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天津玩個明白?你得先讀讀這些津門老故事~

天津,海河之畔的一顆渤海明珠,這座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口,既帶有西方殖民時代的烙印、又飽含傳統的中華民俗。假期快要到了,何不現在先跟著小編一起把攻略做起來~讀讀這些津門老故事,看看天津都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值得一去!

濱江道商業街 

濱江道商業街是天津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它自海河邊的張自忠路起,向西南方向延伸到南京路上,全長2094米。分兩段建成,其中張自忠路至大沽路一段,建於1886年;大沽路至南 京路一段建於1900年。1946年將兩段合併,定名濱江道。

20年代末,隨著勸業場一帶商業的興起,中外商賈紛紛雲集於這條街,許多服裝綢緞、金銀首飾、鐘錶眼鏡、照相洗染以及旅館、飯店、影院、劇場、舞廳等商業、服務和娛樂店堂、場館相繼落成開業,這條街逐漸呈現繁華景象。這條街不僅有勸業場、中原公司、稻香村食品店、亨得利鐘錶店、光明影院、登瀛樓飯莊等老字號,還有新建的一些商場(濱江商廈、吉利大廈、米萊歐、國際商場等)和商店。

坐840路從濱江道坐到南市旅館街或者慎益大街,就可以到達南市食品街了,而坐到鼓樓東,自然就是鼓樓啦~~~從鼓樓是可以步行到達津門故里的,很近,不超過15分鐘的路程,而且中途會路過文廟。

天津"三宗寶"之一——鼓樓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於天津老城中心,緊鄰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等。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天津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除此還有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築和名人名居等。

上鼓樓的話,可以在廣東會館前憑身份證領取紙質的參觀券免費上鼓樓,能很清楚的看到四周的風景。

鼓樓商業街

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的中心,是一條以鼓樓為中心,集旅遊、文化、購物、休閑於一體的大型商貿旅遊步行街。如今的鼓樓商業街為T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

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鼓樓商業街,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整條街的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採用上述形式。字體有真、行、草、隸、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徵四類。

鼓樓商業街其實不長,大約500米的樣子,沿著商業街一直走下去,就能到津門故里,也就是人們說的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 「津門故里」

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尋蹤」。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系商業步行街。這裡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誌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裡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故里尋蹤」一名由此而來。

楊柳青畫庄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名氣很大的民間木牌年畫,始創於明代崇禎年間,清代雍正年間逐漸興盛。楊柳青年畫的產地,並不只是限於天津城西的楊柳青鎮,當時附近方圓數十里的村子,幾乎「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

楊柳青年畫是在宋元繪畫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並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表現手法,表現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願望。其中,尤以反映各個時期現實生活、民俗風尚和歷史故事見長。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先後成立了楊柳青年畫合作社和楊柳青畫店。1960年,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楊柳青畫店,對於楊柳青年畫的創新精神,給予很大的鼓勵。如今,這株瑰麗的民間藝術之花,正在藝術園地里盛開。

文廟

天津文廟具有三大特色:廟學合一,府縣並列,牌樓薈萃。

天津文廟建於1436年,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衛學)合為一地。衛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先後修建欞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曆四十年(1612)在天津衛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

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衛學改為州學,後又升為府學,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於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於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並列的格局。

梅府家宴,天津

1929年至1930年,當時他們住在北京無量大衚衕(後改為紅星衚衕),在這一年間父親在家裡款待了很多賓朋。就這樣,梅府私家菜的名氣越來越大,在當時來華的外國賓客中有著「游長城、聽梅戲、訪梅府」的說法。此外,當年梅蘭芳在演出結束後,都要在家裡開三桌席面,一桌家人、一桌朋友、一桌樂師、徒弟。曾多次來津演出的梅蘭芳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津期間就居住在利順德大飯店。

而在天津「梅府家宴」開張的日子,中國著名戲曲大師梅葆玖先生也到現場主持了開業儀式。

梅蘭芳生前的私家菜,主要以「養顏護嗓,清淡養生」為主,家中從來沒有辛辣刺激的食物。梅葆玖說:「父親這些飲食當中的養生學問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因此也都繼承了下來。

祖籍江蘇泰州的梅蘭芳吃飯有三個準則,一是所用食材不能導致身體發胖,二是吃的東西要對嗓子有好處,只能護嗓而不能毀嗓,三是還得養顏養生。所以他的私家菜結合了南派淮揚菜和北派譚家菜的主要手法,獨創了一些菜式,成就了特色鮮明的「梅家菜」。梅先生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嗓子和身段,所以飲食講究的是養顏、清音、康健、止胖。

泥人張美術館

「泥人張」彩塑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有一定的聲譽。「泥人張」--張長林,字明山,生於1826年,卒於1906年。他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飾以色彩、道具,形成獨特風格。其傷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優美、神情生動,酷似真人,成為民間藝術奇葩。張明山把技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曾孫等,張氏祖孫幾代一直繼承著這門手藝。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張」第4代張銘主持,培養了一批彩塑藝術人才,使這一藝術不斷發展和創新。郭沫若同志曾賦詩盛讚:「用泥造人始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


推薦閱讀:

買買買有多重要:你的穿著訴說你的故事
【3.17】成語故事:螳螂捕蟬
十三:怪道人破案
【值得收藏故事】傑出的外交官
什剎海的故事——民諺引起的話題

TAG:故事 | 天津 | 想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