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家陵墓乾隆陵地宮千斤頂與鬼擋門

裕陵是清入關後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  裕陵明堂開闊,建築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向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

  清王朝的十個皇帝,有九個分別葬於河北省的青東陵和青西陵。只有溥儀葬在別處。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距北京125公里。始建於順治十八年,佔地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乾隆帝為何選擇東陵造墓?

乾隆的「西方極樂夢」:

乾隆的特殊「恩澤」:

  遠遠望去,整個陵區沿著燕山余脈昌瑞山而建,著意山川形勢的自然美與建築景觀人文美的和諧,達到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目的。昌瑞山東西走向,正中主峰突起,兩側群峰層層低下,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昌瑞山的北為「後龍」,那裡山連山,嶺套嶺,氣勢磅礴,綿亘不絕。昌瑞山以南為「前圈」,以層欒疊翠的昌瑞山為後靠,東依馬蘭山谷的丘陵,西傍高聳入雲的黃花山,南抵天然翠屏,猶如倒扣金鐘的金星山。更南為天台、煙墩兩山對峙,行成一個險峻的陵口,稱龍門口。

  奇怪的是埋葬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孤零零地建在風水圍牆外,大紅門的東側。是因為她的輩分低、資歷淺嗎?孝庄皇后是青太祖皇太極的皇后,她先後輔佐了兩代幼主,為清王朝的開基創業做出貢獻,而且比兩大陵區的所有輩分都高。關於孝庄皇后不葬入陵內有許多傳說,一種說法:她是不守本分的風流皇太后,不忍寂寞,與小叔子多爾袞有染,這對皇室是一件丟臉的事。為了以示懲處,就把她的陵寢建在了陵區之外,大紅門東側,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看守陵門。 另一種說法:孝庄皇后死後,本來是要與皇太極合葬東北盛京(瀋陽)昭陵的。途經此地時,棺木突然沉重,竟至抬不動。她託夢給其孫聖祖,叮矚要在棺木停放處安葬。如今昭西陵所在地就是棺木停放地。

清朝皇家陵墓

  孝庄陵在陵園外部

  據說順治到此打獵,他登上鳳台山北極遠眺,見群山蜿蜒起伏,似天龍奔涌騰躍,千峰萬峰之上,林蔭屏日,生氣盎然。轉身南望,群山中環抱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東西各有一泓碧水,型似一隻完美無缺的金甌,心中大喜,對群臣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

  裕陵地宮龍棺上的乾隆

  走進陵門,迎面看到30米高的神功聖德牌亭,是康熙為紀念父親所建。光緒年間,曾遭雷擊火燒,後來又被清後人修復。可悲的是1924年被軍閥劫掠一空,就連幾十里的樹海都被坎光賣掉。 由神功聖德牌亭北行,繞過影壁山,就可見到兩列石雕像站立。最南端是一對華表,上面各雕一隻"望君猴』,面向朝南,盼望後人來祭祀。十八對石象生,依次為獅、狻猊、駱駝、象、麒麟、馬各一對,武將三對,文臣三對。 其中狻猊能辨別忠奸,麒麟可以驅除邪惡,保護陵墓。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原,張作霖的奉軍大敗。原屬奉系的孫殿英接受蔣介石收編,進駐河北東陵附近。身處亂世,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清東陵,成為了一塊真空地帶,盜匪猖獗。

  1928年7月4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率部迅速佔領了守護形同虛設的東陵,他的盜陵部隊直奔乾隆皇帝的裕陵。   來到裕陵的孫殿英發現,經過守陵兵丁的監守自盜,陵寢地面上的陳設珍品已經所剩無幾,剩下的惟有深埋於地下的地宮。然而,近在咫尺的地宮在匪兵們看來卻是遙不可及。因為他們面臨一道難題:如何找到地宮入口順利地進入地宮呢?

  乾隆皇帝裕陵被盜開後發現的一大奇事 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機弩」。 機弩是什麼東西?實際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這種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威力無比的現代弩,已配上紅外線、激光裝置,射殺能力超強,並不遜色於普通步槍(圖11)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當年的考古人員正在開啟定陵金剛牆

