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穆迪和標普的中國評級被市場「無視」了
摘要:在標普下調中國評級當日,中資美元債的信用利差下降了3.3bp,降幅為5月31日以來次高。而穆迪下調中國評級以來,在岸人民幣對美元累計上漲約4%,上證指數累計上漲逾9%。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劉怡心。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半年時間不到,穆迪和標普相繼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但市場似乎並不care。
9月21日,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調整至A+,短期評級從「A-1+」下調至「A-1」,展望從負面調整至穩定。這是1999年以來,標普首次下調中國主權評級。
在標普下調評級過後,債券投資者們的反應似乎可以看做「無視」。摩根大通的指數顯示,在標普下調中國評級當日,中資美元債的信用利差下降了3.3bp,至266bp,降幅為5月31日以來次高。
實際上,不僅債券市場表現平淡,在岸、離岸人民幣當時也「淡然處之」,二者對美元波動都不大,離岸人民幣甚至走強些許。
回顧5月穆迪下調中國評級時的市場,儘管當日反應較大,但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和股市均上漲。
5月24日,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3調整至A1,是近30年來國際主要評級機構首次下調中國的主權評級。當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短線跳水,中國5年期主權CDS創出一周最大漲幅。
當日至今,在岸人民幣對美元累計上漲約4%,上證指數累計上漲逾9%。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有分析認為,由於中國公司境外發行債券的評級難以高於主權評級,未來中國企業境外融資的成本或面臨上升,但中國並不依賴國外資金,所以影響有限。(更多專業分析,詳見主編精選《讀要聞 | 中國評級又被下調了 空頭們還敢做空嗎?》):
由於中國並不依賴外國資金,因此影響有限。澳新銀行近日研究發現,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發行的美元債中,中國投資者購買份額佔據了65%的比例。
此外,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標普此舉相當滯後,因為風險已經有所降低,企業利潤也在回升,影子銀行規模擴張受到遏制,資本外流壓力也減少了。
這兩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的行為已經引發了爭議。
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忽視了中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特點,忽視了中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財富積累與物質支撐。「這是國際評級機構長期以來所持的慣性思維與基於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經濟的誤讀。這種誤讀也是對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和發展潛力的忽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日前指出,標普穆迪們忽視了中國黨和政府去槓桿的決心。
李揚在23日舉行的「第三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表示,國際評級機構相繼調降中國主權信用等級,是一個短視的行為。國際評級高估了中國的槓桿率,忽略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能力和智慧,無視了黨和政府去槓桿的決心,無視了中國治理能力的潛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