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創新養老模式
我國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預計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億,佔比由現在的10%升至13.5%,遠超7%的老齡社會標準。妥善解決養老難題、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刻不容緩。
「互聯網+養老」提供新思路
「互聯網+養老」秉承互聯網開放、便捷、分享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人工智慧、互聯網思維與居家養老服務機制建設相融合。
一是方便老年人得到便捷服務。通過建設養老服務平台,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了養老服務供給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供需有序銜接,實踐中優勢持續顯現。互聯網不僅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增加了供給、對接了需求、平衡了供需,而且充分拉近了供需雙方距離。老年人可通過平台直接預約,足不出戶享受便捷服務,有力解決了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例如,海南「15分鐘生活服務圈」、廣東「沒有圍牆的養老院」等,都是基於互聯網平台而開展的養老服務。一些地方還將養老服務信息集成到手機端,一鍵集成多種服務,老年人可方便享受到子女親情呼叫、120急救呼叫、社區醫生醫療諮詢、健康管家、醫院預約挂號、家政等服務。
二是擴大了養老服務產品有效供給。當前養老服務產品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個性化產品短缺,普遍存在「社區能提供什麼,老人就享受什麼」的問題。對此,部分養老服務平台借鑒電商模式,補貼服務提供商,將一些高消費、邊緣性老年服務產品以較低價格引入養老服務平台,增加了服務供給,提高了服務質量。同時,隨著平台應用增多,老年服務生產商基於大數據開發出了更加多元、精準的養老服務,發展出了養老服務的「私人訂製」,擴大了養老服務產品供給。
三是提升了老年人安全保障能力。老年人口的疾病預防對控制和延緩老人進入失能、半失能狀態至關重要。隨著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移動互聯、無線感測等技術的成熟,一些老年服務終端平台已經可以實現對老人地理位置、生理指標、活動能力等數據的實時採集和監控,自動提供相應的安全看護、健康監測、精神關愛和生活服務等。這不僅降低了監護成本,更重要的是,將老年人安全管控服務前置,變疾病治療為疾病預防,最大程度防範了老年人疾病突發性和治療滯後性的問題。
四是推動實現醫養結合目標。實現醫養結合的一個關鍵點是整合老年人信息資源和醫療資源。在一些地方實踐中,依託老年服務平台,以社區為單位建設老年人基本信息、養老服務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資料庫,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技術支撐。例如,在北京市海淀區甘家口街道的試點中,線上建有數據中心、健康檔案、健康評估等7個軟體系統,線下建有智能體檢區、醫生指導站等5個功能區,分別配備全科醫生、護士、健康管理師,以便老年人可以就近體檢、診療等。「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分級診療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提升社會資本進入養老行業的積極性。養老產業一直被認為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藍海,但由於投資大、見效慢,社會資本進入步伐始終「雷聲大、雨點小」。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養老產業發展路徑愈發明晰,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養老服務電商平台、終端設備集群和線下服務集群等為主要板塊的產業體系,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利潤空間慢慢清晰。這直接提升了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積極性。在一些地方,企業主動投資養老服務平台,並提供免費服務,看重的正是「互聯網+養老」產業的市場前景和增值空間。
養老服務平台有待完善
養老服務平台是近兩年出現的新事物,在發展初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難題。
一是整合資源的能力參差不一。目前全國有上千個養老服務平台,分布於省區、市、縣、街道、社區各個層級,但多數以社區為單位,投入小、服務範圍窄,沒有足夠能力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有的只能從事簡單的信息發布,優勢不明顯。而且,多數小平台募集資金能力弱,又缺乏必要的「造血」功能,運營難以為繼。
二是平台之間相對封閉,形成新的信息孤島。目前民政部建有國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收入了近200萬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基本數據;地方民政部門牽頭建設的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平台,也已形成了千萬量級的老年人群體數據。雖然數據總量巨大,但缺乏統一規範和標準,平台間既無法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也不能與已有的戶籍、醫療、養老服務等信息資源對接,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島。
三是線下服務不足,部分平台無米下炊。當前,新開發的智慧養老產品多專註技術層面,以硬體設備為主,能真正下沉到服務端的少,老年人最需要的生活照顧、家政服務、慢病防治、健康管理、心理諮詢、精神慰藉、社工個案等創新不足、供給有限。如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養老服務資源絕對短缺。
四是平台運營普遍存在資金壓力。建成一個2萬用戶的養老服務平台,費用在300萬元左右,若配備呼叫中心、聯網報警等系統,則需近千萬,每年的運行費用100萬元以上。在補貼標準、服務定價等制度尚未完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況下,養老服務平台普遍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
統籌施策 推動「互聯網+養老」
作為整體模式的變革,「互聯網+養老」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創新、理念創新,也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的創新。
儘快制定養老服務平台標準。整合資源、擴大供給、落實監管等,都需以完善標準為首位。儘早制定統一的規範和標準,推動平台互聯互通和信息開放及應用,為數據向生產力轉化奠定基礎,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平台整合預留空間。同時,抓住政府信息平台整合契機,推動養老服務信息系統與政府信息系統、公共數據互聯共享,助力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和供需銜接。
落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明確補貼標準、購買服務目錄及價格,在富裕地區普及智慧養老終端設備,兜底保障困難老年群體享受「互聯網+養老」服務,有助於推動社會力量成為「互聯網+養老」的發展主體。支持互聯網平台對接非營利養老服務資源,有助於利用平台優勢創新養老服務內容,推動社區自助、互助養老,實現「為老服務」與「用老服務」的融合。
提升養老服務平台對接醫療資源的能力。藉助醫療體制改革契機,推進醫療機構對接、認可養老服務數據平台。結合分級診療試點工作,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做實家庭醫生,試點基層醫療機構、醫生與養老服務平台簽約醫療服務,推動醫療資源進社區、進家庭。
為「互聯網+養老」發展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互聯網+養老」作為新興業態,尚處於初期階段,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要破除「軟制約」,鼓勵試點、允許試錯,營造進入便利、透明開放、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加強制度建設,在養老服務平台設計、質量管理、風險預防、評估評價、隱私保護、糾紛處理等方面,儘早著手研究、制定規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洪業)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
推薦閱讀:
※新零售下的新需求你都了解嗎?
※報告:受醜聞影響 Uber美國市場份額下降
※零互聯網工作經驗想做AI產品經理怎麼辦?不如從數據標註工作入門
※南方日報評論員:政府網站「大考」倒逼互聯網思維創新
※直播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