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日本茶室建築管窺

禪宗與日本茶室建築管窺2008年10月22日 中外建築 點擊:次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只緣清香成清趣,全因濃釅有濃情」。中國的飲茶方式及相應的茶舍、茶室及茶館建築自古就呈現著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日本在引進中國茶文化後,不僅鮮寓道於茶,滾發成了日本特有的「茶道」,並因此衍生出了富有特色的日本茶室建築。

是何種因素使中國茶文化的幼牙能在日本落地開花,並有了這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成果呢?

日本茶道專家千宗室先生曾在《「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一書中寫道:「平安時代對茶的興趣完全在平安貴族階層一方,到了鎌倉時期,對茶的藥物性作用的關心佔了主流,表現了唯實物性的色彩。那麼,兩胎流勢是如何被綜合成文化體系的呢?不是一方否定一方,而是為了綜合雙方,以調整統一的方法使之形成了文化上的體系」。對何種因素能使雙方得以調和,千宗室先生回答道:「我認為這一因素就是一種宗教性的審美觀」。他更進一步闡述道:「茶湯世界中宗教性世界觀的確立對茶中說是一個很大變革,以宗教性的原理統一了茶,並因此捨去了對茶的物質效用的興趣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遊藝性的部分,使茶的理想達到更高的層次。」

從《山上宗二記》一書之名句「茶湯依自禪宗,僧行專也,珠光、紹鷗,皆禪宗也」中也可看出,茶在與宗教,特別是與禪宗思想結合之後,發生了大的質變,產生了飛躍。

以禪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築,不僅能感受到素樸的茶室獨到的美感,更能體會出蘊於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津築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和連接門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組成,因其外形與日本農家的草庵相同,且只使用土、砂、木、竹、麥千等材料外表亦不加任何修飾而又有「茅屋」、「空之屋」等稱呼。

日本茶室包括許多特有的構造如壁龕,須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牆底窗」,不對稱的結構體系等 ,這些獨特的設計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禪意。

岡倉天心曾在《茶之書》一書中說:「茶室的簡樸單純是模仿禪院的結果。」並這樣解釋壁龕的由來:「禪院講堂里除了祭壇後面的中央神龕以外,別無他物,神龕里是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的像或由禪宗的兩位最早的祖師迦葉和阿難陪伴著的釋伽牟尼像,祭壇下有為紀念這些聖人對禪所做的偉大貢獻而奉獻的花和香.」「禪宗的講堂中的祭壇是日本式房屋中為陶冶客人們而設置繪畫和鮮花的神聖地方—壁龕的原型」,這一解釋和壁龕作為茶室中規格最高之部分這一事實十分吻合。人們進入茶室後,首先要跪在壁寶龕行最高的禮;拜讀掛在壁龕里的禪宗墨跡,觀賞插花。

茶室中非跪行不能進入的小入口也許是世界上建築史上最罕見的設計了,相傳在利休之前,茶室入口仍是普通的日式拉門,利休在發現漁船上船倉很小,人們進出只能躬腰曲膝後得到了啟發,而後將茶室入口改為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尺寸高約73cm.寬約70cm,做入口的木板亦不得為整塊,規定為用兩塊半的舊木板拼成。內側有橫框,釘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飾,這樣的尺度使不論何人進入茶室前,都必須膝行而入。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體驗無我的謙卑。

茶室的外觀和內部的構造都力求表現「不對稱」美,這種審美觀亦是具有禪宗色彩的道教理想所結出的果實。道教和禪的哲學動力本質強調追求完美的過程超過強調完美本身,並認為真正的美只能通過從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善的事物才能得到,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對稱來表達完美和重複。可以說.茶室里永遠避免重複。這也體現出禪宗里「無常」的思想。在無限變化的時空中,所有人事間的交會都是絕無僅有的特殊存在,因此茶道中講究「一期一會」。這也使茶室成為暫時的建築,有其固定的年限。從這個意義上講,茶室的身體本身僅是荒野里的一間小屋,一個用長在周圍的野草紮起來的簡易避難所,這些野草隨時都會因為被鬆綁而回到原來的荒野里去,茶室中的無常由茅草屋頂,纖細脆弱的支柱、沒有份量的竹子來支撐,由表面上漫不經心地選擇的平凡材料來表現。茶室中的永恆僅存在於精神之中,這種精神具體到這個簡單的環境中.用自己精美的微光來美化周圍的一切。

