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的底線

古文翻譯的底線

陳林森

文言文翻譯的底線是什麼?就是「翻譯」。這聽起來是廢話,其實是真理。就像新聞的底線是「真實」,小說的底線是「虛構」一樣,某個事物的底線決定了該事物的根本性質,越過了它的底線,事物就不是它自己。

人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古文翻譯的「信、達、雅」的理論,其實這三個標準是建立在翻譯的「底線」基礎上的。試問,如果一篇古文根本沒有翻譯,每句話都保留了原文,那豈不是說它的信、達、雅三方面都達到了嗎?有任何翻譯能做到它的原文那樣忠於「原文」的嗎?有任何翻譯能比原文更加通順和流利嗎?有任何翻譯(白話文)能比原文(文言文)更加「雅」嗎?上世紀80年代出版了當代語文教育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於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話翻譯》一書,於先生在前言中提出了翻譯古文的原則是:徹底的白話化,掃蕩文言成分。我當時覺得非常英明,銘記在心,這對於我以後的語文教學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個原則很多人並不熟悉,在中學語文教材和參考書中,這個原則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常常有應該翻譯出來的詞語卻不適當地保留了,或者沒有徹底的白話化,而保留了文言成分。一些語文學習資料也是良莠不齊,有的文言文翻譯出現了過多地保留原文的現象,對學生的學習使用帶來很大的不便和不利。事實上只有兩種情況才能保留,一是古代的專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等一切專門的、獨一無二的事物名稱;二是古代的表達和今天的表達完全一樣,在現代漢語中無法找到另一個詞去對譯它,只能保留(這種古今毫無差別的情況很少)。即使是修辭用法,如果不利於讀者理解的,通常也要將其翻譯成平實的白話。除此之外,都是不能保留的。否則就是違反了文言翻譯的底線。

下面的一個例子就是這樣。它的主要問題就是應該翻譯出來的卻沒有翻譯出來。雖然它是作者的原稿,經過本人的審閱和修訂後,問題可能會得到改正。但是這種違反文言翻譯底線的現象,的確值得人們注意。因為你一旦保留過多,就沒有邊了,文言翻譯的質量當然得不到保證。這就好像你到染坊去染一件衣服,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沒有染出來,而是保留了原來的顏色,你會認為它是合格的產品和服務嗎?

【文言文原文】

侯植,字仁干,上穀人也。燕散騎常侍寵之八世孫。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孫因家於北地之三水,遂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義縣公。

植少倜儻,有大節,容貌奇偉,武藝絕倫。正光中,起家奉朝請。尋而天下喪亂,群盜蜂起,植乃散家財,率募勇敢討賊。以功拜統軍,遷清河郡守。後從賀拔岳討万俟丑奴等,每有戰功,除義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績,為夷夏所懷。

及齊神武逼洛陽,植從魏孝武西遷。大統元年,授驃騎大將軍、都督,賜姓侯伏侯氏。從太祖破沙苑,戰河橋,進大都督,加左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作逆,植從開府獨孤信討擒之,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肥城縣公,邑一千戶。又賜姓賀屯。魏恭帝元年,從於謹平江陵,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奴婢一百口,別封一子汧源縣伯。六官建,拜司倉下大夫。孝閔帝踐阼,進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戶。

時帝幼沖,晉公護執政,植從兄龍恩為護所親任。及護誅趙貴,而諸宿將等多不自安。植謂龍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繫於數公。共為唇齒,尚憂不濟,況以纖介之間,自相夷滅!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體。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龍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間言於護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須同其休戚,期之始終。明公以骨肉之親,當社稷之寄,與存與亡,在於茲日。願公推誠王室,擬跡伊、周,使國有泰山之安,家傳世祿之盛,則率土之濱,莫不幸甚。」護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屬當猶子,誓將以身報國,賢兄應見此心。卿今有是言,豈謂吾有他志耶?」又聞其先與龍恩言,乃陰忌之。植懼不免禍,遂以憂卒。贈大將軍、平揚光三州諸軍事、平州刺史,謚曰「節」。

(選自《周書·列傳第二十一》)

【原作者所提供的參考譯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穀人。他是燕國散騎常侍侯寵的八世孫。高祖侯恕,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孫在北地的三水安家,於是成為州郡豪門世族。父親侯欣,是泰州刺史、奉義縣公。

侯植年少時洒脫不羈,有大將風度,容貌奇偉,武藝絕倫。正光年間,從家中被徵召出來任奉朝請。不久天下喪亂,盜賊蜂起,侯植於是散發家財,率領招募的勇士討伐賊人。因為功勞被授予統軍,升任清河郡守.後來跟隨賀拔岳征討万俟丑奴等,常有戰功,授任義州刺史。在州里很有政績,被夷夏百姓擁戴。

