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經濟的核心課題: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上)

  中國經濟,未來的風險是金融系統潛在的安全漏洞,既有的困頓是中國製造普遍陷入價值窪地。中國製造的價值提升已經迫在眉睫,產業經濟的戰略關鍵則是系統構建產業山脈,跳出價值窪地,佔領價值高地。

  一、中國經濟現狀:製造企業陷入超低利潤區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佔據全球製造的25%,中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然而中國製造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從2011年開始,連續6年徘徊在2-3%的超低利潤區間。

  中國製造500強企業平均利潤率,2011年為2.9%,2012年為2.23%,2013年為2.15%,2014年為2.1%,2015年為2.18%。

  入圍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的245家製造企業,2016年平均利潤率也只有3.3%。

  一份覆蓋廣東90%的製造業產值、覆蓋湖北89%的製造業產值的企業調查數據顯示,受訪企業2015平均利潤只有3.3%,製造企業利潤率5年跌去近一半。

  關於中國經濟,大家最關切課題莫過於GDP增長,但時下中國經濟的癥結不是銷售額、營業額、GDP的增速放緩了,而是製造企業的利潤莫名蒸發了。

  中國是製造大國,卻是利潤弱國,2011年以來製造企業利潤低下的程度更加嚴重,中國企業普遍陷入了價值的窪地。

  比如中國製造500強,2011年至2016年營業總額基本每年都有增長,但利潤卻沒有同步增加,甚至下降了。

  以2015年為例,相比2010年營業總額增加了8.7萬億元,利潤卻減少了1610億元;相比2007年營業總額增加18萬億元,利潤卻只增加了600億元。

  如果說東西沒有賣出去或者賣得少,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少,那倒罷了。現在的問題是勞動效率也不低,東西也沒少賣,勞動付出了,價值卻沒有實現。

  有經濟學家說,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提高勞動效率,這與2011以來中國製造遭遇的狀況顯然是矛盾的。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先找到問題,找對問題。

  那麼,中國製造的問題出在哪裡?中國製造的利潤水平為什麼這麼低?原因是什麼呢?

  ①中國製造的超低利潤,歷來如此嗎?不是。

  儘管中國製造的利潤率向來不高,但2011年之前中國製造500強的平均利潤率皆在3%以上,2007年平均利潤率為5%,即使是次貸危機期間的2008年也未跌破3%。

  5-15%的利潤率是企業應有的正常水平,比如食品為主的雀巢、日化為主的寶潔,平均利潤率均為14%。

  處於3%的低利潤水平,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會變得很脆弱,經受不起經濟環境變化與產業價格波動帶來的任何衝擊,稍有風吹草動,企業就會陷入虧損的無奈境地。

  ②中國製造利潤率下滑,是因為全球經濟環境衰退的影響嗎?不是。

  企業利潤的非正常流失,始於2011年。以2011為界,中國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要治理中國經濟只會越治越亂。

  2011年之前,中國製造的利潤波動具有全球性的共性,與其他國家的升跌規律呈正比關係,與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存在正向的邏輯關聯。2011年之後,中國製造開始跌入了超低利潤的窪地,至今依然深陷其中;更重要的核心事實是中國脫離了全球經濟大環境的演變邏輯,獨自下滑。

  美國、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的企業盈利水平都早已恢復到了次貸危機前的水平,其中2016世界500強中的美國製造企業平均利潤率高達12.2%,2017世界500強中的美國製造企業平均高達10.9%,法國製造企業高達7.1%。要知道,美國500強企業2008年的平均利潤率只有0.92%。

  如果說是與全球經濟同頻,那麼中國製造業利潤水平也應該同步恢復到自己的正常水平,而不是獨自「下跌」,滯留在2007、2010一半的水平。

  ③是國有企業拖了中國經濟的後腿嗎?不是。

  某些經濟學家總是愛嚷嚷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彷彿國有體製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包袱。

  請問光伏太陽能企業,2012-2013年之間在歐美反傾銷中赫然倒下的太陽能巨頭無錫尚德是國企嗎?陷入重度虧損的賽維LDK是國企嗎?

  請問服裝企業,美特斯邦威2010年以前在服裝界可謂是叱吒風雲的"霸主",2011年後開始走下坡路,業績連續下滑,2015年巨虧超4億。報喜鳥從2012之後營收增長乏力,凈利潤連降4年後,2016年巨虧4.3億。請問美斯特邦威是國企,還是報喜鳥是國企?

  請問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2014-2015年期間,近400家企業批量倒閉,請問又有幾家是國有體制?

