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與客家歷史 閩南人與客家人世仇

作為一個客家人,借著這次歷史論文的機會,我比較系統地整理了一下客家的有關資料,主要包括遷徙歷程、文化融合,民系形成、客家精神、客家名人。通過這次整理,了解了客家人的歷史,增加了自己作為一個客家人的自豪感,當然,更多的是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一、客家及客家人

客家是全國八大民系之一,客家的祖先來自於北方,經過一千多年的數次遷徙,形成一個分布全國十七個省,總人口約五千萬的大民系。在海外也分布著大量客家籍人,人數約為五百萬。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作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被稱為客家的大本營。客家人說客家話,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客家精神。客家人保留著古代中原文化傳統,因此,除語言上由於歷史和環境的原因有所變異以外,其餘生產和生活習慣,多數仍保留著濃厚的中原傳統。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風俗和信仰。

關於客家名稱的由來。引用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的說法:「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客家是相對於「主」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是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

對於客家人,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四個方面作為對客家人的界定:一、他們是歷史上從中原地區輾轉南遷到贛南、閩西、粵東被交界區,或再從這些地區遷往海內外其它地區的漢族人;二、他們能講客家話;三、在衣食住行、人生禮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客家文化習俗;四、具有勇於開拓、奮發進取、刻苦耐勞、崇文重教、團結互助、思鄉念祖等客家精神。

二、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的形成依賴於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這些遷徙主要集中在戰亂年代。相比於北方,中國古代南方地區相對和平,於是在戰亂年代,大量北方人民為了遠離戰火,舉家南遷。關於客家人的遷徙次數,查了不少資料,有六次和五次之說,說法不一。這裡引用客家史研究權威羅香林的說法。按羅香林學者的說法,客家先民主要經歷了五次大的遷徙。

客家人的第一次遷徙源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當時張角發動的農民起義遍布北方,導致中原戰火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為避戰亂,中原漢人開始南遷。後來魏蜀吳三國紛爭,西晉末年更是相繼發生了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這更加速了中原漢族的南遷。這些人大部分遷到安徽和江西的長江兩岸。一部分遷到江蘇、浙江、福建,還有一部分遷到贛閩交界處。古書為證:唐代林諝的《閩中記》記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郭四姓先入閩。」「晉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明代何喬遠《閩書》)。

第二次遷徙主要集中在唐末五代 。主要是受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特別是黃巢起義軍德的征戰,波及長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住地成了戰禍的要衝。於是,他們只好再次遷徙,移居到當時未蒙戰亂的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還有一些則進入廣東東北部。

第三次遷徙在南宋末年。興起於北方草原的蒙古貴族的鐵騎席捲而來時,怯懦無能的南宋帝室,倉皇逃往福建、廣東。這時,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或隨之南遷,流入廣東東北部,或響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號召,勤王抗元。

第四次遷徙在明末清初。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新安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廣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

第五次遷徙,源於廣東西部的土、客大械鬥。這是由於居住在廣東台山、開平、四會等的客家人,人口激增,與當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1856年爆發了持續12年之久的大械鬥。清朝政府在調解、彈壓之餘,再次移民。於是,這部分客家人再次遷往信宜、徐聞等粵西山區和雷州半島,以及今日的廣西合浦、欽州、和海南島等地。

除以上5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三、 與當地民族的融合

客家人雖是漢人南遷而來,他們的主體承襲了中原文化,但也有自己明顯的特色。這是客家先民在南遷及定居後不斷吸收和融合南方土著民族的古越文化和畲族、瑤族等文化的結果。當然,對客家文化影響最大的民族當數畲族。

秦漢時期,廣東、江西、福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今日的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生活著「蠻」、「蠻僚」「峒僚」的土著居民。他們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的後裔,是畲族的先民。直到13世紀中葉南宋末年,漢文史籍、文書上才開始正式沿用畲族這一名稱。客家先民正是在與畲族等少數民族的共處和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最後才形成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

在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語言的融合首當其衝。客家話由於吸收了畲族等少數民族的語音,使得客家話與普通話相差較大,很有特色。由於吸收的方式不同,使得客家話內部之間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如今的閩西長汀一代,隔了一兩個鄉鎮,彼此的客家話就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

