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考】「經濟政治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及其成果,一篇文章搞定!

經濟近代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 新航路的開闢和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一、新航路的開闢——開始出現(15、16C)

1、開闢的原因

(1) 經濟根源: 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根本原因)

(2) 社會根源: 西歐對黃金、白銀的需求日增,很多人希望到東方去「尋金」。

(3)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切斷了東西方傳統商路。

(4)宗教原因:西歐人熱衷於傳播天主教。

2、開闢新航路的史實:(結合地圖認識)

航海家

國籍

支持國

時間

成就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1488

向東: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開闢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倫布

義大利

西班牙

1492

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1498

向東:到達印度

麥哲倫

葡萄牙

西班牙

1519-1522

向西: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環球航行)

3、意義:

⑴世界市場聯繫之路:地區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貿易數量和貿易品種急劇增加,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

商業革命:商品種類和交易量增加;市場範圍擴大;歐洲商路和貿易樞紐轉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特權貿易公司的活動推動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

價格革命:貴金屬大量流入→金銀貶值,商品價格直線上升→社會分化(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資產階級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加快資本原始積累)→西歐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

⑵人類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相對孤立的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⑶思想震撼之路:證實地圓學說,衝擊了天主教神學理論;

⑷殖民掠奪之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開始(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導致亞非拉國家日益貧困和落後;

歷史發展的趨勢:封建——資本(近代化) ;孤立——相互聯繫(全球化)

二、英國殖民擴張——進一步拓展

(一)有利因素

1、地理優勢:15世紀末,新航路開闢後,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

2、政策優勢:英國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的利益,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3、經濟優勢:從15世紀晚期起,通過圈地運動(提供勞動力和資金),英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發展起來(資本主義手工業發達),,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成為自由的僱傭工人。農業生產的商品化,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4.政治保障: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代議制度的確立

(二)殖民擴張與爭霸鬥爭過程

1、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2、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英、印英間的貿易

3、1607年,英國在北美洲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在東方則把矛頭指向印度

17世紀上半葉,英國海外擴張主要向三個方向發展:地中海和東印度的商業貿易開發、紐芬蘭灣的漁業開發和北美殖民地的農業拓殖;另外,英國還在北愛爾蘭進行拓殖活動。

4、英荷爭霸:(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失去海上殖民霸權

①原因: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重商主義」政策的表現)

②目的:發展本國的海上運輸業,維護英國資產階級利益(根本)打擊荷蘭海上貿易(直接)

③結果:荷蘭戰敗。荷蘭不但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5、英法爭霸——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①英國奪取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賣權。

②1763年,英國取得「七年戰爭」的勝利,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並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17、18C)殖民擴張與掠奪

1、早期殖民擴張的特徵:較多地表現為野蠻的暴力掠奪。主要表現: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的金銀財富;第三,進行奴隸貿易。

2、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

①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②對殖民國: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等

③對殖民地:1)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了亞、 非、拉地區的落後。2)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2 兩次工業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步形成(1765—19C上半期)

(1)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前提(政治保障):英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條件: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資本:長期的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獲得大量的財富用於投資;

技術:工場手工業階段技術的積累;

市場:隨著殖民擴展,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

(2)英國工業革命進程中的重大發明 《必修二》P103

①首先發生的行業:18世紀60年代,新興的棉紡織業。

②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紡紗廠,近代機器大工業誕生,確立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

③ 「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工業革命的擴展

①1825,英國取消機器出口的禁令,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和北美廣泛開展起來。

②美國: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製造滑膛槍,推動了美國機床工業的誕生和工業生產的標準化。機床的發明和通用部件的標準化生產,使美國機械製造業迅速處於領先地位,擺脫了對英國機械的依賴。機械化生產迅速普及,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

(4)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英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改變了人口結構(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

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②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④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⑤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1)工業革命密切了國際交流,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物質條件。

(2)工業革命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

(3)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格局,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保障。

形成標誌:19世紀中期,日本的開國和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逐步成熟: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按照自由主義原則確立資本的自由流動、安全與增值,在國際貿易中給予他國最惠國待遇,逐漸取消關稅保護)

自由主義經濟思想:1776年,亞當·斯密(1723—1790)發表《國富論》,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主張經濟自由放任,實行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以及勞動、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 政治: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經濟: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近代企業產生(洋務企業的出現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

3. 思想:激發國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學習,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C末20C初)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①前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的確立,出現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②條件: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大量積累的資本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如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

(2)進程中的重大發明:《必修二》P111

美國和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個發源地和中心。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

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標誌開始);愛迪生髮明了電燈;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機。1894-1896年義大利的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注意1837年有線電報發明)

②新式交通工具:1885年,卡爾·本茨製成汽車,現代汽車工業興起;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帶動石油工業的發展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④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飛機製造業等