  利潤水平下跌不是國企的專利,而是國企、民企共同的遭遇。國有體制不是中國經濟的病灶,國企體制改革更不是中國經濟的解決之道。

  ④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太高嗎?不是。

  請問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哪個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呢?!美國製造居於10%高利潤水平,而德國、法國居於5-7%中高利潤水平,中國製造卻是2-3%超低利潤水平。

  事實上,一個經濟體的利潤水平與勞動力成本,正確的邏輯是正相關,而非負相關。

  經濟學家們看了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更應該看到中國製造勞動力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國製造可以實現的品質,工資水平比中國低的國家不一定做得到,工資水平比中國高的國家也不一定做得到,更不要說機器人了!

  ⑤中國製造價值低廉,是因為技術不夠先進嗎?不是。

  中國製造的最突出問題不是技術低下,而是價值不足。比如,陀飛輪機芯是腕錶的最高科技象徵,江斯丹頓、寶珀、寶璣等國際高端品牌,普通腕錶的主流價位是30-50萬元,陀飛輪腕錶則在90萬元以上,然而中國海鷗牌陀飛輪腕錶的價位是1-5萬元,甚至趕不上國際高端品牌入門級產品的價值。

  技術不是萬能,工業4.0的機器人更不是萬能。何況很多產品的附加值來自人,而非機器,比如時裝界的國際大牌都在販賣設計師,而不是工業4.0;奢侈品鞋包最鍾愛的工藝訴求是手工打造,而不是自動化生產線。

  如果說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因為技術限制了中國製造的價值實現,可能說得通。但今天的中國,高鐵、航天、高端裝備、IT通訊、以及互聯網技術等在全球範圍均處於領先水平,再來拿技術說事,明顯不符合中國國情。

  如果總是抱著過去說話,那不妨說說1000年前、2000年前世界經濟的中心在哪裡?歷史上歐洲人追棒的奢侈品又來自在哪裡?當年羅馬貴族獲得一件中國製造的絲綢製品是如何的心喜若狂,凱撒大帝如何在慶功宴登上桌子炫耀他的絲綢披風戰利品。

  ⑥中國經濟下行,是因為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嗎?不是。

  最喜歡拿技術說事的,恐怕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威脅論者,他們高舉著世界銀行炮製的經濟改革大棒,輪番恐嚇中國經濟官員。

  國際資本為了阻斷髮展中國家的崛起,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是這樣念的:「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因為低端製造改高端製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決,而高科技不是幾十年就能追趕的。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之後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至今看不到跳出陷阱的希望。」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最早是世界銀行拋出來的。世界銀行是什麼組織,是國際資本下屬組織;而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進行系統遏制、全面打壓的是誰,正是跨國界超政府的國際資本集團;凡是世界銀行推出人物和概念,包括2030,都是立意深遠的。

  如果說中等收入是個陷阱,是個坑,那也是人造的坑。南美、東南亞等國家發展停頓,本來就是華盛頓共識、金融自由化等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引導下,被國際資本成功阻斷的案例。至於韓國、新加坡等之所以破例躍入高收入行列,分享一個細節信息,你就秒懂了。比如韓國著名企業三星電子,李氏父子直接持股量不足5%,三星根本不是韓資而是美資。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麼鳥?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塊蒙住中國政府眼睛的布。中國製造,從利潤水平來看,這幾年比2008年次貸危機期間更糟糕。經濟學家卻說這是新常態,是經濟發展到中等水平,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新常態;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經濟的病根,藥方就是技術創新。中國經濟現狀本身是經濟戰的結果,明明是外傷失血,卻非要說是胃動力不足,外科創傷吃胃藥,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奧妙。

  中等收入陷阱,是驅動中國政府推行經濟改革的鞭子。如果不弄亂中國經濟的發展思路,如果中國不主動鑽進經濟戰的埋伏圈,國際資本集團根本無法阻斷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果然中了招,幾年來一直馬不停蹄往套子里鑽!