  其實在機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手法,就是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在專供棺槨運行的長長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多者七道,重達數噸至噸數十噸的石門把守,此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石門重重的裕陵地宮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間,出了奇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當年乾隆沉重的棺槨安置到地宮石床上後,為確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孫殿英在順利打開前面幾道門後,最後一道真的成了攔路虎,怎麼也打不開,撞也無濟於事。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其它五個棺槨都在石床上,獨乾隆的「走」了下來,將石門死死在頂住,以致士兵無法將門打開。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將有賊人要來盜掘裕陵,自己隻身「下來」頂門?同樣奇怪的一幕在1975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乾隆的棺槨這次又「走"下來頂著了石門,起到了自來石的作用。有專家認為這是滲漏進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將棺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為何不動?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當有很大的波浪,而滲進來的水顯然不存在這個條件。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發現,來證明乾隆棺槨走動、「看護」自己陵寑的原因,成為一道謎題。 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配殿外、明樓里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迹。1928年盜墓隊最終找到了地宮入口。原來,在高大的明樓後面,有一個「啞巴院」,傳說招募的工匠都是啞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機密。在啞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清東陵的陵寢結構大同小異。琉璃影壁下正隱藏著地宮入口。如果從正面橫向挖掘,會遇上條磚砌死的隧道;如果從寶頂上垂直往下開掘,則會增加多倍的距離;而如果從琉璃影壁下直接墜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剛牆,從最短途徑進入地宮。能找到這個捷徑的人,恐怕熟知內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慈禧陵沒有啞巴院。在明樓底下進入古洞門,過道盡頭則是一道內部澆鑄了鐵筋的牆壁,它的裡面就是「金剛牆」。地宮的入口就在這金剛牆下。東陵修建得十分堅固,要完全刨開地磚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們盜寶心切,便動用了炸藥。在硝煙瀰漫的殘磚斷石中,再向下深挖數丈,終於呈露出一面漢白玉石牆,它就是金剛牆。從牆中間拆下幾塊石頭,露出一個黑森森的洞口。專家介紹說,東陵被盜後,當地留下一些傳說,其中就有盜陵士兵死於地宮。當時乾隆地宮裡蓄滿積水,由於年代久遠,以致積水有四五尺深,清室重斂時用抽水機抽了5天才抽干,即使現在都要定時抽水。這麼深的積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裡的盜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積水中,驚悸窒息而亡。一番驚魂後,為發財慾望驅使的匪兵們繼續前行,終於,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漢白玉石門。地宮裡的石門每扇門重達3噸,門上有萬斤銅管扇,門後有頂門石。當時人們一邊用細鐵圈套住門後的頂門石,一邊用木棍頂開石門。這樣並不需要損壞石門,也不會砸壞頂門石。可以推斷的是,當年的盜陵匪兵最初並不知道石門背後的奧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門上,至今遺留著當年被毀壞的痕迹。最後石門背後的頂門石斷裂成兩半。直到打開慈禧地宮第一道石門,匪兵們才恍然大悟,他們再沒有用蠻力就打開了後面的石門。因此,慈禧地宮第二道石門和乾隆地宮的前三道石門至今保存完好。相對於慈禧地宮,乾隆地宮要複雜許多,它有4道石門,9個券堂,整個結構組成一個「主」字形,進深54米,落空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座地下宮殿。悲劇就在那一時刻開始這是一個奇異的世界:石門上雕刻著象徵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佛法無邊的菩薩。面目猙獰的四大天王鎮守四方,驅邪避惡,掌管風調雨順。還有代表色、香、味、聲、觸五種人生慾望的五欲供。牆壁上還雕刻著數不清的超度亡魂的佛經咒語。整個乾隆地宮宛如一座莊嚴肅穆而又美輪美奐的地下佛堂。生前盡享榮華富貴的帝王,死後也幻想著升入西天極樂世界。發財心切的盜墓者在經歷過初時的震驚恐怖之後,戰戰兢兢地繼續向第四道石門摸去。在用前面的辦法頂撞裕陵最後一道石門時,無論匪兵們怎樣費盡心機就是打不開。專家介紹說,匪兵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再次使用了炸藥,裕陵最後一道石門被炸後,一扇倒塌斷裂,另一扇歪斜著,岌岌可危。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第四道石門打不開呢?原來裕陵里積滿水,將巨大的棺槨浮了起來,離開石台頂住了石門,所以石門撞不開。 乾隆陵地宮:千斤頂與鬼擋門?為什麼乾隆棺材幾次自動頂住墓道石門?