⑤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創新之處及其意義

能源——電力廣泛應用——進入電氣時代

交通運輸——內燃機的使用——進入鋼鐵時代

石油化工——石油開採業和石油化工出現(炸藥、塑料)

電信事業——電話、電報的使用——為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創造了條件。

農業——農機、化肥、農藥的使用——為傳統農業向新興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生產組織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推動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的建立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它產生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商業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確立了職業經理階層的權力,職業經理只對公司的股東負責。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生變化。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

③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推動了世界範圍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更多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

(2)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電信工具的創新使得人們的跨時空聯繫日趨頻繁和便利,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建立起來,成為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重要保障。

關註: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體的整體性世界。

A世界一體化進程積極影響:

①世界一體化進程促進了各地區人民之間的大規模流動與融合,也帶來世界動植物物種的廣泛交流,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隨著壟斷資本對世界統治的確立和金融資本向全球的擴張,人類第一次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於發展相對滯後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生產則集中於工業化程度高、科技先進的歐美諸國和日本。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貿易和國際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世界一體化進程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工業化地區與非工業化地區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世界一體化進程客觀上是歷史的進步。

B世界一體化進程消極影響:

世界一體化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以及資本主義工業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也導致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衝突加劇乃至形成軍事對抗和戰爭。19世紀末日趨複雜的國際關係實際上是世界一體化趨勢在國際政治領域內的體現。

小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新航路開闢---世界市場出現;

殖民擴張和掠奪---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政治近代化: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代議制:

1、含義: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

2、確立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突破專制統治的束縛

3、確立過程:曲折、反覆。

4、基本特徵:選舉和議會立法

5、形式各不相同:英國、德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和美國、法國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

6、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確立的歷史作用:

①日益健全的代議制度調節、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

②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③在政治體制上是對君主專制政治的否定和替代,這種代議模式擴展到了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影響深遠。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88)

一、「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影響深遠)(1640~1688年,曲折歷程)

內容: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

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影響:①「光榮革命」後,英國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②為工業革命的進行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深遠影響,開創了一種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道路。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內閣的由來:「光榮革命」前樞密院是國王的最高諮詢機構。「光榮革命」後內閣取代樞密院成為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

3、首相制度的形成:①喬治一世時,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

②1721年沃波爾擔任財政大臣,成為事實上的首相。

4、責任內閣制:① 內閣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② 如果議會對政府通過了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③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由議會產生(下院多數黨)並對議會負責,故稱「責任內閣制」。

5、確立時間:18世紀中期。議會取得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國王「統而不治」,英國成為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三、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國王雖然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但是「統而不治」。

2、議會至上,擁有立法大權;

3、內閣對議會負責。

2 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

一、美國1787年憲法

1、主要原則

(1)聯邦制 原 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各州仍保留一定的州權。

(2)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3)人民主權原則:規定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2、「三權分立」的表現

(1)國會 (立法權)

組成:參議院 議員: 每州2名。 任期6年

眾議院 議員:與各州人口成正比。 任期2年

權力例舉:①只有國會有宣戰權。②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必須要得到參議院的批准後方可生效。③國會擁有彈劾總統權。

(2)總統 (行政權)

產生方式:選民間接選出,每屆4年。

地 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總司令。

權 力:①有權提名並經國會同意後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直接領導政府。

②對立法有否決權。(但國會複議後以2/3以上通過即有效)

(3)最高法院(司法權)

產生方式: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批准,終身任職。

權 力:擁有最高司法權,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3、評價1787年憲法

進步意義: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這部憲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和,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有利於形成全國性的市場,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又使這個新國家有可能維持足夠的權威和軍隊來維護國內的統治秩序,應對外來的威脅,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③在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這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到好處地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局限性: 打上種族歧視烙印。如允許奴隸制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印第安人擁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利。

探究: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美國總統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

行政權

總統

首相內閣

立法權

國會

議會

權力中心

總統

議會下院

主要特點

三權分立

君主虛位,議會至上

相同點

1. 選舉 2. 議會立法

3法國共和制的(1875)

一、確立: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史稱「一票共和」

①共和政體的確立是法國工業革命完成後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期的必然結果。

②使法國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③ 「一票共和」說明保皇黨勢力仍很強大,共和政體並沒有因為1875年憲法的頒布而鞏固

二、法國1875年憲法的內容:

總統: 最高行政權、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職7年。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

議會: 兩院制,立法權。

參議院間接選出,有權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律。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眾議院由普選產生。眾議院可以提出並通過法案,但受總統和參議院控制。

內閣: 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必須經各部部長副署。總統和內閣對議會負責。

三、德意志的統一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特點:①一個主要邦國:普魯士;②一個主要人物:俾斯麥(「鐵血政策」);

③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3、完成:1871年

4、意義: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5、局限: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和軍國主義傳統。

4、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一、 政體:君主立憲制。

二、內容:

⑴皇帝:帝國元首,掌握最高權力,統率帝國軍隊,可以召集和解散議會。擁有任命官吏、創製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

⑵首相: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在內閣中擁有絕對權力。

⑶議會:兩院制,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①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普魯士操縱著聯邦議會。

②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作用很小。

三、評價:

積極:標誌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有利於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並使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局限: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形式上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憲法特點)。.

