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美食與養生
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詩詞聖手--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的書香門第。由於父母的精心培養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使他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來與眾不同的才能。在他10歲的時候就能寫出優秀的文章,13歲的時候就能修改老師賦的詩句。
蘇軾從小就胸懷大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詩、詞、散文等表現了豪邁的氣概,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說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蘇軾(1037-1101年)
蘇軾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他做官的地方,都為當地的人民做出了很多好事,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蘇軾先後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的政策而遭受到朝廷的排擠、迫害,不得已漂泊到了當時的廣東、海南等偏僻、荒涼的地方。
不僅如此,蘇軾還曾經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烹飪家和吃貨。他的一生多次遭到貶官,早已經看透了世態炎涼,不論到哪裡都照樣吟詩生活,尤其把自己愛好的「吃」寫在詩里,並寫的有滋有味。
最近有一部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讓無數人去打開電視欣賞,並為之眼饞,紀錄片裡面講述了全國各地的小吃、名吃,甚至被無數網友稱之為《吃貨寶典》。我們中國人離不開吃,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受雇叫「混飯」;受人歡迎叫「吃香」;受人照顧叫「吃小灶」;花積蓄叫「吃老本」;混的好叫「吃得開」;不管他人叫「吃獨食」;受到傷害叫「吃虧」;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甚至朋友一見面張嘴就是「吃了嗎」?吃的文化,在我們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
蘇軾一生,吃過很多別人不敢吃的稀奇動物。據說蘇東坡平生最愛吃魚,當年他吃魚常常是自己動手烹制,他在《魚蠻子》一詩中記述了他做鯉魚的方法:「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筆青蔬。」 蘇東坡在黃州時,曾寫有《煮魚法》一文,介紹他「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於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現在飯店裡的各種「東坡魚」的做法,應該還是在蘇東坡的時候創造的。
東坡魚 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說,蘇東坡最喜歡吃豬肉。「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緻,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後農曆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製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甙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東坡肉
初到黃州
蘇軾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他在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為寧遠節度副使,當時已經59歲了。惠州位於嶺南,自古以來就是罪臣流放的地方,被稱為「蠻夷之鄉,瘴癘之地。」然而,到了惠州以後,蘇東坡覺得這裡山清水秀,人情純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便深深地愛上了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民。並在鄉親的幫助下,修建了新居。有一天他的兒子蘇過捧著一盤鮮荔枝給父親,蘇東坡嘗過以後非常喜歡,荔枝又喚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寫下了,《荔枝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當蘇東坡被貶官到當時荒無人煙的海南島以後,在「吃」上就遇到了麻煩。「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這是蘇東坡六十四歲的時候在儋州所寫的一首詩。「儋州」如今在海南省西部地,當時此地生產很落後,米很稀少。蘇軾在《和陶勸農六首》小序說:「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所產杭稻,不足於食。」這首詩中說他半個月都不能喝上酒,吃飽飯。渴望鄰居能給他送來酒肉。
他曾經作詩到:「土人頓頓食薯子,,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由此可見,在當時顛簸流離的境遇中,蘇東坡吃過癩蛤蟆,還可能吃過燒蝙蝠和老鼠。而如今「三叫鼠」已經成為廣東地區的一道菜,這道菜是用一窩剛生下來不久,沒長毛沒睜眼的小鼠崽放在盤中,直端上來,附帶酌料著汁吃。筷子一夾,叫一聲,一沾小料又叫一聲,放到嘴裡一咬再叫一聲,是為三叫。食者必須有極大的勇氣,傳說大補且味道鮮美。
他還寫過「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說的是,吃完檳榔後面紅耳赤目炫,如醉酒一樣。正所謂文人不幸天下幸,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稀奇美食,很好的詮釋了東坡居士那曾經酸甜苦辣的一生。
眉州東坡酒樓
在蘇軾大半輩子的顛沛流離中,他不斷輾轉於半醉半醒、半飢半飽之間。蘇軾愛吃,還吃出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他不屈不饒,堅持己見,從他的吃和吃出的詩,表現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堅強的鬥爭精神。蘇軾一生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後人世代受益無窮。
蘇軾在美食養生上的造詣
2012-07-09 來源:中國中醫網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然而蘇軾在美食養生方面也是個行家。
