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管建剛老師講《推敲》,細細品味,收穫頗豐!
前段時間學習,管建剛老師為我們做了一節指向寫作的閱讀課《推敲》,我感到收穫頗多。?
一、巧教方法
管老師一上課,就是檢查預習情況。「這篇文章一共出現了幾個人名?」「三個,賈島、李凝、韓愈。」請學生上台板書。「有一個詞會不會寫?『拜訪』,誰能用這個詞把賈島和李凝連起來說句話?」指名學生說,「賈島拜訪李凝,他不在家,就做了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接下來管老師問:「有個詞會不會寫『衝撞』」,有個學生馬上說:「賈島和韓愈可以用『衝撞』連起來說一說。」台下一片會心的笑聲。管老師沒有刻意地教學生方法,學生卻敏感地感覺到了,自然而然的習得了,接下來學生巧妙地運用這三個名字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重朗讀訓練
管老師在朗讀環節通過范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一共出現了34次的讀。管老師其中的三次指導朗讀讓人記憶深刻。出示這句話請學生朗讀:接著,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並說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管老師評價學生讀得一般,引導學生 「讀長句子的時候要有一個停頓,沒有標點,也要稍稍喘一口氣。」學生心領神會,就讀成了「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接著讀文,出示: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請學生猜猜停在哪裡,三個學生兩個這樣讀,「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老師及時評價,又指名6個學生讀。出示句子: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指名學生讀,提示注意停頓,學生有了前邊的鋪墊,就會讀了,「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出示句子: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這個句子又該停在那裡呢?指名讀,三個學生全部讀作「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管老師順勢總結:「你們看,沒有標點,也要有停頓,有的停在前邊,有的停在後邊,有的停在中間。」再次齊讀這段話。出示: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管老師指導朗讀:「會讀書是這樣子的,沒標點也要停頓了,有的有標點卻不停頓,這叫聲斷氣連」。范讀「夜深人靜,月光皎潔,」學生試讀,指名讀,最後齊讀這段話。?
管老師的指導循序漸進,層次分明,學生在訓練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
三、創設情境,妙學轉述
?
管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重複的不寫」,設計了這樣一個轉述的環節。出示: 接著,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並說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是什麼?學生很快說出是哪些句子。管老師順勢出示: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管老師作拱手狀,面對學生說:「大人,昨天我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反覆四次,學生大笑,接著管老師引導學生與幻燈片上的句子對比,改變了什麼?學生回答:「多了一個 『大人』,『一天』變成了『昨天,』『賈島』變成了『我』。」指名學生面對自己,學著剛才的樣子說說這句話,三個學生入情入境,其他學生哈哈大笑。
管老師增加難度,出示: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用激將法指名學生面對「韓愈」(管老師是韓大人)說話,順理成章,學生說出:「大人,(管老師不失時機地答應「唉」)昨天我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我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再次增加難度,引導學生記得變喲!出示: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學生說出:「大人,昨天我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我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管老師及時表揚,「哇,你好厲害喲!把『這時』變成了『那時。』」繼續挑戰,出示: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指名來說,要求記得改。學生在這樣愉悅的氣氛中很快掌握了轉述的方法,「大人,昨天我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我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不巧,那天李凝不在家,我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 挑戰極限,出示:第二天,賈島獨自騎著毛驢返回長安。每個孩子都願意展示自己,一個女生站起來說:「大人,昨天我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我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我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不巧,那天李凝不在家,我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今天,我獨自騎著毛驢返回長安。」管老師繼續創設情境,「現在,我是韓愈,你們是賈島,賈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全班學生有動作有表情面向「韓愈」陳述事實。?
學會轉述是小學高年級的一個要求,我們經常教給學生怎麼變怎麼變,變過來變過去把學生變迷了,把老師變暈了。管老師巧妙地創設情境,為學生扶了一把梯子,在層層遞進中學會了轉述。?
四、水到渠成指向寫作
?
管老師引導學生,賈島明明向韓愈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什麼課文中只用了「賈島就把自己寫詩的事告訴了韓愈」這樣一句話?我們把剛才面對韓愈說的話寫進去,作文是不是就長了很多很多,學生都直搖頭,覺得啰嗦重複,管老師及時總結:「作文不能只追求字數,重複的不寫。」?
五、中華經典文化的滲透
?
在檢查預習環節,管老師很自然地介紹賈島和韓愈,請學生讀出《尋隱者不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出示《馬說》《師說》,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滲透經典文化。?
理解「吟哦」一詞時,先請學生從字面理解,然後請學生試著吟哦詩句,最後播放吟哦的聲頻,請學生學著吟哦。我覺得管老師這樣設計不僅用了多種方法理解了詞語,還在有意滲透「吟誦」這一經典文化。?
這節課快要結束時,管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的環節:因為李凝認識了一個會寫作文的賈島,我們知道了李凝,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喲,詩人李白寫下了《贈汪倫》,學生背詩;有一個叫元二的人,結交了一個作文寫得好的朋友——王維,王維寫了《送元二使安西》,(生背);還有一個叫辛漸的人,結交了一個作文寫得好的朋友——王昌齡,王昌齡寫了《芙蓉樓送辛漸》,學生讀詩。這就是文人軼事,記得,你要和一個會寫作文的人做朋友喲。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滲透吧。?
聽管老師的課就彷彿看一本名著,字字璣珠句句經典,百聽不厭,這是我用了三個小時聽著錄音,對自己的思考做了簡單的整理,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吧。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