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集權和外戚干權導致強大西漢的滅亡

一、漢王朝的崛起——漢初的社會秩序的穩定秦滅亡後,楚漢戰爭最終以庶民出身的劉邦取得勝利而告終。漢高祖劉邦是中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稱帝的君主,他的繼位標誌著周朝奴隸制徹底走向沒落,奴隸主貴族被封建地主所取而代之。1、漢初社會秩序的穩定劉邦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政治經濟政策以穩定社會秩序為首要目標。政治上,西漢延續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負責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地方行政機構方面,郡國並存,中央直轄領地為郡縣制,楚漢戰爭的功臣與皇族相繼被封為諸侯王;經濟方面,實行賦稅徭役制度,農民繳納賦稅定期參與徭役,漢初賦稅只分為田稅、口稅與獻稅,田稅是土地所有者繳納的賦稅,口稅是人頭稅,直到清朝雍正時期攤丁入畝才取消,獻稅是諸侯王、侯和地方官員獻給皇帝的賦稅。服役分為更役、正卒和戍卒,更役是到官府服徭役,正卒是成年男子擔任地方兵一年,戍卒是成年男子任禁衛軍或邊防兵一年。應對少數民族方面,由於楚漢戰爭造成生產力嚴重破壞,漢高祖無力抵禦匈奴的南下,採取和親政策。現代人通常認為和親是很屈辱的一件事,打不過嫁個姑娘給人,但這只是現代人的看法,在當時的環境下,和親是解決民族矛盾最有效的方式,中原皇帝在思想上具有優越感,從骨子裡瞧不起少數民族,這就是所謂的「華夷之辯」,因此皇帝很少把親生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通常以宗室女甚至宮女冒充公主嫁至其他少數民族,典型的例子就是昭君出塞,以此提升少數民族首領的自尊心。思想上,漢初皇帝一改秦朝遵循的法家思想,推崇黃老思想,主張無為而治,恢復生產,休養生息。2、漢初中央集權的強化漢朝權力構架發生變遷。周以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體系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權力分為兩種矛盾,一是中央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的矛盾。秦的滅亡是兩種權力交織作用的體現,朝堂之上,趙高為代表的相權凌駕在秦二世的皇權之上;地方上,秦政府根本沒有控制六國地區。漢高祖稱帝時,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皆為布衣將相,相權聽命於皇權,高祖分封的諸多異姓王成為心腹大患,一一剷除,隨後分封劉氏子弟為王。兩次分封具有其歷史的特定性,分封異姓王是為了獎賞功臣;分封同姓王是吸取秦朝滅亡教訓,通過同姓子弟控制部分地區,中央的能力不足以統治全國。漢景帝時期,皇帝與諸侯王血緣日益疏遠,爆發了七國之亂,中央政府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為漢武帝時期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創造了條件。

二、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漢武帝時期,封建君主專制體系徹底確立,標誌著中央政府具有了直接管理全國的能力。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及民族關係方面都有所作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舉措如下: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1)打擊諸侯勢力,通過推恩令與附益之法削弱諸侯王的權力。推恩令是諸侯王死後把土地分給所有兒子,一個大諸侯國分為多個小國,削弱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附益之法是要求諸侯國任職官員職位一定要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員,方便了中央管轄諸侯國,諸侯王與地方的聯繫被切斷。(2)打擊遷徙豪強,或遷至長安或大量誅殺。(3)中央機構設立察舉制,各地可推薦官員,打擊開國功勛的後裔。(4)設立中朝,漢武帝選用一些親信侍從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中朝的設立是為了剝奪丞相的權力。經濟上,推行新財政政策。(1)改革幣制,把鑄幣權收回中央。(2)鹽鐵專賣以及均輸平準政策。鹽鐵專賣是中央收回相應經營特權,均輸平準政策是中央調劑運輸,穩定物價,避免富商從中牟利。(3)算緡和告緡。算緡是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告緡是民眾可以告發大商人、高利貸者偷稅漏稅行為,告發者可以獎勵被告發者財產的一半。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儒學,強調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儒學從此成為封建統治階層的正統思想。