在住房方面,畲族人學習中原人的房屋形式,出現了木結構的泥牆瓦房。畲族曾盛行火葬,受漢人影響,畲民也普及了「土葬」和「拾骨重葬」。

在經濟生產方面兩族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更多。客家先民向畲族人學習適宜當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如開墾梯田,種植畲禾。畲族人學習漢人開始使用犁、耙、鋤頭、耬車等工具,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信仰崇拜方面,客家人沿襲漢人的傳統觀念,續修族譜,建立祠堂,修建祖墳。受此影響,畲族人也開始編纂族譜,甚至把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中原權貴。

長期的雜處和相互通婚,使得客家人與當地民族不僅血緣混合,而且由於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多層面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今天,少數民族與客家人在風俗和生活習慣上已經幾乎看不到什麼差異了。

四、 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

在與當地民族的融合過程中,客家先人逐漸形成了自己共同的語言、文化和觀念信仰。那麼,客家民系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正式形成的呢?

國內對此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如秦至南朝說、五代至宋初說、唐末至北宋說等。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客家大致形成於南宋末年時期。

判斷一個民系的形成,應以共同的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等四大要素為標誌。

首先,從共同的居住地域來說,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閩贛粵交界地區,這裡集中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客家人。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早期遷徙中,主要往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和江西北部。至唐開元年間,閩西、粵東一代仍是山脊僻壤、交通閉塞之地。閩西汀州僅有4680戶。隨著北方戰亂的加劇,漢人逐漸往南轉移。至北宋元豐年間,贛南戶數已增至133899,閩西汀州戶數達到81454,粵東梅州的戶數也以大12390。這表明北宋時期三省交界處的客家聚集區已經初具規模了。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在北方肆虐,大量中原百姓往閩贛粵一帶遷徙。使得這個地帶的人口迅速增長。遷入的除了平民百姓,還有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人家。他們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提高了客家地區的人口素質。這時,贛南閩西粵東粵北成了客家人口集中的聚居區。換句話說,在南宋後期,一閩粵贛交界處為中心的客家人的共同地域已經基本形成。

客家話是客家人的共同語言,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標誌。客家話是草北方漢語的客家人,與操古畲語的畲民等,在長期雜居共處中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據研究,這一語言混化的過程,始於唐代末年,而在南宋,大量客家先民遷入閩粵贛地區後便已初步完成。換句話說,客家話初步形成於南宋。

在共同經濟、文化方面,宋代隨著客家聚集區和客家話的形成,加速了中原漢人和畲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融合及客家人的相互協作。在這塊相對和平安寧的山區里,客家人艱苦奮鬥,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反應客家生產水平和居住文化的贛南方樓、閩西土樓均出現在這一時期。與此同時,隨著一批文人墨客的遷入,府學、縣學、和書院開始創辦起來,大大促進了客家的文化教育事業。對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共同心理素質方面,客家人繼承了中原儒家文化,崇尚忠孝,崇文重教,追宗念祖等道德禮俗,同時,他們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逐漸養成了勇往直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在荒僻山區定居後,在創立家園的過程中,以及與各民族的融合中,吸收了他們艱苦奮鬥、刻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品德,從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客家精神。

綜上所述,在南宋時期,在閩贛粵三省交界區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操客家話、有著共同物質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的獨特的漢民族民系的客家人。客家民系大致形成於南宋末年時期。

五、 客家精神

客家人具有著其他民系所不具備的坎坷歷史。一方面,他們保持著中原祖先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南遷的過程中,他們又鍛鍊出了自己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定居之後,經歷了一番適應和創業的歷程,兼之受到當地土著人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如下:

刻苦勤儉。這是客家人最突出的特色。在這方面,廣大山區的客家婦女表現得特別突出。她們艱苦卓絕、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精神,歷來為中外人士所讚揚。她們有力地促進了客家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開拓進取。客家人,不論出外謀生、立業,或從政、從軍、從商,都敢做敢為,富有拼搏進取的精神。從古到今,散布在世界各國各地的客家人,各行各業都不斷湧現出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傑出人物;有些人甚至成為當地開埠的奠基人。

重教崇文。客家人繼承中原優良傳統,歷來十分重視學習文化。為了謀求生路,為了經商、做官,都必須學習文化知識,所以,客家地區向來文教事業比較發達。近二十年來,客家地區的小學、中學蓬勃發展,大學和專科學院也接二連三建立起來。