探究:

1、法國的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兩國議會實行兩院制,都行使立法權,國家元首行使行政權,都是本國軍隊最高統帥。

異: ①德國議會權力較小,只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法國議會的立法權更為獨立。

②法國國家元首要對議會負責;德國國家元首不對議會負責。

③法國總統任命內閣但其行政權受到內閣制約;德國皇帝擁有絕對的行政權,首相由皇帝任命並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的特點

(1)英國:以君主立憲為主要特徵,國王(君主)「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議會擁有立法權,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內閣是中央行政機關,對議會下院負責。

(2)美國:美國代議制實行典型的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聯邦法院執掌,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的平衡。但總統權力較為突出,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3)法國:總統執掌行政權,但權利受到議會的限制。總統和參議院的權力大,是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妥協的結果。

(4)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君主是實,立憲是虛。

3、哪些因素促進了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①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迅速壯大

③思想基礎:啟蒙思想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④政治前提: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4、如何評價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

積極作用:①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調節、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③保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④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想由理論付諸實踐;⑤推動了世界民主化進程;(還擴展到了亞洲); ⑥是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否定;

局 限 性:①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因相互牽制而導致效率下降;②政黨鬥爭不斷;

③仍然是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代表。

5、據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認識?

①民主制的確立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②民主化進程是是一個漸進性和曲折性的歷程;

③民主的本質就是在一定階級範圍內的相對平等;

④民主的完善不是統治者恩賜,而是人民群眾長期鬥爭的結果;

⑤民主取代專制,法治取代人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主要特徵(即近代化的主要特徵)。

世界政治近代化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背景

1、經濟基礎: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2、資本主義社會中各階級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工人階級的絕對貧困;工人階級享有的政治權利非常有限),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3、階級基礎: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和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階級和實踐基礎

4、理論基礎:

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以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為代表,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時對未來的理想社會提出了各種設想。其中包括:用統一的社會生產來代替私人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消滅城鄉差別,使勞動成為人們的需要,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解放婦女等。他們還曾天真地幻想,有朝一日統治階級或大富翁能夠良心發現,大發慈悲,掏出錢來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會。)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

5、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

馬克思在1844年發表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人類解放的力量。這時的馬克思已經從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了。

(二)《共產黨宣言》(1948)

1、 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1848年2月發表,這就是國際工人運動的第一個戰鬥綱領——《共產黨宣言》。

2、內容

①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偉大的歷史使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

②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應當建立自己的政黨,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規定了黨的綱領、目的。制定了黨的策略原則: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反對主要敵人,在聯合中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原則;

③批判了種種社會主義流派,分析了產生這些思潮的社會階級根源及其本質和客觀作用;同時,提出了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思想。

④《共產黨宣言》最後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3、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以後,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2 巴黎公社

1、背景:①民族矛盾(1870.7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魯士大軍壓境)、②階級矛盾(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是設法抵禦外敵,而是千方百計要解除國民自衛軍的武裝)十分尖銳,9月巴黎革命爆發,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是法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產物,是一次自發性的革命」

2、革命措施 意義

①廢除資產階級反動軍隊, 代之以國民自衛軍; 體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創舉: 打碎舊的

②公社委員會是經普選產生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

③公社成員都由選舉產生,接受選民監督 體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代表廣大

④國家公職人員最高年薪不得超過工人的工資。 人民利益

3、失敗原因:

標誌:「五月流血周」

原因: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①因為在19世紀70年代,不論是生產力水平還是無產階級的政治威信,都還未達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程度。②公社缺乏統一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更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鑒,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敗的重要原因。

4、意義

①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其經驗是寶貴的,教訓是深刻的。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其原則永存,精神不朽。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在無產階級的學說.

3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背景:俄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局勢的日益惡化,大大激化了矛盾

(二)經過

  1. 二月革命(1917),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沙皇制度)

兩個政權並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佔主導地位)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提出了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新建的國家應是蘇維埃共和國,而不是議會制共和國。要做到這點,必須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3.七月事件:結束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表明革命的和平發展不可能,改變鬥爭的策略勢在必行.