等到齊神武帝兵逼洛陽時,侯植跟從魏孝武帝西遷。大統元年,授任驃騎將軍、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從太祖大敗沙苑,在河橋作戰,晉陞為大都督,加授左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作亂,侯植跟從開府獨孤信討伐並擒獲了他,被授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為肥城縣公,食邑一千戶,又賜姓賀屯。魏恭帝元年,跟從於謹平定江陵,晉陞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給奴婢一百人,另封一個兒子做沂源縣伯。朝廷建置六官時,授予司倉下大夫。孝閔帝登位時,晉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計達二千戶。

當時皇帝年幼,晉公宇文護執政,侯植堂兄龍恩被宇文護親近信任。等到宇文護殺了趙貴,眾老將大多不能內心安定。侯植對龍恩說:「現在主上年紀尚輕,國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將。唇齒相依,還擔心不能成功,何況因細微隔閡,自相殘殺!我擔心天下人因此解體。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麼可以知道這危害不稟告皇上呢?」龍恩終於沒有採納他的話。侯植又趁機會對晉公宇文護說:「君臣的關係,情同父子,理當休戚與共,貫徹始終。聖明的主公憑藉骨肉關係,接受社稷的重託,存亡與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誠布公,向伊尹、周公學習,讓國運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繁榮的盛況,那麼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感到幸運的了。」宇文護說:「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況且又是侄輩,發誓將以身報國,你的兄長應當了解我的內心。您如今說這樣的話,難道是說我有別的志向嗎?」又得知他先前對龍恩講的話,於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禍臨頭,竟愁苦而死。追贈大將軍、平揚光三州諸軍事、平州刺史。謚號叫做「節」。

【存在問題】

(1)原文:植少倜儻

譯文:侯植年少時洒脫不羈

問題:古代「少」不等於今天的「少年」,而是青年時期。

改譯:侯植年青時洒脫不羈

(2)原文:有大節

譯文:有大將風度

問題:「大節」非指大將風度,「節」乃節操,是古代的道德概念。

改譯:有高尚的情操(如譯作「有高遠的志向」也算對)

(3)原文:容貌奇偉

譯文:容貌奇偉

問題:不應完全保留原文,現代漢語不再用「奇偉」形容人的容貌。

改譯:容貌奇特壯偉

(4)原文:武藝絕倫

譯文:武藝絕倫

問題:譯文保留原文,不妥,應使譯文比原文更通俗。

改譯:武藝超群

(5)原文:尋而天下喪亂

譯文:不久天下喪亂

問題:「喪亂」是文言詞語,應予譯出。

改譯:不久政局動亂

(6)原文:群盜蜂起

譯文:盜賊蜂起

問題:沒有掃除文言成分,且「群」字未落實。

改譯:各地盜賊紛然並起

(7)原文:植乃散家財

譯文:侯植於是散發家財

問題:「散」譯作「散發」不夠準確。(「散發」缺乏目的性,「分發」目的性較強。)

改譯:侯植於是分發家財

(8)原文:率募勇敢討賊

譯文:率領招募的勇士討伐賊人

問題:「勇敢」應是「討賊」的狀語。

改譯:率領招募的士兵奮勇討伐盜賊

(9)原文:以功拜統軍

譯文:因為功勞被授予統軍

問題:「因為功勞」表意不清。

改譯:因為有功(或因為功勞大)

(10)原文:在州甚有政績

譯文:在州里很有政績

問題:翻譯不準確,「州」指義州。

改譯:在義州任上很有政績

(11)原文:為夷夏所懷

譯文:被夷夏百姓(各族民眾)擁戴

問題:「夷夏」應譯未譯。

改譯:各族民眾擁戴

(12)原文:及齊神武逼洛陽

譯文:等到齊神武帝兵逼洛陽時

問題:「齊」應譯成「北齊」(當時南朝也有齊政權)