蘇東坡經常到山野里去發掘一些葯食兩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見他平時喜愛吃的野薺(即現在所說的荸薺),便想解解饞,於是用衣服捧著荸薺來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方法是將荸薺500克,大米100克,生薑適量,煮成薺羹。薺羹可以補充維生素C,還有清熱、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蘇東坡還愛吃玉糝羹(山芋煮成的)。他經常下廚自己煮著吃,並且稱這是健脾益氣的佳品。中醫史書也記載,山芋是塊莖類食物,富含蛋白質、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可益脾和胃,治淋巴結腫大。外用可以幫助消腫、鎮痛。
麥門冬飲也是蘇東坡喜歡的飲品,他將麥門冬飲製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飲料。並作詩說:「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賣北窗眠。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麥門冬是中藥中補陰的上品,有益陰養胃、潤肺清心的功能。常用於咽干口渴、大便燥結,也可用於心煩失眠、心悸盜汗等症。具體做法是,一次取少量麥門冬,像泡茶葉一樣沏水喝。每天喝一二杯即可。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這是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美食的哲理思考2012-07-02來源:中華網
蘇軾乃中國歷史上一代文豪,同時也是中華美食大家。其文學作品以及個人的藝術魅力深刻地影響著國內外文化,在蘇東坡那個沒有網上訂餐的年代,他在美食方面同樣也有著非凡的成就。蘇軾是一個有著曠達樂觀心態的學者,他仕途多舛,流離顛沛,而且世俗迷戀現貨黃金,但他從未對生活失去熱情。在蘇軾的筆下有著陶淵明似的田園情結,詩詞文中包含著大量的日常生活樂趣篇章,其中對美食的描寫佔有較大的比例。蘇軾常常將周圍的自然環境與自己融為一體,他力求在其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這是他一生在追求的。
在蘇軾的追求過程中他獲得了一種愉悅,從中享受到了美感,並且陶醉於之中。美食則是他與大自然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也可以說是他進入和諧境界的催化劑。美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就是這樣熟悉的事物不可避免受到各種思想和哲學的支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蘇軾留下了許多美食的製作方法,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他的文學作品與美食生活也有著不解之緣,雖然沒有留下專門的文學理論著作,但他在大量的書信、序跋、筆札以及作品中,卻廣泛深入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些作品中包含了蘇軾美食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蘇軾對於美食的樂趣首先在於吃,其次在於製作,然後是與友人分享,最後就是對美食的思考。由於好吃,蘇軾才會絞盡腦汁想辦法,運用天地之間的靈物和自己的智慧製作出美味之食。由於好吃,蘇軾對「味」的非常講究,他才能熟練「五味調和」之道,知曉「物類相感」之理。蘇軾對美食的熱愛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情,食之道乃是人生存之道,只有口腹的調理到位,才能有良好的身體狀態。因此蘇軾認為飲食之道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於是他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養生」理論。另外從品食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食品即人品,蘇軾的美食觀以及美食人格一直深深影響著後人。
蘇軾的「四當」養生經
2012-03-06 16:08:57 來源:中國中醫網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同時又是一位養生家。他一生遭遇到眾多的磨難,卻始終保持著豁達、開朗的性情。無論環境怎樣惡劣,條件怎樣艱苦,他都能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理,順應事態的發展。他的養生之道被歷代養生家所推崇。
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帶來一張上好宣紙,求其墨寶,並希望討點養生之道。蘇軾爽快地揮筆寫下「無事以當貴,早寐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他的朋友看後,一臉的茫然,蘇軾笑著解釋道,養生長壽的秘訣,全在這四句話里!
無事以當貴
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祿,不要留戀官場富貴,也不要將榮辱得失看得太重。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觀。因此應將精神從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慾中退出來,用於維護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為「貴」。
早寐以當富
指的是良好的起居習慣,比金銀珠寶更為寶貴。古人云「睡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睡者,能食,能長壽。」如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日久便會耗氣傷血,進而損及五臟,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安步以當車
指人莫貪圖安逸,肢體不勞,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馬或乘車。多運動可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著名養生家華佗也提倡人體應該多活動,他說:「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涌,病不得生。」
晚食以當肉
入應該感覺到飢餓方可進食,不要吃得太飽。《壽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這也是古人關於「飲食有節」的經驗之談,言之有據,施之有效,若過飢過飽、過熱過冷、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則形壞而壽夭。
蘇軾的「四當」養生經,與現代醫學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為現代人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養生之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