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科普教育V2.0——自然體驗教育

近日,在讀《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在環境教育領域享有盛譽,是第一個指出了兒童與大自然關係的斷裂問題,並命名了「自然缺失症」。但作者並未僅止步於擔憂和警示,更是經過嚴謹的調查研究,就如何拉近生活與自然的距離、修復兒童與自然的聯結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主張,包括種植、園藝、戶外運動等等,而其核心被稱為「自然體驗教育」。

其實,日本很早就開展了自然體驗教育,有一種說法:登山者中無壞人,意思是心術再不好的人,一旦進到山林,就會情不自禁地敬畏自然,回到人所具有的相互協調、相互幫助的本性中。因此,日本的教育特彆強調自然體驗學習,從小就讓孩子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對於其認知成熟度的提升、創造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鑒於此,我們就在思考,是否能以自然體驗教育為突破口,為種苗產業升級加油助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苗圃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既能為大眾提供科普體驗教育,也可促進苗圃本身規範化、精細化生產,提升精品化、高品質建設水平。而在苗圃中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就是需要我們繼續探討的話題。幸運的是,我們的苗圃已經開始了積極嘗試,並有了一些經驗積累,現選取其中的一些代表做個介紹。北京市黃垡苗圃、北京京林園林鴻美花園中心、北京京彩燕園園林科技有限公司規模化苗圃、北京胖龍花木園藝有限公司規模化苗圃等在這方面都做了不少的工作,歸結起來有以下特點:

1.場地資源豐富。苗圃場地一般比較開闊,三家苗圃中,佔地面積最小的是400畝,最大的達到了2000餘畝,有利於活動的展開。苗木品種繁多、各具特色,彩葉樹、常綠樹、花灌木、地被花卉等多有種植,景觀層次多樣,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苗木資源。

2.設施設備齊全。與純野生環境(山區森林)相比,設施設備條件相對完善,活動的安全性與可控性更強。多媒體活動室、恆溫組培室、實驗室、溫室大棚、生態科普園等設施,節水灌溉、生物防治、氣象設備等一應俱全,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3.人員配備有保障。有苗圃專業技術人員,經驗豐富,能在體驗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與北京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成立科普小組,以「專職人員+社會志願者」的模式提供服務。活動內容主要以「林業工作者」場域實際工作為主線,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開展苗木認知、繁育、栽培,自然手工、採摘、健步走等活動。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我們苗圃的自然體驗教育已初見成效,目前已榮獲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動實踐基地、北京市園林綠化科技創新示範區、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成為了宣傳展示首都園林綠化事業的重要窗口。

另外,還要考量的是,鑒於苗圃本身的生產功能,如果全部開放對外服務,勢必會對苗圃的基礎功能有影響,所以考慮可以首先縮小確定目標人群,既能給目標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務,又能對苗圃本身的擾度達到最小。(例如,與中小學校合作,結合課本教材為中小學生提供深度體驗學習等)

當然了,這只是個人的一點觀點,並不代表官方態度,僅供參考。如果有對以上四家單位的科普活動感興趣或者想要深入討論的,歡迎留言互動。

感謝姜姐、萍姐、海峰,感謝北京市黃垡苗圃、北京京林園林鴻美花園中心、北京京彩燕園園林科技有限公司規模化苗圃、北京胖龍花木園藝有限公司規模化苗圃。


推薦閱讀:

輕鬆搞定考官!播音主持指定朗讀稿件詳細攻略
教育調查:男孩成長過程中「潛能發揮」遭遇束縛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人民日報》、清華教授齊發聲: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出在哪兒?

TAG:科普 | 教育 | 自然 | 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