG: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