  中等收入陷阱,旨在引導中國做掰玉米的猴子。炒作中等收入陷阱,目的就是為了誤導中國的經濟政策與經濟戰略,阻斷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產業關停轉,發展新產業,發展高科技!到時候嘛,嘿嘿,西瓜沒摘到,玉米也丟了。

  ⑦是中國製造品質不夠精良嗎?不是。

  時至今日,中國製造無能為力的產品已經很少很少,即使有,假以時日也是可以攻克的。

  至於中國製造的品質,三種情況是主流:第一,中國企業做出來了,沒人知道,或者知道的很少,這是品牌認知的問題。第二,中國企業生產了世界領先的優質產品,貼的卻是他國品牌的標籤,這是產業分工的問題。第三,中國企業有能力做,但不敢做,擔心賣不出去,這是市場營銷的問題。

  當然也存在第四種情況,個別產品中國企業暫時還做到世界頂尖水平。但最主流的三種情況,都不是製造本身(包括製造技術)的問題,而是製造之外的因素。

  這就意味著中國應該在製造之外的設計、品牌、營銷、產業主導權、文化引力場等層面做更多的努力。

  ⑧是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不足嗎?不是。

  如果說中國企業的困頓是因為中國市場消費力不足,那就更離譜了。

  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在中國,世界第一大服裝市場在中國,世界第一大電商市場在中國,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消費市場,買買買,全球一半以上的奢侈品都是中國消費者買單的。

  幾萬元一隻的名牌包包,比如LV、愛馬仕,每賣出2隻,就有1隻背在中國人的肩上;幾十萬元一枚的高端腕錶,比如百達翡麗、江斯丹頓,每賣出2枚,就有1枚就戴在中國人的手上,我們前總理手上戴的就是35萬元的江斯丹頓哦;幾百萬元一輛的超豪華汽車,比如保時捷、瑪莎拉蒂,每賣出4輛,就有1輛馳騁在中國的大地上。從2011年至今,六年如一日,一直都是這個狀況。瑞士腕錶廠商眉開眼笑的說「謝謝,中國!」而不是謝謝美國或者別的什麼國家,你能說中國人的消費力不足嗎。

  問題的關鍵不是中國的消費能力夠不夠,而是中國人的消費力到底去哪了?

  二、中國人的消費力到底去了哪裡?

  心情好了去逛街,心情不好了還是去逛街,心情不好不壞也可以去逛街。逛街的首選是購物中心等大商場。

  一線城市的主流商場,撲面而來的一樓化妝品區,不是蘭蔻、雅詩蘭黛、資深堂、倩碧、歐萊雅,就是香奈兒、迪奧、雅漾、HR、MAC等等,幾乎清一色的國際品牌。

  那些高大上的高端商場,唱主角則是國際奢侈品,一樓、二樓、三樓到頂樓,無論服裝、鞋包都是所謂的國際時尚大牌,中國品牌往往難得一見。

  1.中國市場消費力去向A:全國業績最好的商場

  2016年全國業績最好的五大商場,分別是北京SKP、深圳萬象城、南京德基廣場、杭州大廈、上海IFC國金中心,這5家營業額60億元以上的商場巨頭,無一例外都是國際一線品牌與奢侈品品牌的專屬領地。

  北京SKP(原王府井新光百貨)為全國第一大商場,2016年總業績高達96億元,以坐擁一線大牌出名,奢侈品LV一個品牌就在SKP的不同樓層開了三家店。

  2010年開業的上海IFC國金中心,商場內更是大牌雲集,聚集了Hermès、GUCCI、CHANEL、LV、Dior、阿瑪尼、范思哲等近150家國際高端品牌及頂級奢侈品。

  浙江營業額最高的商場,杭州大廈同樣匯聚了LV、HERMES、Dior、GUCCI、FENDI等大量頂級奢侈品品牌及國際時尚品牌。

  南京德基廣場、深圳萬象城,也不例外,均主營國際時尚大牌。

  商場是時尚產業的縮影,所謂高端商場,都是服裝、鞋包等國際時尚品牌的集聚地。在時尚領域,中國品牌不僅佔比少,而且價值不高。儘管這些服裝配飾大都是中國製造擅長的傳統產業,儘管中國是紡織大國、服裝大國、鞋包大國,但在服裝鞋包等奢侈品及高端時尚領域,卻沒有中國品牌的位置。

  以南京德基廣場為例,排除餐飲、集合店以及個別國別歸屬模糊的的品牌外,德基廣場共有服裝、鞋包、珠寶、腕錶、化妝品、香氛等123個時尚品牌,其中100個均為外國品牌,只有23個為中國品牌。

  從統計數據看,德基廣場在售品牌,中國佔比不到20%,其他國家佔比超過80%。

  買買買,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世界聞名。很多專家主張把消費留在國內,這是對的,但一個重要的現實需要正視:那就是留在國內的消費力,又貢獻給了誰。中國品牌如何對接中國自身的消費力,這個經濟課題需要充分重視,並儘快拿出解決方案。

  有人可能對此無所謂,或者認為中國企業沒有能力登臨時尚產業的高峰。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消費者對時尚大牌的追逐更是冠絕全球,全世界的奢侈品消費有一半是中國人包攬的。這好比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在中國,有人卻說中國人沒有能力登臨珠峰,任由外國人登臨,而不主張中國建立自己的登山隊,這種論調顯然要不得。事在人為,海爾冰箱也是中國製造,卻能登臨世界的最高峰,為什麼服裝、鞋包、腕錶就不可以?!

