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發生後的心理反應及干預

災難發生後的心理反應及干預(轉)一、 災難發生後的心理反應(一) 應激反應生理改變——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適,噁心腹瀉,出汗或寒戰,肌肉抽搐或酸痛,頭痛,耳朵發悶「聽覺喪失」,疲乏,月經紊亂,皮疹、過敏、燒灼感。情緒改變——麻木、否認、焦慮、害怕、內疚、責難、憤怒、惡夢、感到被遺棄、孤立、悲傷、抑鬱、易激惹。認知方面——記憶、定向、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與理解困難,不能不想災害事件,計算、決策困難。行為方面——工作、學習效率下降,發火,常與人爭執,沉默寡言,與人疏遠,飲酒、吸煙、用藥增加,對人不信任,對環境警覺,迴避觸發回憶的場所與活動。(二) 應激相關精神障礙1. 急性應激反應(ASD):(1) 曾遭遇創傷性事件,有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懼反應;(2) 有三種以上分離癥狀:麻木;茫然(覺察能力降低);現實解體(非真實感);人格解體;分離性遺忘(不能回憶該創傷的重要方面)。(3) 再體驗該創傷事件:反覆出現的意象、思想、夢、錯覺、閃回發作、看到提醒物時痛苦等等。(4) 極力迴避能喚起創傷回憶的刺激(思想、感受、談話、活動、地方、人物)(5) 明顯有焦慮或醒覺性增高的癥狀(失眠、易激惹、注意力下降、過度警覺、驚跳反應過強、運動性不安)(6) 障礙引起苦惱或者社交、職業等重要功能的損害。(7) 障礙持續2日~4周。2.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癥狀一般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周內出現。有些人甚至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出現。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主要癥狀——警覺性增高;闖入;迴避。軀體癥狀——胃痛;便秘/腹瀉交替;呼吸系統問題;頭痛;肌肉抽筋或疼痛;後背痛/心血管系統癥狀。二、 危機干預1. 概述:對象——死難者的家屬、同事、朋友;救援人員;易感人群;老人、兒童。時間——24小時鼓勵、支持;24-48小時開始進行集體晤談,6周之後效果不好。工作時間可長可短。地點——安靜,拒絕旁觀。 目的——阻止極端應激事件所致後果的惡化,使人們失衡的認知和情緒反應趨於穩定,使倖存者重獲個人尊嚴和價值感,增強自我控制感。目標——在心理上幫助遭遇危機者解決危機,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最低目標);提高其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於危機前的平衡狀態(最高目標)。技術——溝通和建立良好關係;支持技術;干預技術。人數——一般10來個人一組,圍成一圈。注意事項——晤談中應以順應、積極支持、正性化為主;情緒表達過度的處理(遞水、紙巾、簡單安慰、「你先休息一會,喝口水,平靜一下」讓別人先說;對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者,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參加晤談;居喪者不參加集體晤談;反應太重者也不宜參加集體晤談。2. 急性期干預原則——簡短、及時、就近、集中、表淺。目標——促進災難遭遇者面對、接受、加工、整合壓抑和難以接受的情緒。方式——個別治療、集體治療、集體晤談(CISD)、催眠療法。藥物治療問題——鎮靜、緩解激越。3. 程序:第一期: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每個人自我介紹;定位:心理服務而非治療。 第二期:事實期——說事實,每人都要說所見、所聞、所在、所嗅和所為。(再次經歷創傷,並且首次將其以一個整體來感受。通過回憶,對創傷的部分進行暴露,創傷性記憶就會在治療環境中被激活,用詞語、圖畫、情感和軀體感覺加以引導合成,整個事情作為整體被重新呈現出來。此時的體驗充滿痛苦,就像親歷創傷一樣,。創傷合成更多的是單純對經歷加以重複,。創傷的整合則是通過發展在創傷回憶中從未經歷過的部分來完善體驗。如此,患者就會有勇氣逐步去體驗創傷的其他不完整的部分,去體驗其他未經歷過的情感。注意避免準備不充分時就開始暴露創傷,否則將會帶來再創傷,而非整合。) 第三期:感受期——談自己的感受: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有過類似感受嗎?對於你來說,事件中最不幸的是什麼?這些感受對你的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有什麼影響?注意內疚、自責等感受。你是否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做錯了什麼?對不利的後果要負什麼責任? 第四期:癥狀期——確定個人痛苦癥狀,從心理、生理、認知、行為方面描述,依時間順序回顧。避免將個體的反應病理化,避免「障礙」、「癥狀」用語。(用應激反應)。 第五期: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及應激反應模式,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方式,提醒可能並存的問題(如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癥狀。 第六期:恢復期——總結述談過程;回答問題,提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互相支持;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三、居喪干預(一)支持與幫助居喪之初多處於休剋期,表現麻木,目標應放在建立關係,提供支持;鼓勵表達感情,安慰關心,實際的接觸與具體的幫助;安排親友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二)鼓勵居喪者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及對死者的回憶幫助居喪者認識和面對、接受喪失的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干預者不加評價的傾聽有利於居喪者表達出各種想法;幫助居喪者發現、接受和表達悲哀過程中的各種複雜情感是十分關鍵的;、人在痛苦時哭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現,而不是軟弱;必須允許並鼓勵居喪者反覆地哭泣、訴說、回憶、用日記等其他方式也有利於情感的表達。也可舉行一些儀式,以完成分離。如放飛、海祭、設靈堂等。(三)干預原則及注意事項:「此時此地此人」從居喪者的獨特立場出發認識問題。抱現實的態度,治療者無回天之力,但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對居喪者的一種給予。治療者會有無能為力的感覺,但不要使它影響治療。學會處理居喪者指向自己的憤怒,這只不過是敵意情緒的轉移。促進居喪者以健康的方法解決悲哀,迴避、借酒澆愁、暴力、自殺等是不健康行為。既能「共情」,能分擔居喪者的悲哀與痛苦,又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不使其滋生絕望或過分依賴。鼓勵正視困境和問題,避免不現實要求「往好處想」或淡化事情。隨時播撒希望的種子:痛苦終將減弱,生活將富於新的意義。(四)支持居喪者應付悲哀反應過程了解居喪者的人格對於了解個體的獨特反應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痛苦,他必須面對和經歷居喪過程,迴避和試圖繞過這一階段是不現實的。告訴其應激反應是怎麼回事,幫助居喪者了解自身的悲哀過程,能減輕居喪者害怕會因此發瘋的恐懼,也能幫助他們了解將要面臨的問題。(五)適應喪失,並逐漸投入新生活 幫助居喪者適應喪失,並逐漸投入新的生活。祭奠儀式。
推薦閱讀:

腳的反應
大黃狗老到路都走不動了,5元1斤被主人賣掉,黃狗反應讓人落淚
艾灸·臨床常見排病反應
埋線治療後的反應
從大連化物所的Nature Chem.說開去——合成氨,老反應新故事

TAG:心理 | 災難 | 干預 | 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