標籤: 乾陵乾隆棺材地宮清遜帝溥儀孫殿英裕陵地宮棺槨雜談 個人

在地宮與地面間有一條與地面成11°角的平整光滑甬道,進深32米、寬4米,這是入葬時移入棺木的引路,甬道盡頭就是九券四門組成的地宮。在清宮檔案上稱這條引道為隧道券。

當人們穿過隧道券進入地宮後發現,地宮的地面上全是沒腳深的灰漿,於是有人立即回去找來了水靴子。

1928年孫殿英盜陵之後,清遜帝溥儀派人到東陵處理善後事宜時,發現裕陵地宮存有大量的積水,作為隨員的徐榕生在日記中寫道:「初八日,早晴。仍在裕陵監工,午間隧道已通。植攜志叔壬至石門察看,見門內水深四尺余。」裕陵地宮清理後,從牆上的水痕看,地宮裡的水最深的時候達到過六七尺。自地宮開放以來,每到陰雨連綿的夏季,地宮中都會有大量的滲水。檔案記載,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孝賢皇后入葬前就曾發現地宮有滲水,乾隆帝命令有關大臣採取緊急措施進行了補救,效果不錯,很快排出滲水,並且一直到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帝入葬裕陵地宮這一段很長的時間裡,地宮中再也沒有出現滲水,不知採用了什麼辦法裕陵地宮竟沒有出現滲水,這還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地宮裡的這些水是怎麼來的呢?

1928年溥儀派來的善後隨員之一的徐榕生在日記中做了回答:裕陵之水漸凈,尚余水七八寸。埴同叔壬涉水而入,至四層石門,見門內外有泉數處,汩汩自石縫中出,他處無之,忖測當時石門被炸倒地,震動石縫,故然。在幾道手電筒的照射下,人們穿上水靴子,趟著泥水很快來到了第一道石門前。地宮的兩扇巨大的石門關閉著,上面還雕刻著兩尊女菩薩。大家全部的心思都在地宮深處的棺槨上,沒有多想,就一起用手推石門,沒想到沒有費多大的勁就推開了第一道石門。

展現在手電筒光柱里的是一個比較寬敞的券堂,四壁和券頂都雕刻著佛像和看不懂的奇文怪字。從裕陵地宮的明堂券看第一道門洞券券頂上的雕刻圖案)越往裡面走,裡面的灰漿越多。同樣,未費多大力氣第二道石門也被推開了,很順利地來到第三道石門前。這一回,儘管大家使出了吃奶的勁頭,石門就是紋絲未動。

杜清林從旁邊的人手中要過來一把手電筒從門縫向里照射,從上照到下,看了半天兒,裡面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這時候的人們都很著急,一時竟然想不出好辦法來,他們總不能也像孫殿英那樣用炸藥把石門炸開吧!

「用千斤頂試試,」在旁邊思考著的謝久增說。因為謝久增想到史料記載,孫殿英盜陵後,清遜帝溥儀派人重殮時,石門只是虛掩上的,並沒有自來石頂住石門,再者,千斤頂的頂進只是一點點地推動石門,對於石門和門後面的東西不會造成任何損壞,如發現石門沒有移動,可以停止頂推。大家對此非常贊成。立即派了兩個人去找千斤頂,時間不長,從當地駐軍那裡找來了千斤頂,隨即又找來了幾根方木。把千斤頂和方木接起來,平放在地面上,千斤頂頂住西扇的石門上,方木的另一端頂在第二道石門的下門檻上,隨著千斤頂頂桿的慢慢伸出,第三道石門的西門扇慢慢地向後移動。當門扇開到能夠鑽進一個人的時候,杜清林和李有首先鑽了進去。這才發現原來頂住石門的是一口巨大的棺木,棺木的後面被鑿開了一個大洞。這口棺木大部分頂在東扇石門上,西扇石門被頂住的部分很少,所以用撬桿把棺木往東撬了幾下,棺木就讓開了西扇門。由此推開了西扇石門,後來研究發現,頂住第三道石門的棺槨竟然是乾隆帝的,乾隆帝棺槨在1928年清皇室清理之後居然再次漂移下棺床,頂住了石門,怪哉。

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裕陵地宮時,就是因為乾隆帝棺槨頂住了石門,盜陵匪徒才用炸藥炸壞石門進入地宮的。炸藥在炸壞石門的同時,也使地面的石塊裂縫增大,致使滲水更多。

地宮積水是乾隆棺槨漂移的原因,但問題是:第一,地宮裡面的積水能否把地宮的棺槨漂浮起來;第二,地宮裡共有6口棺槨,為什麼只有乾隆的棺槨移到石門的後面頂住石門,而且兩次頂住石門的棺槨都是乾隆帝的。