  2.中國市場消費力去向B:衣食住行

  中國製造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到底如何?全國銷量最大的商場,固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為了更全面的了解與判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放大討論範疇,進行系統的廣譜分析,來看看更多領域的消費力都對接給了誰。

  在衣食住行各個產業,且不說全球市場,先看看中國市場,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誰更強勢?

  【衣】服裝鞋包市場的價值高地:外來品牌占絕對的統治地位

  服裝是一個大品類,消費層次複雜,價值層次豐富;購買渠道,除了商場,還有超市、街邊店(品牌店、非品牌店)、專業市場,以及新興的網購渠道。國際品牌主要佔據商場以及街邊獨立品牌店等中高端市場及大眾市場,中國品牌更多的集聚在超市、街邊店、網購等大眾市場及中低端市場。

  儘管中國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服裝零售市場,但高利潤的市場區間,中國企業的存在感卻很低;面向大眾的中端市場,體量最大也是ZARA、H&M、優衣庫等外來品牌。

  價值越低,中國品牌佔比越高;價值越高,中國品牌佔比越少,這就是服裝市場的基本規律。

  高價值服飾購買,高端商場是最主要的陣地,我們以深圳萬象城為例,來看看高端服飾領域,中國品牌與外國品牌各自的佔比。

  主力店之外,深圳華潤萬象城,有男裝類品牌38個,女裝類品牌50個。

  其中,男裝類,95%為外來品牌,5%為中國品牌。中國男裝品牌不僅佔比少,且處於商場的底層價值區。

  女裝類,85%為外來品牌,15%為中國品牌。中國女裝品牌不僅佔比少,亦處於商場的價值底層。

  比如麥昆的一件牛仔衣賣1.5萬元,中國品牌只賣1500元,這還是中國服裝品牌的拔尖者,更多的中國品牌連進駐恆隆廣場、國金中心、萬象城等高端商場的「資格」都沒有。

  請問這樣的牛仔衣,中國設計不了?還是製造不了呢?!為什麼麥昆賣1.5萬元,中國人還這麼樂意買單?這是值得深究的。

  【食】奶粉市場:價值高地100%為外國品牌所佔據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又吃些什麼呢?

  糧油是食的基本項,超市是糧油品牌的主要銷售陣地,10多年前,中糧的福臨門與嘉里的金龍魚還平起平坐,但2011年來,各地超市糧油區都是金龍魚唱主角。

  豬肉市場,曾經的中國巨頭雙匯為美國高盛所收購;牛肉市場,全然是進口產品的天下;就連醬油、雞精等調味品,前幾年也遭遇了國際資本的批量收購。

  線下超市的進口食品區,近幾年越來越興盛,越來越多的中高端商業體放棄普通超市的經營,直接開設進口食品超市;網上的生鮮電商及食品商城基本都以進口水果、進口肉品,及其他進口食品的銷售為主體。

  嬰兒奶粉市場更是為外國品牌深度霸佔。很多有消費能力的家庭,為寶寶選擇奶粉,隱約中擺出一副非外來品牌不吃的架勢。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外來奶粉品牌的市場地位一路飛漲,而今的中國,不僅在高端奶粉市場沒有中國企業的份,主流奶粉市場也沒有中國企業的位置。

  大家注意一個細節,三聚氰胺事件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對中國奶粉的信心,而三聚氰胺事件的始作俑者三鹿奶粉的老總,引咎辭職後,轉而主管疫苗了,不僅沒有降權,反而升權了!

  說的這裡,感慨萬千!怎麼形容呢,中國連幾個月大的寶寶,都要仰仗美國、荷蘭等外來品牌來哺育;而這些盲目追逐洋品牌的父母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奶粉是不是吃了催奶葯的奶牛乳腺發炎後流淌著膿汁的牛奶做成的。

  其實,危機深重的不是中國製造本身,而是當下中國的消費文化。與此關聯的則是經濟高層建築的隱憂,當一個大國的經濟學,脫離產業、脫離文化、脫離經濟引力,孤立的談市場經濟,是多麼低級的思維!

  【住】五星及五星以上高端酒店:99%為外來品牌所佔據

  中國有消費能力的群體,也是出差、旅行最頻繁的群體,那麼他們外出時,又住哪些酒店呢?

