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扔東西,有時還打人?寶寶這是怎麼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懷裡的可愛寶寶學會了發脾氣、打人,稍有不順心抬手就打,寶寶這是怎麼了?難道真的是愛打人的暴力小孩?
其實,寶寶的很多行為,並不能用我們大人的眼光來解讀。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除了發脾氣,寶寶還可能會出現害羞、不愛分享、喜歡玩弄生殖器官等情況。(文末有驚喜~(?>?<)☆)
01
害羞、特別粘人,陌生人焦慮症
寶寶在6~12個月的時候,可能表現出特別粘人,尤其是對爸爸媽媽和長期照顧自己的人,而對於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人,會表現出害羞和不喜歡,甚至大喊大叫表示不滿。
其實這可不是單純的害羞表現,而是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的「陌生人焦慮症」。孩子6個月開始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產生警覺,隨後就是認生,1歲認生達到高峰。
每個孩子的程度不同,表現也有所差別。這種心理如果沒有及時克服的話,長此以往,寶寶很有可能養成內向、膽小、沒有主見的性格特點。在孩子性格成長關鍵時期,家長要這樣對待孩子。
(1)接受、不強迫孩子
對於孩子的害羞表現,要深入理解,到底是因為不熟悉、不喜歡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幫助孩子改變這種心理,而不是強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
(2)給予支持和鼓勵
發現孩子情緒緊張時,可以抱緊、拍拍肩膀或擁抱孩子,讓其感受到安全感。多向寶寶介紹一些對方的信息,及對方跟自己的關係,增加親近感。
(3)增加戶外活動
多帶寶寶出門走走,公園、超市、親戚家、動物園等,增加寶寶和陌生人的接觸機會,都可以使寶寶信心增加,逐漸克服害羞心理。
02
玩弄生殖器,正常的生理行為
性心理和性行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有觸摸生殖器的行為。
在他們眼裡觸摸生殖器和觸摸眼睛、鼻子、耳朵一樣自然,只是觸摸生殖器時感覺很好,產生的快感比觸摸別的位置明顯強烈,所以更喜歡觸摸、玩弄生殖器。
一般,孩子開始撫摸自己的生殖器是在1歲左右,3~6歲是玩弄生殖器的高發期,6~7歲性發展進入潛伏期,玩弄生殖器的行為逐漸消失。這時少數孩子可能還有,但並不影響健康。
孩子玩弄生殖器不會帶來疼痛和器質性的損傷,更與道德無關,也不是出於性的目的。學齡前的孩子撫摸、玩弄生殖器,是好奇心的表現,很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必有精神壓力,但需要正確的引導。
(1)不要恐嚇、責怪孩子
家長如果對孩子玩弄生殖器的行為,採取嚇唬、責罵的態度,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和不安,使之形成怯懦、敏感、自卑或孤僻的性格。而且還會使孩子更好奇,增加觸摸次數。
家長看到孩子玩弄生殖器時,不要說破,而是轉移孩子注意力,只要孩子沒機會玩弄生殖器,全神貫注在遊戲中,慢慢的就會改善。
(2)不穿緊身衣褲
緊身衣褲會刺激到孩子的會陰或陰莖,從而誘發孩子玩弄生殖器的行為。而且緊身衣褲透氣性不好,為了孩子健康也應盡量選擇寬鬆的衣褲。
(3)良好的衛生習慣
孩子的私處護理很重要,男孩和女孩子在睡覺前都要清洗外生殖器和肛門周圍,而且還要保證被褥、內褲的衛生清潔。
(4)廣泛興趣愛好
一般撫摸生殖器多發生在孩子獨處的時候,所以除了正常活動和學習時間外,不要將孩子獨自留在房間里。多參加集體活動,戶外運動,廣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精力都投入到活動中時,有了更感興趣的事情,就會忘記玩弄生殖器這回事了。
還有一些病理原因會導致孩子玩弄生殖器,如外陰炎、尿道炎等。所以當孩子玩弄生殖器時,要檢查是否有紅腫、皮膚潰破的情況。而且,家長也不要逗弄孩子的生殖器,防止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玩弄自己的「小雞雞」。
03
不願意分享,自我意識萌芽
一般,1~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時期,這時候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的意識里,沒有「你」「他」的概念。只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與獨立存在,意識不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無法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問題。
這一時期的孩子通常會認為,自己的東西時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佔為己有,他們的「搶」是沒有任何惡意的正常行為。
當孩子開始說「我的」,就意味著自我意識開始建立。這時家長不要訓斥孩子,而應給予正確的引導。
