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論語》是亡國之論(文摘精選)

繼續寫聖人孔子。

我講孔子一事無成,一個失敗的人不值得留念。

孔子《論語》也沒有什麼理論,只要禮義罷了。

禮義是什麼?禮義是亡國之論。孔子學術是亡國之論,孔子的學術次要在《論語》,孔子《論語》就是亡國之論。

有人又說罵我妄言妄語。何來妄言妄語?孔子亡國,那是歷史理想。

理論是檢驗真理的獨一標準。孔子理論先亡魯國後亡周朝不就是證明嗎?

孔子為什麼要堅持禮,不懈地恢復周禮?這是由於孔子出生在魯國,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周王朝的嫡親,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周成王的叔叔。孔子站到周王朝立場上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武王克商後二年死,嗣子成王誦年幼,不能管理這個新建的國家,王叔周公是以開國功臣的資歷「乃攝行政當國」(《周本紀》)。管、蔡二叔對此不滿,分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孺子」(《尚書·金庸》),並且鼓動武庚、祿父聯合徐、奄、熊、盈等東方諸部落背叛周室。據《逸周書·作雒解》說,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協調了周室的內部矛盾後,東征三年,才把這場大亂平定上去。這次用兵的經過,雖然不得而說,但從《詩經·幽風·破斧篇》的「既蔽我斧,又缺我 」;「既破我斧,又缺我 」;「既破我斧,又缺我 」看來,平叛和平艱苦卓絕。平叛結束後,東夷之地分封給了平叛有功的周公和姜太公,周公分封魯,姜太公分封到齊。但周公因攝政周室,沒有到魯,直接由他的長子伯禽受封。 在分封諸國當中,武王弟弟康王分封衛,再親密的就是周公封魯。姜太公雖然協助周室功勞最大,但分封到齊,遠沒有魯地重要和富饒。由於雖然文武王的母親雖然是姜氏,姜太公應該近親,但屬於外親,周禮內外有別,姜太公受封也就有別於周公。 據史載,齊初建國的時分,太公到營丘去,舉動遲緩。他住在一個小客棧里休息。客棧的主人有意地說:「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非就國者也。」太公聽了主人的話,便立刻穿上衣服,加緊趕路。天大亮前,趕到了營丘。萊夷這時也已派兵來到營丘「爭國」。這一故事闡明齊是在與當地部落的鬥爭中建立起來的。萊夷分布於渤海一帶,它們與齊國爭雄。姜太公如遲一步,就可能會失掉機會。 齊國處在許多陳舊氏族部落及殷遺民的包圍中,他不能不接受當地的文明,其中包括東夷文明和殷商文明。太公的兒子呂伋就國後三個月即往宗周「報政」。周公見他如此迅速回來,有些奇怪。呂伋說:「簡其禮,因其俗,故疾。」而周公的兒子伯禽三年後報政,周公問為何遲,伯禽說在魯改造了當地的風俗,變革了當地的禮儀。尋常百姓父母死後也要服喪3年。所以到這時分才來報政。周公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周代奉行「厚同姓,薄異姓」,所以,魯國原來的政治地位較齊國為高。由於魯國是同姓封國,所以在政治上享有很多特權。如周天子對其賜有寶器、典籍,在祭祖時,還享有奏天子禮樂的特權。魯國:都城山東曲阜,鄰近周朝,地處中原邊緣,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社會開化文明。《尚書?禹貢》記載:「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合同。桑上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聖,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靡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魯國一帶曾是殷民的大本營,屬經濟發達地區;魯國「得殷民六族」,(《左傳?定公四年》)與殷民同居,文明水準亦較高。 姜太公受封齊國有點「兔死狗烹」被流放的滋味。立國之初,齊國的社會情況是「地瀉鹵,少五穀而人民寡,」(《漢書?地理志》)經濟比較落後,地貧人稀;齊國與萊夷雜處,文明也不發達。齊國都城臨淄,地處鄰海東夷,屬未開化的蠻夷地區,民風剽悍,鹽鹼地多,經濟落後,地理條件惡劣。《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既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巢、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筐(厴上下木)絲,浮於汶,達於濟。」。並且姜太公受封是由於東征東夷的需求,實踐上是為周王朝守邊韁,受封時連地域都沒有劃清。周公興師東伐,使召公命齊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於無棣。王侯九伯,實得征之。」 孔子在世的時分,與齊國日益強大構成鮮明對比的是魯國曾經衰落。伯禽堅持以周禮治國,在位46年,魯國的政治經濟都出現了新局面。其轄區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陽谷一帶,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但是,此後魯國逐漸衰退,封地不斷被侵蝕,最後困守曲阜一帶。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庄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和平。庄公兒子愍公、厘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厘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當前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魯國被楚國滅亡。 齊魯的盛衰交替從《國語》和《戰國策》兩書的目錄可以看得出。這兩本書都是以名分和強弱來排位的。《國語》是春秋史,「周語」之後就是「魯語」,雖然齊國已是春秋霸主,「齊語」也只能排在「魯語」後面。但到了《戰國策》,魯國曾經沒有了,齊國排到了第二位,它的前面是秦國。 因此,身處亂世的孔子要使魯國強大,就舉名起周禮。周禮有一個長期演化的過程,堯的時分就建立了五服制度,這次要是禁止近親五代內通婚。有人曾經評價,中國人口不斷長盛不衰,有兩個緣由:一是五服制度禁止近親通婚,二是中醫。中國就沒有出現過像歐洲那樣的人種滅絕的大瘟疫。但禮制真正完善起來,是周公攝政時的功勞。周公攝政七年,嘔心瀝血,成王成人後周公立即還權還政,這也是相國的楷模。孔子曾經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可見周公令孔子魂牽夢繞,是他的靈魂。 恢復周禮,表現得是孔子對魯國、周公和周王朝的忠。 齊國是第一個應戰周王朝權威的諸候國,也是減弱魯國的次要力量,敵視齊國和管子,也是孔子恢復周禮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忠的表現。 忠,是一種態度和行為,無所謂對錯,也不需求理論,越是有望的堅持,越能表現忠實的態度。