  酒店主要分三類:星級及五星級以上豪華酒店、經濟型快捷酒店,以及民宿/精品/特色類酒店。

  高端的五星及五星以上豪華酒店,除了君瀾、文華、開元等個別酒店,基本上都是外來品牌。不是美國的萬豪、喜達屋、希爾頓、凱悅等酒店集團旗下品牌,就是英國的洲際系酒店,不是法國的雅高集團旗下酒店,就是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嘉里系酒店。

  近幾年,是高端酒店市場不斷壯大的過程,國際酒店扎推進駐中國,與此同時,也是中國酒店品牌不斷邊緣化的過程。

  中國高端酒店市場,一邊則是國際品牌的興盛,一邊是自有品牌的萎縮,對比非常強烈。十幾年前來上海,想住的講究,住的有面子,還可以選擇錦江等,而今呢,只有麗思卡爾頓等一連串的國際酒店可供選擇。

  高端酒店,即使業主是中國企業,也仰仗國際酒店集團的品牌與管理,比如金茂君悅。中國自有品牌呢,主要集中在經濟型酒店領域以及散狀的民宿/精品/特色類酒店。

  儘管酒店業,是服務不是製造,但仿若一邊鏡子,映證了中國市場的消費力以及消費力的流向。

  【行】高端及高端以上汽車市場:外來品牌佔據絕對優勢

  汽車、飛機都是規模浩大的市場。且不論中國客機市場如何30年如一日向美國波音,法國空客輸送利潤,中國大飛機事業已經開始起航,我們相信未來會是全新的格局,這裡我們重點談談汽車。

  汽車市場的格局,無須調查,無須數據,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見證,每天出門,看看路上跑的車,看看眼花繚亂的汽車品牌標識,不是德國車,就是美國車,不是日本車,就是韓國車,偶爾也有中國車掠過。但中國車是什麼價值,外國車又什麼價值?一輛保時捷,單車利潤就高達12萬元,一輛長安,整車售價也只有8萬元。

  中國連續8年穩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中國自主品牌什麼規模,國際品牌什麼規模?豐田、大眾、通用三大巨頭年銷量基本穩定在千萬輛規模,自主品牌汽車銷量最大的長安、長城年銷量也不過區區100萬輛。

  全球豪車1/4的銷量在中國,然而豪華汽車市場,價位40-200萬的普通豪華品牌是奧迪、寶馬、賓士、路虎、凱迪拉克、雷克薩斯、英菲尼迪、謳歌等等外來品牌,中國品牌幾乎為零;價位100-400萬的運動型豪華品牌是保時捷、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根本見不著中國品牌的身影,更不要說超豪華市場了。

  2008年以來,無論高端紅酒、高端腕錶,還是高端酒店、高端汽車,都呈現「逆」勢飛揚的發展態勢。

  瑪莎拉蒂、蘭博基尼、保時捷、法拉利、賓利等超高端汽車的紅火,再一次證明了經濟學家宣稱的世界經濟疲軟、中國市場消費力疲軟等中國經濟下行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結論】中國市場的價值高地,為國際資本所佔據

  透過多行業的廣譜考察,你可以發現三個共通點:

  第一,中國市場的消費力,一點也不弱。

  高端酒店、高端紅酒、高端轎跑、高端腕錶、服飾鞋包奢侈品等高消費市場在中國的興盛都是鐵的印證。近幾年來,儘管中國整體經濟處在下行通道,而這些奢侈級別的高端消費,卻在次貸危機後一直逆勢飛揚。

  第二,中國市場的高消費力紅利,被跨國資本霸佔。

  中國市場形成的巨大的消費紅利,80%以上為國際資本所霸佔。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高消費紅利的霸佔,憑藉的不是武力,甚至也不是技術,而是品牌營銷的運作與消費文化的營造。

  第三,中國企業普遍陷入價值窪地。

  低價值的大眾市場,中國品牌很活躍;高價值的中高端市場,中國品牌嚴重缺位。衣、食、住、行等各行各業,中外品牌在總量上都各具規模,但在價值實現上落差巨大。

  近來,消費升級、消費驅動之說在中國極為盛行,但如果中國市場消費力,尤其是高端消費力,都外流了,那麼中國經濟只會更加空虛,得益的卻是正在與中國經濟體過招的國際資本集團。


推薦閱讀:

從產品差異走向產業差異
服裝產業發展或迎來全盛新時代
南京:玉蘭花開別樣紅 產業經營一條龍
李嘉誠在莞產業的退與守
桃源茶業產業鏈分析

TAG:中國 | 經濟 | 產業經濟 | 價值 | 國產 | 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