改譯:等到北齊神武帝兵逼洛陽時

(13)植從魏孝武西遷

譯文:侯植跟從魏孝武帝西遷

問題:「魏」應譯成「北魏」。

改譯:侯植跟從北魏孝武帝西遷

(14)原文:從太祖破沙苑

譯文:跟從太祖大敗沙苑

問題:「太祖」未交代其朝代,不妥,古代太祖甚多。另,沙苑是地名,用「大敗」不當。

改譯:跟從北周太祖攻破沙苑

(15)原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作逆

譯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作亂

問題:「據州」沒有譯出,這不是現代漢語的說法。

改譯: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憑藉涼州作亂

(16)原文:魏恭帝元年

譯文:魏恭帝元年

問題:魏這個朝代未交代清楚。這裡的魏是西魏,是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

改譯:西魏恭帝元年

(17)原文:別封一子汧源縣伯

譯文:另封一個兒子做沂源縣伯

問題:「一子」交代不清。

改譯:另封侯植的一個兒子做沂源縣伯

(18)原文:孝閔帝踐阼

譯文:孝閔帝登位時

問題:「孝閔帝」朝代未交代。

改譯:北周孝閔帝登位時

(19)原文:植從兄龍恩為護所親任

譯文:侯植堂兄龍恩被宇文護親近信任

問題:侯植堂兄的姓氏未交代。

改譯:侯植堂兄侯龍恩被宇文護親近信任

(20)原文:而諸宿將等多不自安

譯文:眾老將大多不能內心安定

問題:「內心安定」不是現代漢語的習慣說法。

改譯:眾老將大多不能安心

(21)共為唇齒,尚憂不濟

譯文:唇齒相依,還擔心不能成功

問題:缺主語。

改譯:他們唇齒相依,還擔心不能成功

(22)原文: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體

譯文:我擔心天下人因此解體

問題:「解體」意為崩潰、瓦解,不適用於「人」。

改譯:我擔心天下人因此分崩離析

(23)原文:植又乘間言於護曰

譯文:侯植又趁機會對晉公宇文護說

問題:「趁機會」不是現代漢語習慣的說法。

改譯:侯植又趁機對晉公宇文護說

(24)原文: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譯文:君臣的關係,情同父子

問題:「分」未譯出。

改譯: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關係

(25)原文:理須同其休戚,期之始終

譯文:理當休戚與共,貫徹始終

問題:「貫徹」用詞不當。

改譯:理應休戚與共,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終

(26)原文:明公以骨肉之親,當社稷之寄

譯文:聖明的主公憑藉骨肉關係,接受社稷的重託

問題:「明公」敬詞,不必按字面去翻譯。可保留,也可譯作「您」。另外,「骨肉之親」未交代清,或曰不完整。

改譯:明公憑藉與皇上的骨肉關係,接受社稷的重託

(27)原文:家傳世祿之盛

譯文:永保世世代代繁榮的盛況

問題:「世祿」譯得不準確。

改譯:永保世世代代官運的亨通

(28)原文:賢兄應見此心

譯文:你的兄長應當了解我的內心

問題:「賢兄」是敬稱,此錯譯。

改譯:您應當了解我的內心

【修改後的譯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穀人。他是燕國散騎常侍侯寵的八世孫。高祖侯恕,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孫在北地的三水安家,於是成為州郡豪門世族。父親侯欣,是泰州刺史、奉義縣公。

侯植年輕時洒脫不羈,有高尚的情操,容貌奇特壯偉,武藝超群。正光年間,從家中被徵召出來任奉朝請。不久天下政局動亂,各地盜賊紛然並起,侯植於是分發家財,率領招募的士兵奮勇討伐盜賊。因為有功被授予統軍,升任清河郡守.後來跟隨賀拔岳征討万俟丑奴等,常有戰功,授任義州刺史。在義州任上很有政績,被各族民眾擁戴。

等到北齊神武帝兵逼洛陽時,侯植跟從北魏孝武帝西遷。大統元年,授任驃騎將軍、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從北周太祖攻破沙苑,在河橋作戰,晉陞為大都督,加授左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憑藉涼州作亂,侯植跟從開府獨孤信討伐並擒獲了他,被授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為肥城縣公,食邑一千戶,又賜姓賀屯。西魏恭帝元年,跟從於謹平定江陵,晉陞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給奴婢一百人,另封侯植的一個兒子做沂源縣伯。朝廷建置六官時,授予司倉下大夫。北周孝閔帝登位時,晉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計達二千戶。

當時皇帝年幼,晉公宇文護執政,侯植堂兄侯龍恩被宇文護親近信任。等到宇文護殺了趙貴,眾老將大多不能安心。侯植對龍恩說:「現在主上年紀尚輕,國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將。他們唇齒相依,還擔心不能成功,何況因細微隔閡,自相殘殺!我擔心天下人因此分崩離析。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麼可以知道這危害不稟告皇上呢?」龍恩終於沒有採納他的話。侯植又趁機對晉公宇文護說:「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關係,理當休戚與共,得以善始善終。聖明的主公憑藉與皇上的骨肉關係,接受社稷的重託,存亡與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誠布公,向伊尹、周公學習,讓國運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官運的亨通,那麼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感到幸運的了。」宇文護說:「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況且又是侄輩,發誓將以身報國,您應當了解我的內心。您如今說這樣的話,難道是說我有別的志向嗎?」又得知他先前對龍恩講的話,於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禍臨頭,竟愁苦而死。追贈大將軍、平揚光三州諸軍事、平州刺史。謚號叫做「節」。


推薦閱讀:

婷婷唱古文
《古文觀止》哪個版本的相對好?
五帝本紀贊 | 古文觀止
史上最豪邁的古文: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TAG:翻譯 | 古文 | 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