請儒家弟子論述一下,孔子的偉大,魯國怎樣就滅亡了呢?

你們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怎樣就把孔子的祖國魯國治沒了呢?

秦始皇一致六國,孔子和周公的周王朝也就徹底覆滅了。一致六國的是秦,但卻還是齊國興起的法家。協助秦始皇一致六國的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都是齊國稷下學宮的先生。韓非子雖然死的早,但他的一句話就堅定了秦始皇一致六國的決心和意志。當時儒家鼓吹霸道仁政,反對兼并和平,希望保留和恢復周王朝的分封制,而韓非子告訴秦始皇:不惜一切手腕一致六國,才是霸道仁政。

六國一致,秦朝建立,周王朝滅亡,也就是孔子儒家的滅亡。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就讓恢復周王朝的儒家徹底絕望。

有人說,漢代罷黜儒家獨尊儒術,孔子儒教又復活了。其實儒教再未推行,獨尊儒術不過是對周王朝六國貴族的安慰和安撫,他們幫著劉邦打垮秦王朝,是要恢復六國貴族的分封地位,但漢王朝也明白大一統是方向,是對的,絕不會退回到周王朝的分封制。儒家雖然獨尊了,國家還是實行秦制,大一統,地方集權,郡縣制。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一直是秦始皇創立的大一統。

儒家所說孔子儒家獨尊2000多年,也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孔子的禮義分封再也沒有復辟。

推薦閱讀: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段話對你的教書育人的工作有何啟示?
【復活論語】孔子說正本清源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首要任務
眾說紛紜孔子像
42、孔子的最高教學目標:成為一個合格的士
三智師說 | 徐小躍:諸子思想概述——孔子思想:仁

TAG:孔子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