念祖思親。歷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遷的,他們懷念故土深沉濃烈。他們的後裔承傳了這種帶有儒家觀念的傳統,色彩更為濃烈。不論 遷移到何處以及海外異國他鄉,客家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祖輩來自何處。大陸各地,客家各姓宗親,每年春秋祭祀祖宗,僑鄉更為隆重。海外也興祭祖。有的客家老年華僑、華裔,十幾二十次返回祖國尋根問祖,深情感人。

愛國愛鄉。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眾多的客家後裔和港澳台客屬同胞,紛紛在故鄉投資建廠,為振興故鄉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經常慷慨出資贊助家鄉的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體現出遊子的愛鄉情懷。

客家人還有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等中華民族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

六、 客家古代名人

客家人由於其歷史原因養成了崇尚教育、刻苦勤儉,奮鬥進取,面對困難頑強不息的美德,歷史上湧現出許多的客家名人。以下整理出客家最主要的一些古代名人。這些人都對當時的歷史文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唐代宰相、詩人、文學家 ——張九齡

北宋思想家--- 楊時

北宋文學家—— 曾 鞏

北宋宰相--- 詹學傳

南宋丞相、民族英雄—— 文天祥

抗金明軍統帥——袁崇煥

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太了太師--- 戴均元

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

清代詩人、書法家 ---宋湘

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 黃遵憲

當然,近代的知名客家人士就更多了,比如孫中山、朱德、郭沫若、葉挺、葉劍英、胡耀邦等均是客家人。

七、 客家現狀

客家現狀和中國古代史沒有任何交集,不過為了此篇論文的完整性,仍在此作簡要敘述。

經過千百年的遷徙,客家人已經完全和當地土著人民融合,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為客家的大本營,閩贛粵三省交界處由於其地理位置較偏僻,地形複雜,加上在革命時期飽受戰火摧殘,因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以長汀為例。在土地革命時期,長汀曾經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然而,由於受到國民黨的多次圍剿,加上紅軍長征時被帶走大量人力物資,長汀迅速沒落。1994年,長汀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下面是從百度上搜索到的一張圖片,上面清晰地顯示出閩粵贛三省地區的貧困縣名單。作為客家大本營的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絕大部分縣市屬於貧困地區。

據統計:

廣東省境內純客縣共15個,分別是梅縣、興寧、大埔、五華、蕉嶺、平遠、連平、和平、龍川、紫金、新豐、始興、仁化、翁源、英德等。其中省級重點扶貧的特困縣有7個,特困率為46.7%。山區貧困縣有5個,貧困比率為30%。

江西省境內純客縣共18個,分別是寧都、石城、安遠、興國、瑞金、會昌、贛縣、於都、銅鼓、尋烏、定南、龍南、全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市。其中國家級貧困縣有8個,國家貧困率為44.4%。江西省省級重點扶貧縣10個,比率為55.6%。其中,江西省客家人聚居地贛州市全境(除市區和信興市區)列入國家貧困地區行列。

福建省境內純客縣共8個,分別是永定、上杭、長汀、連城、武平、寧化、清流、明溪等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4個,比率是50%。省級扶貧縣5個,比率是62.5%。

當然,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發展戰略的提出,客家大本營地區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大進展。不過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這種貧困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清晰地體現在文化保護和精神上的貧困。越來越多的客家傳統文化由於得不到重視和保護開始缺失。客家現狀不容樂觀。而保護客家文化,發展客家地區經濟,則是作為一個當代客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八、 小結客家

客家,一個歷盡坎坷的群體。戰火讓他們遠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故土。多次的遷徙讓他們顛沛流離。然而他們最終在異鄉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保存了的血脈。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同時,還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是一個偉大的群體。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這是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無論走到何處,都能開拓出嶄新的天地!客家,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這也是一個富有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每一個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參考資料: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丘恆心 商務出版社

《千年聖火——客家文化之迷》 譚元亨 江蘇古籍出版社

《客家新探》譚元亨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網路資料

客家人的歷史客家人歷史

愛華網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472.html

推薦閱讀:

石獅服裝進入終端革新管理時代 - 閩南網
話說閩南人
【老閩南】溜江踏浪行
閩南文化概述
閩南之役

TAG:歷史 | 閩南 | 客家 | 客家人 | 家人 | 閩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