有人對此曾解釋說,裕陵地宮裡的水最多的時候深達2—3米深,足以把地宮的棺槨漂浮起來。至於棺槨為什麼頂住石門,也很好解釋,因為地宮裡的水是從石縫滲進來的,同樣也會從石縫中滲出去,這樣就會形成水流,使棺槨移動;再說,孫殿英盜裕陵地宮時,正是雨季,地宮裡的積水甚多,孫殿英一夥見地宮積水很多,就把地宮裡的水向外排出地宮,產生很大的水流,就把漂浮的棺槨像船一樣拉拽到石門的後面,最終頂住石門。第二次頂住石門,是因為孫殿英炸石門時,地面被多炸出一些水泉,致使地宮積水滲進滲出能產生足夠大的水流,使棺槨漂移。這些理由看起來似乎有理,但禁不住仔細推敲。

首先,地宮裡的6口棺槨都是被固定在棺床上的。裕陵地宮中,帝后妃的每一口棺槨四角均是用四塊巨大的龍山石(也稱卡棺石)卡住,龍山石的下棱壓在槨的下橫邊,龍山石的豎向凹槽卡住槨的豎棱,並且龍山石與石棺床之間用鉚榫方式相連。這樣就使棺槨既不能前後左右移動,也不能向上漂浮,十分穩固。再者棺槨內除一具屍體外,都裝滿了奇珍異寶,異常地沉重。棺槨要漂浮起來談何容易,退一步說,即使棺槨漂起來,也應是6口棺槨一起漂起來,為什麼只有一口最沉重的乾隆棺槨漂浮?再者,地宮裡的水是從地宮地面墁石的縫隙中冒出來的,所以,地宮裡水面的上升和下降都是極緩慢的,因此也就不會形成大的水流,乾隆帝的棺槨漂移也就會很困難,究竟乾隆棺槨為何能漂浮起來頂住石門,現在只能說是未解之謎。

地宮裡面的第四道石門的西扇因為被炸,已壞成多塊,躺在地上,東扇石門比較完整,只有門軸有些破損,也躺在地上。大家進入到地宮最後的券堂里,看到裡面一片狼藉,被拆散的棺木木板堆放在棺床東北角,地宮裡面有4口內棺,其中正面棺床上有兩口,棺床下有兩口內棺,一個立戳著,另一個則頂住了石門。

因為地宮裡面的氣味難聞,潮濕陰涼,所以大家看了一會兒就都撤了出來。 選自《地下佛堂。清東陵乾隆陵地宮清理之謎》 東陵盜案發生後,清遺族代表緊急赴東陵善後,當時一位親歷者寶熙寫下的《於役東陵日記》,詳細地記載了重新安葬的情形。……慈禧的遺體倒伏在殘破棺蓋上。長發散而不亂,扎辮子的紅頭繩猶在。當翻轉她的屍身,發現遍體長滿白毛,口角處有殘破痕。一位親歷者劉人瑞記描述了他進入乾隆裕陵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重斂者找到4具頭顱,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后陵凄慘百倍。歷史記載裕陵地宮葬有乾隆皇帝和兩位皇后,還有三位皇妃。由於歷時百年,又遭此浩劫,呈現在重斂者面前的僅剩零亂的骸骨。當人們清理遺骸時,最初只找到4具頭顱。清室重斂時6個人只找到4個頭骨,屍骸全碎,有一棺槨就壓在石門下,從中找出一具頭骨,骨骼較大而判斷是乾隆顱骨。找到乾隆顱骨後,還缺少一具頭骨,棺槨裡面找遍了也不見蹤影,人們猜測可能被盜墓者帶出了地宮。就在人們快要放棄尋找時,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浮現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驚異。根據推斷,這具女屍應該是孝儀皇后。令懿皇貴妃是嘉慶皇帝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孝儀皇后。 這位孝儀皇后死於乾隆之前,同處一個地宮,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遺臣們心中大惑不解。遺臣們心中的疑惑尚未解開,又一個問題讓他們犯了難:如何區分那些散亂骨骸的身份呢?討論了數日,最終決定合葬一棺,此舉開創了有清以來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遺骨後,人們蓋上殘缺的棺蓋,掩閉石門,再將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座地宮才再次被打開清理。198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乾隆和慈禧兩陵進行了整理。開棺結果驗證了當年清遺族重殮時的記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明粉這麼多?明粉、清粉到底誰才是別有用心的那個
明成祖朱棣五次遠征漠北三犁虜庭,但戰功卻遠弱於清朝康熙皇帝
清朝能夠拿得出手的一流名將,僅有以下五位,其餘都是浮雲
揭秘隱藏了千年的清朝宮廷中的四大奇案!

TAG:清朝 | 陵墓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