(1)不輕易評價、指責孩子
如果在孩子不分享的時候,父母當面指責,會傷害了孩子的內心。同時,如果家長強行把孩子的東西拿給別人,會使其變得討好別人或對別人充滿敵意,更不願意分享。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性格養成,非常不利。
(2)幫助建立所有權概念
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當孩子「以我為中心」時,給予正確的指導,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要引導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並且用遊戲或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平時在家吃東西的時候,也可以引導孩子要將食物分給家裡的其他成員。還可以讀一些分享主題的繪本,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慢慢養成分享的習慣。
04
發脾氣、攻擊人,只是無法自持罷了
15個月~30個月幼兒期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都還沒有完善。這個時期,寶寶的行為一旦受到限制,就會感到沮喪,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寶寶失去自控能力。
寶寶發脾氣只是代表自己不高興了,這是大多數學齡前兒童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寶寶發脾氣的行為,並不是嚴重的情緒或人格紊亂的癥狀。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特別是2~3歲的孩子。如果家長處理得當,在4~5歲時發脾氣的輕度和頻率都會降低。
有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從而更容易生氣。大部分這樣的孩子在出生後都表現得很緊張,而且異常活躍。在嬰兒時期,總很難平靜下來。
這些孩子在幼兒階段開始對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動物都會表現出攻擊性。而且也會經常突然毫無理由地爆發,總是很暴躁。即使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別人惹到自己了」,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借口。
其實,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可以預防的。
(1)充滿愛的家庭
幼兒和學前時期,給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陪伴。
(2)不看暴力鏡頭
電視或影像里的暴力鏡頭、打鬥場面、大人打小孩等,都盡量不要讓孩子看。生活中,家長對孩子也不能有粗暴的態度或隨意拍打的行為,以免孩子學樣。
(3)必須遵守規矩
告訴寶寶規矩的存在,並堅持的實施。並且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應認同,孩子違反規矩之後應採取的舉措。除了做錯事的時候教育孩子,對孩子積極、恰當的行為家長也要給予讚美和真誠的表揚。
(4)其他反應方式
要正面強化家長希望的行為,教孩子其他的反應方式,在生氣的時候,應該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打人。
(5)不應攻擊別人
讓孩子了解,真實的和想像的侮辱之間的差別,了解適當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因為憤怒而攻擊別人是不同的。
(6)平靜中斷策略
在孩子的行為不得當的時候,還可以採取「平靜中斷」策略,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但「平靜中斷」策略是最後的辦法。
這時可以讓孩子坐在椅子或沒有玩具的空地方,這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冷靜下來。可以簡短的向孩子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讓他這樣做,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平靜中斷」就可以馬上結束。
幼兒偶爾發脾氣很正常,但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在4歲半的時候應該降低。如果孩子的脾氣爆發得很突然、很頻繁,或持續很長時間,連續幾周都具有攻擊性,並且家長無法應付的話,這時就應該帶去醫院檢查了。
推薦閱讀:
※話肺:何時升?何時降?怎麼宣?怎麼肅?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雙重國籍」,美寶回國怎麼上戶口?(乾貨,必收)
※從小沒管孩子,大了怎麼教都白搭!
※嘴唇厚怎麼塗口紅 厚嘴唇怎麼塗口紅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