這祥美妙的意境首先需要柔和的光線,而室內的色彩也必須淡雅。因此,看似粗陋的茶室窗戶,加上小天窗,使光線可從各個角度射進來。為表現互相的美感,茶室窗戶的構造極具特色分為「牆底窗」和「連子窗」兩種。「牆底窗,源於日本農家,由於茶室的牆壁由砂摻土摻稻秸抹成,內部須有一個由竹棍,葉莖組成的固定架作為牆底。因此於抹灰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稱為「牆底窗」。另一種「連子窗」的原型由木條做成被導入茶室後改用竹棍為材料,比牆底窗可開得大一些。用於茶室的大面積採光。窗戶的大小和形狀也盡量避免重複,因此茶室中的窗戶大小不一,高矮不齊。另外,面積越小的茶室窗戶開得越多,這是為了給人一種開闊感。同時體現「將大化小,將小化大,力求中和」的茶道精神。

室內外質樸淡稚的色彩需要從天頂到地板的所有材料都現出其純凈的本色,這使茶室的天棚和地基也都與眾不同,茶室的天棚由樹葉竹片做成,並設計得有高有低,高頂棚的下面是客人坐的地方,低頂棚的下面是主人點茶之處,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有的茶室還直接科用房頂的內側,不加頂棚,更增添了簡素質樸的風格。茶室的基礎為追求安定感,亦有別於一般日式建築為利於建築本身通風而將整個建築體略為架高的做法。茶室基地採用全著地建築法,在條室底部的四周逐一塞上石頭,或在石頭上加一根竹子或一塊木板以便於房體透氣。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採用的石頭要求用自然石,不加切磨。

茶室建築本身畢竟只是濁世中的一方凈土,但這方凈土怎能立於濁世之中又超然其外呢。這裡不能不提到茶室外的露地和中門。《南方錄》中說道:「在露地時,主人的第一動作是打水,客人的第一個動作是用水洗手。這是露地、草庵的根本。可以把這裡看作是所有步入此處的人互相除去世間之塵而設的洗手缽也。」《禪茶錄》中則這樣寫:「露,訓讀為表現,地云為心,意為表現個性。割斷一切煩惱之緒,現出真實的本性,故稱作露地。一本性的道場,基於此意,取名為露地,露地也是茶室的別名也。」由此意而建造的「露地」是飛向宗教性自由境地的場所,只有進入露地才能脫離塵世。茶室創始人干利休也正是試圖以茶湯的形式從世俗性的世間超脫出來、這一世俗亦被稱為火宅和污濁。

踏上露地即意味著與外界中斷聯繫的第一步。踱步於露地上的人,當他踏著一塊塊排列著的奇形怪狀的踏腳石,走在常青樹的幽暗中,地上是乾枯的松針,身邊有披著青苔的石燈籠,一定會油然而生超凡脫俗的意境。身居鬧市的人也會產生遠離文明的塵囂而悠然林中之感,這種安寧與單純的效果正是露地的本意。

走出露地來到中門時,眼前的中門既不牢固又不奢侈。怎樣解釋這道門呢?假如門是保護自我世界之物的話,那麼,門外皆屬敵人,然而,露地的門只是小巧的柵欄,說它是門也只能是個形式,作為露地的門打破了門需隔絕內外的觀念,柵欄門,既簡單地打開。又可從容地窺見裡面的動靜,因此,柵欄門只是為表現出門內外側的不同層次,其外側雖同時還處在同一露地的延長線上。但以柵欄為界,讓人感受到了由此劃分出的不同世界,這正是《法華經》中「出之三界火宅,坐之露地」的一種嘗試。

中門內,茶室外的洗手缽使撫塵的意思更為明朗,洗塵凈心之後,我們又來到了茶室之前。

在了解了禪宗對茶室建築的影響之後,我們可以隨千宗室先生一起再次膝行入茶室:「進入席中,脫俗的感覺更為強烈,壁龕處掛著水墨畫;從釜中傳來「松濤」的聲音;席間縹香息。置身於這又窄又小的空間里卻令人感到欲創造一個不同於世俗的異質世界。茶室的構成是簡樸的,不作任何裝飾,牆為只塗底灰的粗糙之壁,尚可見麻刀之痕迹;室內木紋顯露,沒有雕琢之感;窗戶形狀不一,只是在牆上打開一個孔狀空間,以現出牆的土底子為好,總之,茶室不同於很講究的處宅,而是一個儘可能排除世俗雜物的將所需凝縮到最小極限的空間」

而在退出茶室之後,想必我們都會同意千宗室先生的意見:「儘管是弧寂的簡樸的設置,一成為茶室,就讓人產生了比任何金殿玉樓都更具尊嚴的佛道修行的道場般的認識。……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了極端的精神主義和強烈的理想主義作為基調的緣故,在茶庭的構造上,茶室的設置上,才呈現出一定的完備性。」

(文/朱穎)


推薦閱讀:

金秋野:第三條道路
清水混凝土其實是什麼?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築為什麼出名?
角度 | 看過那麼多經典港片,但你真的了解香港建築嗎?
他相機里的貝爾格萊德,是一座看似怪誕的科幻之城
模型教程:室內與光

TAG:日本 | 建築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