對外,開疆拓土,開闢絲綢之路。(1)武帝時期,三次大規模征討匈奴,消除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2)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與西域的聯繫、(3)南下開疆拓土,雲南、貴州、四川西南以及嶺南、海南島、越南北部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三、西漢的滅亡——皇權的異化漢武帝的豐功偉業將高祖、文景之治以來的積蓄消耗殆盡,死的時候留給後代一個殘破不堪的爛攤子。昭、宣時期,西漢國力有所恢復,元、成、哀、平時期,由於君主能力的低下,皇權旁落,最終被外戚王莽取代。西漢王朝的政策大體符合國家發展的潮流,延續了210年,是政局最穩定的封建王朝之一。通常人們把西漢的滅亡歸咎於政治的腐敗與土地的兼并,但這兩個現象並存於所有朝代之中,是共性,以此解釋顯然不妥。漢朝滅亡的根源是高度集權下的皇權傳遞的脆弱性,集權後的皇帝權力太大,缺乏制度與精神上的制衡,傳承過程中異常脆弱。從秦漢至北宋,皇位傳承無不血雨腥風,政權被顛覆、皇帝被殺害的事件屢見不鮮,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延續了近千年之久,直到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才得以解決。皇權異化為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皇族集團,他們與政權的命運休戚相關;三公為首的大臣演化為相權,他們掌握大權,隨時有可能更迭政權。秦、西漢兩朝,18位君主有7位死於非命,權力鬥爭異常激烈。帝王朝中權力格局死亡方式秦始皇秦始皇臨終前有意令扶蘇繼位,但是李斯、趙高為一己私利,篡改詔書,立胡亥為帝。正常死亡秦二世宦官趙高獨攬大權,相權壓制皇權,秦二世誅殺蒙恬、李斯、扶蘇等文武百官及皇族。被趙高逼死子嬰子嬰殺死趙高,但是秦大勢已去。被項羽殺死漢高祖初期分封異姓王,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劉邦剿滅諸多異姓王,分封劉姓子弟為王。正常死亡惠帝呂后專政,外戚取代皇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戚專政時期。呂后去世後,周勃、陳平為首的相權勢力以及劉章為首的皇族勢力合力剿滅呂氏。正常死亡前少帝被廢殺後少帝被廢殺漢文帝薄氏,逼死薄昭。正常死亡漢景帝竇氏,竇氏曾有意立小兒子梁王劉武為嗣,在漢武帝初年拒絕儒學,武帝也無可奈何。平定七國之亂,諸侯勢力衰落。正常死亡漢武帝竇氏,王娡、衛氏、李氏。漢武帝在竇太后死後開始掌握實權,依然重用外戚,但是竇嬰、衛青、李廣利等家族無一善終,田蚡被逼瘋。武帝實現了中央專制主義集權,皇族、開國元勛勢力被嚴重削弱。正常死亡漢昭帝重用霍光,外戚上官家族被剿滅。正常死亡廢帝被霍光廢除,開創了皇帝被臣子廢黜的先例,相權侵犯皇權。被廢黜漢宣帝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是第二任皇后,最終霍氏被滅族。外戚許氏擔任要職,外戚史高為託孤大臣。正常死亡漢元帝宦官石顯專權。正常死亡漢成帝外戚王氏掌權,為王莽篡漢埋下伏筆。正常死亡漢哀帝外戚王氏失去執政地位,丁、傅兩家外戚掌權。正常死亡漢平帝王莽專政。被王莽毒死劉嬰王莽奪權。被殺秦滅亡的一大原因是相權侵擾皇權,秦始皇的遺照被篡改,趙高弄權,子嬰登基後心有餘而力不足。西漢15帝,通常史學界不認可呂氏所立兩廢帝與王莽所立的劉嬰,其中5人被害,3人被廢,死亡率極高。西漢自高祖後,歷代都有外戚執政的身影,強勢的君主把外戚當作與丞相抗衡的工具,為己所用,不受外戚勢力的干擾,弱勢年幼的君主為外戚所擺布,外戚代行皇權。西漢王朝的覆滅就是皇權被外戚勢力侵擾皇權。縱觀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漢朝的施政符合民意,中央集權的有效進行確實維護了國家的穩定統一,西漢長期處於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西漢的滅亡是統治階層的權力分配失衡,成為第一個被外戚所取代的封建王朝,皇權依然在統治階層內更迭。自漢高祖稱帝至宋太祖取代後周,政權更迭皆在統治階層內部,或被皇權演化而來的外戚勢力(新、隋)奪權,或是掌握軍權的相權勢力篡位,農民起義無一勝利,他們改變了政權走勢,卻難有作為。

文/一騎絕塵,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點擊可了解「成為原創作者」詳情
推薦閱讀:

朱家天下,中國專制崩壞的開始
逆轉專制:宋人的政治闡釋學
真正的傳統文化道德是先秦,而非專制
專制與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第3頁)
看古代皇帝如何專制

TAG:西漢 | 專制 | 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