4.十月革命背景

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世界大戰,鎮壓人民運動(七月流血事件: 結果:標誌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和平奪取政權已經不可能)

經濟危機加劇了政局的動蕩(1917年秋天,俄國出現了空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加劇了人民對臨時政府的憤恨,也使政局更加動蕩不安。工人的罷工運動和農民的奪地鬥爭不斷發生,)

布爾什維克黨及時改變鬥爭策略(第六次代表大會,制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三)十月革命的特點

①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先例。

②走以城市為中心,武裝奪權的革命道路。

③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

(四)歷史意義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鬥爭榜樣,同時也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導語:在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上,國際工人運動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程。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的150多年,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界,國際工人運動形成了前後兩大階段。前一階段的70年時間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立後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終於在俄國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其後的70多年裡,社會主義由俄國一國發展世界多國,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世界的面貌

第十八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

第一講 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2、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3、歐洲出現了許多科學巨匠。如伽利略:突出成就是創立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二、「近代科學之父」-----牛頓 17世紀晚期 英國

(一)了解牛頓的成長曆程:

1、1642年牛頓出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從小愛思考,善於觀察生活,根據人們的需要進行一些發明和創造。

2、中學時代已開始進行科學研究與實驗,學習成績優秀,考入劍橋大學。

3、進入大學後,牛頓開始接觸到大量的自然科學著作。

4、在劍橋大學工作,絕大多數時間花在實驗室里進行科學研究。

(二)主要科學成就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主要成就:

1、數學:提出二項式定理,創立微積分的初步演算法

⒉光學:①製作了一架折射望遠鏡,②證明白色日光由七色光組成,《關於光和色的新理論》還進一步說明了物體顏色的形成原理,他的實驗與結論奠定了光譜學的基礎;③提出了光的本性是「微粒」的見解。

⒊力學:①發表著作《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他用數學解釋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天體運動的現象,②建立了三條運動基本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③建立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經典力學的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概括和總結,標誌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⒋天文學:①自製第一架反射望遠鏡;②解釋潮汐現象;③推測地球是扁球體

(三)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1、時代背景:

⑴中世紀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長期被教會奉為教條。

⑵近代科學誕生後,亞里士多德的力學不斷受到質疑。

2、經典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

⑴突出成就是創立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⑵製造的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屬於天文學成就)

3、經典力學的建立者

⑴牛頓經典力學體系:

①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伽利略研究為基礎)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笛卡爾研究為基礎)

②萬有 引力 定律: (開普勒研究,自己創立的微積分做計算工具)

⑵建立標誌: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⑶歷史地位:

①牛頓力學三定律構成了近代力學體系的基礎,成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支柱。

②牛頓力學體系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第一次理論大綜合。

③使力學和天文學在理論上達到完備的程度,並得到應用和驗證。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準確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解釋潮汐的成因;發現海王星)

④使科學擺脫神學束縛,19世紀進入全面繁榮時期,成為近代科學形成標誌。

牛頓出生的大環境怎樣呢?為什麼牛頓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正蓬勃開展,資產階級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贏得更廣闊的市場,渴求科學知識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早期的啟蒙思想

自然科學:出現伽利略等近代自然科學家,自然了科學獲得新的生命並蓬勃發展,但對於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認識仍然不完整

主觀條件:具有善於思考和觀察生活的習慣;勤奮專註的求知慾望;虛懷若谷的謙虛態度;嚴肅科學的研究方法("歸納-演繹)

三、追尋生命的起源

1、達爾文進化論19世紀

⑴ 背景: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政治———— 14-18世紀以來的思想解放洗禮,衝擊基督權威

科學進步——一系列自然科學的發展,生物、生理學的成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了生物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肯定了環境對物種變化的影響,為達爾文創立進化論奠定的重要的基礎.)

⑵誕生:1859年《物種起源》

⑶觀點:生物進化規律:由低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⑷意義: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對生物學的一次偉大綜合。對近代中國思想產生巨大影響。

 2、赫胥黎的發展生物進化論

  1863年發表《人類自然界中的位置》,通過比較解剖學的研究,論證了「人的構造和其他動物一樣,尤其和猿更接近」。它使人猿同祖論進一步得到確立,促進了進化論的傳播

四、瓦特和蒸汽機(18世紀中後期)

⑴背景:英國工業革命急需解決動力問題 誕生:1769年,改良蒸汽機

⑵意義:①解決了工業發展的動力問題;

②改變了工業布局,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

③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五、愛迪生與電的應用(19世紀下半葉)

⑴電的發明:①理論基礎: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②產生:

1867 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

1870年格拉姆製成了電動機

⑵電的應用:「發明大王」愛迪生,1882年在紐約創建了第一個中心發電廠,把輸電線連接成網路,

⑶意 義:①極大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推動社會變革和文明進步;

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重點知識整理,期末提分必備!
對於那些考完試之後說自己考的很差結果成績出來後卻很好的人怎麼辦?
【期末拎錯】1-6年級各10道易錯重點題
學前班秋季期末工作總結

TAG:經濟 | 政治 | 發展 | 文章 | 近代 | 經濟政治 | 期末 | 近代化 | 一篇文章 | 一篇 |